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紀錄片《Planet oil》,看BBC怎麼說石油的歷史和未來

相比央視的紀錄片《中國建設者-地下寶藏》氣勢恢宏,霸氣無比,甜到合不上嘴,正面展示了石油工業的偉大和重要;BBC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石油的現狀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保持了一黑到底的口味。值得每一位石油人觀看與反思。

石油造就了我們,不僅是交通,石油幫助我們建造和點亮了城市,它給我們提供食物,幫助製作衣服,但隨之而來的是高昂的代價。全球氣候變化的幽靈,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挑戰:就算是化石燃料有足夠多,我們的地球能承受這些化石燃料全部燒掉導致的後果么。未來路在何方,我們真的能夠擺脫化石燃料么?

BBC在紀錄片《Planet Oil》中,探討了這個問題。

在70年代出生的人,都經歷過嚴峻的十年能源危機。那時候,氣候變化還沒有引起注意,人們擔心的是缺乏可靠的能源供應。電燈能一直亮著么?有足夠的汽油來供給汽車么?

而到了80年代,所有這一切都即將被改變。這世界不再缺乏石油,相反,石油開始過剩。

這是Statfjord平台,坐落在北海,它所處的油田是北海最大的油田之一。挪威於1979年開始開發這座油田,但它巨大的產出是要和英國一起分享。腳下3000多米,沉睡了一億五千萬年的石油,轉眼就被開採到了地面,變成了液態的黃金。

航拍Statfjord平台,坐落在英國和挪威的北海中間線區域。在1987年擁有現在仍未打破的歐洲的日產量記錄(除俄羅斯外)——每天85萬桶。在今日發稿前幾天發生了一場小型火災,人員撤離,未有傷亡,尚未恢復生產。

主持人拿著剛采上來的北海原油 ,北海所開採的石油被稱為布蘭特原油,是一種國際原油評價觀測體系。目前國際上不成文約定從中東、非洲輸往西方的原油均依照布蘭特原油訂價,其與OPEC自製的油價指數有連動關係

1971年,英國BP公司在北海發現了石油,而BP發現的可不是什麼小油田,這是儲量18億桶的Forties油田,該油田的發現促成了北海石油工業的誕生。周邊國家爭先恐後地開採石油,在之後的十多年裡,歐洲一直受益於此。到1985年,英國財政部每個小時就可以掙250萬英鎊。石油刺激了經濟,幫助英國避免了衰退。80年代後期,英國繁榮昌盛。新的油田還在不斷被發現,石油公司投資數十億研發更多的海上設備。

Jim Cook是殼牌Shearwater平台的組裝作業經理,在那個北海大淘金時代,他就在那裡工作。「那個時候上平台感覺就是在歷險,充滿了不確定性。當你上了直升機,你不知道你將要去幹什麼,然後你就到了。」

Jim Cook說,「科技進步的真快,可以在現場建造一個巨大的平台,這可是一個能讓2000人居住的巨大建築,這簡直是一個小型的工業革命。」

BBC的現場記者身赴現場,採訪一線的採油作業平台,坐直升機出海

用信號槍給平台火炬點火(哈哈,沒見過吧),話說現在不是電子開關打火嗎?就和家裡的煤氣灶一樣,需要用火焰彈點火嗎?請行內人士指點

記錄片里描述的是上個世紀的石油狂歡

石油工人現場作業,北海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咆哮的海浪,嚴寒的冬日,無常的天氣。在沙漠地帶、雨林的油田又何嘗不是那樣的辛酸呢?

短短几年內,北海的石油產量追上了沙烏地阿拉伯。幾乎是在同時,在阿拉斯加地區和墨西哥灣也有了巨大的發現。所有的這些新發現的石油,意味著世界可以在石油中游泳。但是當全球市場被泛濫的石油衝擊,價格暴跌。

有財經記者抱怨,石油供大於求,事實上,石油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在某些時候,石油的價格比瓶裝水都要低。

主持人拿著一瓶礦泉水解說油價低迷,真的是水比油貴啊,我們中國的2塊一瓶的農夫山泉比原油還貴一倍,沒算過的回家自己算。

航拍FPSO,FPSO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海上的巨無霸,有的長度在370米,比最長的核動力航空母艦里根號還要長。

測井儀器FMI,岩層微成像測井儀,可以探測地層傾角,微裂縫等地層評價。

成像的成果,3D可視化的電阻率成像,窺看井筒360度無死角

這部紀錄片討論了大量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的消耗給環境帶來的衝擊,儘管現在面臨全球石油供應過剩的局面,但本著氣候變化和未來能源觀念的改變,人類正在發展更多的可替代能源,石油的未來最終會隨著開發難度的不斷加大,而變得昂貴起來。

未來沒有石油的日子,會變成什麼樣呢?

前沿科技將二氧化碳回注地層,經濟可行性有待商榷

《石油地球》關於全球氣候問題的片段

註:影片來自BBC,原片請自行搜索,付費觀看。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石油Link(註:原文中動態圖在知乎不顯示)

更多油氣行業趣聞,歡迎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鳳凰大視野》全部紀錄片中的中國空軍抗戰史?
她用18年才完成和同性戀媽媽的「日常對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吃貨眼中的中國美食是什麼樣的?
《舌尖3》何止是不下飯?簡直是反吃貨!
紀錄片《我只認識你》講述了什麼?

TAG:紀錄片 | 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