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媒介融合:網路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札記

本書以網路化個人計算機和手機為代表的「新興的」數字媒介作為切入點,重新審視交流與傳播的觀念,並構建一套理論框架,致力於研究跨越三種不同維度的媒介平台上的傳播活動。這三種不同維度的媒介包括:第一,人的身體;第二,大眾傳播的技術性生產手段;第三,數字技術。

本書一方面試圖避免將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相互割裂,以及把在線交流和線下交流相互分離的觀點,另外一方面反駁認為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席捲下,先前諸種不同的技術正經歷著無縫整合,逐漸融合成為共享的平台,並形成彼此相似的形態。

第一編:傳播的批判

導論:傳播——核心的觀念

重要語句:

1.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書寫文字的發明並非增進記憶與啟迪智慧,而是促使其遺忘。印刷媒介和廣播媒介誕生後,圍繞它們的一個經久不衰的爭論話題是:它們究竟推動了啟蒙和教育,還是將其受眾推向享樂主義和逃避主義。新近的討論話題則轉向了互聯網路和數字媒介,及它們是都真正能夠成為一種資源,從而提升公眾參與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領域中各種事物的能力。縱觀歷史,交流與傳播的觀念即與人類可使用的媒介休戚相關,又受到了伴隨著媒介而產生的希望與恐懼的深刻影響。

2.只要人們交談,就不會有戰爭。

新術語:

1. 對等生產:也稱「對等協作生產」或「大眾生產」。描述經濟生產的一種新模式:大量的人彼此協作(通常是通過網路手段)完成有價值的項目,有別於公司生產(由一個中央決策過程來決定做什麼、誰來做)和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不同的工作被標以不同的價格以吸引有意的人來做)

一、傳播的目的:成為植根本地的以及全球範圍的協調行動。傳播的目的在於結束傳播。個體、群體、機構、整個社會和文化經由傳播得以啟蒙與賦權,進而採取行動。

一種傳播目的的視角,一方面暗含著拋棄那種把人類傳播僅僅視作一種實現目標的途徑的狹隘功用主義取向,另一方面則蘊含著對於傳播者能否擁有最終達成共識的能力和信念所持的否定。

傳播既是一種自然資源,也是一種社會資源。它為人類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進化優勢,也為文明內部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禮尚往來提供了基礎。

人類的意識所特有的模擬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進而對那個了人類的意識,而這種模擬能力包含了意識自身的外化形式和可交換形式的模型。

傳播的積極潛能在於其所產生的懷疑與延誤,這兩者使得人類在採取行動之前具有反思和協商的能力。

口頭語言和符號的出現,使得人類能夠就那些處於當前時空和經驗世界之外的事物進行交流。 符號的在場使得現實的不在場成為可能。

第二章:「我犯錯,故我在」——思想史中的傳播與實用主義

第三章:產生影響的差異

第二編:三個維度的媒介

第一維度的媒介:物質:人體、藝術與書寫工具、樂器等

意涵:言談、書寫、歌曲、音樂表演、舞蹈、戲劇、繪畫等

制度:本地與區域組織,依賴於口頭、謄寫和混合的交流形式

第二維度的媒介:物質:模擬的信息與傳播技術:印刷、攝影(像)、電信技術、電話、電影、廣播、電視

意涵:經由技術得以複製的、強化的、分離的表徵與交流形式

制度:本地、國家、區域以及跨國組織,依賴與印刷和電子化的交流形式

第三維度的媒介:物質:數字信息與傳播技術:單獨的與網路化的計算機、內聯網、互聯網、行動電話等

意涵:經由數字化處理的、強化的、分離的以及計劃的表徵與交流形式

制度:本地、國家、區域、跨國以及全球性組織,依賴於網路化交流形式

第四章:媒介物質

第五章:媒介意涵

第六章:媒介制度

第三編:媒介與傳播研究的雙重詮釋

第七章:科學的媒介

第八章:傳播的未來


推薦閱讀:

你願意參加科學傳播培訓嗎?| 「知識分子」調查
品牌傳播的4P (1/5)
評《黑鏡·一千五百萬》
貓哥說:融合新聞

TAG:傳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