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扒 | 我們聊聊三層穿衣法則
◎ 你的車子一萬多,卻在淘寶上選擇一百多的騎行服?你在車子升級裝配上相當大方,在人身裝備上的投資卻分外羞澀,簡單粗暴不挑食?
◎ 你在大汗淋漓的時候才脫衣服,在冷的發抖的時候才穿上外套?
◎ 你習慣穿的很臃腫,認為那樣才足夠保暖;或者是奉超輕保暖衣服為圭臬,認為只要一穿件羽絨外套就可以?
◎ 冬天戴頭盔,冷颼颼到爆,為何一頂騎行小帽就解決了?
所以,「騎行扒」第一期我們聊聊三層穿衣法則。
很多小夥伴們都有聽過三層穿衣法則,無外乎基礎層、保暖層、防護層。三層穿衣法則的科學性在於:
1、騎行裝備的目的在於保暖、保護以及舒適,而保暖是第一要素;
2、騎行面對的戶外環境瞬息萬變,騎行裝備應該充分具備機動性與協調性;
3、身體對抗冬季的濕冷環境,盡量保持乾燥,排汗不足導致的失溫對身體的危險極大。
科學實證監測,36.1℃~37.5℃作為一個狹窄的安全溫度範圍,它是保證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三層穿衣法則的優勢在於,從內部開始管理,經過層層疏導,在運動時避免過熱,在靜止時防止過冷,從而保持身體在自然環境中的溫暖乾燥。
>>基礎層-貼身打底衫
基礎層即內裡層,與皮膚直接接觸,其目的是構建一個遠離水分的肌體環境,並實現水分傳導。
基礎層材質:化纖合成面料。
化纖合成面料包括再生纖維網眼布面料以及滌綸/錦綸/氯綸/氨綸等合成纖維面料。具備的優勢是快乾效果更佳。
基礎層選擇:取決於運動的劇烈程度、個人喜好和運動習慣。帶拉鏈的基礎層更方便調節體溫;帶帽的基礎層強化保暖能力;美利奴羊毛基礎層可提供更強的保溫能力。
忌穿:含棉材質的內衣褲以及襪子,渾身濕透無法排除,求心理陰影面積。
>>中間層-抓絨保暖服
中間層即保暖層,也叫隔離層,主要作用有:1、鎖住身體溫度不流失;2、透氣性好。
中間層材質:抓絨、搖粒絨。
中間層選擇:根據戶外騎車時候的體感和外部氣候條件進行調控。盡量攜帶不同功能的衣物,視情況靈活組合,避免穿一件太冷,穿多了太熱的情況發生,增減衣服為合適。
忌穿:松垮的褲子、外套,灌風進來這酸爽畫面感太美不敢想像;中長距離不推薦羽絨。
>>防護層-防風保護服
外層主要目的是防風防水,在此基礎上,要求透氣性以便排出汗水和水氣, 同時具有保暖性。
外層選擇:冬季騎車應盡量選擇比較緊身的軟殼或者皮膚風衣。軟殼具有出色的防風性、耐磨性;皮膚風衣更加靈活、透氣,可適度防水。
忌穿:衝鋒衣,增加阻力導致熱損耗,行裝不便導致安全隱患。別以為你穿了幾年衝鋒衣讓你金槍不倒就是對的。
通過綜述以上分析可知「外擋風透氣,內保暖排汗」。不過,分層系統的搭配需要綜合考慮外部自然環境狀況與活動強度兩方面因素。
然而,請注意:三層穿衣≠穿三件
一、戶外實地環境狀況
環境狀況決定了騎行裝備的種類。騎行在山區、郊外、城市,其環境不同,需要的裝備也不一樣,同時晝夜溫差、風速、日晒等條件也都會影響著裝。
炎熱乾燥的環境,可直接穿著速干防晒的基礎層,最大化保持涼爽。
潮濕溫暖的山林,為了避免風寒效應,可採用防風外層與吸濕排汗內層,確保舒適安全。
強風裸岩環境,則需要防風透氣外層與保暖中間層、吸濕排汗內層結合,構造著裝系統;
二、身體騎行的強度
活動強度決定了正確增減衣服。不僅源於活動類型,也受到個體差異、路段狀況等影響。
在一次普通的行山中可能有高強度運動路段,帶來身體急劇產生熱量;
遠征探險也會有停步休息的時刻,帶來身體冷卻、熱量流失。
「冷了穿熱了脫」,或許,簡單粗暴大家更為喜聞樂見吧。同時,手、足、頭部等防護也不應忽視,手套、頭盔、鞋套、頭巾不一而足,手套和頭盔務必要戴哦。
文章來自SPAKCT思帕客騎行服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