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佩、飾,賞、玩、藏、用,無所不包的古代玉文化
很多人喜歡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且總是帶著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如果說「源遠流長」,可能很好理解,畢竟數千年的歷史不言自明。但說「博大精深」卻不容易,有什麼證據?如何博大了,怎樣精深了?恐怕能說的明白的人並不多。
西安美院老院長劉文西書法
在本期內容中,筆者打算說說古老的玉文化。文章結合中國八千年的玉器史,從吃、穿、佩、飾、賞、玩、藏、用八個方面去窺探玉在古代社會所起到的作用,期望藉此小小案例讓大家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食玉
可以說「吃」對一個中國人來說有著莫大的意義,而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執念讓玉也難逃一劫。魏晉南北朝時期,食玉成了社會的一種流行風氣。當時儒學受到質疑,而道家即道教思想勃興,為了追求長生不死,一些貴族士大夫和道士及隱逸之人都喜歡食玉。
現在玉粉這麼便宜,大家卻不愛吃
東晉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引用了這樣一句話:「《玉經》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魏書》中就記載了一位熱愛食玉的大將軍長史李欣預,寫他羨慕古人餐玉之法,親自到藍田挖玉,回家後將采來的玉磨成粉屑,每天服食,因為量多有餘還送了人。
雖然食玉和吃飯並不相同,並不是為了味覺上的追求,但終究還是為了個人的慾望,只是從這種慾望從口舌之欲轉化成了長壽永生而已。
玉衣
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金縷玉衣」
說「玉」和「穿」的關係,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佩玉,但穿就是穿,不是佩戴。不過能穿的玉多是給逝者用的,就是大家熟悉的漢代「玉衣」。當然,「玉衣」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有資格享用的,那是帝王貴族的專屬。而且按規格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屢玉衣」。
金縷玉衣局部細節
玉衣的製作耗財費力十分驚人。以最為著名的河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為例,共使用了2498片玉片,黃金1100克,加上加上工藝、人力等花費,一件玉衣的價值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實在不是普通人所能承擔的。而研究也表明,這些玉衣也多是由國家設立專門的機構「東園」來製作,然後皇帝會根據逝者生前的功績身份地位進行賜予使用。
佩玉
古代用來規範禮儀的玉組佩
佩玉並不是指所有佩在身上的玉器,而是特指作為身份地位象徵和行為規範約束的禮儀用玉。我們常常聽說的「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古之君子必佩玉」等正是屬於「佩玉」。為關於古代君子佩玉如何發揮會「禮儀規範」作用,在筆者的另一篇文章《美玉雖好,但古代君子佩玉另有玄機》(可點擊閱讀)中也有詳細的描述。
良心電視劇《琅琊榜》的佩玉細節
當然作為禮儀的佩玉本質上體現的是儒家文化,和「食玉」「葬玉」延壽的道教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儒家提倡的「比德於玉」建立在對玉的深刻而客觀的認識上,因而是一種尊重、敬惜、讚美式的精神玉文化。而道教借玉實現長壽飛升的做法,則是建立在一種神秘虛幻的想像上,因而帶著一種自然原始的神性崇拜感。
玉飾
各式各樣玉簪頭飾
玉是「石之美者」,自然具備裝飾的價值。說到裝飾用玉,首當其衝的要數女性的首飾,無論是手鐲、項鏈、耳墜,還是頭頂的簪、釵、梳背等,都少不了用玉為材料進行製作。可以說,玉在古代中國女性的首飾中承擔著無可替代的美感價值。
戴玉鐲的女性
傳統的儒家文化促成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東方審美觀,造就了女性溫婉敦厚、端莊賢淑的內在氣質;加上東方天女性天然柔和的外表、玲瓏曼妙的身姿、嬌羞含蓄的性情。使得在上千年的玉首飾使用中,玉在材質方面的天然美感和東方女性的氣質韻味相互融合,相互彰顯。
賞玉
玉雕山子擺件
同樣是基於對「玉」之美的認識,觀賞用玉和裝飾用玉卻有著本質的區別,玉從審美中襯托修飾的地位轉變為了直接的審美對象。或許是從宋代金石學興起之際,人們因觀察古玉而學會了純粹的欣賞玉器之美。它們光潤細膩的材質和精緻巧妙的工藝,讓觀賞者可以反覆品味卻百看不厭。
碧玉玉插屏
《愛蓮說》中周敦頤用「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來凸顯自己對蓮花的欣賞,古人賞玉大抵也當如此。因為對於一樣事物所擁有的美,人不可能真的佔有,只能通過反覆的觀看去品味和感受。而在懂了對美的欣賞,純粹觀賞之用的插屏、器皿、擺件,也才被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玩玉
鴛鴦玉把件
欣賞一件玉器,可能需要人們心懷敬惜之意,遠遠地靠眼睛去獲得美的享受。然而,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到了明清之際,一種大小適中,可以握在掌中感受的玉器——把件出現了。它解決了人們對玉石材質細膩、潤滑、溫涼之美的觸摸體驗,進一步加深了對美玉的情感。
和田玉人物把件
把件的出現對玉器的創作也帶來新的要求,原本因材施藝的玉石雕刻,對鏤空、浮雕、陰刻等表現手法並無太多規定。而把件為了提高觸摸把玩的舒適,因而會強調所製作的器件外形輪廓更加柔和、邊角棱脊更加平滑。經過數百年工藝改善提高的今天,把件形成了飽滿圓順的形態。
藏玉
真假難辨的漢代古玉藏品
收集儲藏東西並不是一件難事,可能從先民識玉、制玉之初,就有了儲藏玉器的情況。不過現代意義上的「收藏」並不是簡單的字面意思,它需要超越器物本身而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器物的價值,是帶有歷史積澱、人文情感、藝術欣賞、情感寄託乃至價值預期等多元動機的複雜行為。
具有歷史價值的博物館玉器藏品
而與此相似的收藏行為,可以追溯到宋代。當時的金石學家趙明誠,在其著作《金石錄》中說:「蓋收藏古物,實適於原父,而集錄前代遺文,亦自文忠公發之,後來學者稍稍知搜抉奇古,皆二公之力也。」現存最早的玉器專著《古玉圖》由元代朱德潤撰寫而成,通常被作為一部金石學著作。而該書則是作者根據自己在京都各個王公及秘府所見到的古玉收藏品整理而成,雖略顯粗疏,但頗有歷史價值。
用玉
玉帶鉤
因為材料獲取困難且加工不易,使得玉製品很難像陶瓷那樣可以供應日常生活的損耗,所以用玉做成生活中的實用物品,即便對皇帝貴族也屬於很奢侈的事。不過有一樣東西用的比較多且歷史悠久,它就是用來扣攏腰帶的玉帶鉤。據研究來看,玉帶鉤是從戰國開始出現的,一直沿用到了明清,可謂經久不衰。
玉制硯台
當然,除了玉帶鉤之外,玉爵、玉角杯、玉筆筒、筆架山、印章、硯台、水丞、鎮紙等兼具實用和陳設賞玩的玉器,也會出現在古人的生活中。到了明清之際,尤其在清代乾隆時期,這類玉器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故宮中也留下了不少精妙之作。
當代玉雕藝人製作的薄胎玉餐具
對當代人來說,隨著對玉礦的勘探和雕刻機工具的改進,玉料和工藝相對古代都有了保障,但玉仍舊是非常珍貴的。儘管一些當代的玉雕藝人參照生活器物,創作了不少玉制的餐具、茶具等,卻都價值不菲,若真的拿它們去用,只怕提心弔膽,獲得不了美好體驗。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要求刪除。
本文系個人原創作品,作者藝刻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的由來原來是這樣,真是長見識了!
※傳世名畫《洛神賦圖》中的女神到底是誰?
※豬(張天翼 民國寓言系列)
※【給孩子講國學】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
※諸葛亮著名的「觀人七法」教你如何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