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互金今日嘉文】互金行業的集體謊言:助貸產業專找行業風控漏洞,日「擼錢」上萬

01 集體謊言

「一個令人尷尬的現狀是,風控正在成為行業的集體謊言」,戴樂是一家大數據公司的CEO,他在此前,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多次創業,各個領域了解頗深。

「多數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可能僅有一個『黑名單』制度,『黑名單』之外的人,都可以放進來。」戴樂稱。

不可褻玩的風控部門,正在用一些極端荒誕的形式發展。

消費金融公司藍領貸,在最開始的貸款規則中規定,需提供另外一家現金貸審核通過的截圖和賬號。

「藍領貸的審核人員登錄到其他現金貸的界面中,查看截圖屬實後,就通過審核」,多位曾在藍領貸上借款的用戶稱。

後這家現金貸公司多次交涉後,藍領貸才修改了規則。

藍領貸的相關人員也承認該規則的存在,「我們已在今年6月份修改了規則」。

而這絕非個例。

一款專為遊戲用戶打造的貸款平台,只需客戶提供支付寶截圖、芝麻分截圖就可放貸,最高授信金額5000元。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平台,風控規則只有寥寥兩條:實名手機和授權讀取通訊錄。

「只要可以能找到借款人的親朋好友,可以打電話追款,就夠了」,戴樂稱,這樣的風控,就是一個笑話,「這樣的平台很多,如此操作的原因是,信審成本很高,要麼是自己不想花錢,要麼是沒有能力做風控,就會採取投機取巧的方式」。

這就是行業現狀,風控上的荒謬和缺失,已成為「皇帝的新衣」。

戴樂認為,這些極為簡單的風控「規則」,根本不能稱為「模型」。

「行業現狀是,風控不是核心部門,大家的核心訴求,是將流量做起來,」戴樂稱,互聯網金融玩家,大多深諳互聯網流量那一套,但金融,還缺乏些敬畏之心。

流量做起來後,就有了一個好故事,再去找VC投資人融資。

「風控和市場就像一個蹺蹺板,風控太嚴,必然不利於佔領市場。如果在互聯網上借上1000塊錢,還需要提供工作單位、繳納社保等一些證明,可能人早就跑光了,」戴樂點出了其中的核心邏輯。

02 助貸產業

就因為風控規則太為簡單,地下已形成一條完整的「助貸」產業鏈。

胡新榮是一位資深的網貸借款者,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去各個貸款平台上尋找風控規則,總結出規律,發布到QQ群里,供大家「實戰操作」。

當然,這些「攻略」,不是白白給的,加入他的QQ群,每個人需支付300元的會員費。

「一個小小的門檻費300元,只是隨便嫖一次的價格而已,而這裡,每天能給你帶來幾千乃至幾萬的價值」,招收會員的廣告貼中,說得極為直白。

目前,胡新榮已總結出1000多家平台的風控規則,且每日實時更新。

▲ 胡新榮總結的風控規則以及攻略

就像玩一場遊戲,當你摸清了遊戲規則,就能制定「攻略」——玩家們一路挺進,擊敗Boss,瞬間通關。

發布攻略後,胡新榮會手把手教會員,如何繞過規則或「包裝資料」。

會員將胡新榮奉為「財神爺」,在他的指導下,很多會員每天能「擼」多個平台,每日下款金額近萬。

在這裡,潛伏著「過度消費者」,也藏匿著「騙貸者」——很多人從一開始,就沒準備還錢。

而胡新榮的利潤,更是可觀,目前他已建立兩個上千人的會員群,獲利60萬。

像胡新榮如此的「助貸者」,廣泛存在,他們寄生在各大借貸群和羊毛黨群,是行業亂象領航者和推動者。

因為風控的缺失,助貸和騙貸的興起,其負面毒素,開始釋放。

「如此的風控,必然導致逆向選擇」,樂信集團的首席風控官劉華年稱,好的用戶,肯定會去找利息低的優質平台;而次貸人群,就會湧入這些風控鬆懈、利息高的平台,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短期內,壞帳不會爆發,存在潛伏期;而一旦爆發,就是毀滅性的」,劉華年稱,將一群本沒有消費能力和還款能力的用戶,強行拉高消費水平,會產生怎樣的惡果?

他們通常會為了還錢,「拆東牆補西牆」。

據某個平台透露,行業的共貸現象極為嚴重,很多用戶,都是同時在多個平台借款,共貸率高達80%。

在利滾利之下,最終用戶會不堪重負,甚至會產生一些過激性事件,恐怕就要引發監管層介入,重則行業封殺。

而毒素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就是壞賬率的大幅度增長。

理財范創始CEO申磊曾對媒體透露:「行業內確實有某些知名的大平台壞賬率達到20%左右,並且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壞賬率或將進一步加劇。」

戴樂稱,現在行業對壞賬率標準的制定,極為混亂,大家都用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計算。

為了掩蓋壞賬率,行業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分母做大,擴大規模,增加用戶量,壞賬就洗小了。

壞賬率就如行業的痔瘡,讓人痛苦不堪,卻不可言說。

從金融誕生開始,壞賬率從來就是伴生物,無法擺脫。

流量先起來,接下來,只需收緊風控,通過風控模型的迭代,一點點降低壞賬率,最終也能成為行業巨頭。

在金融史上,並不缺乏這樣的崛起案例。

因此,壞賬率過高的玩家們,唯一的活路,就是急速融資,將規模做大;或用新用戶的資金,填補壞賬率漏洞。

卻不是所有平台,都可以迅速規模做大,運營、獲客、傳播、融資,一項技能都不可少。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玩砸的,就出現了崩盤、跑路或失蹤。

「對於互聯網玩家來說,前三年,確實是流量重於風控」,戴樂稱,行業都要經歷一個崛起、繁榮再到洗牌的過程。

前兩年,互金圈的核心訴求,是做流量;今年,監管收緊,核心需求變成「合規」。

戴樂預測,明後年,風控真正的風口才會到來——那時候,行業格局初現,結束草莽時代,金融的核心,才可回歸。

03 摸著石頭過河

儘管在行業中,大家預判未來風控的地位,將得到提升。

這卻「談何容易」。

實際上,互聯網金融的風控,絕對具有「中國特色」。

一位在韓國和日本從事多年風控研究的老專家,一年前被中國某互聯網金融公司邀請回國。下飛機時,左擁右簇,意氣風華。

老教授在中國搭建風控模型,實踐了大半年,卻尷尬地發現,他在日韓的那套經驗,在中國完全走不通。

半年後,老專家黯然離開中國,他再次登上飛機準備離開時,還一直在念叨:「為何那麼多用戶就是來騙錢的?騙就騙了,為何公司內部的人和外面的人勾結起來騙?」

劉華年曾和國外諸多風控專家溝通,發現將發達國家的風控模型,直接照搬中國,根本不可能。

「想在中國做消費金融,第一件事,你要防欺詐」,樂信集團創始人肖文傑舉了一個例子,曾經他有一個同事,出來做一個借款產品,上個月開門,下個月就關門,壞賬率高達80%,全部被黑產和騙貸的人「吸乾淨」。

業內多位專家曾提出,互聯網金融的風控,60%,來自反欺詐,且大部分來自於內控。

這就是中國特色,大量的欺詐人員存在,將互金平台當成肥肉,見縫就鑽,無孔不入;而更為嚴苛的現狀是,大部分的欺詐,來自於平台和欺詐人員的內部勾結。

而傳統金融機構的風控模型,在互聯網金融圈,也不能按部就班。

劉華年總結原因,是因為傳統金融機構已發展多年,跑完了經濟周期,模型得到驗證。

而互聯網金融發展也就幾年,一個風控模型的跑完,需要2到3年的驗證周期,但互聯網發展太快,「要急速迭代風控模型,才能適應發展」。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就是互聯網金融的風控現狀,大家跌跌撞撞,摸著石頭過河。

如果說,金融的命門是風控,那麼風控的命門,就是數據和模型。

目前,風控數據同質化極為嚴重,真正有特色的數據,集中在幾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手中:比如,擁有用戶網路購物數據的阿里和京東,擁有社交數據的騰訊。

作為核心競爭力,BAT和京東對於自己的數據都極為愛惜,其他機構想要獲取,幾無可能。

因此,大數據風控,必須先破解頭號難題——數據孤島。

上月,京東金融宣布與美國大數據技術公司ZestFinance成立合資公司ZRobot。

ZRobot的CEO喬楊提出了一個打破數據孤島的方案。

「各家都對自己的數據資源特別保護,把數據共享到第三方?沒有人願意干,即便央行牽頭也不可能,」喬楊稱,這就是業內的現狀,所有人都將數據視為「核心資產」。

喬楊想到一個破解之法,對方有數據,ZRobot有技術,不如把數據就放在對方本地,他們輸出技術,「聯合建模」。

形成的數據產品,除了合作夥伴可以用於自身風控外,也可輸出給其他數據應用方。

「在運用上,無需輸出數據,只輸出結果,不用擔心數據外泄問題」,喬楊舉了一個例子,他們和一家汽車金融平台合作,對方有汽車金融場景的數據,他們聯合建立針對汽車金融的風控模型,再將這個模型往外輸出。

至於風控模型,喬楊認為,從規則到模型,就相當於從二維到三維,絕對不是簡單達成的,這其中,專業技術必不可少。

ZRobot推出的「漫網」技術,就是用技術建模的一個有趣嘗試。

「實際上,現在騙貸大多是團伙作案,他們與黑名單上的人,多少會有一些聯繫」,喬楊稱。

漫網技術去神秘化後,其實是通過多維度數據,獲取一個用戶的多度關係網,比如說,找到這個用戶的好友的好友的好友,從而尋找背後的深度關聯。

劉華年對此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風控絕對不是簡單的規則,而是一套完整技術,是貸前貸中貸後一系列能力的組合。

「一家互金企業能活多久,走多遠,完全在於他的風控迭代速度和風控技術的提升」,劉華年提出,風控模型的不斷迭代,及時修補漏洞也至關重要,如此才能將薅羊毛者和騙貸者擋在門外。

金融恐怕不是活得多轟轟烈烈,而在於活得長長久久——別人都死了,自己還活著。

這是場漫長的奔跑,決定能跑多遠的,恰恰就是風控。


推薦閱讀:

【莫愁多金】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
互聯網金融的聯繫:以前、現在以及未來的道路
必讀 | 我們離機器人理財還有多遠?
互聯網金融的趨勢有哪些?
一個骨灰級操盤手的良心講述:只買4種股票,出手就是翻紅,遍地都是黃金!

TAG:互聯網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