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繼位之謎 —— 道光帝因何繼位?
道光爺作為清史上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他的一生絕對是個傳奇,我們今天不談他是如何踢死自己不用功的大兒子,或者問英國俘虜英國國王的性別,還是他的過份節儉鬧出的笑話,而是要認真地追問一下,他究竟是怎麼做上皇帝的呢?
嘉慶帝猝死,死因成謎。彌留之際既無臨危授命,正大光明匾後亦無立儲密旨。
既然沒有任何信物來證明道光帝繼位的合法性,那他憑什麼承繼大統?後來據托津、戴均元說,是在嘉慶帝貼身太監的身上找到密旨的說法經不起任何推敲,首先,清朝是歷史上對宦官管理最到位的朝代,宦官完全變成一個全職保姆的角色。絕對杜絕了東漢,唐,明之類的宦官專權的事情發生,即使後來的安德海,李蓮英雖然寵冠一時,但絕對不可能權傾朝野。其次,立儲密旨如此重要的國家機密文件,竟然會交給一個宦官保管,豈不荒唐?最後,所謂在該宦官處發現的鐍匣是上鎖的,且不易開啟。一般放置在正大光匾後的裝有立儲密旨的鐍匣是沒有鎖的,而是用封條封起來的,種種壞事不禁讓人疑竇叢生。而且這是在綿寧登基許久之後才有的說法,和雍正的《大義迷覺悟》反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一樣,更加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或曰:綿寧在天理教入侵紫禁城時身先士卒,英勇抗暴的大無畏精神獲得了仁宗的高度讚揚:有膽有識,身先捍衛,忠孝兼備,筆不能宣。所以在奪嫡之戰中笑到了最後。可是當時皇三子綿愷也在鎮壓這些叛匪,為何沒有獲此殊榮?顯然這一點也站不住腳。令人奇怪的是雍正,乾隆在繼位之初便立下立儲密旨,嘉慶這個做事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近乎古板的守成之君怎麼會不了解?
有人把事情的原因追溯到更久以前,乾隆帝十分鐘愛這個長孫,雖不是很喜歡永琰,但是因為綿寧的關係,最終還是決定禪讓於永琰,誒,等等,這個故事怎麼這麼耳熟啊?永樂、宣德和康熙、乾隆這兩對祖孫皇帝都留下了類似的故事好吧。這個理由未免有些牽強吧?
還有一種說法是,道光帝是奉了太后懿旨繼位的。但是太后的懿旨很有意思。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深所知,為此特降諭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位。
既然大行皇帝「未及明諭」僅憑太后懿旨正位,在此前是沒有先例的,保守派大臣能夠善罷甘休?據說那隻密匣在太后懿旨發出後不久就找到了,寫的正是綿寧的名字,如果這一切是真的,那麼這位孝和睿皇后不僅後宮干政,肆意廢立,甚至竊取國家最高機密,她勢必和整個愛新覺羅家族對立起來了,這在慈禧之前的清朝,絕對是誅九族的大罪。而且太后懿旨的行文語氣十分古怪,貌似有所不得已。是誰給了她這麼大的膽子?又是誰給的壓力?冒著誅族的風險,毅然選擇下了這道懿旨?既然僅憑她的懿旨便可以承繼大統,為什麼不立自己的親生兒子綿忻或綿愷?而且綿愷當年平定天理教之亂也是勇武非常,宣宗明令褒揚,絕非等閑之輩。她在皇位面前表現得如此大公無私,簡直不可思議。道光帝繼位後對這位僅年長6歲於己的後媽極盡孝道,母子關係融洽,得享天年。與之相對的是惇恪親王綿愷,四次被罰,或罰俸,或降爵。年僅四十四歲便抑鬱而終。
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無論怎麼解釋都會漏洞百出,而且有悖常理。我想,雍正繼位謎案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是基於人們的八卦心裡,對宮闈秘史總是好奇心膨脹,而且他的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在國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他作為承上啟下的人物,自然會得到一些注意力。還有就是「九子奪嫡」和清宮劇中高冷的「四爺」深入人心的緣故。至於道光帝的繼位疑雲被人忽略的原因,我想,或許是由於他在位時爆發的鴉片戰爭使古老的中國開始了痛苦的蛻變,更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國未來的道路上,關於他的那場離奇的經歷也就被人淡忘了吧。
推薦閱讀:
※由電影《長城》聯想到的四次出塞
※二戰後日本通脹嚴重,馬克思主義流行
※《三國演義》中孫尚香算是什麼樣的人物角色?
※對付女囚犯秦朝發明了一種什麼刑法?
※馮小剛認為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你怎麼看?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