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學:讓你的說話觀點,變得更明確(三維樹)

我們學了很多表達觀點的套路或技巧,可是很少想過說話的「觀點」是怎麼來的。對一件事情,不知起始,怎麼知道結果呢?

說話的觀點,是我們大腦中天生就有,還是通過觀察某些事物而獲得的呢?這看似是讓人深思的事,可決定我們演講溝通的成敗。

比如,你工作一年多了,參加公司的會議,會上領導讓大家說說對近期工作(或某任務)的看法,你會怎麼說?

很多人說話只會提供信息:我做過哪些事情,正在做哪些工作,還有哪些任務待完成,說完後等待領導做判斷。而人發言表達自己明確的態度(觀點、主張或立場):指對工作發展的判斷形成的觀點,為領導的戰略思維提供參考。

比如,在抗戰時期,毛澤東招集將領們開會,討論的問題:日本鬼子近期要對根據地進行掃蕩,各位將領有什麼對策和看法?林彪很會表達自己的態度,他總能根據形勢表達自己的見解。要是說打,他有打的策略;如果說撤,他有後撤的方案,林彪總能為毛澤東提供新的戰略思路。所以,林彪很年輕的時候就得到毛的賞識。

前者提供信息,後者表達態度,高低自然顯現。

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說話態度明確,觀點鮮明呢?打蛇打七寸,查找觀點需尋根源。事物的根源,也俗稱為「第一原理」,只有第一性,沒有兩者模糊空間。

對於思想觀點的根源,哲學上,都一直爭論不休。主要是兩派,符號學和解釋學。

符號學,代表人物為哲學家索緒爾,他認為一個人的思想觀點來源於客觀事實。他說「人類為了表現自己而尋找符號,事實上,表現就是符號」。意思是,要客觀的去看待事物,任何事物(符號),它本來就是有自己的思想觀點,我們需要客觀的解讀。比如一幅畫,本身就有它的思想觀點。

解釋學,代表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他認為人的思想觀點,來自於自己的主觀經驗。解釋學認為:「一切觀點都不會是從對象性起始,而只會從解釋者自己出發」。意思是說,每個人對同一事物,都會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比如,莎士比亞說: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看到這,很多人覺得,符號學和解釋學都能幫我找獲得思想觀點,無論客觀還是主觀,覺得都適合自己啊。這樣,你的學習態度就不是「第一原理」,處於兩者間的模糊性,你獲得的觀點很難清晰明確。比如,要是在國共時期,你想去當兵,如果你認為毛澤東代表農民的共產主義,和蔣介石代表地主的資本主義,都差不多,沒有自己明確的態度,那麼你在任何一個團隊都不會獲得重用,只會把你當槍使。因為你的思想與領導的思考距離太遠了。

對於訓練哲學思維來說,符號學與解釋學你選哪一個適合自己呢?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的職業方向是與物打交道多,比如生物學家,考古專家等,符號學思維對你比較合適。如果你喜歡從事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如銷售,管理或創業者等,解釋學的思維方式適合你。

這兩者的思維方式和很大的區別。

比如,你看一本書《道德經》,符號學的人,都要將書本上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都要拆開分析,儘可能完全理解老子本來的思想。這就為什麼那些研究「道學」的人,一輩子也研究不完,研究《紅樓夢》的人,一輩子都是「紅」學者。所以,有的人,對一件事就要研究一輩子。

同樣是看《道德經》,解釋學的人,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看完道德經後,他首先想到的是,這本書的意義是什麼?理解作者當時解決了什麼問題?解決的方式是什麼?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什麼幫助呢?之後,他就根據自己的需求,整理出一套自己認為的「老子」思想體系。這就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很多人,為自己的夢想目標奮鬥一生。

符號學思維是讓自己圍著物轉,解釋學思維讓物圍著自己轉。哲學思維是沒有對錯,只有是否適合自己。

對於訓練口才來講,說話的態度不明確,工作中說話也能矇混過關,但影響會沒力度;說話態度明確的人,雖然要承受別人對你的質疑,但會使你的思想觀點越來越完善和成熟。總而言之,你發言的觀點要靠自己去思索,而不是等待別人告訴你。

哲學思維博大精深,我們從說話的角度進行探討。大家有什麼好的想法,請留言:


推薦閱讀:

【演講技巧】受用一生的「祝酒辭」
真正幫助人們戰勝心理疾病的,並不是心理醫生,而是患者本身
湛江演講培訓 湛江演講口才|演講故事情節構思的五個步驟
那些口才好的名人是怎樣練習口才的?

TAG:演講與口才 | 說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