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Kitty老師:如何針對兒童開展創新教育?

近期在忙活線下的創新教育論壇,很久沒給大家做分享了。

這是一篇內部會刊的約稿,先發在這個平台上分享給各位關注兒童創新教育的同行和家長朋友們,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2014年4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DFC(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童創意行動。這是一個免費參加的全球性孩童挑戰賽。孩子們只要透過DFC預先設計的四個簡單步驟—Feel,Imagine,Do,Share(感受、想像、行動、分享)就能參加。

很榮幸,我從最初的支持者、志願者最終成為青島區DFC活動的負責人,帶領青島區的志願者引領孩子們做了很多創意行動工作坊。

我個人有近10年的少兒英語教學以及師資培訓從業經歷,也一直在運營自己的英文教育機構。我的教育理想和DFC公益活動的教育理念達成了高度一致,這是我能堅持3年不計回報完全投入DFC公益活動中的最重要原因。我們迄今為止,在青島當地各個小學、社區累計共做了將近百餘場次的DFC公益活動。

雖然我迄今為止還未因此獲得任何經濟上的回報,而且個人還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但這些珍貴的經歷,對於一個教育從業者而言,其實回報是相當巨大的。

這些經歷讓我對兒童的創新教育實踐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寶貴資料,也讓我有機會對孩子們的創新教育有了更深入的學習、研究和了解,更有機會通過DFC搭建的國際交流平台,和世界各地創新教育實踐者進行溝通,從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到了世界範圍內兒童創新教育的走向和趨勢。

(分享一下北師大李亦菲教授對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總結)

首先,如何培養創新者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教育界最關注的問題。

這和這個時代的背景是息息相關的。美國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全新思維》。

他在書中提出整個社會發展到21世紀,已經全面進入高概念的時代,為了大家方便理解,我們可以把這個時代稱為創意時代。在這個全新的創意時代,適應未來的人才是需要有高感性、高概念能力的全新思維人才。未來屬於高感知人群。創新在21世紀已經成為每個國家追求的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而在教育領域,如何培養出創新者,已經提升為最重要的熱門話題。

其次,國內的兒童創新教育面臨重重挑戰和困難。

中國的教育體制一直飽受各方詬病,尤其在創造力培養方面,其實體制內以灌輸為主的應試教育在創造力培養方面毋庸置疑地起到的其實是破壞作用。

從國家層面,其實是非常重視創新教育的,給予了很多的政策支持。現在只要還不錯的公立學校,大部分都有創客空間,而且很多學校的確也都在響應號召,開展各種創新教育活動。比如小創客、科技小發明等等,很多活動社團,鼓勵孩子們學科學、動手發明創造。

但是目前這種活動更多的是小範圍開展,而且很多都局限於科技領域,比如機器人、3D列印等。真正全面關注到思維層面的創新培養是遠遠不夠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體制內學校一個班級的人數眾多,老師們都有很繁重的授課計劃,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團隊式學習項目,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而且大部分老師不具備項目制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教學和引導經驗。即使有心,也是無力開展的。

第三,中國家長不太敢於鼓勵孩子成為創新者。

創新產生的最重要源泉其實是孩子們本身的內在動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實要從娃娃開始抓起,起步於家庭教育。但大部分中國家長集體焦慮,安全感嚴重缺失。我們更傾向於培養「聽話」「順從」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異於常人。

當面對應試教育體制里的分數要求時,家長們也只能妥協於題海戰術,把孩子們塞進各類專註於提高分數的輔導機構。用僵化的知識束縛孩子的思維,用無聊的作業消耗孩子的精力,用緊張的考試擾亂孩子們的情感。

當孩子們參與被迫的學習與考試,不允許提出自己的不同的想法和意見,而且也沒有環境和機會去真正探索自己最感興趣、最有激情的內容時,真正創新的源泉也就消失不見了。

其實創新思維所需要的技能和思維習慣都是可以被培養、傳授和指導的。如果給予合適的環境和機會,大多數人都可以變得更加富有創造性。

但喪失了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的內在動機,學習再多技能都是無濟於事的。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創新者?

美國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學托尼 瓦格納教授曾經研究指出:創新的內在動機源於孩子們童年的玩耍,青少年時的激情以及成年後的覺悟。

兒童時期高質量的「玩耍」對於創新能力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玩什麼」「怎麼玩」以及「如何在玩中學」應該成為我們國內這些兒童創新教育從業者們需要深度考慮的。

國外的教育環境中往往會有豐富的藝術、科技、社會資源來啟發年輕人的興趣和激情,而學生們也往往會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和創造過程中學習一些重要的能力,比如合作、溝通、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我們遵循著這些思路和啟發,做過一些教學活動實踐。

舉例說明:

比如我們做過一次戶外公園的遊戲設計思維活動。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們在遊覽公園的玩耍過程中,去發現存在的現實問題,然後以團隊的形式去提出解決方案,設計出適合公園場地的戶外遊戲活動。

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去設計闖關問答,而且非常積極地翻書尋找解決方案,投入很大的熱情進來。

這個過程,孩子們的學習其實就是自主自發產生的。而且這種「玩」的過程,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創意和靈感。

比如這個孩子在觀察過程中無意展現的藝術繪畫天賦。

其實我只是要求孩子們觀察記錄,好為後期遊戲設計元素做準備,孩子竟然做出了這麼優秀的作品。當然我們本意絕非是想做一堂戶外美術寫真。

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場戶外遊戲過程,但孩子們卻面臨了不少挑戰,比如一個有領導型性格的孩子試圖通過強迫手段,迫使其他小朋友支持他的決定,但他受到大家的反對,他很沮喪,開始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

這種看似「玩耍」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學習過程。

基於英文學習的創新教育實踐

因為我個人有著比較豐富的英語教學背景,所以我一直在深度思考基於英文學習的創新教育實踐。

怎麼讓孩子們「玩英語」,是我平時考慮比較多的。

比如親子英語過程中,孩子們總是存在不願意開口讀和說的問題,我們嘗試設計成桌游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情境中聽說。

自然拼讀的學習是比較枯燥的,我們給孩子們設計手工遊戲棋,讓孩子們自己製作棋子,然後再通過遊戲去掌握拼讀,這些效果都是不錯的。

當然這些目前都是我們的產品原型,正在真實的課堂中做一些實際的測驗。成熟產品我們正在想辦法實現。

除此以外,我也在嘗試不斷完善我們的「英語閱讀戲劇」教育體系,讓孩子們通過繪本閱讀學習英文,並且通過戲劇形式「玩」英語。我們嘗試把教育戲劇融入到英文教學和學習過程中,讓孩子們通過「玩」去學習英語。

皮影、手偶、教室劇場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曾經嘗試過的方式。這些「玩」的過程會涉及到道具製作、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等等,其實把一個故事轉換成一個戲劇表演,就是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式學習。而英語在這個過程中成為遊戲和工作語言。孩子們的興趣以及學習效果也就慢慢提升起來了。

當然近期我也在考慮融入科技類工具的使用,比如嘗試用定格動畫軟體或者編程讓孩子們製作英文繪本故事,這些都是我會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的方向。

這種創造性的「玩中學」,就很容易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參與的熱情,也能促進孩子更深入的學習和掌握知識。

除此之外,英文原版分級閱讀體系的設計里,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重在引導孩子們獨立思考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產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這也是我們重點研究和關注的方向。

基於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創新教育,是更高級的「玩法」。

當然,賦予孩子社會責任感,引導孩子將所學知識和內容去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是更高級的創新教育「玩法」。

比如我們組織孩子們去參加DFC的國際年會,把用英文傳播、介紹中國皮影文化的任務交給他們。孩子們通過完成製作皮影、參與皮影表演以及向來賓傳授皮影製作技巧這個項目流程,不僅鍛煉了英文的口語技能,同時也鍛煉了彼此的合作溝通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完成這個項目需要孩子們的英文能力以及皮影藝術背景知識。這個過程中英文的使用是流暢自然的發生的,因為這就是真實社會環境中發生的使用場景,和外教口語課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最後再舉個和英語教學無關的社會化學習案例。

我們做過一期「小小城市設計師」的活動,帶領孩子們去小公園記錄採訪他們發現的問題。有孩子發現公園裡很多人領著寵物來玩,但是小寵物隨地大小便,所以大家覺得應該設計一個寵物廁所。

當時由於時間問題,我們僅限於根據設計思維流程,讓孩子們設計出了圖案,然後通過3D列印製造出了原型。

其實這個小案例如果能更深入的挖掘一下,比如由生物老師給孩子們引導一下動物習性相關的知識內容;由美術老師給孩子們講解一些設計的美感和角度;然後再由數學老師帶領孩子學習一下體積、面積以及計算一下詳細的設計比例。這就會是一個更加完善和豐富的多學科融合教學案例,孩子們的受益會更大。其實這就是目前正在風靡全美的STEAM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

引導孩子們利用多學科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開展基於項目式的深入學習,就是目前整個世界創新教育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每一個細分領域的教育從業者,深入的思考、研究並且設計出更符合中國孩子特點的跨學科課程。

希望我的實踐和分享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推薦閱讀:

一部很好玩的英語啟蒙教學片—《Kids ABC》
少兒英語學習必備的單詞自然發音拼讀規則。
自然拼讀法Phonics發音規則之母音
Qkids久趣-不止有趣,更有純正北美外教
不用羨慕別人,你的孩子背單詞也能有妙招!

TAG:少兒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