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墨學不必以師者自居貶斥新墨家|黃飲冰
文|黃飲冰
解啟楊先生的《墨學研究的現代性轉化》一文於8月3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出,在微信中我已經看了。這實際是一篇廣告詞,是為孫中原先生主編的《墨學大辭典》的發行做廣告的。但是這個廣告卻把新元墨學和新墨家對立起來,大有否定新墨家的勢頭,這實際就是一種排斥他家的文化觀,不知道解啟楊先生意識到這個問題沒有。
在中國所有的學說中,墨家的發展是最艱辛的。2000年後新墨家再傳墨學,無論如何,都應該看作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大幸事。基於此,我覺得有寫出以下文字的必要。
一、墨家登場——在突破儒家孔學的歷史局限性中誕生
1、孔學的春秋時代之局限——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公元前5世紀中葉,也就是中國的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中國思想界出現了儒家孔學與墨家思想的對立(當然還包括法家思想與儒家孔學的對立)。從根本上講,儒家是維護西周秩序的。
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歷代統治者都要加封孔子「聖人」。孔子出生於貴族氏族家庭,是殷貴族的後裔。
孔子的思想,繼承了殷商和西周貴族之「天命」觀。為什麼這樣說呢?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意思就是:天帝雖然沒有說話,但世界都依據天帝的意志行事,四時的運行、百物的生長都按照天帝的意志在運行,天帝何必說話呢!天命觀是孔學的出發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對中國人的影響何等的深刻,以至我在年近50歲的這幾年裡,十分的惶恐。
當然,孔學不是對殷商和西周貴族「天命觀」的簡單重複,他是從天命觀出發,建立了一套「仁」的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學,有兩個命題。一個是孔子的仁以「親親」為立足點。「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論語.學而)。孔子倡導親親,認為只有親親,才會有孝悌,才會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也」,這樣犯上作亂都不會有了。第二個是孔子的仁以「克己復禮」為總綱領。「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論語.顏淵)。孔子提倡孝悌,提倡復禮,目的是要使「民德歸厚」,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儘管孔子「夢周公」,「吾從周」,並不是說孔子真的要恢復周代的統治秩序,而是覺得西周時代是最理想的時代。所以孔子從殷商西周的貴族氏族統治的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了以上兩點,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仁學。為了治理春秋亂世,孔子從「正名」開始,大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要求君臣父子各盡本分,以此阻止社會秩序的崩潰。孔子還提出了「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論語.堯日)的政治路線,以達到恢復社會秩序的目的。
2、法家的春秋時代的先進行——用「以法治國」的新辦法解決新問題
孔子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建立新秩序,而是為了恢復舊秩序,儘管孔子確實是為了建立新的穩定的秩序來阻止春秋時代的社會崩潰。但孔子沒有抓住動蕩中的新因素來建立新秩序,所以就阻止不了社會秩序的繼續崩潰。春秋時代的「降在皂隸」和「貴賤無序」孔子是阻止不了的。在這種情況下,法家登上了歷史舞台。
法家實際上比孔子還要先登場。法家是代表當時新興土地資產階級(地主)和商業資產階級(商人)利益的新學派。比孔子稍早的鄧析,和孔子同時代的少正卯都是早期的法家,儒法兩家的思想從開始就是對立的。
孔子對法家除了口誅筆伐之外,還誅殺了少正卯。學術之間的排他性,是多麼的厲害。
3、墨學對儒家孔學的突破
墨翟,戰國時代的魯國人。大約生在孔子死的前後,死在孟子生的前後。
墨翟出生於社會下層,是手工業者,經常自稱「賤人」,如同楚國經常稱自己是「荊蠻」一樣,很有諷刺意味。墨翟有科學知識,對力學、幾何學、光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很通懂,這一點比孔子強,孔子連種田的知識都瞧不起。比孔子稍晚,在戰國初年墨翟創立了墨家學派。墨家思想是手工業者(小資產者)的思想,所以我總說墨翟是工匠頭。
墨翟反對孔子的「天命觀」,提倡「非命」,主張強力。他認為「命者暴王所為」(墨子.非命下),即天命是暴君編造出來欺騙人民的。墨子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還說「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飽,不強必飢」(墨子.非命下)墨子認為人要靠自己的力量,不信天命。
墨子反對孔子的「仁」,提出「兼愛」。墨子認為「親親有術」(墨子.非儒下),就是親親的觀點實際就是統治術,麻醉人民的。墨子站在「賤人」的立場,提出「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下),強調「兼愛」,反對「別愛」,就是愛無差別,愛無等級,與孔子的有差別、有等級的愛相對立,主張互愛互利。
墨子提出的觀點,也是要用於社會實踐的。墨子的政治主張,就是「三條行政標準」。「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第一,效仿古代聖王行事。墨子推崇大禹,行政者要象大禹一樣為人民謀福利。第二,要了解百姓的需求。第三,用上面的兩條為依據,制定行政辦法,用到政治方面,看是否對國家人民有利。墨翟是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為行政的標準的。墨翟的國家治理思想,是超時代的。可以說,墨翟的社會治理思想,與我國當前的治國思想是高度契合的。
二、墨學的秉性——批判性不等於是封閉保守和貶斥他家,墨翟在批判中創立了墨學,也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孟子就是在批判墨學和他學的基礎上成才的
1、墨家是在批判中創立,批判精神是墨家特色
任何學說,都有對其他學說的借鑒,這些學說也可能殊路同歸,但前提是學說之間的「渭涇分明」,否則,就是同一個學說了。實際上,同一個學說也有不同的子體系。也就是說學說都有排他性。因為學說都是自成體系,所以學說也有一定的封閉性。學說都是在競爭中發展的,所以學說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最重要的是,任何學說的產生,都離不開開創這個學說的第一人。這是學術研究者應該明白的基本道理。
用現代的話來說,墨學是對孔學的批判上的繼承,繼承上的發展。沒有非儒,也就沒有墨學。墨子就是這樣在批判儒家的理論基礎上創建墨家理論。墨學的這種批判精神,與封閉保守無關,也與貶斥其他學說無關。
在中國,儒學對法家和墨家的態度才是排斥。在西方,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也相互排斥。他們要不相互排斥,早就合成一家了,人類文明也就失去了個性特色和進步的動力了。沒有多樣性,構不成全球性。
批判無可指摘,排斥也未必不可,不然個性就泯滅了。一句老話叫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有道理。
2、沒有墨翟的墨家就不是墨家
以創立者名稱命名的學說,墨家是唯一一家,沒有墨翟,也沒有墨學。新墨家對墨子情有獨鍾,視墨子為本位,認為墨子話語最適合現代中國發展和社會實踐,凸顯承續墨子,貶斥他家。是有歷史底氣的,而且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儒學不尊孔,墨學不尊墨,道學不尊老,就如同基督教不尊耶穌一樣。
3、墨學的進步超越了時代
從根本上講,墨學是進步的。但墨學的進步超越了時代,因為墨學進步到了現代民主社會,墨學解決不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問題。春秋戰國時代的問題,是法家建立了新制度,兵家搗毀了舊秩序,由秦始皇重新統一了天下。
4、墨學的沒落與封閉保守與貶斥他家無關,與自己的階級基礎定位和他學的排斥有關
墨學站在底層人民的立場說話,統治階級(無論是舊的氏族貴族還是新的地主官僚集團)都不會喜歡墨學,這是墨學最大的時代局限性。墨學理論本身具有很大的調和性,沒有很強的鬥爭性,非攻原則讓墨家拒絕戰爭手段,所以儘管墨家建立了巨子一類的組織,建立不了自己主導的新秩序。而同時代的法家,因為代表性的土地資本家(地主)和商業資本家(商人)的利益,所以具有很強的鬥爭性,最後統一天下的就是法兵並重的大秦。
我們在談到墨家的沒落的時候,總會忘記儒家在春秋戰國以至西漢前期也曾沒落。孔子創造的儒家仁學,也對建立新秩序沒有起到作用,被邊緣化。在春秋戰國時代,統治階級也沒有接受儒家孔學。但是,儒學的鬥爭性是很強的,孔子誅殺少正卯把儒學的鬥爭性表達的淋漓盡致,而且儒家把《易》當作教材,研究的就是天命的變異,只是儒家總是容許自己具有鬥爭性,而教其他的人忘記鬥爭性。孔子之後,每次天下板蕩,都有儒生熱烈活動的身影。儒家學說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說話的,是幫助統治者維護秩序的,只要儒家把心中的舊貴族換成新皇帝,儒學就會華麗轉身。所以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儒學馬上適應了新形勢,成為了皇家手上的香餑餑。
不過,這以後的儒學,已經不是儒家孔學了。秦之後的2000多年,中國奉行的是「儒表法里」,孔子是招牌,法家才是內核。
5、墨學的沒落是官本位的沒落,不是學術的斷絕
說墨學沒落,是站在官本位的立場上說的,因為墨學沒有成為官學。後來的墨者,在科學探索和邏輯推理上把墨學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在科學技術理論上,墨學有很多的深刻認識,並建立了獨自的科學概念和科學理論。在哲學上,邏輯推理的貢獻是其他學說不能比擬的。作為一種學術思想,墨學並沒有消失。但作為墨學的繼承人——墨家斷絕了,也就是說墨學缺乏繼承人,不像儒學一直有儒生在繼承。
三、體與用的辨析——《墨學大辭典》脫離不了、也代替不了《墨子》
1、體與用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儒、墨,是建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所以道學、儒學和墨學是屬於「體」的範疇,是指導思想。而法家、兵家、名家及其他諸家,是建立實踐模型的,研究的是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屬於「用」的範疇,是實用「術」。
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就等於是換了「體」,故「體」是不變的;「用」可以為任何「體」所用,只是各「體」之「用」有各自的特色,所以「體」之「用」是變化無窮的。
2、《墨學大辭典》與《墨子》
《墨學大辭典》是什麼東西呢?《墨學研究的現代性轉化》一文說得很清楚:【《墨學大辭典》內容遠超一般辭典工具書的範圍,是墨學性質、體系和發展精鍊濃縮的百科全書。它最引人注目的詞條釋文,是墨學研究方法論,探討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現代性轉化的課題。】簡單一句話:《墨學大辭典》是人們學習、了解墨學的工具書。換一句話說,《墨學大辭典》不是《墨子》,是認識《墨子》的工具,屬於「用」的範疇。研究者可以去看《墨學大辭典》,傳道者必須苦研《墨子》。
這實際上好理解。比如基督教的牧師和基督徒,手拿的一定是《聖經》,而不會是《聖經大辭典》。對於墨家來講,《墨子》就是「體」,《墨學大辭典》就是「用」。我不好意思說,解先生把「墨學研究」當成了「墨學」本體了,但的確如此。如此發出的議論,就有點不著邊際了。
學說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提供世界觀、基本立場和方法論的。學說的生命,體現在對新問題能提出對應的解決新問題的辦法,但學說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是不能變化的。解先生的文章實際談論的是墨學研究的方法論。墨學研究的方法論與墨學的方法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墨學的方法論是「體」,墨學研究的方法論是「用」,對於這一點,我必須再次明確,以免產生誤會。
3、新墨家與新元墨學
對於新墨家,我知道一些,但也不全面。但直面字義,新墨家是對舊墨家的繼承和發展。「墨家」體現的是繼承,「新」體現的是發展。新墨家繼承了墨學,也繼承了弘揚墨學的墨家,所以號稱「新墨家」。
新元墨學是什麼東西呢?解先生通篇文章談論的是「墨學研究」。依據解先生的文章,我理解「新元墨學」是研究墨學的學說成果,而不是墨學本身。無論新元墨學如何稟賦兼容開放的學術新風和創新方法論特徵,肯定墨學在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功能和作用,但不排斥世界其他各流派學說,主張以同情理解的情懷,使墨學跟世界多種多元優秀思想文化深度交融,巧借他山石,促進新元墨學的創造性轉化和重生。只要新元墨學脫離了元墨學,即《墨子》,新元墨學就不是墨學,而是一個新學說。這就如同當初墨翟批判儒家孔學形成了新學說一樣的道理。墨翟的新學說就只能叫做「墨學」,而不能叫做「新元孔學」。多元墨學是不可能存在的。
四、新墨學的發展
解先生說:【中華民族,若無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將會丟失民族的精神魂魄。優秀傳統文化的復活重生,是墨儒等百家之學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對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
今日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主要的課題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所以「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至關重要。這就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傳統文化也有根,不能以「傾向封閉保守的文化觀,跟全球化地球村時代顯有抵牾」為理由斷裂傳統文化的根。二是不能以「傳統文化有根」為由故步自封,閉眼不看世界。墨學的發展也應當如此。
實際上,在這之前,因為蔣慶的一篇文章,我提出了「儒學現代化」的命題,這個命題,對於墨學也同樣適用。
黃飲冰2016年8月4日星期四於孝感。
附文:人民日報:新墨家封閉保守貶斥他家的文化觀跟全球化不符
字型大小:小大2016-08-03 15: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解啟揚 訪問量:121 我要評論(0)
核心提示:新元墨學稟賦兼容開放的學術新風和創新方法論特徵,肯定墨學在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功能和作用,但不排斥世界其他各流派學說,主張以同情理解的情懷,使墨學跟世界多種多元優秀思想文化深度交融,巧借他山石,促進新元墨學的創造性轉化和重生。
原標題:墨學研究的現代性轉化 / 解啟揚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8月03日 第11版)
中華民族,若無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將會丟失民族的精神魂魄。優秀傳統文化的復活重生,是墨儒等百家之學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
從廣義學術史和當今文化研究現狀的大視野看,所有理論研究皆歷史,墨學研究不例外。墨學研究比注重墨子思想、文本考訂的《墨子》研究範圍更廣,它涵蓋墨學分科、墨學史研究、墨學研究方法論,特別是墨學的現實轉化和創新研究。孫中原主編的《墨學大辭典》集數十年墨學專攻,全面概括、提升世界範圍的墨學研究成果,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2015年後期資助項目,商務印書館2016年7月出版。
辭典通常是解釋詞義的工具書,我通讀《墨學大辭典》以後,這一認知有所改變。
《墨學大辭典》內容遠超一般辭典工具書的範圍,是墨學性質、體系和發展精鍊濃縮的百科全書。它最引人注目的詞條釋文,是墨學研究方法論,探討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現代性轉化的課題。
《墨學大辭典》是新元墨學以辭書形式系統性和大規模的呈現,可說是新元墨學的問世宣言與大膽嘗試。該書英文譯名:A Companion to Mohism,意為現代墨學研究的指南與參考。
新元墨學不等於新墨家。一字之差,對待傳統文化態度有別。新墨家對墨子情有獨鍾,視墨子為本位,認為墨子話語最適合現代中國發展和社會實踐,凸顯承續墨子,貶斥他家。這種傾向封閉保守的文化觀,跟全球化地球村時代顯有抵牾。新元墨學稟賦兼容開放的學術新風和創新方法論特徵,肯定墨學在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功能和作用,但不排斥世界其他各流派學說,主張以同情理解的情懷,使墨學跟世界多種多元優秀思想文化深度交融,巧借他山石,促進新元墨學的創造性轉化和重生。
國內學術研究發展由上世紀80年代思想傳播研究為主流,到90年代回歸傳統,簇生國學熱。在國學熱的潮流中,面對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現代性轉化的課題,學界觀點百花齊放。有一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的思想精髓,思想內涵有普適性和開放性特徵,應繼承弘揚。但此派有一顯著特徵:強調某派思想的獨特優勢,貶斥其他學派。另一種觀點認為,古代思想家創造燦爛文化,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今日中國文化建設,不是傳統的照搬與復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重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必須聯接中外,溝通世界,跟全人類積澱數千年的世界優秀文化深度交融。《墨學大辭典》編者明顯屬於後者,即刻意為國人打造綜合兼容的大度多元文化精品。
推薦閱讀:
※宇宙是無窮的嗎?兩千年前的墨家,已經給出了答案
※戰國時期盛極一時,和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一到漢代怎麼就銷聲匿跡了?
※《墨子》讀書筆記
※先秦四大家儒墨道法從思想上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當代墨者對墨學復興運動的十大信念|墨學復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