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不是精神感冒,而是意義落水
『這有點像一張治療抑鬱的處方,很長,但都在這裡了。』
1
抑鬱。
可真是個大問題啊。
但請不要絕望,你有百分之百的希望能治癒。
只要你能讀懂並能掌握這篇文章。
正因為是個大問題,所以我這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識點不但多,在邏輯上還相對複雜。
所以我用碎片式的文體來寫,把這些點,按一定的邏輯,都呈現給你。
這些點之間不一定有什麼嚴密的先後邏輯,所以你也可以用你的邏輯,把它們串在一起。
2
如果你懷疑自己得了抑鬱。
那這篇文章,你不單用眼看,還能用心讀,就更好了。
方法是每讀到一個點,你難以理解的,就閉上眼去冥想。
把你曾經想過的、困擾你的,和這個點連接起來,用這個點去解釋、理解它們,如果能在腦海里冥想出清晰的影象,就成功了。
如果你覺得某方面的知識不夠,可以根據文章提到的這個點,去找到專門的專著,深入閱讀,以進一步地理解並掌握它們。
文章可能比較長,請你多些耐心。
3
首先,你應先了解,人是怎麼樣體驗人生的。
人體驗人生,會走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你看到高山,看到流水,看到其它任何東西,你都不會「多愁善感」。
——看到高山你不會感嘆大自然太偉大了,人類太渺小了;看到流水你也不會想到這是大自然母親的恩賜,感激涕零。這些東西不會讓你感悟到別的東西上面去。
在這個階段,你的高興、傷心、痛哭、迷茫,僅僅是因為你「得到了這些東西「,或者是「失去了這些東西」。
第二個階段是「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這個階段你會「多愁善感」了,看到高山你會感嘆大自然的偉大,自己的渺小。如果你久別故里,捧起故鄉的水,甚至會讓你熱淚盈眶。
在這個階段,你的高興、傷心、痛哭,是因為你看到了這些東西背後的含義。你迷茫,也是因為這些東西背後的含義、存在的邏輯讓你無法理解,說服不了你。
第三個階段是「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這個階段你又不會「多愁善感」了,但和第一個階段完全不同的境界。
你不但理解了這些東西背後的含義,還把這些含義隱含的邏輯串連起來了。你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在許多事情上面的無力,但你更知道了渺小的價值。哪怕你仍然找不到「人為什麼活著」這類終極問題的答案,但你釋懷了,「管他丫的」,答案對你已經不重要了,只想好好體驗剩下的人生。
你於是在世俗中找到一件事,不斷地做,不斷地鑽,就想看看自己最終能做到什麼程度,有極少部分人能在渺小當中實現偉大。
在這個階段,你的高興、傷心、痛苦,迷茫都很短暫,也根本不可能擊垮你。
隨著人生體驗的增加,人會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再向第三階段跨越。
4
跨越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人從方方面面體驗人生,所以跨越陸陸續續,有的方面快一點,有的方面則很難。
想像一下,你的腦海里有一個小人兒,那個就是走在人生路上的你,不斷地搬著一個一個包。
有的包,重的,難的,還在第一階段,比較輕的,簡單的,已經搬到第二階段,那些更輕的小包,甚至已經搬到第三階段。
你不斷地這麼搬。
重的,很難的包有貧窮、孤獨、空虛、病難、失戀……
大概有數十個之多。
5
抑鬱症就發生在跨越的時候,包太重,你落水了,確切地說,是人生的意義落水了。
這裡說一下迷茫。
你站在人生之路上,除了來時的路(有時候連來時的路都看不清),四周全是濃濃的人生迷霧,你不知道往哪走。
你得不斷思考,直到看清前路。
所以迷茫,才是你的精神感冒了。
人體每一次感冒後,體質都會增強。人每經歷一次迷茫後,精神也會得到增強。——你比以前更有衝勁,更果斷前行。
好歹,你迷茫時,儘管四周迷霧,腳下的路還在。
但抑鬱的人,不在人生之路上,路被毀了,踏空了,掉進水裡了。
得抑鬱的人的口頭禪就是「突然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活著,真的有意義么?」
所以抑鬱的人,是對生活感到失望,對生命感到絕望,悲觀厭世。
既然知道抑鬱不是什麼精神感冒,而是人生意義落水了,我們就很清楚有兩件事得趕緊去做:第一是想辦法儘快學會游泳,第二是想辦法儘快爬到岸上來。
我的建議是:
1讀懂這篇文章並掌握它;
2大膽說不;
3果斷拋棄;
4走出去和人交流;
5冥想;
6吃藥;
7找件你最熱愛的事,始終如一地做。
剛開始肯定是很困難的,但是你既然已經在水裡這麼久都撐過來了,不在乎這一下的努力。
坦白說,學會游泳和爬上岸需要花的力氣,比你對抗抑鬱需要花的力氣,少多了。
6
現在我們來學習游泳。
我在上一篇文章《世界很大,背對懸崖》中曾引用《人類簡史》的一個發現:世界是建立在我們幻想出來的秩序上的,你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現在我們幻想出來的秩序是全球化。與之配套的是精細化分工、個人主義等思潮。
通過這個秩序,我們人類加強了合作,增強了人類的整體力量。代價是人類的精神和肉體被割裂了,抑鬱是副作用之一。
「貧窮是貧窮者的監獄,富貴是富貴者的高牆,抑鬱是抑鬱者的地獄,成功是成功者的樊籬。」
一方面肉體被分在一個一個小小的空間里,另一方面是精神被鎖定在一個又一個極小的領域階層當中。
「個人隱私」、「個人空間」,這些與全球化分工配套的「個人主義」觀念不斷向我們灌輸,使我們變得很願意接受這樣的觀念,肉體上希望有一個自己的房間,精神上變得越來越喜歡獨處。
這些幻想出來的秩序,塑造了現在的我們,塑造了我們現在的慾望。
400年前中世紀的歐洲、100年前的中國,人們的慾望不是這樣的,那時候人們更信奉的是「集體主義」,吃住都在一起,社會分工很粗糙,交流極為便利。
說這些,不是為了說個人主義就不好,集體主義就好,請你不要帶著政治色彩來看我提到的這個點。
我提這個點,一方面是希望能幫你看清任何秩序的背後,都有需要你辨證看待的地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告訴你,既然他們是幻想出來的,那你為什麼就不能改變這些幻想,至少在你的腦海里改變它們,得出一個你理解、適合你人生的秩序?
那些所謂的溝和坎,你完全可以先在腦海里改變它們。
如果你能做到,證明你開始學會怎麼游泳了。
7
那麼好,我們開始來理解自己的價值。
個人主義的秩序告訴你說: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有自己的價值。所以當你被別人嘲笑時,老師會這麼教育你: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你有你自己的價值,只是有時候別人未必理解。
集體主義的秩序告訴你說:你的價值由社會階級、別人的眼光決定的。所以當你被別人嘲笑時,那時的父親會這麼教育你:如果有人膽敢嘲笑你,你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護名聲。
怎麼理解這兩句話?這兩句話這麼衝突,但是卻都對,只是適用的階段不一樣。
在養雞場呆過的人就知道(就算沒呆過,你也可以看看有關新聞),工業飼養的雞,被一個一個只有幾十公分寬高的小籠子關著,普遍存在抑鬱症。
實際上,只要是生靈,哪怕是樹,都有可能患有抑鬱症。
站在那隻生蛋的母雞的角度,它的雞生價值是什麼?在籠子里無法動彈,吃了生,生了吃,純粹是生產線上的一個工具,它也不可能跨越到雞生的第二階段,理解這一切背後的含義。
在它看來,生命毫無意義,所以它抑鬱了。
但是從人類的角度,以及其它生物,比如狗、細菌,雞存在的價值重大,它養活著幾十億人口,裡面有大量的是孩子。
這個例子也許過於極端,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外例子。
如果單單看獅子本身,生了吃,吃了死,一代又一代,也毫無意義。
但是對於野牛、羚羊、野馬等這些食草動物來說,獅子的存在就意義重大,它們讓這些食草動物越來越強壯,維持著種群數量,推進著彼此的進化。
所以,當你處在第一、第二個階段來體驗人生時,用個人主義的秩序你是體會不到價值的,集體主義的秩序更適用。
你只能從別人的眼光和評價中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只有當你達到第三個階段,個人主義的秩序才適合你。
意識到這種差別後,你就不會太強求自己。並需要調整策略,多從身邊的至親好友那,體現自己的價值。
8
現在我們來理解人生的意義。
假設你家鄉有一塊一百畝的空地,十年前,你看著它是一塊空地,十年後,你看著它還是一塊空地。
對你來說,你看到這空地兩次,這兩次你看到的都是沒有意義的零。
當你看著這塊沒有意義的空地發獃時,有位老鄉語重心長地告訴你說:「這塊空地啊,可神奇呢!九年前來了個人,在這塊地上辦了養雞場,十里八鄉的好雞蛋,全靠它。女人的月子,孩子的早餐全靠它養。這個人還在咱們這娶了個漂亮的姑娘,生了一對龍鳳胎,要多幸福有多幸福。前年因為小孩要上學,就搬回城裡去了,咱們這裡沒人有這本事,地就又空出來了!」
你只看到了開頭和結尾都是零,卻沒看到這中間的溫情和美好。
再假設,你有幸與天地長存,在宇宙中遨遊,
十億年前,你偶然路過地球,並看了地球一眼:嗯,真是個荒涼的星球,除了岩石,什麼都沒有。
就像今天你看到的火星一樣。
你只看了一眼就走了。
二十億年以後,你又再次偶然路過地球,你又看了一眼。
那時候,人類早已經因為極個別人的貪婪,自我毀滅多時。或者因為太陽和軌道的變化,地球早已不宜居,人類早就建造出比地球還大十倍的飛行器,全體搬遷到太空,從行星土著文明變成了真正的太空居民。
反正地球又是一個荒涼的星球,除了岩石,什麼都沒有。
你並沒有錯,但是你錯過了這期間那個波瀾壯闊的地球文明,你體會不到數以億萬計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靠這兩眼,靠這開端和結局,是沒法定義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的。
你得把開端和結局當中的每個時間點都連接起來,這樣你才能看到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就是那個正態分布曲線圖下面所覆蓋的面積。
你要做的,就是盡量能讓這個面積,覆蓋得大一些,再大一些。
如下圖。
所以人生的意義不在結局,而在過程。
注意,你看,這句話同樣是我們幻想出來的一種秩序,「意義」這個詞所代表的意思,本身就是我們幻想出來的秩序。
9
你已經學會了游泳,那就試著幻想一個適合你的秩序,幫助你獲取對人生的合理解釋。我曾經也像你一樣,把生命的意義放在了結局。
賺很多錢又如何? 腰纏萬貫三頓飯,萬千豪宅一張床。
成為馬雲又如何?
日復一日苦逼地活著,朝著那個遲早死亡的結局。
這麼看,活著,真的沒有意義。
所以我也曾經有一段時間百無聊賴,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當時我以為我想的和做的都是真的。
直到了理解了「幻想的秩序」這句話的含義。
10
現在你學會了游泳,我們開始想辦法爬上岸。
既然人生的意義不在結局之處,那必定在於過程之中。
你不要幻想著你能摘到那朵終極之花,不但你不能,事實上任何人都不能,愛因斯坦不能,馬雲也不能。
正在苦逼地寫稿的我,和春風得意地掌管數萬億資產的馬雲,在本質上也沒什麼不同。
論社會的貢獻度。
如果對社會的貢獻有厚度的話,假設我的厚度是一公分,他的厚度是100米,是我的一萬倍。
你回頭看看,從十億年前,那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中,一個偶然的閃電擊中一團原子團,有一個偶然排列出來的大分子結構竟然自已動了一下。
從那時起,到現在,所有的一切生命的貢獻加再一起,可能已經有10萬光年的厚度。而那朵終極之花,現在還在10萬光年以外。
所以不論是一公分,還是100米,相對於20萬光年,都是那麼那麼那麼地微不足道,但又那麼那麼那麼地無比重要。
因為就得只差一公分,你也夠不著。
所以大家都只是添磚加瓦的人,只是馬雲多點,我少點。
若論幸福。
馬雲是幸福,我也未必不幸福。他能享受的幸福是比我多,但我的幸福也不少,足夠我用。
這麼想,你又何必嘆惜,妄想什麼終極之花,不如放下心來,好好愛,好好享受這個人生。
既然這樣,那我何不好好賺錢,或者試試看能不能成為馬雲?
雖然這時候你還是賺錢,還是想成為馬雲,但是你的心態變了,目的變了,你只是想好好玩玩,這就是第三個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
你可能還是會逆來順受、隱忍不發,但是你並不痛苦,也不覺得這是什麼了不起的挫折,你已經從被動,來到了主動的位置。
你已經學會怎麼創造人生意義,學會了幸福的能力,既然學會了,你賺很多錢就有意義了。
因為錢是個放大鏡。如果你本身會幸福,它就放大你的幸福,讓你更幸福,如果你本身不會快樂,那它只會放大你的不快樂,讓你空虛、吸毒。
學到這,你不但真的學會了游泳,你還開始具備了重新爬上岸,重新回到自己的人生之路,甚至自己造一條人生之路的能力。
11
現在,我們來認清自己。
現在有一種言論說抑鬱是一種高智商的病,這是不對的。
工業養雞場的雞、奶牛場里的奶牛都能普遍抑鬱,我們最笨的人,也比一隻雞的智商強多了吧。
所以抑鬱不是高智商者的病,而是敏感者的病。
什麼是敏感?敏感就是從A想到B,想到C,想到D的能力程度。
越敏感的人,越容易把這些ABCD串聯起來,A也越容易能誘導他們去想BCD。所以敏感的人多思,因為多思所以喜靜,因為喜靜所以多獨處。
從A想到B的過程中,就有兩個方向了,一個是不好的方向,那就被理解是挫折,被動接受;一個是好的方向,那就被理解成是磨礪,主動迎接。
如果總是往不好的方向想,就是我們說的「多愁善感」的人,如果總是往好的方面想,就是我們說的「積極樂觀」的人。
抑鬱,就發生在「多愁善感」的那一批人里。
高智商的人,學識一般都高,腦子裡存在的知識點要比普通人多得多,A能激發腦子裡的這些BCD太多了,概率在那,就表現為抑鬱多集中在高智商人群當中,再加上名人抑鬱更能引起大眾關注,久而久之大家就覺得抑鬱是高智商人群的病症。
事實上,普通大眾的抑鬱人數,要比高智商人群多多了,只是他們並不受到關注。
有數據說全球抑鬱的有3.5億人,我國有9000萬,香港一半以上的中學生有抑鬱傾向。
高發的人群是護士、家庭主婦、餐飲人員、社會工作者、醫生、藝術家、演員、作家、教師、後勤、金融財經、創業者等。
據數據說從事餐飲的女性每年有15%的產生抑鬱。
終身抑鬱症的比率在6%~8%之間,隨著人口的逐步老齡化,抑鬱症在60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20%~50%,其中有65%~80%會出現嚴重的自殺意念,45%~55%會出現自殺或自傷行為,最終自殺死亡率高達15%~25%。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第二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2年世界衛生報告》)
按照這個趨勢,我們大部分人遲早會遭遇到抑鬱問題,這也正是我下定決定寫這篇長文的原因。
認清我們自己,下面我們就開始爬上岸了。
12
要學會聯合,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早大膽地說「不」。
不要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
今年發生的楊改蘭事件,楊改蘭就極有可能是一個重度的抑鬱症患者。
一個女人,要承擔起家庭傳宗接代的使命,丈夫上門,這種對習俗的抗爭,本身就耗費極大的精神力量,想都不用想,平時她和孩子們會受到鄰里街坊多少指指點點、閑言碎語、另眼相看。
加上長期到極點的貧窮,以及孩子是黑戶,沒有戶口,沒法上學,沒了底保等這些苦難。
報道里村民說她「性格溫和開朗」,表明她是一個敏感的人,不然不可能在如此重壓之下還能保持「溫和」。
但楊改蘭看著不像是多愁善感的那一類,不然就不會對人表現得開朗,還能在這麼重的壓力下堅持這麼久,無奈,就算再開朗,也架不住生活來的壞事太多,雖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比率往壞處想,數量也足夠多了。
大家一直在猜測,因為報道說她生前還積極地為孩子跑戶口,跑上學,跑低保,怎麼突然就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來?
具體的原因要看調查,真相很可能永遠不會出來。
但是有另外一個新聞,可以給我們互相印證。
廣西藩陽縣新街鎮,同樣有一個貧困家庭,他們家要進行危房改造,村支書劉某打電話給這家女主人王女士,讓她到賓館,說:你看看,你們家的精準扶貧打分是76分, 高了,我可以幫你們家搞定這個危房改造指標,但是,「我們兩人之間產生點真愛。」
一個正常已婚婦女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丈夫上門的楊改蘭,在跑戶口、跑上學、跑低保,甚至可能是跑危房改造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情況?
突然引發這麼慘絕人寰的事件,肯定有一個導火索。
這兩個女人最終都說不,不同的是王女士對施暴者說不,她用手機錄音,門外帶著幾個姐妹把這個村支書打了一頓,還報了警,曝了光。而楊改蘭卻是對自己說不,對孩子說不。
如果她在生活當中,在恰當的時候,用恰當的方法說「不」,就不會釀成這種悲劇。
生活最終的一個大「是」,是經過很多不同的小「不」爭取得來的;生活最終的大「不」,則是因為很多個小小的「是」釀成的。
合理地說不,可以避免造成抑鬱,也可以為治療抑鬱爭取精神空間。
13
作為全球化分工最典型的城市香港,我們來看一看。
時隔李嘉誠大舉拋售香港和內地物業4年後,這幾天他的資本又開始重新回歸香港,並以19.53億港元拿下地王,大幅高於市場估值的12.2-14.6億。
有人感嘆說,這下籠屋裡蝸居的香港底層市民,會跟動物一樣被囚禁到地老天荒。
半年前有一個調查,說香港有近一半的初中生有抑鬱傾向,早在11年前的2005年也有一個調查,當時估計香港有140萬人抑鬱,現在這個數量應該翻番了。
目前香港人口734萬,你可以適當地估一下比例。
全球化分工造成的社會斷層、貧富差距、抑鬱等副作用,在這座城市表現得淋漓盡致。
生活時,人們蝸居在籠屋裡,工作時,人們蝸居在格子間里。想想看,和工業養雞場里被格在幾十公分空間里的雞,有什麼分別?
個人隱私、個人空間等個人主義觀念的灌輸,雖然讓人信以為真,有時候還以此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
但人從肉體到精神上被割裂,這從根本上違背了人類600萬進化得來的習性。
我們說人是個社會動物,卻忘了社會動物是什麼概念。
吃、睡、住都在同一個開放的山洞裡,不單對人熟悉,想什麼,怎麼想的,大家彼此都非常了解。
家不是那個山洞,那個山洞只是一個棲息地,家是那方圓幾百公里,就是所謂的領地,每天的活動範圍在幾十公里之內,明天在這個山洞,下個月在下一個山洞,和大家、大自然中的萬物密切地聯繫,交換著信息。
現在你的身體只在一個籠屋裡,你的精神被切割在一個很小領域階層當中。
大街上雖然熙熙攘攘,卻互為陌生人。辦公室里雖然能把酒言歡,卻不知道誰是虛情假意。就算是夫妻,絕大部分都曾質問過「你到底在想什麼」,更有甚至同床異夢。
在這種大背景下,如果你的人生體驗只到了第一階段或者第二階段,只要物質生活或者精神生活上長期不如意,你怎麼可能不抑鬱?
所以要及早說不。
14
霧滿攔江說過一個事例。
說他有個朋友,在海外工作,遠離故土,漂泊無依。
最痛苦不過是,是薪資歧視,同樣的崗位,同樣的工作,同樣的貢獻,中國人的薪資就是比別人少一大截,中國人收入的上限,不過是人家的下限。
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所有中國人都覺得這就是海外職場的規矩:你住在人家樓下,被人家踩在腳底下,不服可以去死,敢多事,就等著掃地出門。
但這位朋友去找了高管。
高管說:這不是你的崗位職責,不是嗎?
他說:錯,這正是我的職責,是我們每個人的職責。做為公司的員工,都要關心公司的未來。如果出現歧視現象,這是法律不許可的。做為一個忠誠的員工,我有責任提醒公司這一點。
高管說:……你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無詞以對。但你有證據嗎?證據?
他說:當然有!
這位朋友就把自己的薪資情形往前一攤,還有他知道的幾名中國員工的低收入資料。
高管說:我們會討論這件事情的。
幾天之後,他的薪資調整到與當地人相同的水平。不只是他,公司里的中國人,薪資統統與當地人拉平了。
高管們搖頭嘆息道:唉,早就感覺這事兒不對大頭,嗯,這些中國人的薪資,咋就給訂這麼低呢?都感覺不對頭,可一直這樣,沒人管沒人問,最重要的是中國人自己也不吭聲。雖然不合理,可就一直這樣了。幸虧這次有個人提出來了,要不這個問題還解決不了。
霧滿攔江說,這就是典型的弱勢者的心理!
我現在告訴你,這個所謂的「弱勢者」,也是幻想的秩序定義出來的,大自然只有一種客觀存在的弱勢:體魄的強壯程度。
霧滿攔江說的這個事例可行性有多大待考證,但是現實中,能聯合周圍更多同命運的人,一起相互鼓勵去爭取,走出抑鬱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就算最終爭取的不如想的多,但是在爭取的過程中,你已經達到了群居交流的目的,內心是充滿力量的。
15
全球化分工,是人類整體發展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雖然大趨勢不可逆,但是說不,能讓這個趨勢和人性達成一個短暫的妥協和平衡。
從而爭取到治療抑鬱的精神空間。
16
像醫生、藝術家、演員、作家、教師、高管、創業者這樣的腦力勞動者,不但要高智商,更需要天生敏感。
這種特點使他們特別容易想到人生的終極問題,這就掉進了人類幻想出來的那些秩序織構的陷阱里。
所以他們是抑鬱的高發人群。
要爬出這個陷阱雖然不容易,但是完全可能。
用上文第3-10提出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只是一個撐桿,你要通過冥想,把這個撐桿和你的知識點連起來,用你的邏輯去改造這個幻想的秩序,從而才能上岸。
17
非常嚴重的抑鬱,一定要吃藥,吃藥不是為了直接治好你,而是給你爭取更多的爬上岸的時間。
讓自己放開,找到心理醫生,或者你適合的傾聽者,他們是幫著拉你上岸的人。
但是最終上岸,得靠你自己。
你不必對自己沒信心,你落水那麼久都能扛過來,你就有完全的能力學會游泳,最後上岸。
這個需要的力量,比你在水裡扛,小多了。
18
如果你爬上了岸,你就要重新把腳下的人生之路修好。
這時候你需要大膽地拋棄,讓體驗人生的方式簡單再簡單,最後達到以簡御繁為止。
方法就是選一個你最熱愛的事情,始終如一地做。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人生的意義不在結局處,而在於過程中。不會有具體的一個人能得到那個所謂的終極之花,意義就在那個正態分布曲線下的面積,而且面積的大小不是意義,面積本身就是意義。
19
美國猶他大學的助理教授Matt Might,曾用一組圖來解釋什麼是博士。這組圖同樣適合於用來解釋為什麼要選一個你最熱愛的事情來做。
假設從那個偶然一動的大分子結構起,所有生命所積累的貢獻的總體是下圖:
你出生了,並在第一個階段體驗人生,這時候你的貢獻:
你感悟了,在第二個階段體驗人生,這時候你的貢獻:
經歷許多思考和歷練,你在第三個階段體驗人生,到這個階段,你已經有一個明顯的技術專長,這時候你的貢獻。
你在這個專長里,找到一件你最熱愛的事,不斷地做。
你始終如一地做,終究你達到這個領域的邊界,成為做得最好的那少數人之一。
你學無可學,就在邊界上找到一個點,作為你做這件事最獨特的點來主攻。
你可能要苦苦精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你終於成功了。
在這個點上,你會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人生的終極意義。
20
這裡給你一個事例。
前陣子,號稱中國焊接第一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以近90歲的高齡,騎著自行車載著夫人,高興地在清華大學裡兜風的照片刷遍朋友圈。
他的故事就是一個「大膽地拋棄,讓體驗人生的方式簡單再簡單,最後達到以簡御繁為止」的典範。
他也選一個最熱愛的事情,始終如一地做。從學焊接到搞焊接,七十年如一日地專註在焊接這件事情上,直到成為中國焊接第一人。
他的故事,你可以琢磨一下。
只有一個堅實的事一直去做,才有堅實的人生之路。
當你在這樣的路上走,你就不會抑鬱。
21
最後,講講怎樣供養精神和意志。
當你又回到人生之路上的時候,難免會有誘惑或者困難讓你動搖,讓你的精神脆弱,意志薄弱,甚至讓你的人生意義再次落水。
並不是說你找到了最喜歡的事情,就能順利地做下去的。命運會不斷向你挑戰,以期讓你達到更高的生命高度,從而增大正態分布曲線下面的面積。
所以你要有一些方法,來時刻供養自己的精神和意志。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最適合我們這些世俗的人供養自己的精神和意志的,是「鬼谷先生」的《本經陰符七術》中,有關精神和意志的供養方法。
關於供養精神的方法,精髓是「盛神法五龍」「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關於供養意志的方法,精髓是「養志法靈龜」「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
我就不過多解釋了,下面把這兩處經文,摘在這裡,你用你的知識去慢慢誦讀理解。
22
《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一生,出於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23
《本經陰符七術.養志法靈龜》
養志法靈龜。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完)
阿哥原創 歡迎轉發 謝絕抄襲
轉發是最大的鼓勵 關注是最深的真愛 留言是最好的見證
邀請您關注微信公眾號:韋公館,ID:weigg9。本館阿哥畢業於獸醫學院,所以只負責專治男人。
推薦閱讀:
※The hours (2002) 絕望如海水蔓延
※動起來——為了心理健康~
※再次爬出地獄之門
※產後抑鬱症 | 生完孩子十幾天後,我抑鬱了......
※其實抑鬱症是一種心病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