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度不自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前陣子,知乎上有個問題突然火了——「高度自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問題下面的回答,大多是一部部嚴格制定的時間規劃方案:工作學習休閑娛樂,每一項任務的執行時間都要精確到分鐘。

每次看完一篇文章,我都會備受鼓舞,熱血沸騰,狠下決心,幹勁十足;然而決定「高度自律」的熱度持續不到10分鐘,我又會不由自主地進入葛優癱狀態,滑進被窩,嚼起薯片,刷起知乎,表情木然,繼續給棒棒噠答主們點贊。

最後,當我猛然回過神來,面對著堆積成山的任務和體重秤上飆升的示數,又會再次陷入無盡的哀怨。

看了那麼多勵志貼,怎麼一點用也沒有!總是踏不出第一步,總是下不定決心,越是恨自己意志力太低,越想要自暴自棄。那些內心強大的答主又反襯出自己的無能,看著自己一天天喪失自信,陷入絕望的情緒卻又無能為力……那種感覺,真是糟透了。

總而言之,如果知乎上開一個叫做「高度不自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的問題,我一定很有發言權。

也許你和我一樣,也曾堅信世界上隨便拎個人出來都比自己有執行力。但實際上,你所認為的「高度不自律」,不是因為你能力差,而是因為你沒自信。產生這種心理上的自我退避,只是由於你一直在觀望別人的生活。

我在「努力」一文中也提到過戰術和戰略的區別。知乎上那些「勵志文」雖然正能量滿滿,但它們介紹的大多是具體戰術而非戰略。

戰術因人而異,所以參考意義並不大。而且參考別人過於詳細的戰術設計,容易讓你喪失自信,產生焦慮,因而望而生畏,執行力難以被激發。

高二升高三的那個暑假,我完成了一些複習計劃,結果一下子從年級三百多名擠進了清北線。這件事帶給我班主任的精神刺激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為了鼓舞更多小盆友,他連年在江湖上大力宣傳我的「逆襲神話」,遊走四方安利我的「魔鬼計劃」,試圖把危機感早早植入純真無暇的校園。

於是我莫名其妙圈了一批鮮肉粉,每天在微信上享受著學弟學妹們的誠懇稱讚與真摯告白。當然,學姐並沒有覺得自己很厲害;我所做的,不過是依照戰略制定了一些相對具體的時間安排。

更何況,那些計劃的完成率大概只有40%——但是在別人的眼裡,我的複習計劃確實有夠變態;就像我參看別人的日程時,也會由衷地感到自愧不如。

這是為何?

? 第一,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經常只能注意到別人在做而自己沒做的事。也就是說,人們很容易產生「不明覺厲」的感覺;因此在觀察他人行為的時候,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調整為 「仰視」姿態,信心自然先弱了三分。

? 第二,你只能看到別人做的事(戰術),卻看不到TA為何做這件事(戰略)。你可以模仿TA的所做作為,卻模仿不了TA的動機。

這樣的模仿只是表面功夫,很難帶來與那個人相同的成效——一旦結果與預期不符,很容易導致熱情消退,執行力下降,效率銳減。

? 第三,人是很情緒化的動物。看到自己效率不如人,往往就認定自己能力也不如人,因而陷入無休止的自我懷疑,最後只能絕望地自我診斷為「高度不自律」。

因此,別人的具體安排,絕對不可照搬,最好乾脆別看。「自律」沒有模板,借鑒不如實幹。

狀態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狀態好,效率就高;效率高,心情就好;心情一好,狀態更好,效率自然變得更高。

經濟學中的信貸行為也有著極大的相似性。信用越好,借錢越容易;借錢越多,償還過後,信用記錄又會變得更好。

聚焦社會宏觀現象,更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二八定理」……

整個自然界彷彿都遵循著這種正反饋系統,情緒和行為相輔相成,狀態與成效層層迭代。彷彿一系列多米諾骨牌,一旦觸發了其中任何一塊,無論是正向還是反向,都會一塊帶動一塊,次第跌落,停不下來。

如果你不幸地把第一塊骨牌戳反了方向,看著它們朝著意願的對立方啪嗒啪嗒依次倒下……不要慌。只要你做出第一步改變——從負面情緒中自我解脫,將心情調整為最佳狀態,那麼好運就會隨之一個接一個向你奔來。

最開始你可能只是買了支YSL,接著開始學護膚化妝,然後發現自己胖都這麼美瘦下來還了得,於是走進了健身房,最後,不甘心做花瓶的你又決定飽讀詩書豐富內涵…

就這樣,一點點地進步,一步步地蛻變,不斷發現新的驚喜,驚喜催生新的動力——不知不覺間,你已經主導了一場華麗的蝴蝶效應。

改變現狀並不難,只需要你觸發一個小小的開關。

如果說經濟學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無盡的慾望;那麼,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完成to do list里數不勝數的事,就成為了人類永恆的話題。

因此,「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變成了人們眼中高效的定義。大家開始瘋狂地追求高效——24小時學會一門新技巧,一年讀完100本書……這些生命中本該被慢慢享受的元素,變成了需要迅速完成的任務。

人生的最終意義,難道就是在地圖上戳上一隻又一隻大頭釘,在任務列表上打上一個又一個鉤?我們想要的生活,難道就是在每一個站點匆匆報道,粗魯地無視掉生命的細節,然後又快步奔赴下一站?

我深不以為然。

據不完全調查,國內外大學每到final季都會畫風突變,人人挑燈夜戰,教室徹夜通明。不少人非常得意於自己的效率——備考短短一周就達到了別人努力學習一學期的績點。

但是我敢保證,這些人不到半個月就會忘光這些臨時記憶,等到知識終於要派上用場的時候,他們只能一臉懵逼。

而我身邊那些真正的學霸,卻是一水兒的早睡早起老年作息:他們把學習融入生活,將自律當作常態。

也許他們不夠急,不夠拼,甚至不夠快;但是日復一日,滴水穿石,他們所收穫的知識,所提升的文化修養,必定遠遠超越於那些心氣浮躁、一味追求「快」的人。

因為,超負荷狀態下的「高效」,不可能做到長久。而真正睿智的時間管理者追求的是長期的收益,他們絕不會以綳斷神經、透支身體為代價,去交換一時的效率。

所以,劃掉日記本上「一個月瘦二十斤」的目標吧,這樣體重容易反彈也會傷身體;放慢翻動書頁的速度吧,也許你已經錯過了字裡行間仔細品讀才能發現的妙趣;卸下加速成長的馬達吧,就算你想要快點長大,但是失去了細節填充的生命,不過是一座空蕩蕩的靈魂廢墟。

要想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高效,你需要的是一種長線戰略。這根線有多長?它可能貫穿你的一生。

先慢下來,再談效率。

推薦閱讀:

什麼是贅婿?
一些胡亂的話
梅艷芳有著怎樣的人生?
新人推介:尤佑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