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天一小時,每小時一本書

簡單記錄,每日更新:

20161011,《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王秀莉),69分鐘。論同情,斯密的描述可謂經典;於倫理和法律,以同情而散開的善惡美醜正義責任絲毫沒有過時。

20161012,《小說寫作教程:虛構文學速成全攻略》(克利弗、王著定),44分鐘。套路,都是套路,暢銷小說的不二套路。然而人生並不是渴望、障礙、行動、結局、情感、展示的排列組合,而且也未必每天都有五分鐘的空閑。

20161013,《一九八四》(奧威爾,董樂山),58分鐘。極權社會終究不是金字塔型,而是倒T型的,看如今的大洋國,不也是另一層意義的一九八四嗎?

20161014,《送你一顆子彈》(劉瑜),50分鐘。劉瑜的小才華毋庸置疑,讀起來暢快,不由自主的代入她的語境。然而也僅限於此了,不出乎意料也不震懾心魄。

20161015,《民主的細節》(劉瑜),38分鐘。民主的優勢,不在於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情,而是花最小的代價糾正錯誤,允許一部分人保持著警惕。然而,美國式的民主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威脅,即使如此也沒有保持住從始至終的一貫的民主。

20161016,《神們自己》(阿西莫夫,崔正男),73分鐘。阿西莫夫使用神的力量,為這個故事帶來了宿命的大團圓式的結局。如果在第二部分結尾戛然而止,又何必給人類以希望,給人類以錯覺。人終將成為神們自己。

20161017,《象與騎象人》(海特,李靜瑤),34分鐘。積極心理學只提供了一條線,將有限的實驗串聯起來,如同人生的真諦一般。從馬斯洛到海特,心理學的右翼勢力不在乎心理的本質,而是美好的心靈。

20161018,《失控》(凱利),84分鐘。對現實和未來的預言倒在其次,分散式的論斷隱隱有種殘忍的浪漫主義。於自然、於人工智慧、於人類社會,失控意味著價值;然而於個人,失控意味著失去明確的方向、失去價值。這決定了人的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總要經歷拉扯、拉扯和拉扯。

20161019,《全球化的悖論》(羅德里克),52分鐘。作為民眾的個體,不可能體驗到超級全球化的價值,一定會尋求利益共同體轉向民族主義;在民主國家,只有資本可以無視民主的推行金融全球化。全球化的逆反,不能說這屆政府不行,也不能說這屆人民不行,各司其職而已。

20161020,《數碼攝影構圖·光影·色彩》(張煒,鄭志強,駱軍),52分鐘。Kindle的墨水屏,嗯。攝影APP的迭代,降低了攝影的門檻。但是依賴規則的藝術,好看歸好看,未免無趣了些。

20161021,《中國通史》(呂思勉),48分鐘。讀通史,建立的是民族國家意識。即使國土凌亂的三十年代末,史學界依然流露出文化的自信。中華民族的文化如何傳承,從小讀到的歷史就是透露著民族自豪和大一統的責任感,這是多麼脆弱而堅韌的一條路。

20161022,《新社會》(德魯克,石曉軍等),62分鐘。於工業秩序來說,工人視野和管理層視野的差異醞釀了無可避免的問題。然而,資本本身是沒有道德的,當中層都徘徊於難民的邊緣時,996隻能製造衝突,降低效率。這樣來看,華為才是德魯克管理思想的最佳踐行者。

20161023,《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麥基,周鐵東),60分鐘。合上Kindle的時候,我驚訝於大學時的勇氣。合格的銀幕編劇,就是將觀眾的情感拽到生活經驗的邊緣,在那條「故事」的鋼絲上用豐富的經驗抽打著陀螺不墜入深淵。你們這些抖M還念念不忘被抽出花來。

20161024,《快樂之源》(噶瑪仁波切),37分鐘。仁波切的書不能讀,密宗的通俗讀物讀不出什麼人生真諦。唯有體驗平靜,縱有責罵也少見波瀾。於眾生,無論如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極樂世界的黃金遍地遠不如當下的黃金一錢,有這麼一剎清泉足夠了。何必理會真或者不真。

20161025,《亞洲大趨勢》(史塔威爾,蔣宗強),64分鐘。東北亞的崛起,在於慣性的集權意識帶來的令行禁止,以及植根於下層的改革者。相比脆弱的自由,強力的政府干預是立足之本。即使現今的四個經濟體都面臨著轉型——新一代改革者的問題,也總強過政令不出馬尼拉吧。

20161026,《悲劇的誕生》(尼采,周國平),50分鐘。酒神是突兀的原始的衝動,在美而和諧的日神幻景中逆反。悲劇的律動是酒神帶來的唯一的生活的真實。尼采固然在詠嘆悲劇,那種古典的鬆散的希臘城邦的悲劇終究回不來。對酒神的執著掩埋在理性的文明中,消散在早期的神話,一如蚩尤般。

20161027,《尋路中國》(海斯勒,李雪順),67分鐘。右玉的樹長起來了,鄂爾多斯的路修起來了。與他的向西行程間隔十年,體驗的到他深深擔憂著的慘烈的劇變和撕裂。海斯勒的擔憂是美國意識里的擔憂,有一些是深淵,另一些是平常不過的生活。

20161028,《數字遊戲:關於足球,你全弄錯了……嗎?》(安德森,沙利,彭鳴皋),54分鐘。低效的藝術約等於數據的低效,如果威廉希爾都預測不準,數字更多意味著戰略而不是戰術的價值。作者似乎是The Special One的擁躉,然而相似的博阿斯模式似乎走不通。

20161029,《後現代精神》(格里芬,王成兵),44分鐘。後現代是彌補性的,不容忍在現代精神中缺失的關係。後現代的存在依賴於現代社會中激發的矛盾,缺少連貫的敘事以及存在的合法性。某種意義上,後現代就是現代。

20161030,《和平與戰爭:國際關係理論》(阿隆,朱孔彥),97分鐘。戰爭是政策的工具,是政策的賭場,是裹脅了空間、心理和經濟的博弈。之所以有戰爭,是因為不相信一個國家可以沒有敵人而存在。無論是多極的還是兩極的世界,無論是同質還是異質的國家,和平應該是目的,而不是戰爭。

20161031,《恐怖主義研究》(普里莫拉茲,周展,曹瑞濤,王俊),43分鐘。角度奇詭的針尖對麥芒的辯論。如果恐怖主義是道德中性的,那麼國家和民眾的什麼態度是合理的。本質上講,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與「9·11和」伊斯蘭國製造襲擊的區別,於非美國人來講意味著什麼。

20161101,《政治心理學》(霍頓,尹繼武,林民旺),59分鐘。政治活動不可能與情緒截然分開,情境與性情的爭議立足於此。今年的國際政治簡直絕佳的實驗材料,從群體到個人,從沉默的投票到民族主義再到恐怖主義和國際關係。新時代的政治只是掌握了數據,仍舊玩不開情緒。

20161102,《文化與日常生活》(英格利斯,張秋月等),41分鐘。文化提供了一種連貫圖式的敘事,意圖設定理性化的規範,以降低組內的變異謀求最大尺度的適應。各種意義上,文化間的界線在模糊,文化內的條理被拆解。我們仍然不知道,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壓迫還是融合。

20161103,《人類風險與全球治理》(松鮑法維,周亞敏),21分鐘。人類風險,最大的爭議不在於風險評估,而是選擇:是竭力維繫住發展的泡沫,還是戳破以期待新的突破。全球化治理需要的戰略眼光,是一種神聖化的臆想。

20161104,《創業者的經營與金融戰略》(羅傑斯,谷海潔等),74分鐘。神樣工具書。在中關村的兩年,依然對創業的正確打開方式一無所知。商業計劃書里的估值憑什麼肆無忌憚,互聯網行業的泡沫心驚膽戰的同時,堪堪存活的初創企業還在不停的作死。

20161105,《王權的覆滅》(基佐,陳思霖),49分鐘。政治變革的同時,穿插著宗教的改革。在不列顛島不算大的地方,民族的地緣的分裂,權力的訴求的分裂,在這場變革中恰巧推動了成功。然而進步,寄託於查理的帝王情懷,進步終究是被動而且不徹底的。

20161106,《情感阻塞:民主德國的心理轉型》(馬茨,徐珺),67分鐘。現實社會主義的共鳴。精神分析於政治的解釋是有限的;政治敘事確實固化了情感的表達,無論什麼主義、什麼國家;我們不能苛責人們的政治意義的神經症,因為其本身就是被塑造的。

20161107,《中國的革命》(丁格爾,張建軍),65分鐘。除了首義廣場,武漢三鎮再見不到那段歷史的影子,意識不到漢江的拉鋸於中國的意義。不談論歷史的是非敘事,黎元洪對合眾國的期待下是經典的仁,袁世凱一個天賦的梟雄終究看不到動亂四十年後的統一,一百年後的復興。

20161108,《有閑階級論》(凡勃倫,甘平),65分鐘。一邊是美國大選,一方是有閑階級和懶漢,以及運動員、知識分子和宗教的代理有閑階級。即使是女性,依然代言著保守的政治正確,代言著金錢屬性,禮貌、優雅、侵略。然而凡勃倫的解讀太久遠了,太直接了,社會畢竟不是簡單二分的。

20161109,《存在主義簡論》(弗林,莫偉民),51分鐘。存在主義被戰爭和精神分析催熟的,思潮的屬性多於哲學的意味。如果梅洛-龐蒂沒有溘然長逝,存在主義的語言轉向和認知科學融合都會發生,胡塞爾對現象學的定位將應驗在一母同胞上。於日常生活的成分,一些被吸收而另一些被拒絕了。

20161110,《城市的恥辱》(斯蒂芬斯,邢錫范),36分鐘。坦慕尼協會,柯林頓基金會。歷史不是重演,而是時時都在發生。民主國家照樣腐敗,是商人的屬性決定的,權力尋租在長的視野中必然會發生。所以,現在只能指望著有良知的「壞」商人了。

20161111,《獨自在13億人中》(柯立思,龔迎新),69分鐘。只是遊記,是最平實的德國人最樸素的眼光看中國的大城市、小城市和藏區。文化間的摩擦在於群際的碰撞,外群體看內群體,外群體看內群體看外群體,柯立思沒有遮掩的。318國道只是一個橫斷的媒介,風景的橫斷,文化的橫斷。

20161112,《人類的故事》(房龍,白馬),58分鐘。歐洲中心的視角,講述著地中海世界的興衰。於個人,歷史的事件不再重要,唯有歷史的敘事。房龍娓娓道來的是文明,是真理,從希臘到羅馬,從中世紀到新世界追求的人類價值。

20161113,《惡的美學歷程》(阿爾特,寧瑛,王德峰,鍾長盛),101分鐘。路錫福的墜落起,罪惡在文本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天賦的惡還是心理的惡,於善而言惡存在的必要性,以何種形式呈現惡,剖析惡的片段來鞭笞惡的道德涵義。於我們,惡終究歸於自省,從各種惡的現實指向惡的心理的過程。

20161114,《遠去的勝利》(理查德森,弗雷德林,晨鈺琪),60分鐘。二戰沒有真正的轉折點,缺少立體的多兵種作戰,缺少對新科技實戰的估計,德軍從開始就是劣勢。三線開局三線潰敗,希特勒和戈林不是決定性因素,戰爭的訴求本身存在矛盾,撤不撤退都是輸的戰役能怎麼打呢?

20161115,《運動改造大腦》(瑞迪,哈格曼,浦溶),44分鐘。可以相信的結論,值得懷疑的論據和論證過程。運動涉及了複雜的激素和遞質活動,於記憶和情緒的作用流於表象。正如對正念的評論,心理學者應該致力於挖掘其作用的核心機制,而不是枚舉。Anyway,走起來才是心理治療。

20161116,《漢語法學論綱》(許章潤),58分鐘。真正的法律是民族的固有意志。法治和人治的爭議,在於法律沒有走通天理人情的道路,與文明的內隱的倫理相背離。法律不存在先進與否,只存在適不適合,當文化將人和人之間視為群內的時候,群際的法律邏輯適用性就值得質疑了。

20161117,《費馬大定理》(辛格,薛密),87分鐘。費馬大猜想的證明歷史,簡直稱得上數論史,甚至簡略的數學史。數學不是科學,當她審慎的證明了就不再有懸疑。沒有多少數學愛好者初識這些猜想不被吸引其中,即使證明了的費馬大定理也依然等待著費馬的證明,一種跨越時空的PK。

20161118,《單向度的人》(馬爾庫塞,高文英,劉繼),58分鐘。意識形態化的哲學。所謂單向度,就是華爾街、矽谷、伯克利和好萊塢為工人階級製造的滿足感。馬爾庫塞高估了單向度的力度,而忽略了滿足感波動帶來的變化。不過,移動互聯網時代所謂的去中心化,不也是一種極權嗎?

20161119,《法辨:法律文化論集》(梁治平),47分鐘。法治而不是人治,作為舶來品,理所應當需要更高的警惕。我們的文化中,法律一直是倫理的附庸,不曾有過獨立的地位。全盤西化,阻絕了法律的文化,隔膜又妨礙了法治精神。因此,即使一百年過去,法律依舊是我們的最後手段。

20161120,《歐洲中世紀史》(本內特,楊寧,李韻),108分鐘。中世紀不黑暗,只是厚重。王權和教權的分合往複中,基督教逐漸跳脫了不切世俗的原始,民族主義和國家意識緩慢的形成,藝術和知識也逐漸散播到蠻族的平民中。即使地球是平的,歐洲仍足以自立,還有堅韌到可怕的猶太人。

20161121,《政府論兩篇》(洛克,趙伯英),58分鐘。上篇簡直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從上個時代的經典推斷下個時代的政治風貌。簡而言之,這本書是為新的政治體制背書,是現代國家和法律的根基。那個時代物質財富的逐漸累積,立法和執行分立的利益共同體迫在眉睫。

20161122,《創新者的密碼:未來企業家必備的6大技能》(威爾金斯,張跣),48分鐘。濃烈的一碗雞湯。成功的創新者不應該盯住腳下的路,他的眼睛、他的頭腦、他的夥伴都需要為他寬闊而敏感的遷移做出貢獻,時時刻刻。於創新,多即是少。

20161123,《葡萄酒禮儀》(奧斯蘭德),52分鐘。酒宴文化,傷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拼酒功夫不免落了下乘,基於品位的分享意味不應該止於葡萄酒。醬香型搭配什麼食材,濃香型和哪種烹飪絕配,清香型又怎麼烘托出清香純正——肯定不只大魚大肉。印象深刻可不能寄託於吐了多少次嘛。

20161124,《中·共的治理與適應》(俞可平等),49分鐘。一黨制也有黨和政的摩擦,即使處於體制和口徑的變革中,面臨的三大困境依然困擾著執政的合法性,而作為中層的地方政府成為阻礙還是紐帶是問題的核心。如果地方企業和基層的訴求無法通過中層表達出來,仍有尾大不掉的風險。

20161125,《先知·沙與沫》(紀伯倫,冰心),25分鐘。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古希臘式的語錄。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只看得出略顯淡雅的於世的態度。紀伯倫對人生的命題,沒有偏執,只是鱗次櫛比的娓娓道來,不油膩的雞湯還是健康的雞湯。

20161126,《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霍妮,馮川),51分鐘。和社會的不可避免的衝突,是我們心理生活的畢生主題。我們沒有神經症,也沒有神經症人格,焦慮是指向未來,指向無法觸及的動因。新精神分析在向回看,溯源的看,看什麼都是出於早期經驗的病態痛苦。

20161127,《自行車騎行寶典:單車學校教你的52堂課》(謝正寬),29分鐘。於我的騎行經驗,多是一些心照不宣的啞然失笑。共鳴的背後,可能是危險和隱隱作痛的膝蓋換來的經驗。踏上拉薩行程的人,會騎行的少之又少。

20161128,《品格的力量》(斯邁爾斯),38分鐘。品格的力量在於減少混亂,因此自由不是品格,而是品格的結果。品格的習得來源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傳承和傳播,減少於人內心的不和諧感,甚至減少於民族國家的不和諧感。不過,斯邁爾斯的論據也忒沒有說服力了。

20161129,《菊與刀》(本尼迪克特,北塔),47分鐘。戰爭指南,非典型的人類學報告。菊與刀,不是在解釋日本社會的建構,而是暴露了基督教民主國家對東方世界的揣測。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具有階級性的集體主義恐怕不是「忠」可以全然解釋的。傳承的文化可不僅僅是標籤,那是歷史與現實。

20161130,《論道德和立法的原則》(邊沁),48分鐘。法訴諸於功利主義,功利主義訴諸於快樂和痛苦,情感體驗訴諸於自然的、社會的原則。立法需要將收益和損失量化,計算得失的基礎上考量懲罰的原則。這是不可能的,無論從意願或結果,實在之外的得失都是不可數的。

20161201,《走向深藍》(張召忠),86分鐘。領海的爭端,是無法釐清的國際法條,也是油氣資源的經濟紛爭。地圖開疆沒有意義,宣誓主權沒有意義,警衛船所到之處,才是擱置爭議的前提。局座的嘮叨,才讓新一代擺脫領土的狹隘認識,意識到海權的價值。海洋時代才剛剛開始。

20161202,《福柯與性:解讀福柯〈性史〉》(李銀河),52分鐘。性史不只有性,還有質疑還有「自我」。福柯和薩特繼承了尼採的不同側面,作為體驗的觀察者,福柯是冷靜甚至冷漠的,至少沒有尼采般的熱情。他說,李銀河說,沒有同性戀,可能也沒有SM,只有性愛而已。

20161203,《帝國的分裂:美國獨立戰爭的起源》(鄭非),54分鐘。英國的不完備的革命,不足以支撐起所到之處皆為帝國的野心,也不足以支撐起一個新型的國家。美國的獨立戰爭既不只是經典的正義之戰,又不只是利益驅使的苟且之戰。需要感嘆,新型國家存在的可能來源於新大陸的發現。

20161204,《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萊勒,庄雲路),41分鐘。存在的哲學心理學和本質的哲學心理學,已經走上分道揚鑣的道路,威廉·詹姆斯作為最後一位融合的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即使基於機器學習的神經科學,依舊無力描述我們當下的狀態。分析歸於分析,體驗歸於體驗。

20161205,《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許晴舒),29分鐘。建築不是沒有生命的機器。建築的美,在人的自由,在社會的歷史風貌,在期待,在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建築從來沒有停在那裡,直到成為廢墟,依然影響著後續的建築。於建築的使用者,是成為群體中的個體。

20161206,《蘇東坡傳》(林語堂),76分鐘。林語堂話語下的,儒釋道語境下的,完人。天真而才華橫溢,固執又樂得逍遙,能修身齊家,也能治國平天下。林語堂的蘇東坡,是以寫自己的筆觸在寫蘇東坡,因而得見了和蘇東坡的政治天賦一樣稚嫩的林語堂,對呂惠卿尤過王安石的恨理所當然。

20161207,《現場改善》(今井正明,周健等),49分鐘。日式管理指導手冊,改善是微創新。無論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應該植根於現場這個創造價值的場所。對初創公司來講,達成穩定的SDCA-PDCA循環,最為重要的是可視化的數據,和現場創建秩序、減少浪費的「為什麼」管理。待實踐。

20161208,《經濟學及賦稅之原理》(里嘉圖,郭大力,王亞楠),40分鐘。擊潰重商主義,構成古典政治經濟學完成體的著作。在斯密的基礎上,里嘉圖揭示了一種相對優勢狀態,反映了工業革命發生伊始的階級面貌。然而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經濟學也不像那個時代那麼純粹了。

20161209,《童年的未來——對兒童的跨學科研究》(普勞特),42分鐘。新時代下,經典的心理學和社會學視角已經不足以解釋兒童。傳統的二元對立忽視了從幼兒到成人的複雜性,甚至兒童是否具有一致性的語境都值得質疑。普勞特的解決思路是可取的,又是未必可信的。

20161210,《禪的行囊》(波特,葉南),60分鐘。禪在中國逐漸復甦了,侵入了基督教文明的領土。中國的禪,很難說宗教的屬性,而是一種可以被包裝的哲學心理學。師領先生的教誨仍然記得,如何將分析的語言理性和禪的體驗領悟,以一種新的面目呈現呢?

20161211,《活得明白——生涯諮詢的十八個典型》(賈傑),28分鐘。糟糕的諮詢師,有趣的效果。我們離自己的價值太遠了,才需要這樣抽絲剝繭拉著向前走。然而,在生涯的心理諮詢中,真的存在不評價的明白嗎?對體驗的解釋依舊來源於社會的壓力,而不是自己。

20161212,《必要的革命: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創建與實踐》(聖吉,李成林),43分鐘。不只生態系統,適用於任何組織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個人。於可持續發展,首先在於切換視角,打穿視界的壁壘;其次在於跨界協作,豐富選擇的可能;然後才能根本性的創新。於個人更需要回歸自然。

20161213,《論自由》(穆勒,孟凡禮),49分鐘。言論不自由的代價逐級遞推,社會權力過分侵入個人可能造成混亂,穆勒功利主義的邏輯無懈可擊。然而自由服務於多樣性,只有繁榮才禁得起多樣,嚴峻只能回歸、訴諸秩序。自由不是天賦的,恰是隨著時間線螺旋前進,願享受得起自由。

20161214,《重建時代的人與社會:現代社會結構研究》(曼海姆,張旅平),48分鐘。思辨的社會學著作,在混亂嚴峻的20世紀上半葉,反思19世紀以來英式的放任自流的自由。計劃的有秩序變化的自由,構成了自由的人格和社會人格基礎。計劃與獨裁相分離的要素,歷史可能賦予我們嗎?

20161215,《衝突與懸念——小說創作的要素》(貝爾),29分鐘。仔細想來,小說創作的要素,無非是可以喚醒海馬的那一群線索。我們存在的情景記憶,就是最通俗小說的那部分,想來思聰願意將他的記憶哪怕如實的記錄下來,未必不如流行的都市小說。或許神經(neural)文學是可能的?

20161216,《多元智能新視野》(加德納,沈致隆),43分鐘。多元智能的選擇是最值得質疑,也是加德納解釋最無力的步驟。多元智能的存在,其實質在消解智能的概念,隨著智能複雜性的增加,經典的智力已經越來越遠。使用評估而不是測試,屬於心理學家的何不食肉糜。

20161217,《人口原理》(馬爾薩斯,王惠惠),44分鐘。最為出彩的是對中國經濟形勢和社會動向的預言。然而從當代社會看,即使情慾是無限的,我們也不會陷入人口的無限增長中。隨著對中產階級的壓榨,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斷下跌,另一種意義的應驗了這種備受譴責的理論。

20161218,《中國與德國的環境治理:比較的視角》(海貝勒等),41分鐘。以德國人看德國的方式看中國的環境治理,寄託了對新經濟體的希望。邊發展邊治理是願景,然而政府構架的功能和激勵體制的耗損,使得環境治理缺少必要的緊迫性,只有示範性工程才具有真實的效果。

20161219,《認識與謬誤》(馬赫,洪佩郁),59分鐘。心理學是最為游移的質性研究,沒有可以釐清聯繫的概念,甚至沒有理論只有假設。以一種假設的視角,看待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而分離心理世界和真實世界,這種嘗試恐怕收之桑榆。不過現今連心理學者都不關心哲學問題了。

20161220,《創造進化論》(柏格森,肖聿),64分鐘。受限於感知,我們無法脫離機械的、無機的認識方式。我們既無法確定時間單向的真實,也無法跳出綿延來描述綿延。於是,生命衝動只意味著反思的起始而不是終結,非因果論導向而是生命的心理學才有可能理解生命。

20161221,《走近當代藝術》(斯托拉布拉斯,王端廷),27分鐘。藝術從來不自由。每個時代的當代藝術,都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最極端最充盈的表現。藝術品的原始價值,在於承載的感受以及承載感受的容器;而於我們的價值,取決於我們對感受再加工的可能。

20161222,《衝上雲霄:大型噴氣機的飛行》(斯圖爾特等),46分鐘。讓波音777飛起來,已經是極為繁複艱深的工程,更需要飛行員的知識經驗和決斷。飛行是細碎的工作,雖然看起來沒那麼無趣,但是誠然沒有什麼衝動。

20161223,《虐戀亞文化》(李銀河),39分鐘。和福柯一致,虐戀於快感是重構。流於技術的虐戀,是性技巧的延續,是刻板的性慾形象;革命性的虐戀指向創造,指向解放。以此來看,虐戀未必需要一致的語境、同一的來源,是一簇而非特指的關係行為。作為亞文化,終究指向政治的話語權。

20161224,《詩的見證》(米沃什,黃燦然),27分鐘。什麼是詩,何以成詩,詩的內涵是一種束縛還是一種解脫。不同主義的詩,駕馭著不同的理想。米沃什眼中的20世紀的波蘭,是一種斷裂,哪裡不是呢。詩在見證的可能是一個時代,也可能是詩這個時代的源遠流長。

20161225,《論妥協》(莫雷,啟蒙編譯所),36分鐘。必須談到胡適,必須談到胡適的風格。為了妥協,割裂意見和意見的付諸實施,這種機械很難不造就「不上就逼逼」的一群人。莫雷延續對自由的討論,將密爾以來的自由付諸於應用,但是未能在意見自由的價值向前推一步。

20161226,《想像:創造力的藝術與科學》(萊勒,簡學,鄧雷群),34分鐘。一本正經的科學雞湯。於創造力的定義,即使是操作性定義依然是困難的。藝術的描述,想像是混亂和平靜的雜糅,然而科學需要精確。存在一種模式可以確定的接近創造力,目前的神經科學給不出答案。

20161227,《權力:為什麼只為某些人所擁有》(菲佛,楊洋,鄭曉明),41分鐘。權力屬於追求權力的不信仰公正世界的鬥士。然而權力從未屬於過這些鬥士,只屬於鬥士們相趨近的固定的人格面具,權力從來只有一種形象。或許我們的努力,只是一種固有的權力離散的體現。

20161228,《邏輯體系1》(穆勒,郭武軍,楊航),75分鐘。只有前兩卷,邏輯學確信是經驗主義哲學的延續,不能在不確定語言構成的命名和語言構成的命題下談論語言的邏輯。在沒有第三卷的情況下,很難理解穆勒矮化演繹邏輯的價值。從另一角度審視了三段論。

20161229,《大國興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線之爭》(黃樹東),107分鐘。新自由主義是反密爾的,全球化分散式國家分工是脫離分散式的超級經濟體三位一體下的殘酷剝削。只有強力統一的巨型國家才經得起去出口導向。全球化自由貿易不是真理,是既存事實,是政治正確,是奪命的信仰。

20161230,《自由與傳統》(柏克,蔣慶,王瑞昌,王天成),47分鐘。自由作為天賦,是不可以不經由傳統的約束以預防以矯正。訴諸於拆解傳統,以謀求武力叛亂,不能稱之為為自由的鬥爭。向自由的道路應該步步為營,防止自由的腐敗是英國式的保守主義所強調的。

20161231,《跑步革命》(羅曼諾夫,布倫加,王澎),21分鐘。跑步成為一門技術,正確的跑步姿勢需要主動的意識,主動的改變。所謂的革命不困難,可能恰恰是符合自然的姿勢。有趣的是,訴諸於馬拉松的目標,有什麼值得如此堅定呢。

20170101,《台灣往事》(鳳凰書品),47分鐘。後人的視角看前人,看初到台灣的政治鬥爭,看縱然已經敗退也依然留戀的權力。蔣介石退守之前沒有整合好各個派系,在退守之後獲得了集權,是一種諷刺,對某種理想的一種諷刺。

20170102,《觀念的冒險》(懷特海,周邦憲),58分鐘。柏拉圖的繼承人,柏格森思想的延續。懷特海從邏輯退出來,關注過程的哲學之後,才意識到在語言上的不可得和不可重複。回顧文明歷程,哲學和科學都由對柏拉圖的某種解讀而起。懷特海對超驗經驗的執著還是蠻驚人的。

20170103,《複雜》(米歇爾,唐璐),54分鐘。還原論是認識的初始,不是認識的終結。系統無法還原在於複雜,在於無法描述無法測量無法定義。計算的方式終究停留在狀態而不是過程,這種對複雜的拆解依然是還原的,訴諸於隱喻的。或許自然並不複雜,只是於人類觀測的方式顯得複雜。

20170104,《美法革.命比較》(根茨,劉仲敬),26分鐘。海權國家溫和的防禦性革.命,傳回陸權國家就是一片腥風血雨,盎格魯保守主義的視角和柏克別無二致。天賦人權的地位是尋求的理念還是踏在實處的做派,格擋的盾牌還是刺出的長槍,這是根茨所抨擊的那時的法國革命和近年的花。

20170105,《反暴.君論》(拉博埃西,布魯圖斯,曹帥),47分鐘。兩篇並非一脈相承。法國大革.命的極端源泉。舊羅馬帝國領土,君主的身份從來以代理人起始,以契約為根本,所以反抗訴求於自由而不是利益,故而反抗的名目貫穿始終。某個視角,有傳承的文化,其政治風貌從未斷過傳承。

20170106,《心靈、自我與社會》(米德),94分鐘。心靈不在交流之外存在。實用主義心理學是流動的,主我尤其在客我的基質上流動。當傾向於平行論的時候,需求的就是對交互流動的覺察。作為互動的符號,語音姿勢首當其衝。終究沒有擺脫詹姆斯的窠臼,陷入到思辨中。

20170107,《吶喊——大屠殺回憶錄》(斯坦伯格,張佳敏,余林傑),34分鐘。集中營凝聚了猶太人,使之成為了更強硬的政治勢力。在如白描般講述了瀕臨死亡的經歷之後,已經沒有人能打垮他們。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犧牲平民的,能做的只能是和平和不被犧牲。

20170108,《實用主義、語言與政治哲學》(席克曼,曾譽銘),63分鐘。混亂的編纂。實用主義和現象學已經合流了。威廉詹姆斯的貢獻在於,將認識剝離開唯一真理的束縛,將其推之認識出現的目的,即關係描述的層面。最後一篇有趣,儒學與自由主義在政治和倫理衝突的詭異氣氛。

20170109,《性的問題》(李銀河),36分鐘。性不同於其他問題的自由,甚至無法將不同人的不同側面的性劃在一起。性的解釋,是逐漸剝離開原始價值的過程,是逐漸走向泛性甚至非性的過程。福柯是實踐者。

20170110,《自然的概念》(懷特海,張佳權),43分鐘。以分析哲學的基礎拆解自然的探索,形成了過程哲學的反思。不由得想,我們已經默認了一些從未加以證實的概念,比如時間。我們無法有效的測量時間的指向,只存於建構出來的假象,令人心驚。

20170111,《政治的罪惡》(博洛爾,蔣慶,王天成等),41分鐘。屬性決定了,政治一定是最令人絕望的社會行為。甚至遠早於馬基雅維利,就不再存在清白的政治行動了,無論出於哪方的視角。相比於早先,我們發現罪惡的機會增加了,有可能參與其中,於監督是適合的。但真的有價值嗎?

20170112,《氣候風暴:氣候變化的社會現實與終極關懷》(韋爾策爾,澤弗納,吉澤克,金海民),47分鐘。氣候變化考慮到政治經濟道德法律依然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是牽涉進文化歷史,甚至是時間之後,毋庸置疑是一場扯皮。潛在的邏輯不會被承認,我們無法確定最後的機會是創造的還是天賦的。

20170113,《執行:如何完成任務的學問》(查蘭,伯克,博西迪,劉祥亞等),47分鐘。執行不是事必躬親,優秀的執行官需要時效的框架。企業的核心是人,是非監督的自動運轉的人員構架,可以讓人在合理的戰略下實現有效的目標,是執行的本質。執行官的人格特質是必需的。

20170114,《21世紀政治經濟學》(科勒德克,龍雲安),54分鐘。抗拒全球化,最終無力抗拒。被動全球化和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傾向,知識的噴發依舊沒有出路。國際政治是責任的踢皮球,是歷史的常態。當我們沉迷於指數的飆升,生活的日新時,回歸國家國民的責任是否無意承擔。

20170115,《後現代理論》(凱爾納,張志斌),80分鐘。後現代從未確有所指,是現代性同質化的潮落下,理所應當的文明的嘆息。1968年的法國和1989年的東歐,迫使後現代的政治論調兩次轉向,即使在最初哲學坍縮,終都回歸於現代甚至古典框架的老路。簡而言之,後現代追求多向度。

20170116,《新現象學概論》(馮芳),55分鐘。現象學即時同步了認知科學的成果,反身為研究的深入划了條線。情境如今是現象學和認知科學無法繞開的問題,而情感和身體以具身的面貌出現在視野中。新現象學之新,在於不只哲學般的自省,而是訴諸於日常所用。

20170117,《馬拉松訓練寶典》(亞索,伯富特,艾倫,比德,張寶),37分鐘。不實踐起來,馬拉松和日常鍛煉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比賽不只是訓練那麼簡單,營養和避免損傷在日常也是必需。想來方法上也能遷移到馬自騎。

20170118,《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伯格森,彭海濤),58分鐘。生命衝動是生命獨有,而強人工智慧不會有的動力機制。人類的精神活動,來源於集體中的個體和個體中的集體,不曾割斷。這種活動並非理性,而是情感的推拉,至少在可見的時間內都理應存在,或者其替代物。

20170119,《中國文脈》(余秋雨),59分鐘。力求於構建一種宏大敘事,只看作文化的梳理未免小看余秋雨的野心。以定次序的方式形成一種或許的霸權,勉為其難的畫出一條若隱若現的脈絡。審美情趣的社會遺傳,並不是新的觀點,然而幾次融合幾次衝擊讓當下的清理附上了陰影。

20170120,《上海史》(白吉爾,王菊,趙念國),78分鐘。上海被拋到前沿,自五口通商之後,成為資本主義公民實現理想主義的試驗場,成為民族文化和舶來文化雜糅的大本營。在海權為重的意味上,上海比武漢更接近中國的中心,這種地緣地位才是如今大都市的底蘊和底氣。

20170121,《空間的詩學》(巴什拉,莫曉敏,張逸婧),31分鐘。從隱喻中釋放空間的複雜。將空間以現象學的方式詮釋,於每一個人,空間都是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在相似的家宅之中。家宅是內心的延續,是反思和再次認識,是值得徘徊又私密的地方。

20170122,《協商民主論爭》(菲什金,拉斯萊特,張曉敏),52分鐘。相較於代議民主,協商民主更少極化,更可能避免多數人暴政。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協商民主可以更穩定而且更高效,需要的只是有妥協的自由。然而其複雜性較現有體制更需要基層的基本素養,也容易流於中庸。

20170123,《分析的和辯證的馬克思主義》(亨特,俞吾金等),58分鐘。一臉懵逼,其出發點與毛的馬克思主義截然不同,尤其矛盾和對立的統一,從有條件的轉化進化到有機的整體。馬克思主義終究是資本主義批判的主義,對立統一的主張需要回落到對工人運動的指導中。

20170124,《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齊澤克),61分鐘。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從弗洛伊德到拉康,再將兩者混合。精神分析推進了後現代主義的反思,將對本質的認識訴諸於不可能。有趣的犬儒主義和狗智主義描述,齊澤克回應的太多以至於兜兜轉轉的都在談拉康。

20170125,《論實證精神》(孔德,黃建華),21分鐘。之所以孔德選擇天文學切入,是因為天文學不被人類歷史的階段干擾。當文明經歷了神學和形而上學階段,其實證階段必然受到阻隔不再純粹。只有新的空間,才可能有唯一的基於實證的社會共識。話說三階段的劃分也不是實證的吧。

20170126,《環境的思想與倫理》(岩佐茂,馮雷,李欣榮,尤維芬),33分鐘。環境治理的現實策略不可能激進,不可能脫離了經濟利益政治形態社會素養談企業和大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然而最大的阻礙在於可見的動因,即使政權即使倫理也不可能顧及到遠景的未來。

20170127,《神、人及其幸福簡論》(斯賓諾莎,洪漢鼎,孫祖培),88分鐘。神學向哲學的跨越,是不斷以經院的語境剝離實質的上帝,將神視為超越自然的自然,人必然是神的奴僕。將人對神的認識及其導致的情感羅列出來,由此獲得自由和幸福。很多對上帝的反駁早已有回答。

20170128,《馬基雅維里時刻》(波考克,馮克利,傅乾),122分鐘。政治、德行、暴力和錢財,在前自由主義時代是卷在一起的。一少多的混合整體出現在非農業海洋國家,在於風險厭惡帶來的制衡,然而其司職和構成都是難以達到完美的。亞里士多德的周而往複依然在當代現身。

20170129,《害羞心理學》(津巴多,段鑫星等),27分鐘。聽津巴多在講座中傳播他的害羞心理學,到年齡了。如果只有一種情緒,那一定是恐懼;在人類成熟的社會中,恐懼就是害羞。因此害羞成為動因無可厚非,以此解釋社會中的行為是可行的。但是基於還原論的害羞機制並不清晰。

20170130,《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趙省偉,李小玉),42分鐘。似乎是如今的我們看中東的視角。法國作為參與者,並非是旁觀者的中立態度,每張畫報都有其輿論上的目的。或許稱不上中國史,而是新舊時代陸權文明的交鋒史,交替的不解諷刺遺憾。只能嘗試著從有立場的文字間溯源。

20170131,《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馮適),47分鐘。歷史線很清晰簡明,路易·波拿巴的復辟,是波拿巴姓氏的感召力,更多的是資產階級政府的階級特性迫使小農階級做出的罪惡選擇。當革命成果利益不一致的小團體手中時,政治手腕才是決定因素,路易的選擇是多數的選擇。

20170201,《戰後東北亞主要國家間領土糾紛與國際關係研究》(李凡),61分鐘。領土糾紛只是東北亞六國角力的體現,是世界政治形勢的縮影。從俄國和日本的崛起起,從庫頁島到釣魚島從黑龍江到太平洋不曾停歇過。蒙古國的瀕臨破產,可能僅存的不安定也將引爆。再如果美國撤出呢?

20170202,《閃擊英雄》(古德里安,戴耀先),49分鐘。沒有英雄,將失敗洗給死去的希特勒已經成了共識。然而作為軍人,古德里安稱得上軍人的楷模。從閃電戰的戰術準備,到對軍事戰略的思索進諫,再到走向失敗時自己和國家的選擇。只能說,嚴謹而富有關懷的古德里安已經盡其所能。

20170203,《世界史綱》(韋爾斯,吳文藻,冰心,費孝通),134分鐘。韋爾斯沒能擺脫中心的視角,人類發展方向一致的宏大敘事。是否能夠脫離廣義的民族主義立場看歷史,我持有懷疑。遺留的有限史料,是經歷過歷史語境篩選的,用世界性的觀點進行階段,走向了文化的霸權主義。

20170204,《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44分鐘。話語是有趣的議題。竊以為文化的革命創造了傳統的真空,新思想不需要和傳統妥協得以更好的實踐,這為某種意義的現代化提供了土壤。我們看不清沉默的年代,也看不清現在,我們以為王小波看清了,也可能只是淹沒在話語中了。

20170205,《歷史中的意義》(狄爾泰,艾彥),45分鐘。我們從來不能理解歷史,人形成的歷史不是沿著一條確定的規律呈現,不可能以當下的視角觀察。隨著對歷史中的人的體驗,才能逐漸描繪出其時的世界和宇宙,這種搖曳是自然科學之外的部分,才構成哲學的全部。

20170206,《上帝與新物理學》(戴維斯,徐培),57分鐘。這是一本談論宗教的書,宇宙學只是在擴充了基督教神學對於世界起源的解釋,並沒有如實的摒棄上帝。在新物理學對宇宙的探索中,某種美學的神秘主義縈繞不去。是巧合還是計算之中,物理學不得而知。

20170207,《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儒教與道教》(韋伯,王容芬),75分鐘。韋伯誇大了階級屬性對宗教傳統的塑造。將儒和道看作宗教,中國就是靜默態的政教合一國家,文化的強滲透力可以解釋。作為非市民階級的宗教,儒教徒確實難以履行市場經濟的規律,但不意味著不能有良性的市場。

20170208,《新聞的騷動》(德波頓,丁維),29分鐘。德波頓口中的新聞還未那麼碎片化,如今越滑向烏托邦的另一端,在新聞消解之前不存在完美的新聞機構,只會愈發惡化。與其思考需要什麼新聞,不如思考需要什麼讀者。當權力去中心化的時候,很難要求不存在的中心承擔什麼責任。

20170209,《人民的主張》(米涅,雨軒),51分鐘。並沒有作為整體的人民,也沒有來自整體人民的主張。越過臨界點的極端時期,越可能出現最極端的場景。蠢蠢欲動的法國新階級預謀已久,而拿破崙不是大革命的篡權者,而是陸權國家革命必然做出的選擇,讓新階級的政治勢力緩緩釋放。

20170210,《技術的本質》(阿瑟,曹東溟,王健),58分鐘。技術是現象有目的性的重組,某種意義上反思和技術是現象的兩方向延伸,反思向著解構現有現象的路徑,技術向著現有現象繼續建構的路徑。拓展阿瑟的語境,生命只是技術向著複雜的過程中的一環,生命實質上是一種技術。

20170211,《西藏,改變一生的旅行》(尼瑪達娃),43分鐘。想不明白對西藏的渴望,是高原缺氧喝酒容易醉,還是躺在八朗學的溫暖陽光雪域的生牛肉醬呢?不為了改變一生,不為了無二的風景,不為了藏傳佛教的風情文化或是傳奇歷史。有一些體驗過,卻寫不在書里。

20170212,《君王論》(馬基雅維利,戴光年),11分鐘。嘴強王者,不過最極端的選擇多半是最高效的選擇。處于震盪開拓期的人需要術而不是道,實用可見,因此馬基雅維利的是術,是將舊倫理連根拔起的術。

20170213,《性心理學》(靄理士,賈寧),43分鐘。性是複雜的對象,複雜到自身可能是絲毫無乾的幾類事物的強硬糅合。我們多半是基於文化的慣性,將一些無涉性的生理刺激,與性之後之下的社會責任,都放置在性學的大類下討論。值得懷疑,以這樣的視角是否足夠理清問題。

20170214,《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適),52分鐘。容忍才談得上真的自由。看論辯,胡適繼承自杜威的實驗主義工具,確實強過了李陳。然變亂中獨斷的自由都是奢談,空洞的目標構造的主義才喚得起談不上自由的下層人民。只能說,胡適的思想沒有出現在恰當的時代,比如需求容忍的當代。

20170215,《回家之旅》(斯瓦米,陶楠薇),58分鐘。或許從嬉皮士再向前跨一步就走向對心靈的崇拜,搖滾樂和毒品某種意義上離瑜伽靈修並不遙遠。斯瓦米展現了轉變的一種形式,在訴求信仰的行程中逐漸的體悟。在現代之後,會不會又迎來屬於心性的漫長世紀。

20170216,《伊斯蘭經濟思想概論》(馬玉秀),51分鐘。半農業半游牧的基礎,決定了伊斯蘭世界不可能沿著市場的脈絡。佔據著東西方貿易的要塞,出現一系列有現代經濟學影子的思想不足為奇,然而在優勢時也未能以商業而是以軍事崛起。只能說基於古蘭經的制度很難滿足當代的需要了。

20170217,《質量免費》(克勞士比,楊鋼,林海),49分鐘。質量是自上而下的意識,是管理決定的。質量不是目的而是必要的手段,不是用來取悅用戶而是獲取更多的利潤。未雨綢繆的投入永遠比亡羊補牢的投入成本更低更有掌控性。然而似乎質量管理,只對自由競爭的市場有價值,在行業趨於壟斷時質量帶來利潤並不顯著。

20170218,《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在美國》(沃恩,朱全紅),51分鐘。在主觀主義和對時間歷程的關註上,廣義的奧地利學派似乎受到了其時哲學的影響,也理所應當有心理學開端的啟發。與其說存在奧地利學派,不如說存在一種對主流的數學的經濟學的反叛,一種對已有經濟學工具的警惕。

20170219,《教育漫話》(洛克,郎悅潔),42分鐘。極早的現代教育觀,考慮到洛克的其他成就,他對教育的定位異常清晰在為新型國家培養新型公民。教育的嘗試,洛克也掙脫了基督教的束縛,以其全面性為前提,著力於家庭角色的目的性行為。由於他的假設,思想在當代的適用性值得質疑。

20170220,《食品澱粉的結構、功能及應用》(伊萊亞森),53分鐘。強讀下來,大致清楚了廚房各種主食烹調手法差異的來源。具體化學工業的內容,看著有些懵逼,孤立的讀這麼一本書,對相關領域仍舊是一無所知啊。

20170221,《從物化到異質性》(潘於旭),62分鐘。從文化視野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似乎又需要重回黑格爾。西馬逐漸的異質性轉向,與潮流性的事件緊密聯繫。在二戰之後對資本主義的反思不止於經濟層面,自啟蒙以來的資本主義文化也受到衝擊。某種意義上,啟蒙造成了新的同質。

20170222,《咖啡咖啡》(齊鳴),27分鐘。咖啡不會普及如啤酒,咖啡館談論的也不是任誰都值得理解的事情,一如巴黎咖啡館的薩特,或者中關村躲藏在咖啡館頭頂的孵化器。從咖啡館的興衰或許看得清經濟的走勢,咖啡只是種媒介了,是卡布奇諾還是二鍋頭咖啡又有什麼分別呢?

20170223,《後工業烏托邦》(弗蘭克爾,李元來),59分鐘。在全部大體量經濟體完全兌現其工業潛力之前,不可能迎來後工業時代。現有的二元對立思想依舊停留在歐美中心的語境之中,之所以有選擇餘地在於進入後工業時代的國家依靠資本可以進行廣泛的布局,以造成更大規模的割裂。

20170224,《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塞利格曼,任俊),22分鐘。文化的自由主義浪潮,伴隨而來的是雞湯文學與廣泛的焦慮感。積極心理學似乎描繪了路,依靠認知行為技術的基礎,賦予了一些行為意義來覆蓋消極的情緒。然而兼具了德式思辨和美式實用的心理學,具有普適性嗎?

20170225,《泛權力:透視中國歷史上的權力法則》(張程),53分鐘。泛權力衍生於中心化的政治體制,中心化越顯著泛權力越具有延展性。無非在於,法定權力來源於物料分配,隨後又與經濟利益割裂,這種不匹配勢必轉化為泛權力的橫行。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大,泛權力未必以指數形式增長。

20170226,《常識》(潘恩,李玉冰),13分鐘。以英國制度製作美國制度,通過對各式君主世襲制度的批判,建構了兩院制的雛形。潘恩從政治構想上,並未脫離亞里士多德的雛形,也延續了英國革命以來激進的思潮。從戰前宣言的角度,是鼓舞人心的小冊子。

20170227,《近代中國商業的發展》(科大衛,周琳),61分鐘。明清兩代,雖然商業逐漸興起逐漸繁榮,本質上沒有存在獨立的金融任其自由發展。民間對待已有將有錢產態度,以及官方收緊的意願,廣泛投資的文化氛圍難以形成。二十年代初和六七十年代的運動,可能是兩次商業迸發的源泉。

20170228,《用博弈的思維看世界》(蔣文華),67分鐘。博弈是結果導向還是過程導向。隨著發展,從情境到信息的利用再到理性人的假設已經不限於基礎的模型。然而無法量化無法重複測量的心理因素,始終干涉了理想場景的出現,涉及個體經驗和處理問題能力的不完整博弈才是有趣的問題。

20170301,《華夏邊緣》(王明珂),58分鐘。民族始終具有工具屬性,競爭條件下的博弈使族群藉由兩條敘事路徑向強勢族群轉移:依託血緣的根源性路徑和依託符號的解釋性路徑。符號,尤其是語言甚至第一語言的認知框架色彩,通過文本和口口相傳造就了獨立的行動邏輯,因此文化的分野應當考察行動邏輯的同質性。所謂邊緣,從個體視角,是在根源性路徑無法滿足的背景下,憑藉解釋性路徑達到均衡的手段,稱之為認同。如今投遞和傳播速度,使得兩條路徑都受到衝擊,隨著競爭的加劇,強民族性的群體更容易在博弈中佔優進而催生極端民族主義。總的來說,在無論是否零和的國際化競爭背景下,民族主義是一種必然的工具論需要,只有在後工業時代才有可能落實多民族共存。以上非王明珂觀點。

20170302,《神聖與世俗:文化旅遊視域中的「東南佛國」》(張家成),55分鐘。文化旅遊從沒有突破語境的限制。寄託於以參觀和知曉的方式,獲得禪、道文化的浸染,可能仍舊有隔閡。宗教更多的關注於行為模式,而不只是歷史中的人和觀點。即使已經常見,仍是一種孤立在外的形式。

20170303,《中國轉型的理論分析:奧地利學派的視角》(羅衛東),47分鐘。是轉型不是變革,依舊依託於變革才存在。轉型伊始不會先出現在上層,中下層企業以較小的代價,探索現有模式下的細微出路才造就機會,意味著中國經濟的轉型並不會直接帶來更複雜的變革,而保有足量的舊形態。

20170304,《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王向宏),36分鐘。體能訓練是目的性的訓練,依照不同的項目不同的階段而不同。尤其在競技類項目中,並不存在一致的訓練方式。進一步考慮,腦力運動或者電子競技運動員需要什麼樣的體能訓練,只有耐力而不需要速度力量靈活性了吧。

20170305,《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厲以寧),49分鐘。如果下一任期,依然依照厲以寧的藍圖完成轉型,在明確產權的基礎上,發揮特色社會主義在配置上的優勢,或許兩輪變三輪。近些年的各種宣傳口徑似乎支持著這條道路,但終不免於買單行為。在已有制度上跳舞,不是朝夕的設計。

20170306,《之江大學舊址建築史初探》(張吉),49分鐘。沒有到過浙大之江校區,從描述中可以感受到風格糅合的美式建築群。功能上,從基督教學校轉型成為普通大學,並沒有影響其建築風格的主線。

20170307,《走向合作治理》(汪錦軍),52分鐘。對非營利組織,最大的不信任在於其承擔了部分政府的義務,是否會需求等量的權力。因此互補的類官辦民營的合作形式,將非營利組織的職能和力量限制在合理的範圍,或許是現今最恰當的模式。然而ofo不是非營利的,一樣可以承載呀。

20170308,《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王小甫),54分鐘。蔥嶺的制高點和惡劣環境,不得不成為帝國的邊界。當代也很難在帕米爾大規模的兵力投遞,七八世紀只能是反覆拉鋸。現在的視角都是勝利者,中國獲得西域,伊斯蘭教扎了根,廣大中亞的突厥化,苯教轉為喇嘛教成為文化符號。

20170309,《悟性的提升》(鈴木大拙),27分鐘。禪究竟是注意,是提供一種去概念化的狀態,所謂公案是對日常語言從根源上的解構。禪只是認識的模式,提供了習慣的視角外更原始的視角,以體驗對體驗來增強理解,所以稱之為悟性。物即語言的話,似乎可以理解無一物了。

20170310,《塞文山驢伴之旅》(斯蒂文森,孔媛媛),19分鐘。內容沒什麼特別的,是一個預設立場旅行者的遊記。沒有值得信任的人,和動物的互動才會顯得有意思。

20170311,《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47分鐘。在維持當前科技樹和經濟樹長期穩定的前提下,終究會形成以地緣而不是血緣或文化分割的一超眾弱或多強割據的階段穩定格局。誰先形成高效且平衡的國家組織架構,誰就能佔據主動。如今看歐洲的分裂在最開始就決定了,歐洲從來沒在那裡。

20170312,《南海環境》(王薛平,畢華),24分鐘。即使不以海權國家的視角,南海從環境上增加了多樣性,提高了穩定性。對待南海的態度,不止於軍事價值和資源價值,而是一個整體。

20170313,《俄羅斯的命運》(別爾嘉耶夫,汪劍釗),39分鐘。對俄羅斯的印象始終擺脫不了貧瘠,一種性格的貧瘠。由於貧瘠而無鑒別的汲取,由於貧瘠而斤斤計較。俄羅斯不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而是徒有其表不具其實,甚至潛藏著來自叢林的生存本能。別爾嘉耶夫的俄羅斯依舊心有餘。

20170314,《戰爭論》(克勞塞維茨,盛峰峻),80分鐘。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沒有仁慈,只有讓敵人付出超過預期的代價。兩百年的時間讓戰場上的工具截然不同,尤其是核武器的發展,迫使出現了更多的有限戰爭,甚至可能的不流血戰爭。因此,戰爭需要更強勁的智慧和更強烈的情緒。

20170315,《知識社會學問題》(舍勒,艾彥),55分鐘。在舍勒之外,現階段的文化從整體上是否還不夠複雜,沒有達到穩態,以致於無法準確呈現其結構。是否可能存在文化的漂變,以致於無法有貫穿而下的歷史。回到更早的問題,文化的波瀾是選擇的還是被選擇的,是否是有修正的決定?

20170316,《心與物游》(沈從文),36分鐘。沈從文的文輕柔,又扯不開拽不斷的沉甸。讀散文,無所謂辭藻意涵,只需要情思隨之徜徉,自顧自的有毫釐觸動已經足夠。至於走的是什麼心路不重要了。在乾貨充盈的奮進時代,雜文看不到小品文看不到,純凈的無塵埃的散文也看不到了。

20170317,《正義的可能》(周濂),54分鐘。民眾口中的正義未必全是政治哲學的正義。如果自由不是超越的,在兩歲百毫秒級之前,恐怕無法實現其在社會中的嵌入。相比奧威爾和赫胥黎,凱利的分散式論斷在語言上實現的可能才是值得擔憂的,一種來源於資本主義生活而非政治形式的必然。

20170318,《女性主義》(李銀河),49分鐘。女性主義的政治目的性歸結於文化,可能的起點與重點始終不同。女性主義的可行性發源和最終實現需要生產力差異的彌合以及人類發展的轉向。只有在生理差異的影響小到在生活中可以忽略的量級,各種意義上的平權才可能實現,不是只在立法中。

20170319,《福利分化:比較社會政策批判導論》(金斯伯格,姚俊,張麗),54分鐘。如果福利的出現在於某種意義的平等,那麼理想狀態下的福利應作用於下一代而非當代。各國因起點不同,特徵事件不同,路徑因此不同,雜糅上隱含的維穩動因。短時間看,福利政策都處於衰退期。

20170320,《步行者日記》(布朗,張莉波,王鳳芝),33分鐘。詭異到只看到吃人二字。布朗的背後是美國社會的真實投影,是遊走於支離破碎邊緣的美國夢媒體性的迴光返照。於布朗而言是勵志的,於燈塔而言是依然沒有進展的鏽蝕的社會。

20170321,《漢唐之際的餘姚虞氏及其宗族文化》(唐燮軍),37分鐘。餘姚於核心文化圈終是一隅,由漢末至唐是地方性宗族的政治權利削弱,由更零散的庶民支持的集權政權確立的時期。虞式宗族有政治的抱負只能以地方的影響力換取向上的可能,而所依賴的政權似乎並不牢靠。

20170322,《儒家式現代秩序》(姚中秋),58分鐘。儒家階段性式微伴隨著藉由經典的新思想引入而重新樹立,實際上不存在儒家只存在儒文化。在文化無法截然斷裂的前提下,儒家重回社會秩序是必然的趨勢。區別在於以前景還是背景的形式重新解釋,重回傳統儒家的政治秩序似乎玩笑了。

20170323,《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陽志平),23分鐘。積極心理學並沒有明確的技術指向,並不足以成為心理教育的基礎。作為新興的流派,積極心理學尚需要時間來證實其有效性和文化的普適性。以幸福為目標的心理成長是否適應當代的社會發展趨勢值得懷疑。

20170324,《自動營銷》(溫韜),44分鐘。品牌找到和大眾的共鳴點,需要明確核心的訴求和訴求的支持。原始的訴求是有限的,訴求在各領域間的遷移,放大訴求的影響力實質上就是增加產品的表現力。如果繼續聚焦在支持訴求的技術上,方能有的放矢、以小博大。

20170325,《基於資源概念的旅遊語言研究》(陳麗君),43分鐘。語言是承載文化的工具,其成為旅遊目的的一部分來彰顯和補充景區的表現似乎理所當然。某種意義,語言的綿延和轉折,同樣應該成為景區非物質的那部分,其可譯性是值得質疑的。更多的方面,應該受到了一體化的影響。

20170326,《第四野戰軍》(魏碧海),64分鐘。無法預測,如果國軍在東北戰場少一些錯誤,內戰的走向是否仍向民心,或者說更好的戰鬥動員。與其說贏在民心,不如說贏在更現代化的組織架構,以集中打零散,集中的戰爭組織更好的執行大規模的機動性的戰鬥,各自為政自然只能落荒而逃。

20170327,《清代習慣法》(梁治平),47分鐘。習慣法作為原始狀態的法律,文化的適用性更容易紮根,如果以非成文的形式存在,也具有更強的圓融性。然而和國家法律相割裂的習慣法,內部也不同質,最質樸的如同習俗一般,從歷史的角度稱之為法律也過於牽強。

20170328,《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43分鐘。胡適如同羅素,看他的哲學史能直接體驗到他的傾向。截止到秦的哲學史,是胡適的主義不給他修下去的可能,也難說是中國有明確哲學意義的哲學止於此。某種視角,百家爭鳴時代,終結於功利目的,而在後世沒能出現復興,是時代的惋惜。

20170329,《愛因斯坦的宇宙》(加來道雄,徐彬),36分鐘。愛因斯坦出道時的懷才不遇,可能直接促成了兩幅圖景的達成。而愛因斯坦和知名的前輩一樣,有一個不稱職的後半生,而加來道雄恰恰植根於愛因斯坦的那些觀點。與他的成就相比,他的生活真的如同想像的物理學家那樣糟糕。

20170330,《兩訪中國茶鄉》(福瓊),62分鐘。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期,一個普通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那種雙向的蠻夷感。在商業可能最發達的地區,依然是那種骯髒和混亂。而所謂的訪茶之旅,接觸的恰恰是隱藏在尚有光芒的清帝國面孔下最難以展現的糟糕情形。福瓊體驗的是文化的錯位感。

20170331,《傳統與現代的交鋒》(容中逵),45分鐘。從鄉村的視角,教育確實在走向某種意義的衰敗,各種意義的衰敗。然而沒有涉及到的是,鄉村教育的目的已經和清代有巨大的差異,更多的擔負起上升通道的作用。作為現代化在鄉村的延續,鄉村教育可能承載的內容本已有限,未必消極。

20170401,《米洛萬?吉拉斯的政治思想演變研究》(項佐濤),38分鐘。吉拉斯的思想之路不孤獨,蘇聯和前南的社會主義缺陷,本質可能是跨越了太多環節之後本就不可能實現的模式。吉拉斯的反思在於對社會主義必然存在的階級的反思,同樣出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知道卻否認。

20170402,《物理定律的本性》(費曼,關洪),47分鐘。物理學家的訴求始終在完備的精準的世界本質,而當前理論物理學的來源密集在人類歷史極其短暫的尾端,這值得驚異和警惕。或許一種簡化的本性,不只為了美,而是一種隨著精密儀器和複雜運算的介入而不斷增加的天花板的憂慮。

20170403,《神話的力量》(坎貝爾,朱侃如),26分鐘。神話即隱喻,只有看前人隱喻的時候才認知成光怪陸離的神話。隱喻無非利用了符號重構了世界中的某些意象,自然具有了豐富的心理指向性。當代的神話建立在當代的技術之上,無論科幻還是歷史從來沒有時間指向,只在當下。

20170404,《21世紀生態經濟學》(達利,柯布,王俊,韓冬筠),46分鐘。生態經濟學符合後工業時代的要求,也是全球化思想遍播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然而在達到瓶頸之前,在無論以人還是以經濟體為單位尚未彌合差距前,這種過程哲學觀難以實現。可持續的度量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20170405,《法治論》(程燎原,王人博),58分鐘。英法美的法治,其出發原則截然不同,實踐形態也有差異。然而相較於人治,法治的缺陷在於語言本身的局限性,清晰邊界意味著意涵有限,模糊邊界意味著效果下降,而確定邊界的過程又是複雜且滯後的,複雜的體系可能有剝削性。

20170406,《營銷革命3.0》(科特勒,畢崇毅),32分鐘。與其說人文精神,不如說讓產品與作為整體的用戶產生交互,使產品成為用戶構建起來的世界中必然出現的產品。因此營銷支撐的不再是產品,而是某種用戶認同的世界應然的精神。從實踐上,應該成體系的構建和引導這種精神的呈現。

20170407,《中國試驗:從地方創新到全國改革》(弗洛里尼),22分鐘。作為龐然大物,部分和整體的制衡和協調的耗費已經驚人。因此轉型必然帶來複雜的環境和極多的誤差,而且不可能保證成功。苛求一步到位是妄想,以低成本試錯再逐漸推行的模式才有可行性。

20170408,《中層領導力》(麥克斯維爾,施軼),26分鐘。夾心層壓力的反作用力,三個方向抗拒擠壓而稱之為領導力只是貼金。中層的生存法則,無非是將自己的價值貼上標籤,置於或上或下或旁側來展示,或者說付出是最好的回報。然而在完全信息博弈下,這條道路顯然最不具可行性。

20170409,《非理性亢奮》(陳志武),36分鐘。金融市場是繁榮所必需的,而在更廣泛的層面宣揚高風險所帶來的暴利恐怕蘊含著危機,活躍的金融業是一種選擇還是必然的道路。在信息的混亂程度日益增長的今天,普通人並非受限於不公開而是不確定,少量資產越來越不足和大量資產抗衡。

20170410,《盧梭與反叛精神》(布蘭查德,王英),45分鐘。誠然盧梭的一生,尤其他的性生活和創作值得研究,也為其矛盾的內核尋到依據。然而心理傳記的技術,建立在基於文本的線性事實的基礎上,其解釋綿軟無趣。與其說是盧梭,不如說是這個時代視角下那個時代讓見到的盧梭。

20170411,《互聯網時代項目管理術》(高德),33分鐘。賺錢的項目是過於籠統的說法,項目的過程拆分和人員分工都是必要的環節。然而在項目的前期,缺少精力的前提下,如何掌控全局而又不個人英雄,對絕大多數冷啟動創業者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項目靠譜,也有非常大的幾率失敗。

20170412,《同性戀亞文化》(李銀河),39分鐘。同性戀研究,最值得質疑的在於同性戀的同質性,其機制和在社會中選擇的差異,可能意味著將若干種截然相異的群體共同考察。無論是酷兒理論還是為同性戀發聲的團體都無法代表同性戀的整體。因此其亞文化的基礎尚顯得薄弱。

20170413,《禪與生活》(鈴木大拙,劉大悲),34分鐘。鈴木大拙致力於談論禪,恰恰可能將禪的深意推離了大眾。上世紀,禪在英美哲學和大陸哲學之中獲得了哲學意義的新生,進而重新回到了主流的應用場景下。作為東亞的典型文化符號,禪作為唯一的先鋒進入西方的文化體系中獲得認同。

20170414,《現代日本》(戈托-瓊斯,顧馨媛),16分鐘。界定日本的現代性是困難的,但是無論描述現代的日本還是中國,都需在舊框架之外描述其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程度。然而這種現代性的定義是否是割裂而武斷的呢。菊與刀的內核不為啟蒙理性相融,就一定需要排斥在現代性之外嗎。

20170415,《贏在頂層設計》(高建華),42分鐘。創業者不可能跳出自己身份,以旁觀者戰略視角看待企業。與其說創業者在某個階段需要將面向自身轉向面向外界面向未來,不如說需要引入具有分析能力的人。不存在既搞得定戰術又搞得定戰略的人,也不要妄下斷言說自己有超人的戰略眼光。

20170416,《絲綢之路》(波特,馬宏偉,呂長清),23分鐘。波特的意願是一種文化漸進的視角,然而時光流轉,隨著新勢力對絲路沿線的重構,自西漢到唐最繁榮值得經營的西域景象早已消失。當然,獨特的地貌讓歷史留下痕迹,但是停滯於過去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玩法。

20170417,《戰國日本》(茂呂美耶),45分鐘。活得久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戰略格局不大的時候。不只要活得久,同樣要活得平穩而清晰,才能在大亂的時代中不以最耀眼的才華留到最後。戰國以詭異的方式奏響結局的開端,最終回落到平穩。

20170418,《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魏塤),65分鐘。以增發以維持,以整體拉動個體,越是大型的經濟體,這種效應越是顯著。然而是否在透支發展潛力,急劇的增長代替緩慢而穩健的平衡呢?在某個階段的實現,在下一周期又需要轉嫁危機。當然全球化意義的資源尚未完全利用。

20170419,《我們內心的衝突》(霍妮,王作虹),31分鐘。衝突是生命的核心命題,因其生命的本質就是一組衝突。以衝突為線索的社會學視角對心理事件的描繪,是精準又有效的。正是可以描述不可描述的衝突,構成了我們豐富的焦慮體驗。解決衝突的實質是分析衝突解構衝突,這是一致的。

20170420,《哲學書簡》(恰達耶夫,劉文飛),39分鐘。俄國人的文字中始終充斥著對傳統的反思,以及在東西方之間的徘徊。俄國哲學具有強烈的目的性,以歐洲哲學式的思辨對抗現有的制度。恰達耶夫並沒有超越時代,過去兩百年也沒能證實歐洲形式的思想和社會適合俄國的地緣和文化。

20170421,《林徽因經典全集》(林徽因),51分鐘。林徽因的詩和散文應了她清而脆的情緒,新月派的藝術就是情緒客觀化的藝術。於林看來,新格律的詩,如同精湛功利的建築,有 規範的美。以建築考據來說,林依然長於情感美學而非精準艱深。或許林之所以獲譽,正在對女性的隱含期待。

20170422,《徒然草·方丈記》(鴨長明,吉田兼好,王新禧),46分鐘。無論哪種文化,經歷過紛亂時期的繁華之地,這種出世氣息的散文都會備受關注。繁華的荒誕感,精神追求更神往的體驗容易造就清晰的白描。這樣的散文或長或短,或許不是刻意,但是於後世來看都是輕扯著的飄蕩感覺。

20170423,《活學活用博弈論》(米勒,戴志中),82分鐘。博弈需要數學的計算,諷刺的是在無法完全計算的博弈中,參與破解的方式可能就是非理性,無論是營造出非理性的姿態,還是堅持非理性的分支,或者非理性的針鋒相對。現實中博弈論的最大困境在於信息的廣泛缺失,尤其是對手的。

20170424,《姑蘇食話》(王稼句),96分鐘。餓著肚子讀完全書,感嘆中國文化滲透在生活方方面面,僅是吃食已然無法消化,只得消融在四季之間。蘇州可以說是飲食精細所在,有些習俗已然脫離了原始的價值成為符號,使得至少在舌尖上的文化意味得以長期留存。這可能是文化之根之源。

20170425,《飢餓的靈魂》(漢迪,趙永芬),37分鐘。隨著歷史的推進,道德只可能越發反原始。個體的多面性強、獨立生存能力低下的道德必然偏於讓渡的;如今的個體,幾乎失去了多面性,但是有充足的保障以獨立生存,道德必然呈現所謂的滑坡。然這種基於個體博弈的道德或許更先進。

20170426,《吳興錢家》(邱巍),59分鐘。吳興錢家真真算不得高門望族,仍有迴響的只有錢玄同和錢三強了。三代知識分子的變遷,從持重保守,到左右搖擺,再到向著新時代,似乎每一步都是必然的安排。從錢玄同、錢稻孫,看文化最動蕩時期的奇詭選擇,保守的最激進,失望的也忠實。

20170427,《基於公共選擇視角的城市更新機制研究》(顧哲,侯青),56分鐘。說到底,城市更新的難題在於權力和責任都集中於政府,社團無法得到有說服力的新人而缺少影響力,個人逐利又需依附於政治才能獲利。拆和建,沒有對錯,只有疏堵,利益盤根錯節的目標不一致才是根本。

20170428,《生活中的經濟學》(貝克爾,貝克爾,章愛民,徐佩文),32分鐘。政府減少干預或許有價值。但是似乎有一種博弈,即如果雙方的政府都減少干預,於雙方的市場均有利;而其中一方加強幹預,則可能爆發性的佔領市場。經濟學的流派之間,確實不是對錯之爭,而是路線之爭。

20170429,《逆向管理》(伊貝拉),30分鐘。管理者的身份並非賦予的,而是在實踐交互中逐漸建構出來的。因此,之所以強化行動,強化增加後削減,就是將建構過程有意識化。管理無非是橫向外延的擴散,和縱向結構的優化。在結構相對穩定的組織,這種管理思維的轉變更加重要。

20170430,《費曼講物理入門》(費曼,秦克誠),26分鐘。費曼似乎對科學哲學不屑一顧,然而基於統計的物理學是否可能有某種不合理造成,或者測量、或者計算的參考框架、或者我們的邏輯系統。可以但尚不可行和不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現代物理學是否應對哲學基礎進行回應。

20170501,《國家底線: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俞可平),42分鐘。依法治國的障礙在誰擁有最終的解釋權,在團體還是在條文。一般情境下,法所佔據的越來越多,發聲也越來越大。但是仍舊有一條線,並不是國家的底線,而是誰的國家的底線。進一步,全然的依法治國依然談不上公平正義。

20170502,《再見福柯》(黃瑞祺),89分鐘。福柯實踐著不斷的建構自我,向內的關注是他給出的詮釋啟蒙的方式,將生存美學化。我始終認為,福柯的研究在於一種實踐中的獲得,對福柯的研究也應該回歸到關注而非知汝中。福柯通過他的生存試圖解決現代哲學的問題,許已打開了一扇門。

20170503,《吾國與吾民》(林語堂),63分鐘。林語堂是精準的,中國人一體完整,由外物向內心,通常只得有微小的代謝,不願經起持久的深沉的變革,可以將細節展現的盡致,卻無法有一種窮極的歸結。那時,還意識不到,這種中庸是應對當下資本隱含弊端的解決方案,穩定而非開拓的。

20170504,《國家破產》(鍾偉,鄭英,張明),66分鐘。國家的數量有限,而且力量和發達程度並不均衡,將其看作個人而適用於一般債務的法則,顯然不能達成利益的均衡。三種模式在讓渡債務國的主權上有所差異,然而強力的經濟體不讓渡而是轉嫁債務才是秩序最大的破壞者。

20170505,《系統之美》(梅多斯,邱昭良),48分鐘。關鍵詞只有存量。以存量為基礎構建直白的模型,可以平息波動也可以撬動槓桿。基於存量的系統是一致的,但是無法以線性擬合。以系統的部分跳出系統來觀察,並非容易的事情,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比我們想像的更少的信息還有延遲。

20170506,《華為能,你也能》(劉勁松,胡必剛),32分鐘。在被OV趕超又值快閃記憶體門時有些諷刺。仍可以看到大企業在布局的產品架構。從需求的管理到產品的開發再到激勵,已經是常規之術。大企業像初創團隊一樣工作,初創團隊再任性的肆意妄為,市場自然只能給華為了。

20170507,《心思大開》(約翰遜,洪蘭),23分鐘。以神經科學解釋日常心理現象未嘗不可,但好像用量子力學解釋日常物理現象一樣。神經科學的維度是否足以跨越身心鴻溝而不是似是而非的闡釋尚無法確定。神經科學依然不足向下沉,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與神經科學的搭邊邊界都不清晰。

20170508,《香港史》(韋爾什,王皖強,黃亞紅),114分鐘。香港是中英發展的前沿陣地,承受著政治變革的後繼影響,也孕育著一定的反作用力。香港是兩種文化兩種發展接觸的嘗試,提供著法外的一種可能,這是一百六十七年從無到有到繁榮的香港的使命。香港史就是中英關係史。

20170509,《加州的群山》(繆爾),49分鐘。自然主義文學在解決一種困境,一種明白無誤的目的性的困境。向自然深處,不只是見識不同的動物、植物和人物,更像是回溯到某種宗教儀式感的態度,成為一種共處的狀態。然而隨著科技對自然的滲入,這種態度似乎又不可得了。

20170510,《精神科學引論》(狄爾泰,艾彥),76分鐘。描述性心理學,或者如當代稱神經科學只是精神科學的基礎。與精神密切的社會人文無法以因果性的實證方法解釋清楚,即使多種線性集合也無從線性。進一步,狄爾泰過於樂觀,經驗性不具有還原追溯延展的可能,難免走向即時。

20170511,《塔木德》(塞妮亞),28分鐘。歷史階段的社會規範性的著作總是類似的。從塔木德中,似乎能理解若有若無持續的對猶太人的恐懼,他們的規則更原始更具有聚集性,又更願意追隨新的事物。從這個角度,不應該羨慕宗教帶給西方社會的秩序,因為並非沒有,只是缺少新的詮釋。

20170512,《固執鬼彼得》(房龍,白清文,范高軍,梁軍勝),36分鐘。新阿姆斯特朗實際上楔在美洲的東海岸,作為紐約的雛形,彼得的強勢維持了等同發展的秩序。至少從結果上維繫到獨立戰爭。在冒險者的時代,某種意義的獨裁是脆弱的,只有守成之時才顯得固執且珍貴。

20170513,《權利論》(王人博,程燎原),87分鐘。權利自自然權利起的變遷,就和社會實踐產生了諸多交融。於權利的探討,源於對權利邊界的劃定,無論是基於目的還是基於慣性。有界的權利才具有實質操作的空間,然而作為非實體,其邊界的劃定又需回到使用者的語境中,令人不安。

20170514,《數學與人類文明》(蔡天新),32分鐘。文明源於不經意的數學,數學幾乎成為支撐啟蒙的唯一基礎。數學在進行著去符號的過程,比哲學更早更追溯某種本源。然而我們尚無法以現有文明的方式描述真正意義的數學,這可能是促使著各位數學家終其一生的追求。

20170515,《長物志》(文震亨),57分鐘。習俗總可以追溯其淵源,隨著綿延只剩下空殼成為象徵和區分的工具。何為逸趣,是同與不同還是直接的情感。在園林中,在相似中留白是取巧的做法,縱使放縱也有節制有取捨。有些文化流傳至今,尚沒有魄力去鑒賞去留,何必苛責古人。

20170516,《科學技術史概論》(張子文),35分鐘。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跳躍的,突破的顯像依賴於核心的節點,這種節點的發生土壤決定了早晚多寡。不考慮歷史的遺失,也無非是這個時代的節點從英法而起,李約瑟難題只是階段性的剪影。

20170517,《自由與責任》(顧建民,徐小洲,徐輝),38分鐘。傳承是一方面,象徵是另一方面。需要考慮雙軌的激勵制度是否能替代單軌終身制度。總之是洪堡挖下的坑,高校如果只承擔教職,研職完全剝離給研究機構,以深度合作的方式是否更符合現實,也更具有彈性空間。

20170518,《社會民主主義概論》(殷敘彝),114分鐘。私以為公平應著眼於代際,於個人的群體的道德責任只應維繫基本的生存,而非拉平貧富差異。或者說,儘可能提高由物質繼承而非天賦的資產獲得成本,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民主。所謂革新的成就無非是短暫的割斷了固有繼承。

20170519,《白銀資本》(弗蘭克),62分鐘。去歐洲中心的價值,在於並不能確定啟蒙時代後歐洲的技術爆發,來源於啟蒙運動宣揚的精神。從經濟上,我們無法假設沒有地理大發現,或者由東方文明發現海量的貴金屬,是否仍是歐洲先出現工業革命。歷史具有偶然性,所以需要保持謹慎。

20170520,《行走天下》(季羨林),30分鐘。走出去和走出去截然不同,即使自己亦然。有時候為豐滿自己而走,有時候為時代而走。縱然見識的廣博,也總是離不開當時的經歷。

20170521,《物理學之「道」》(卡普拉),46分鐘。牽強的將神秘主義與理性的產物糅合,何必刻意的尋找聯結。回溯自身的未知是非理性的,真實的不可追溯的,由追溯而不明確的。這與物理學的概率截然不同,物理學的壓力在於物理學的觀測者是人類。

20170522,《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劉海龍),58分鐘。傳播的複雜在於每個環節可能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解,而簡單無非一種偏好的需要。不同理論理解的傳播,差異於傳播者與目標的關係。藉由不同範式獲得的傳播理論,是否受到已有知識的影響,是研究信息的學科的大挑戰。

20170523,《國防論》(蔣百里),36分鐘。1937年的出版,如果出現在政治統一的年代才是具有前瞻性的國防大計。最為要緊的,是需要延伸自民族的精神,以一種可以理解的方式,由內而外的發起國防工作,從練兵到戰略布局,都不應該是照本宣科,在先進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才能更有價值。

20170524,《穆里尼奧傳》(洛倫索,陳震),49分鐘。穆里尼奧從不特立獨行,從羅布森那裡繼承來的是老派英式教練的那股子倔強。可以功利,可以到震撼人心,第三年的更衣室更像是功成之後的陷阱,因為他才是球隊唯一的核心,掌控著球隊靈魂的,僅次於上帝的那一個。

20170525,《盧梭與大革命》(杜蘭特夫婦),162分鐘。啟蒙時代龐大的畫卷,在歐陸上幾乎同時鋪展開,值得驚異。如果盧梭是個體的,大革命的發生是群體意識的結果。相繼出現在各個領域的偉大人物,承擔了吶喊的功能,即使只是其中的一面,甚至並非目的如此。短暫的合力是恐怖的。

20170526,《人性的枷鎖》(毛姆,張樂),72分鐘。流水一樣的呈現了那個時代的面貌,然而人的命運、人的人性終究為時代、為視野、為生存所限。即使生而為死,也須為接連的事件而低頭。與其說人性的枷鎖,不如說時代的枷鎖。能看到的只是固化的無法平等的不可選擇的命運。

20170527,《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周國平),24分鐘。將心靈雞湯包裝成生活哲學,並不足以說明堅守的價值。只有向內反思,穿透所謂的本質反思現象的時候,才有人之成為人的感動。我們終將將思維交付出去,留下屬於生物體的人的本性,或許可以稱為自我、稱為個性。

20170528,《傳習錄》(王陽明,張靖傑),50分鐘。心學雖然呈現了現代哲學的特點,然而指向截然不同。王陽明將天和人,理和心統一起來,形成儒家哲學最終的高潮。以現代的視角,剋制慾望並非匱乏慾望,而是以明晰來節制,以無限對無限。然而所謂的知行合一,缺的當真是行嗎?

20170529,《陌生的經驗》(陳丹青),26分鐘。類似於撿回丟失的經驗,又意味著新的發現。藝術的發展並非線性的,而是在重新發現中反覆,繼承與遺失在藝術史上並存,才能造就當今的藝術現狀。對於藝術的欣賞者來說,藝術家和藝術史,相對藝術品似乎未必重要。

20170530,《重返狼群》(李微漪),43分鐘。為什麼習慣於以人擬理解動物的習性,進而從動物的行為中獲得某種精神力量。人類的生活已經離狼的生活越來越遠,不需要在曠野上與群狼對峙或者共處。女畫家心中的那種人與狼的模式,很難說是最好的於雙方的方式。有時候只能是遺憾的感動。

20170531,《園冶》(計成,劉艷春),52分鐘。園子的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即視為藝術與實用的統合。至少部分的藝術元素,出於對秩序的延續,對階層的回護,以雅趣而非奢華拉開與底層的差異。這個角度,明末是古典園林藝術的巔峰,技藝是其次的,設計才是最為要緊,最需要與主人相合。

20170601,《尖叫感》(馬楠),85分鐘。互聯網文案需要把握度,在品牌和用戶之間取平衡,實際在於延續用戶的認識,而非與之相融。對用戶的理解,決定了物料的基底和可行的邏輯脈絡。不在於全然以用戶的視角完成用戶的行為,而是以用戶的理解方式理解推出去的產品,藉此析出內容。

20170602,《浮生取義》(吳飛),66分鐘。自殺於自殺者,未必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無論是否涉及精神疾病。自殺是一種權力鬥爭的極端形態,是訴求最終的表達形式。很難說自殺一定源於心理,或者源於文化,不能說自殺的狀態一定存在激情的異常心理,自殺通常是無效的,無法達成的勝利。

20170603,《瑜伽哲學十四講》(美國瑜伽協會,邱宏),28分鐘。不能認為瑜伽不是宗教,其實質承載了宗教的功能。瑜伽,實質上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在運轉。去宗教化的方式,是篩選出其有效的部件,而不以其形態運行。宗教化的哲學,總是假而空的談論其優勢,而非其真的優勢。

20170604,《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長》(克萊因,許青松),26分鐘。孩子的麻煩,在孩子不能以社會的規則行動,家長實際上不具備去除社會化的能力,以孩子的視角理解孩子是異常艱難的。好的家長需要在無知者和知識者之間反覆切換,使好家長成為不可能。

20170605,《死城漫遊指南》(張曉舟),54分鐘。藝術是否有能力提問,是否應該讓藝術具有提問的功能,藝術具有的是狀態的表達,而非宏大敘事下的一種拷問。張曉舟們的矛盾在於,他們反對他們持有的敘事,他們的存在依賴於他們斥責的生態。恰恰是他們痛恨的造就了他們而不自知。

20170606,《攝影的哲思》(埃哈爾特,舒伯特,力群),22分鐘。攝影不只對外,而且是對內的狀態的表達。甚至於恰在那一刻的內在才是最為關鍵的,外在的世界始終在那裡,而內在的總是變化複雜的無從琢磨。

20170607,《登天的感覺》(岳曉東),56分鐘。心理諮詢師尷尬的定位,不足夠完善也沒有明確的邊界,即使相對優秀的那些仍然會陷入困境糾纏其中。於諮詢師的成長,是否意味著於來訪者的低效。心理諮詢的特異性是什麼,是否只是出於權宜的位於模糊地帶的職業。或說為何助人為何自助。

20170608,《古書之媒》(韋力,拓曉堂),64分鐘。古書究竟是無法以錢財來衡量的,拍賣的更多是歷史和風險,以古書來看,時間是最為穩定的投資。拍賣中的條條道道,沒經歷過無法拎得清,其中對歷史的溯源,故事還是軼事值得稱讚。古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會斷,拍賣亦不會。

20170609,《只要會呼吸,就能做冥想》(布萊克),28分鐘。冥想如何達成效果,是宣揚者們不能明確說清的。向內的關注是趨勢,回歸身體回歸自我,在商業高度發達、人工智慧逐漸豐滿的時代,可能是唯一的選擇。這種揚棄的東方式的行動,是一種調和,還是一種必然。

20170610,《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克魯格曼,劉波),42分鐘。令人尷尬,自由主義的代言人奧巴馬,在比柯林頓時期局勢更好的情況下,並沒有有效的調和日益增長的經濟差距。或者說,兩黨制終發展為兩大利益集團,以各自的口號,競相攫取更大利益的制度,主義只是借口。

20170611,《進入你的感官世界》(布拉克,李明芝),30分鐘。十天就會更好,這顯然言過其實。心理需要的是持續,一種有目的性的持續。知曉和學會,並不足以覆蓋每一天的生活。然而真的需要,在心理明顯異常之前,就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嘛。

20170612,《聲音與憤怒》(張志鐵),27分鐘。為何搖滾樂一定要改變什麼,音樂是一種呈現和展示,更純粹的是表演者的狀態和意向。如果需要承載某種理念,就如同歷史上的歌謠,淪為政治的工具是才有效果,而其形式只剩下軀殼。搖滾不會給出回答,憤怒到何時,改變到何處。

20170613,《宋家客廳》(宋以朗),55分鐘。文人的小圈子,有趣的是揭秘。玩文字的人最樂於在文字間隱藏似是而非的現實,藏得深沉又淺薄,扣到了機關就順理成章。越是著名的作家越有這種小心機,在橫溢的才華間優雅的點綴。這樣看,揭秘同樣是他們文學創作的一部分,怪不得有紅學。

20170614,《外國音樂在外國》(陳丹青),32分鐘。音樂是最精緻、最準確、最容易複製的標準化藝術。實質上,音樂的旋律自然在,有的只是發現。然而現場的演出,之所以更有意味,在於意外,在樂譜之外的意外,在於人、故事和聽眾。

20170615,《侶行》(張昕宇),26分鐘。探險是無趣生活的解藥還是毒品,經歷過生命刺激的人可能無法再回歸小的平靜了。困在住宅區和寫字樓兩點一線的人,和四處奔波玩命的人,生活已經毫無相似之處,相互是一種混雜著羨慕的同情。會探險的人終究會探險,說說的人終安穩而平靜。

20170616,《歡喜》(吳伯凡,梁冬),22分鐘。有些人販賣的雞湯,是商業社會的需求,已經脫離了雞湯原本溫潤心靈的本質,而是以文化的代差抑制上升的空間,以值得起歡喜階層的要求影響謀求所謂苦逼生活人的心智。且不論其質量高下,引用論據真假,停下來的歡喜總不適用於大多數人。

20170617,《梵高生活》(豐子愷),11分鐘。美學的進境離不開精神疾患,可能並不來自疾病額外的創造力,而在於他們敢於成為極端,使其等同於某種極致的風格。大眾的反應受限於傳統而轉變緩慢,這樣的極端是在樹立起旗幟,使某種意志有跡可循。當然,先理解大師的總是大師。

20170618,《真實的阿爾貝特·施佩爾》(慕克吉),13分鐘。才華未必相通,可能極致的精緻需要冷血來實現,是目的還是一個環節於天才並不重要。想來施佩爾成為領袖,許做的更為恐怖,更為了秩序和效率不擇手段。能人和梟雄的評判,不在於個人,而在於時代,時勢造悲哀。

20170619,《從領先到極致》(夏普,趙何娟),56分鐘。酒店業的重資產到酒店管理業的輕資產,是一種領先才做得到的極致。隨著互聯網資本的壟斷,重資產向輕資產的極致向轉型格局已經固化,只有先挖掘到領先的人,才有資格在資本的協助下達成標準、達成文化、達成商業的極致。

20170620,《歷史的教訓》(杜蘭特,杜蘭特,倪玉平,張閌,馮克利,晏紹祥),29分鐘。杜蘭特眼中的歷史,是眾多要素的結果,是各種經驗的總和。然而在要素中,無法釐清要素間的差異,無法理解不同時期要素的作用,從運用中只能摘取片段以論述顯然不是杜蘭特夫婦的本願。

20170621,《藝術創造學》(余秋雨),52分鐘。隱秘結構也是明面的目的,是形式詞句下藝術的精髓所在,是創作時優先考慮的部分,甚至是藝術成為藝術的本質原因。某種意義上,隱秘結構依賴宏大敘事而存在,如果將結構暴露甚至徹底拋棄,作品以純粹形式而出現,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嗎?

20170622,《賴克林兒童情緒手冊》(賴克林),36分鐘。心理學或教育學家從不善於寫這樣可操作的著作,更願意將技術抽離出來形成理論體系,甚至挖掘其技術的本質。但是公眾對心理和教育的需求在於實踐,脫離技術實踐的所謂理論實踐的結果是否嚴重偏離了現實,反而對人的影響有限。

20170623,《技術賦權》(鄭永年,邱道隆),32分鐘。互聯網技術是輕微的社會革命,在短暫的混亂之後,政治格局回歸新的穩態,互聯網技術額外支持了新的影響形態,以更無創的方式完成社會的逐步割裂。技術不會賦權,只會形成這種假象,在所謂的抗爭中失去更多的權力機會。

20170624,《生活的藝術》(林語堂),42分鐘。國人不談信仰,然而有一種從心的情調,未必是淡泊未必是寡慾,是沉溺於文化中的恰如其分的閑適。在技術不斷革新的時代,生活於人更多在於追趕,是壓力下的屈從,而重回前沿的文化之勇氣,是否將帶回精緻的生活的藝術。

20170625,《愛的博弈》(戈特曼,西爾弗,穆君,伏維),24分鐘。對愛情透徹的解析,對愛情技術的布局,以數學模型理解愛情的博弈,是否有助於愛情的持續。為何需要維繫愛情,需要維繫的無非是關係,不再親密的關係。在修復婚姻的時候, 構成婚姻的愛情是破損了還是徹底消失了。

20170626,《閱讀攝影:郭力昕攝影批評》(郭力昕),36分鐘。糖水片的詬病已經使其脫離了攝影的範疇,然而攝影既然需要表述情感,表述以情感驅動的事實,糖水片自然是當前最為和平穩定年代最為合適的體現。攝影需要反映,不應該立於評論的危牆之下。攝影只是一個不完善的側面。

20170627,《東方歷史評論(第1輯)》(許知遠),73分鐘。歷史的可悲在於無從假設,宋教仁的死是否之後四十年紛亂的根源,是否純粹的憲政無法得以發揮的根源。宋教仁的意氣風發正如辛亥革命一般迅速的隕落。或許歷史的事實,證實了環境才是最終決定文化決定領袖決定政體的關鍵。

20170628,《觀眾心理學》(余秋雨),29分鐘。研究者相信美學的基礎是心理學,是心理各功能自發的統合,是易於拆解和建構的。可心理學尚不能釐清群體,不能理解更遑論影響群體的行為。美學多數出於傳承、出於自覺、出於一種同理。

20170629,《什麼是數學》(羅賓,斯圖爾特,左平,張飴慈),84分鐘。極端的說,數學是一種規則下的遊戲,是對這種規則的反覆揣摩以致物盡其用。在相對合乎世界的規則下,數學的每一點發現都是相連通的,互相連通、與世界相連通。

20170630,《林泉高致》(郭熙),41分鐘。山水畫不限於描摹,是一種心的狀態的描繪,是一種情感體驗的反映。山水畫在回歸山水之間的情趣,總有一種曠然。技術在次,作畫時的心則是畫作能否共情、是否留名的精要。

20170701,《參與感》(黎萬強),54分鐘。隨著小米聲勢減弱,紅綠藍的營銷成為這時代的主流爭議,小米的米粉時代已鮮有人提及了。小米於手機、於移動互聯網的貢獻已然達成,是一種默認了的方式,一種理所應當無需質疑的做法。所謂參與感,其實質是粉絲是產品的部件,粉絲形成產品。

20170702,《中國電影營銷》(吳春集),58分鐘。與其說是電影營銷,不如說是電影產業的發展,從基礎設施缺乏、娛樂意識缺乏的時代,向著設施充足、熱衷於買單的時代。電影營銷既是時代的推動者,才有霸王別姬、英雄、讓子彈飛的出世,也是無情的收割者,大批量的電影只是割韭菜。

20170703,《思悟偶得》(曹和平),19分鐘。企業的成功是否可以複製,以此成功獲得的管理上、思想上、視野上的經驗是否有借鑒性。新的時代,新的商業模式,企業精神和文化的構建,符合人的多數人的需求和希冀,而非急功近利,這才是長久值得學習的。

20170704,《積極情緒的力量》(弗雷德里克森,蘇德中,王珺),32分鐘。當從語言上強調積極情緒的生活價值,以固定的模式完成建構,是否意味著迴避、忽略、否認消極情緒,進而強化消極情緒的負面影響。積極情緒的體驗畢竟不顯著且持久,這種以此為目的的強調,是否有長期不良結果。

20170705,《東方歷史評論02》(許知遠),59分鐘。移民,包括常在異鄉的難民,實際是將現實的風險轉嫁到未來可能的文化融入的風險。對財富和身份的追求只能寄託於後輩取得了安全和和諧融入的基礎上,移民群體的內質並不均一,在保有和放棄傳統文化搖擺中,失去強勢政治力量的可能。

20170706,《大中東行紀》(張信剛),52分鐘。中東最為關隘之處,才孕育出伊斯蘭教這樣強力尋求政教合一的政權。而民族構成的混亂,伊斯蘭教派間的衝突,使得大中東地區無法形成合力。因此世俗的事物逐漸的由外滲透,從邊緣微末之處動搖,這種衝突促成了更複雜的動蕩,可怕的在暗。

20170707,《論攝影》(桑塔格,馮濤,黃燦然,小白),36分鐘。攝影下的世界是曾經世界的一個剪影,遺留下來的這世界的是故事是歷史,更多是情緒是情緒的延續。攝影師希望承載世界的情緒的世界可以喚起觀眾的情緒以影響真實世界的發展,相比於攝影之前的繪畫,攝影的工具剪裁世界。

20170708,《神奇的肌膚能量書》(施耐德,蘇珊),22分鐘。這類書,利用了知識獲得的有限,創造出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科學的實用理念,在無法驗證其有效性的基礎上相互背書,形成了更廣泛的亞文化群。這種現象不可能是科普可以杜絕的,必然長期存在並進展轉換的。

20170709,《項目計劃、進度與控制》(劉易斯,石泉,楊磊),62分鐘。項目是執行層面的項目,計劃和反饋不能脫離執行的人和數據。項目的負責人不只是政治上的權力,更多的是統合、協調和決策的責任,是以管理的標準和技術實現的一種技術性工作,需要學習、實踐、積累,不只摸索。

20170710,《古代天文曆法釋證》(劉操南),56分鐘。天文曆法自遠古時代即應生產的需求而存在,進而形成一種神話色彩,以天合人,這是跨文化一致之處。然而以實踐為檢驗標準的天文學始終缺少進展,進而影響了數學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這種遺憾是否可能由於漢字缺少簡練的符號所致。

20170711,《營銷想像力》(萊維特,辛弘),34分鐘。企業的長久源於對用戶持續的理解,以及與用戶互動而形成的逐漸變化的產品。營銷是整體的非單向的事務,需要定義產品的創新和營銷的創新之處,不是懸起來部分抄襲部分可以解決。用戶是多維度的,精準建立起其更重要。

20170712,《東方歷史評論03》(許知遠),58分鐘。歷史是存在的歷史,歷史是觀察者的歷史。觀察者的視野決定了歷史的解釋甚至留存,進而影響了歷史真實的發生,因為無法還原無法追溯,歷史的研究從未是客觀公正的,而是詮釋的,來源於不同研究者的歷史和歷史口吻。

02710713,《奇點臨近》(Kurzweil,李慶誠,董振華,田源),49分鐘。GNR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然而這種科技上的革新是否能成為奇點是值得懷疑的。尤其是人造物在人的層面上超過人類,這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存在爭議,本書對於爭議的詮釋並非無懈可擊。

20170714,《茶之路》(茶小隱,馬嶺),30分鐘。茶並非是一種確定的類別,而是一種烹調的手段,不同地區依環境演化出不同的類型,因此茶既有其產地的差異性,又具有十足的文化底蘊,由古至今,古法還是新式的技藝的碰撞,不只是味覺上的體驗。

20170715,《素食有理》(羅賓斯等),21分鐘。素食的宣傳只會傳遞其優勢,而刻意忽略其可能帶來的各種疾病。既然成為雜食動物,人類在生理結構和需求上不會只依賴素食。然而在心腦血管疾病泛濫的今天,將疾病和脂肪甚至動物蛋白質等同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輿論。

20170716,《世界戲劇學》(余秋雨),65分鐘。戲劇的發端近乎詩的發端,然而戲劇之所以存在,以何形式存在,始終是爭議之處,悲劇與喜劇在主題表現形式上的差異之大,幾乎可以認知為不同的體裁。而戲劇中的形象與現實的聯結,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似乎受制於超於戲劇外的影響。

20170717,《世界新聞傳播史》(陳力丹),51分鐘。新聞傳播顯然受制於語言,而歷史事件累加的影響,使得即使體制近似,新聞界的現狀仍存在巨大差異。隨著語言的極大普及,以及互聯網環境造就的近乎均一的場景,傳統新聞界的轉型方向趨於一致,某種意義上經典的傳播已經消亡。

20170718,《中國古代樂律學概論》(陳其射),48分鐘。樂律本質是數學和聲學,是在巧合中以數學尋求其規律的過程。受限於對物理現象復現的無能和數學研究的滯後,樂律的反覆調整可以理解。

20170719,《東方歷史評論04》(許知遠),36分鐘。變革的實質是延續和變亂,延續是必然的不可能突變的社會生活狀態,而變亂是革新性的政治突變。以政治的突變謀求社會的突變是難以達成的,這也是流血而不成的原因。然而沒有突變而延續的變化是否可行就不容許假設了。

20170720,《產品型社群》(李善友),37分鐘。互聯網時代的特徵是快,是失去主導的權力,以用戶為核心的快速迭代顛覆,而產品本身亦不為產品所累,盈利的空間不由顯露的產品決定。在一定範圍內,創作和製作、產品和商品的分離更明顯,企業越輕量,其空間越大。

20170721,《莫奈和他的眼睛》(張佳瑋),41分鐘。張公子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白描,也是一種褒獎和輕鬆的隱喻。寫莫奈也寫莫奈的前輩和同輩,是一個新潮流興起的過程,逐漸興起潮流的過程中,藝術家的堅守和選擇。不只是眼睛,同樣在藝術理解上的變化,莫奈也是不同的。

20170722,《向雲環境遷移》(哈沃斯,中治研),46分鐘。數據已經成為新商業的根本,甚至是最底層的邏輯,從這個角度講,雲已經綁架了商業成為一種組件,值得學習。

20170723,《卡爾·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卡爾威特,蒙台梭利,斯托夫人,春之霖,李彥岐,焦亮),69分鐘。教育是永恆不變的也是由時代而不同的,教育理論無從談論早晚成熟與否,而是其時的社會和文化風潮反作用於教育,使其成為進步方向的源泉。

20170724,《東方歷史評論6》(許知遠,劉檸),37分鐘。日本的自身定位始終是搖擺的,不會脫離所謂東方的正統甚至以更純粹自居,超越而達到中體西用的層次。由此來看,中日關係不至於侵略與反侵略,而是文化群體內部的來自地緣的摩擦,提防著的目的一致。

20170725,《源泉》(安·蘭德,高曉晴,趙雅薔,楊玉),73分鐘。以故事為名的哲學辯論,由角色進程限定的凸顯某種自我主義的彰顯。

20170726,《再見,健身房》(高宇),12分鐘。KEEP的價值正是以有規劃的影像取代這類的系統書目,以文字呈現終究不能解決邊讀邊練的麻煩。當下的風潮,是離開複雜的精緻的練習,使其在更大群體實現更小的功能,從而得到足量的關注。至於是否完整練習並不重要。

20170727,《中國戲劇史》(余秋雨),53分鐘。戲劇的原型幾乎是最早的藝術載體用以通靈問天,而其成型至少在中國是最為遲的,主題性也最晚達到藝術表現的價值。中國戲劇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象徵意義,又慣常的借諷。戲劇的時長使得其創作和表現受到局限,藝術和思想的表現力亦如此。

20170728,《活出最樂觀的自己》(塞利格曼,洪蘭,任俊,羅勁),36分鐘。某種意義,塞利格曼並不正確,心理學之所以很少研究積極,不在於目的而在於手段。如何界定積極樂觀,劃定一種準確的行為表現,都可能意味著這種操作定義反而滲透入生活,進而限定可能獲得的快樂。

20170729,《倫勃朗1642》(張佳瑋),32分鐘。在倫勃朗身後呈現的尼德蘭,最好的尼德蘭是倫勃朗和倫勃朗們出現的源泉,這意味著命運勢必牽連於背景而非自由的決定,這恰恰是跌宕之始。

20170730,《QED:光和物質的奇妙理論》(費曼,張鍾靜)

20170731,《無畏》

20170801,《新媒體營銷聖經:引誘,引誘,引誘,出擊!》

20170802,《王國維:一個人的書房》


推薦閱讀:

【第十一期】不吹不黑,Kindle Paperwhite 2使用體驗
kindle有什麼優缺點?
電子閱讀器的體驗比紙質好嗎?
iPad 和 Kindle,哪個看電子書更好?

TAG:閱讀 | Kind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