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不好,那也要說啊

我自己在英語口語上不能說學得有多好,最多算是夠用,也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問題犯難過,可能是我天生喜歡講話,屬於那種不讓我講話我就能憋死的那種人。最近團隊里的小夥伴還說,夏老師這麼忙,很多課就不要親自上了,學費又不貴,還賺不到錢。王老闆說,還是讓夏老師上課吧,他就是想過癮。

所以對於口語問題,我想用一個比較全面和系統的方式來給出解決方法。

首先,性格上要做一個轉變,主要是口語表達中的自信。說對說錯,都要敢於說。我讀書時上口譯課,曹建新教授給我們的第一個要求是敢於翻譯,不要遲滯,不需吹毛求疵,因為口譯不是筆譯,不是擺開陣勢來兩軍對壘,手中還可以有詞典來助陣,口譯講究運動中作戰,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後反思用兵。口語也是一個道理,如果沒有自信,再多的訓練都是無用的。

如何建立口語表達的自信呢?

中國文化中始終提倡要韜光養晦,這一點都沒錯;同樣,《論語》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也是中國文化中「沉默是金」的大致成因。但與此同時,我們忽略了孔子也說過「當仁不讓」的觀點,平時可以「溫良恭儉讓」,但關鍵時刻要能頂上去,這才是君子之風。君子的對立面是小人,是鄉愿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大致翻譯一下:

子貢問:十里八鄉的人都說此人很好,這個人咋樣?

孔子說:不一定好。

子貢又問:那如果十里八鄉的人都討厭這個人,這個人咋樣?

孔子說:不見得壞。(最優秀的人)應該是十里八鄉中的好人都喜歡的,惡人都討厭的那種人。

我們有時太在乎別人的評價,以至於我們忘記了是誰在評價我們,他們是否有資格評價我們。學生時代英語課上,老師讓同學起來用口語做 presentation,大家都悶著腦袋,其中有一人起立回答,如果語音不甚標準,也不流利,眾人訕笑之:丟人現眼,搶風頭,刷存在感。如果此人回答流利,應對自如,眾人仍訕笑之:有什麼了不起?搶風頭,刷存在感。

如此看來,你講好講壞,這並不是他們訕笑你的原因。他們訕笑你是因為你做了一件他們想做但是做不了的事情,你讓他們很沒有面子。這就是鄉愿:自己不行,但是堅決不能讓別人比我行。

何為君子?君子就是你們行,你們來,你們不行,我來。

所以練口語的自信的起點就是不要在乎別人如何評價你講的好還是不好。別人講得好,我們認真聽,別人講的不好,我們也給於鼓勵。輪到我們要講的時候,別人怎麼說,已經不重要了。

建立自信的第二種思考可以這樣:不是你非要講,而是別人要聽。北京東景苑(Temple)的創始人是我們現在商業上的合作夥伴 Juan,我們都叫他老溫,老溫是比利時人,家裡是歐洲的名門望族,來到中國就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花錢修了個廟,不小心修成了北京第一。

老溫的英語挺溜的,雖然有著法語口音,但是交流一點障礙都沒有。但老溫每次和我聊事兒,永遠用中文,他那個中文能把你急死,慢慢吞吞,講一半留一半,然後問我,你明白我的意思么?我多少次為了談話的效率轉成英語和他聊,他跟我說英語不到5分鐘,又回到中文模式。

這其實就是跨文化交際中強調的文化自信。國人覺得英語必須講的溜才能出去講,講出中國味兒就不是好英語。外國人覺得講英語是為了交流,不是為了叫板,講的再差勁,那不是為了交流么。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水平高的就將就將就水平差的,大家不都是為了聊天么。老溫即使知道自己中文講得不好,但他也講,文化自信在,畢竟修過廟。

建立自信的第三種方式可以這麼理解:講錯不是因為你講或者不講,反正都是錯,因為語言使用的錯誤和語言輸出的關係遠遠弱於和語言輸入的關係。解決口語不好的方式不在於多說少說,而在於多看多聽(Krashen 在關於 comprehensive output 假說的回應中提出的觀點)。如果閱讀和聽力沒有顯著的提升,輸出的錯誤很難避免。所以可以這麼理解,如果你不讀英語書,不聽英語新聞,自己英語水平止步不前,那麼你的口語就是這個樣子,與其憋著,不如索性去說。或者,悶頭讀書,修鍊內功,再去一鳴驚人。換言之,如果口語不好的人,排除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以外,其實他在閱讀和聽力的輸入量是遠遠不夠的。

口語不好,那也要說啊,因為口語不好和沉默是金之間沒有什麼必然關係。

精彩總在自己這裡。

微信公眾號:教書匠小夏(teacherxiapeng)

友鄰優課 | youlinyouke.com

解讀全球英語經典 | 學英語 · 睜眼看世界


推薦閱讀:

Not very musical
超完整顏色英語辭彙大全!
那些被99%中國學生濫用的英語「邏輯連接詞」
蘋果8的怎麼樣?
批改網站2017年有哪些英語比賽?

TAG:英語 | 英語學習 | 英語口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