書記:讀《時間之書 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04-30
多數人都感覺從前的時光比較慢,而眼前總是不經意就一年又一年地過去。這樣的感覺隱隱然是有中年焦慮,生活壓力可以讓人將不切己的事物忽略再忽略,對過往細說不出來哪一年的春華秋實,哪一處可風物長宜。無可牽掛的人,隨時間一路狂奔。
在記憶里,我們的時間和我們的存在二者一體,沒有對存在的記憶,時間其實無法獨存。如我這般的城市人口,對時間是算小時、算日期、算月份、演算法定假期。簡單粗暴,不能再low了。人活天地間,不是孤獨存在,該有一種潛在的感知,相信有可印證。我看二十四節氣是一種方法,是回到本身感受,為時間配上一幅新坐標,發現時間的另一種面貌。太陽每年經過赤道兩次,分別在抵達黃道0度和180度時,剛好日照時間晝夜平分,是春分和秋分節氣。由此兩分,加上冬至、夏至,划出四時,即四季。再細划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組成八節。以此再衍生出二十四節氣。節氣發源於黃河流域,只對這些地方有清晰的指示,如寒露,閩南一帶的實際氣溫算剛進入立秋,天道獨厚南方。
二十四節氣從日照時間上看「分」和「至」字用得非常科學,「分」是平分,「至」就是至極了。經過冬至的極寒後,太陽開始向北移動,每一天日照都在增加,北半球開始回暖。正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這個自然規律配用太極圖案來現身說法極好,陰極盛之時會有一點陽氣慢慢滋生出來,陰陽此消彼漲。大膽的設計,天道不可說,古人卻能這麼巧妙的表現出來。八節之外,節氣也聚焦農時,和生產規律融合,像清明、小滿、芒種這種節氣直接勸農,小暑、大暑、小寒、大寒這種天地嚴酷的節氣,則提出警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道如此。古代農業是國本,一切曆法都必須從農事需要上出發,如果年景不好,會認為是曆法出了問題,朝廷需頒布新曆,所以皇帝做得不穩當的時候,也會改年號,發布新曆法。雖然人一直尋找方法超越自然,但在天道無時不在地影響我們的身體。時有憂患,人類的皮囊經千百萬年進化,已適應這種寒熱轉化的節奏。現在空調、冷飲常來挑戰秩序,是否對37度體溫的肉身有戕害,正經當個「驕傲無知的現代人」是要小心的,咱們還沒經過從本能跟從到自覺跟從的階段。清明節氣是一個重要的農時,提示應該適時播種,和後來的清明節是兩個概念。現在清明節一家人上山掃墓,同時也是踏青,滿山熙熙攘攘,相看成趣。形成這樣的習俗是經過很長歷史演化,和兩個更古老的節日相關,就是寒食節和上巳節。
寒食節是和禁火有關的節俗,初春的氣候乾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此時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熄滅,過幾天再請新火種。無火的幾天內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這個節日除了禁火,還要祭掃祖墓。因為是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為計,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唐代就把寒食通清明,一起休假。上巳節在農曆三月初三,是專屬游春的節日,古人要結伴去水邊,沐浴、吃飯、大姑娘小伙拍拖,內容很豐富。到宋代,「上巳春嬉」的習俗合併到清明節,清明節就主要是掃墓和踏青遊玩的活動,上巳節的水上項目竟然失傳。禮失求諸野,每年三月三,見識過西雙版納的潑水節,你就知道古人玩得有多開心。以時成詩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很喜歡李白這首《立冬》,唐詩多為言志,這首清奇的詩則不同,描寫人在冬日裡的真感受。天地蕭索,詩人身心蜷縮,只有輕醉和神思,這種狀態冬天是獨有的。何以消煩暑 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 窗下有清風
散熱有心靜 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 難更與人同
大暑當天,詩魔也很難安坐,若窗下無清風,也只有心靜自然涼。這個內含禪機的最簡消暑心法人人能用,流傳千年,變成處世哲學。
春天和冬天正熱戀著
他們就要融為一體了但人們並不知道這一切一顆小草捅破了這層紙這首不知名的詩,是多年前看《讀書》背下來的。滿滿的春意!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小滿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大寒
※二十四節氣詩
※沒想到你竟然是這樣的牡丹
※驚蟄,春醒,綠意,漸濃
TAG: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