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場|一夕漁樵十年燈

大約在距今7000年的中原大地上,各大部落連年交戰,農學、科技、醫療、文學、史學、手工藝紛紛發展起來,人們的生活開始從穴居打獵向刀耕火種開始過渡。

從來萬事開頭難,這個開頭的過程整整經歷3000年,在距今4500多年的時候,中原大地上開始出現了部落聯盟,各大部落處心積慮,爭奪盟主的寶座。

其中漢人的部落聯盟前後分為三個階段,有三位不同的盟主,被稱為三皇,但是誰也說不清三皇是哪三位,反正說來說去,也就是有巢、燧人、神農、女蝸、伏羲、軒轅、盤古這幾個人中的三個。

據說最後成為首領的,就是神農氏,但是他們的統治最終如同之前的盟主一樣隨著管理機制的老化和僵硬,被勢力逐漸強大的有熊氏取代,有熊氏的首領不滿足於中原故地,積極謀求對外擴張,畢竟領土不能靠充話費贈送。

於是他在打敗炎帝取得中原領土後,積極進攻周邊的部落,先後奪得蚩尤、共工、祝融等部的領土,並將他們驅逐出了黃河流域。

古人們常說上古君王是公天下,因為他們是禪讓制。

但是如果司馬遷所寫可信,那麼從黃帝時代直到大禹,這個所謂的禪讓制,不過是在黃帝的直系親屬之後裔中挑選領導。

畢竟大家都自私,自己人才是最好的選擇,外人無論是誰,終究信不過。

這幾代領導人都是黃帝的後裔,直到大禹出世,改變了這一體系,因為大禹是羌人。

當然,有不少人為了大禹的民族問題爭的頭破血流,就好像奧巴馬不會為白人考慮一樣。

大禹在黃帝集團里混得很好,屢立大功,平水患,逐蠻夷,交九夷,治山河,出將入相,累得手足胼胝,終於獲得天下臣民的一致擁護,結束了黃帝集團的時代,進入了夏王朝的時代。

夏王朝不敢打破禪讓制的規定,所謂禪讓制,就是選取一個所謂的賢人,把江山交給他,然後這個賢人勢必要退位讓賢,讓原來的領主的兒子治理天下,而天下臣民勢必不願意被這些個官二代領導,反而會追隨這位賢人。

但是大禹死在紹興後,他的繼承人顯然資歷尚淺,實習期還沒過。

天下臣民選擇了大禹的兒子,因為大禹在死前就讓這個兒子實習過領導的崗位,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兒子不愛吃蛋炒飯。

但是老百姓也開始麻木地接受起大禹後裔的領導,而不去反駁這一體制。

啟作為第一位世襲領導者,並且是第一個建立起初步權力體制的人,決心將世襲進行到底,所以他在懷遠荊塗山的大會上誅殺不聽命的部落酋長,並且開始大量充實軍隊、扶持宗教,宣傳起君權神授的理論來。

在他心中,自己平定外患,鞏固內政,大夏王朝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不易。

但是老天爺最喜歡跟這種自以為人定勝天的人開玩笑,啟的世襲制,不及二世而亡。

他的兒子太康因為貪圖享樂,不顧朝政,最終被有窮部落的後裔給篡位奪權了。

有窮部落的後裔是個土包子,簡稱土豪,想必姓郭的人不少,有了點權力就開始像暴發戶似的,不知道天高地厚,四處耀武揚威,最終被他的徒弟寒浞給刺殺了。

君王的權位看起來至高無上,但一旦篡奪,似乎也容易之至,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少了誰,都會繼續轉動下去。

太康的兒子仲康被扶持為傀儡君王,孫子相被刺殺,遺腹曾孫少康決心復仇,恰好寒浞的兩個兒子繼位後相互爭鬥,給了少康可趁之機,讓他成功複位。

但是國家興亡,在乎賢良,少康複位以後,夏王朝的聲威已經旁落,後世諸君又無力恢復聲威,其中倒數第四任君王還因為迷信鬼神,導致局勢更加岌岌可危。

終於,夏王朝沒能再出一位中興明君,就這麼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歷史洪流中,被威望日隆的成湯大軍淹沒。

商王朝的建立,歸功於商湯的三個特點,一是善於隱忍,等待時機;二是慧眼識人,知人善用;三是會做廣告,懂得營銷。

這三個特點,在商業上分別歸位於眼光、團隊和市場。

但是商王朝比起夏王朝,也沒好到哪裡去。

夏王朝僅僅經歷了一次亡國危機,商王朝卻經歷了三次,黃河的改道與泛濫,都城的遷徙與變更,差點讓商王朝淹沒在自然界的洪流中。

直到3300年前,盤庚遷都之後,商王朝才算恢復了一點點生機。

但是大家盡可放心,任何一個朝代都休想萬世傳承下去,商王朝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推動並延遲著自己的滅亡罷了,這一切,從建立之日起,就註定如此。

在效仿成湯所做的一切之後,周文王並沒能走到成湯的最後一步,於是這一切,只能由他年邁的兒子來完成,他的兒子完成了最後一步之後四年,也一命嗚呼,只好由周公等人代理國政。

這倒不是因為成王年紀太小,而是因為成王經驗太少。

但是既然周公可以攝政,那麼其他跟周公平起平坐的董事會成員,沒有理由不能攝政啊?你行我也行嘛,但是權力這個東西啊,不能分享,就跟領土一樣。

所以試圖分割周公權力的人,都倒在了權力這桿大旗之下。

周公也是一個想要人定勝天的人,所以他決心要讓周王朝的統治千秋萬代傳承下去。

他的想法是,從前的君王失敗之原因是沒有籠絡好統治階層,也沒有管理好統治階層,於是他用禮制來限定統治階層的利益,並保證統治階層的利益不受侵犯。

時代的局限性決定了人的眼光無法看到千秋萬代,甚至無法看到三五百年。

周王朝成也周公,敗也周公,生也周公,死也周公。

在人心永無滿足這個命題面前,西周王朝被申侯勾引犬戎給消滅了,轟轟烈烈地春秋戰國拉開序幕,底層上位史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

為了掩飾自己勾結外人消滅主子,申侯編了一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忽悠大家。

在春秋戰國的多極化進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區的非漢人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被同化,二是被驅逐。

大家都是原住民,但本是同根生尚且要相煎彼此,何況這旁根所生呢?

春秋戰國的奮鬥傳奇,創業明星一個接一個,最後秦國終結了這一切,讓曾經在中原大陸上稱王稱霸的各大公司成為過去,成為歷史。

但是歷史可以過去,卻不能消失,即使焚了百家之書,毀掉歷史正文。

大多數人知道了,知道了他們是可以升級的,可以走上神壇君臨天下的。

秦王朝重蹈夏王朝的覆轍,而這一次,篡位的楚王也死在了他一手提拔的霸王手上。

唯一不同的是,秦王朝沒有少康,卻有劉邦。

這個叫劉邦的流氓,雖然是土包子出身,卻不同於暴發戶的得意忘形,他是流氓里的貴族,而項羽,恰好是貴族裡的流氓。

楚漢之間的爭鬥,無非就是流氓與貴族之間的爭鬥,只是雙方的成敗,不足以代表流氓與貴族的勝負罷了。

劉邦廣泛吸收了前面數位權力鏈頂峰人物失敗的教訓,本想著自己有這麼多前車之鑒,能夠一一提防,管教西漢江山千秋萬代。(當然,因為分封同姓王這個舉措,導致後期文景之治的時代爆發了七王之亂,這是後話)

尷尬的事情發生了,由於秦國及以前沒有皇后,所以他根本沒有想過皇后干政這個問題。

於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后就成了歷史上第一位干政的女皇,與武則天相比,她就只差自己登基走個形式而已。

所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女皇陛下一心想要保住自己的娘家,卻不知道,保衛娘家最好的做法不是讓他們身居高位,因為每個人的位置,必須與其能力匹配。

但是呂后想不到這一點了,畢竟她的成熟穩重,來源於她遇到過太多的危機與壞人,所以她在擁有權勢後,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抓緊這一切,不能再失去。

在她眼裡,這一切比老公可靠,比兒子可靠,比娘家可靠,甚至比自己都可靠。

人性的悲哀,正在於此。

呂后死,呂氏崩,成也呂雉,敗也呂雉。

天下還是那個天下,江山還是那個江山,任你文景之治,武皇開邊,任你宣帝中興,哀帝盡命,終究保不住西漢兩百年江山,讓那王莽篡了位。

但王莽是個學霸,也是個偽君子,一心要按照書本上的聖賢之言做事,又要保證自己的好處。

結果事實證明,學霸不代表智商高,劉秀兄弟中興漢室,再為漢室續二百年的秒。

眨眼間,已到了距今1800年的三國亂世,袁紹袁術,孫堅孫策,劉璋劉表,張綉張魯,他們都為了這權力捨身殞命。

到頭來,曹魏孫吳漢中劉,不盡長江滾滾流。

司馬炎一統天下,沒曾想他一死,自己兒媳婦就殺了自己的老丈人,還引起了自己兒子侄子兄弟叔伯們的一場大亂斗,一場八王之亂,殺得西晉江山支離破碎。

由此可見,娶一個好媳婦的重要性。

但是八王之亂只是導火線,從春秋時代鎮壓非漢族人民的行為開始埋下的炸彈,在這個時候被引爆,匈奴、鮮卑、羯、氐、羌、巴等民族紛紛揭竿起義,抗擊暴晉,五胡亂華,由此揭開序幕。

前漢、前涼、北代、劉琨、成漢、後漢、前燕、冉魏、前秦、後秦、西燕、南燕、北燕、後燕、西涼、南涼、北涼、後涼、仇池、吐谷渾等數十個政權在中原地帶大展拳腳,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而大漢民族則選擇南下避禍,只是時不時北伐一下意思意思,積累政治資本。

後來統一塞北的拓跋家族改名換姓,自稱元氏,一路南下,掃蕩中原,北破柔然。

而南邊偏安一隅的東晉集團,也因為壓制下層人士上位,被劉裕這位漢室宗親給取代了。

說起來,似乎三國以後叫晉的國家,都是被姓劉的給一鍋端了的。

從此天下分南北,河洛腥膻不曾消。

但是就在這麼個內憂外患接連不斷的時代,北魏居然還搞內訌,南朝居然還搞篡位。

後來北魏分裂成宇文家的北周集團和高家的北齊集團,而南朝則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集團的輪番上場。

其原因無非是權力已經成為最吸引人的香餑餑,而道德禮制已經再也無法約束住人的野心。

所以楊堅也顧不得老東家的好處,在老東家死後,就霸佔了老東家的財產,然後一鼓作氣,插進了已經不堪一擊的南朝的後庭花,統一天下。

大約是因為統一天下得有點容易,於是楊堅同學忍不住相信自己是天選之人,結果在立嗣的問題上一錯再錯,最終不及二世而亡,成為亂世統一者必不久長這個魔咒的犧牲品。

唐朝李淵乃是兩朝貴族,卻忘了吸取前朝立嗣的教訓,害得自家幾個兒子互相殘殺。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一輩子功過所在,所以特意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煞費苦心,沒想到千挑萬選,居然把天下送給了武則天。

有人誇武則天一代明君,也有人說武則天禍亂朝綱,其本質無非是因為她的性別。

具體而言,武則天的政治成績,也就是七十六分的中等,比起隋煬帝的五十九分,就是一個屬於掛科,而一個屬於過了。

武則天死後,李隆基中興唐室,可惜他跟楊堅司馬炎差不多,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最終導致了唐王朝陷入垂死掙扎的苟延殘喘之中。

但是各地節度使雖然越來越不聽中央的話,但要不是有了個強盜頭子朱溫打進皇宮,廢黜天子,別人也不敢幹這個遺臭萬年的事。雖然根據歷史經驗,幹了這事的其實也沒有人批評他們。

但是朱溫到底不是劉邦,不懂得做完作業之後再看電視的樂趣,非要寫到一半就看動畫片,結果跟所有的小朋友差不多,並沒有寫完剩下的一半作業。

不過相對而言,比其他那些不寫作業的,總算好一些。

既然朱溫跟陳勝一樣看電視去了,其他人就對他抓到卻沒有關起來的梅花鹿起了覬覦之心,五代十國的時代,由此而來。

可惜後唐的李存勖也是寫到一半就看電視去了,結果後來被外族石敬瑭給篡位了。

這一回,石敬瑭不長心,非要給自己安一個國號叫晉,於是姓劉的揭竿起義,把他的晉國給端了,立了後漢,這位漢室宗親,就是劉知遠。

但是漢室終究是亡了,後漢帝國很快被後周給霸佔了,根據之前的經驗,後周帝國也將被人鳩佔鵲巢。

果不其然,宋太祖趙匡胤模仿隋煬帝楊堅和魏文帝曹丕,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老東家留下的江山,並且開始掃蕩南北,一統中原。

趙匡胤兄弟倆積極吸取之前所有人的教訓,以為自己已經把該做的都做了,沒想到自己一死沒多久,北宋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

沒過多久,北宋王朝患上了西漢以來亡國的絕症——黨爭。

雖然當時沒有莆田系,但是這並不代表絕症就能治,只是不會騙光你家所有錢而已。

所以北宋雖然沒得救,幸好有點錢,還來得及南渡,建立南宋。

北邊又回到了東晉時代,一片腥膻無際,而南宋諸君,除了偶爾北伐意思一下以外,也就是新亭對泣,然後慷慨激昂的說幾句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之類的鬼話罷了。

可憐北邊是: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南邊卻是: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一次北邊還是跟北魏一樣,從塞北崛起了一位英雄,宣稱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告訴了漢人們一句真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原天下,能者居之。

最幸運的是,有人能繼承他未完成的遺志,而不是像北魏和前秦一樣,沒能走完最後一步。

趙匡胤家族在三百年後,將自己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江山,就這麼又從孤兒寡母手中交了出去。

距今約800年前,大元鐵騎如一陣旋風,席捲歐亞大陸,建立了古往今來最大的蒙古部落聯盟區,讓大流士一世和亞歷山大大帝自愧不如,讓凱撒大帝和漢武大帝望塵莫及。

但是蒙古人正如快槍手,一切就建立在一個快字的基礎上,到底沒讀過荀子的書,不懂什麼叫做兼并易而堅凝難,光知道佔地盤,卻不懂得民心,終於被天下群起而攻之。

這批牆倒眾人推的人里,裹挾著一個光頭大漢,名叫朱重八,因為屬於元朝的賤民,所以跟沈萬三一樣,只能用數字當名字。(這裡開了個玩笑,沈萬三是別號,原名沈富。)

但是正如沈萬三做生意常說的:貴極反賤,賤極反貴,推到大元朝鐵桶江山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這個賤民所帶領的一群賤民。

跟劉邦這樣的流氓警察不同,朱元璋是真真正正的窮苦人出身,所以上位後一心劫富濟貧,杜絕貪污,而且由於其小農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明朝一代數位帝王都有守財奴的傾向,反正就是喜歡數錢玩。

這其實也沒什麼,畢竟東漢的皇帝也有在宮裡擺攤賣菜的,一般稱之為體察民情。

反正大明朝在一群奇葩皇帝的胡搞八搞下,居然仗著一群士大夫之力活了下來,無論是靖難之役還是遷都北京,無論是土木堡驚變還是明末三大案,抑或東林黨爭,都被扛了下來,直到天啟皇帝登基,這才終於積重難返。

崇禎的登基,不過是幫天啟皇帝領一張不及格的試卷而已。

只是這些皇帝們及格了,百姓苦,不及格,百姓更苦。

大清朝平白無故撿了個中原江山,決心痛改前非,大搞滿漢一家親,但又絕對不希望滿族漢化,因此想盡辦法維持滿族的血統,同時讓文化融為一家,這就叫做文化搭台,血統唱戲,共同繁榮。

不過,如此這般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確成功控制了漢人,無論是天地會還是紅花會,太平天國還是捻軍起義,都沒能動搖大清國本。

偏偏大清千算萬算,沒算到俄羅斯以外居然還有其他的歐洲國家已經發展到遠超俄羅斯的地步,於是喪權辱國為大清敲響了喪鐘。

到了孫中山袁世凱手上,民國自然也渴望千秋萬代,天下大同。

但是我中華自有國情在此,無論是歐洲資本主義資產階級革命,還是俄國城市包圍農村,都不符合我國現實,此時此刻,自然是因地制宜者勝,抱殘守缺者敗。

可惜,因地制宜終將成為抱殘守缺,千秋萬代,也永遠是痴人說夢。

看官,此時此刻,回想7000年前的部落征戰,3000年前的一超多強,是否有一種恍然如夢的感覺呢?

推薦閱讀:

【資料】學習葛底斯堡演講
大囚
建國後動物不許修鍊成精,這個梗是怎麼來的?
那年李白三十整
和氏璧的馬拉松之旅,最後下落何處?

TAG:歷史 | 文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