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必須進入一次的「夏日庭院」

慢慢大起來,雨聲成了閱讀的背景音樂。

《夏日庭院》講述了一個溫情故事:在童年的最後一個夏天,三個六年級的孩子木山、山下、河邊,因為對死亡充滿了好奇,開始「窺視」一位孤僻的老人,從而也開始了一段終身難忘的生命之旅。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們逐漸掌握了老人的生活規律。也正是因為這些孩子的「關注」,老人逐漸走出孤獨頹廢的狀態,開始洗衣服,整理荒廢的庭院,修理破舊的房屋。孩子們從「偷窺者」變成了幫手,幫助老爺爺晒衣服,清理垃圾,一起在八月的庭院里除草、灑下大把的波斯菊種子,為房子塗上鮮艷的油漆。孩子們從對死亡的好奇和恐懼開始探尋生命的意義,在伴隨著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後歲月中,看見了生命最美的風景,也成為彼此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書是以男孩木山的口吻講述的。開頭,他坐在教室里觀察窗外的樹葉,並把樹葉稱之為「魔葉」,「下一次雨,魔葉就會變大一些」。此刻,坐在三樓的教室里,我讀著這本書,抬眼就可以近距離的看到香樟樹新生的枝葉,嫩綠鮮翠的,確實下一次雨就變大好多。不由得感嘆,多麼敏銳的觀察,多麼平實的描寫。

書中這樣的描寫比比皆是:

「山下右手緊緊握住刀柄,左手的四根手指併攏緊貼刀刃,在石板上很有規律地磨來磨去。他的嘴角綳得緊緊的,表情十分認真。」 這是描寫磨刀的孩子山下的表情和動作,精準、生動、傳神。

「我也閉上眼睛。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開滿了大波斯菊,風吹過,傳來輕柔的沙沙聲。」這是描寫「我們」在院子里灑下了大把的波斯菊的種子時,「我」的神態和心理。

「毛巾三條、領口松垮的襯衣四件、皮筋鬆了的襯褲四條、皮筋同樣鬆了的內褲五條、起毛的厚襪子兩雙、布毛巾一塊、床單兩條、棉布褲子一條、枕套一隻、被套一條。」這樣的白描手法,不僅將老人孤獨懶散的生活狀態寫了出來,那個一心一意認真數著老爺爺洗了多少衣服的孩子,是不是也躍然紙上了?

「站在洗好的衣服旁邊,一陣潮濕的涼風帶著洗衣粉的香氣吹到滿是汗水的身上,還蠻舒服的」。「還蠻舒服的」這麼籠統的語言居然也把情緒表達的這麼到位!

美好充滿童真的人生樂趣,就在這些敏銳的感受中啊。

雖然是兒童視角,卻有著非常明晰的時間感。木山在書的開頭回憶起二年級的自己,「……總之還是蠻可愛的小孩子模樣。學校里難吃的飯菜令我頭疼,那些打棒球的六年級學生是那麼高大強壯,也讓我害怕」,成年讀者讀到這裡是不是會回憶起曾經盼著長大的自己?是不是會在心裡哼唱羅大佑那首「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六年級的小朋友會不會和木山一樣陷入回憶?

三個孩子,在這個夏天,即將要和小學說再見,也會在畢業的十字路口和朋友說再見,逐漸長大的過程就是和過去說再見的過程。

時間,我們有時想它快有時想它慢,可它總是不快也不慢,就那麼一點點漫過你,漫過歲月,帶走一些東西,也永遠留下一些東西。於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慢慢懂得陪伴的溫暖,也慢慢接受失去的憂傷。

長大的過程,也是記住那些生活的細節、並在細節中逐漸懂得人生的過程。

「光本來就有顏色,只不過平時隱藏起來了。恐怕這世上還有很多很多隱而不露、無法用肉眼看見的東西。它們有的就像彩虹一樣,輕易便能現身;有的要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旅程才能與之相遇。」好的書籍,就是能夠給我們諸多的人生啟迪,引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給我們力量也給我們溫暖。這三個孩子,不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追尋自己天命的聖地亞哥嗎?老爺爺似乎就是撒冷王,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承擔起自己的使命。

在小夥伴們敬佩的眼神里,胖子山下自信地磨刀,並且說出了如此富有哲理的話:「不過,要是嚇得不敢碰,那就永遠磨不好了。」什麼事情不是如此呢?

山下繼續說:「爸爸對我說,菜刀可以殺人,也可以做出好吃的東西讓人精神倍增,就看你怎麼用。」什麼事物不是把雙刃劍呢?

生活中處處有哲理,有一顆敏銳的心,我們就能體會到更多。

長大,就是不斷找到問題的答案吧。

從山下去鄉下參加奶奶的葬禮開始,三個孩子不斷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他們不斷做關於死亡和魂靈的噩夢,被恐懼纏繞。從而,孤僻的瀕臨死亡年紀的老爺爺成為他們觀察死亡的「點」。我們是不是同樣在這樣的年紀思考過關於「死亡」的問題?是不是一樣對死亡充滿了恐懼?

孩子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是胖子山下在學校游泳時溺水差點死掉。「忽然間,我想起山下磨刀時的雙手,想起他一笑就眯成一條縫的眼睛……我終於意識到,所謂死,就是一切都將在我眼前消失,而且以後再也見不到了。我再也見不到山下了嗎?可現在是夏天,我還活得好好的,世界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依舊照常運轉。」

在夏天過去,當三個孩子從足球集訓的海島回來時,老爺爺已經死去,孩子們真正「見識」了死亡。「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死人,卻一點也不害怕。那些我們既害怕又好奇的鬼啊、幽靈啊、妖怪啊,此刻都消失得無影無蹤。老爺爺躺在那裡,就像一件穿了很久的舊衣服,讓人感到溫和而親切。」

這是成長之痛。痛,讓孩子們戰勝困惑和恐懼。

長大,也是我們逐漸找到自我、找到方向的過程。

三個情況不同的孩子,在這個六年級的夏天裡,對於學業都一樣有些心不在焉或者力不從心。從小失去父親、滿口謊言的河邊,一心想像爸爸那樣開生魚店的山下,充滿同情心的木山,偶爾逃學、打架,把成長中的迷茫和困惑,一一展現。

「究竟何時,我才能找到讓自己覺得死而無憾的東西?就算最終也無法得到,我還是想找到它。否則,我是為了什麼而活著呢?」在和老爺爺慢慢相處的這些日子裡,答案也漸漸揭曉。歷經人生起伏的老人把一生的智慧,似乎悄悄地交給了孩子們。

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結局,當老人去世以後,孩子們在眼淚里都得到了力量。有時,憂傷和失去恰恰是生活最豐厚的饋贈。

木山的情況是,「我的厭學情緒一掃而空,每天都像飢腸轆轆的動物似的拚命啃習題集,馬上就要考試了」。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私立中學;成績不好的山下,也許正是因為不理想的成績,離自己開生魚店的目標更進了一步;河邊接受了媽媽的改嫁,要和父母一起到國外生活,他和夥伴們說:「我會好好努力的,一家三口在遙遠的國外生活,沒點出息可不行啊。」

孩子們,獲得了走向未來的勇氣。

日本作家湯本香樹實的處女作《夏日庭院》,如此清新樸素,讓成年人重溫童年,讓孩子勇敢面對未來。當然,親子共讀會讓父母子女更懂彼此。而實質上,這是一本生命之書——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必須進入一次的「夏日庭院」。

個人微信公眾號:盞盞燈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xanVVakpyRUtNZFhyZDd2OTI2N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名言集粹,值得一看(英漢對照) —— (三)
《未來簡史》到底在講什麼?
???黃媛文老師(Vivian老師):好書分享之《拆除「情緒地雷」》(三)
【換書吧】阿彌陀佛么么噠
《1980年代的愛情》:揮手便成歧路,一去就是終身,那時候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

TAG:教育 | 閱讀分享 | 書籍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