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玉故事:4000米昆崙山上徒手采玉的牧羊人

對多數熱愛玉文化的人來說,認識玉料,看懂真假,辨清好壞就已經足夠了。至於玉石是怎麼來的,它的開採過程又是怎樣這樣的問題很多人並不關心。但筆者想告訴大家,其實玉作為一種石頭,它在市場上價格不低,很大程度上正是和它的開採不易有關。

玉龍喀什河上拾玉的人群

可能很多人在網上,會經常看到一些在河灘上撿子料、水中撈玉的故事,不過那都已經成了傳說,現在可沒這等好事了,據說每天到河灘上拾玉的人,遠遠要比玉多。如今當你真的去了和田,看看古河床上子料開採的現場,必定會大吃一驚。

子料採掘現場1

子料採掘現場2

一台台的挖掘機、推土機,一輛輛的汽車、卡車,一個個翻過的礦坑、石堆,古代采玉的河床上熱火朝天又滿目瘡痍。與此同時,禁采禁挖的法令也不時的讓子料的交易市場躁動,原本就高居不下的價格,又接連爆出天價交易,反覆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玉龍喀什河上的籽料交易市場

不過,以上都是關於和田玉子料的開採和交易,是土豪們的遊戲。市場上大多數的消費品多是山料,禁令對其影響不大,價格沒那麼誇張而且也相對穩定,大家犯不著提心弔膽。但筆者在這裡想要強調的是,其實山料開採也十分不易。

六月的昆崙山

千字文中的「玉出昆岡」,意思就是說和田玉產自昆崙山上。具體來說,是產自昆崙山上海拔三四千米的雪線附近。那裡空氣稀薄,空手行走都呼吸困難;而且氣溫極低,夏季上山還要裹著羽絨服;當然道路也相當崎嶇,不僅難以攀登,還要時刻防備山上滾落下來的石頭。但對開採玉料的人來說,這不過是困難的第一步。

和田玉山料的開採

因為玉石產自雪線附近,還必須把握時機,只能在夏季氣溫上升,冰消雪融玉石裸露的短暫數月中方能找到並開採。我們也知道,玉石硬度很高,用一般的金屬工具開採是相當艱難的,不過幸運的是現在有了各種電鑽工具和爆破技術。當然這方法的缺陷也很明顯——開採的玉料容有裂。

夏天回到昆崙山中

下邊跟大家分享一個牧羊人徒手采玉的故事。夏季的昆崙山上,氣溫漸暖,融化的雪水滋潤著流過的地方,一周後小草就染綠了山坡。一位五十多歲的老牧羊人,趕著他的羊群到山上來放牧。除了放牧,他還打算順便在這座傳說產玉的山上碰碰運氣。

高山上的牧羊人

當羊群低著頭,陶醉地吃著鮮草時,牧羊人沿著山坡開始尋找美玉了。他的運氣不錯,失去冰雪掩蓋的山石一覽無餘,美玉也呈現在他的眼前。只是他是來放牧的,並沒有帶鑿子、榔頭之類的工具,隨身只有一個布袋和一個喝水用的塑料瓶。

冰雪消融後裸露的玉石

看到玉石,老牧羊人從容的停了下來。只見他取下布袋,從中掏出一把粟谷,沿著玉石上的裂縫撒了進去,然後蓋上薄薄的一層土,再用瓶子灑上些水。完成這一切後,他找來一些石頭,堆成一堆,唱著曲子就離開了。

帶著裂縫的和田玉礦體

大約過了四五天的時間,牧羊人回到石堆旁,只見一片稚嫩的呂苗已經探出了腦袋。不過他可無心欣賞,用手一扒拉,全部被連根扔到了一旁。只見他再次拿出那個布袋,從中又取出些綠豆種子,沿著一裂縫一撒,剛好可進去了。然後蓋上土,澆上水,再次離開了。

開採下來的和田玉山料

牧羊人每隔一段時間過來一次,每次回來就換上更大的種子。終於夏季快結束了,牧羊人最後一次回到石堆旁,他查看了玉石的裂縫——已經足夠大了。於是找來石片插了進去,搬起一塊石頭砸了下去,一塊完整的玉石應聲滾落。老牧羊人抱起玉料,趕著羊群下山了。

山料靠人力背到山下

這個故事是筆者讀書時從老師的課堂上聽來的,可信度有多少很難說,但老牧羊人利用種子之力的智慧確實值得稱道。當然,故事的結尾說老牧羊人扛著玉石下山,和今天不少玉礦仍需要人力背下山的情況相差無幾。

和田山料觀音牌

可想而知,一塊玉料從山上到消費者手中其實是相當不易的。世界很大,產玉的地方也不少,但開採、運輸、加工各個環節的不易,自然讓玉石顯得珍貴而價值不菲。


  •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謝閱讀。
  • 文章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要求刪除。
  • 本文系個人原創作品,作者藝刻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關於市面上的永楚料翡翠應該怎麼對待?
看在你們企圖搶我飯碗的份上,讓給你們好了
曾經看過《三聯生活周刊》的賭石專題,很好奇為什麼一直沒有技術手段可以檢測石頭裡面是否有玉,到底是什麼原因?難道真的沒有方法可以探測嗎?
多圖詳解翡翠的各種瑕疵,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如何選購玉手鐲

TAG:和田玉 | 玉石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