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草食系的嗎?
許多人過著枯燥無味、千篇一律的生活,那並非他們所願,也並非別無選擇的結局,只是他們自我意識的一種鈍化,對思維的一種無意識的嘲諷。
北野武在《超思考》里有這樣一段論述:「現代年輕人的基本特色就是沒有慾望,就是所謂的『草食系』,不夠饑渴,而不夠饑渴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社會把金錢當做了唯一的價值。」如果連生存的喜悅都要用金錢來衡量,就很容易陷入一種機械麻木的生活中,滿足感和幸福感的感知就會鈍化。
舉這樣一個例子,近些年很多契機引發懷舊狂潮,幾乎每年都有一波兒80後的集體懷舊,《匆匆那年》也好,《致青春》也好,《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好,就是會有一大波兒人追隨者:「我不管,我就要哭!我就要回憶!」然而為男女主的稚嫩感情哭的00後和較小的90後,與80後聽到電影里配樂的《愛如潮水》或者看到熟悉的場景噴涌而出的眼淚完全不一樣。
一個朋友的小孩兒今年6歲,有一次和他坐在客廳里聊天,他兒子突然跑過來一直撒嬌,朋友低頭問:「兒子,你幸福嗎?」
小孩兒回答:「……嗯,要是你讓我吃冰激凌我就有點幸福,要是你讓我吃著冰激凌玩兒iPad我就覺得特別幸福。」
朋友覺得好笑:「你爹吃一箱子冰激凌,三個電腦玩兒著都不覺得幸福。」說完,給孩子拿了冰激凌和平板電腦:「去!一邊兒幸福去吧!」
「我覺他特別幸福,又覺得他特別可憐。」朋友原話。「因為幸福來得很容易,但又覺得他這幸福特別虛,再大點,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唬不住了,就很難像現在這樣興奮了。哪兒像我們小時候,玩兒什麼都得自己動手,玩兒彈珠、逮蟲子,定點守著電視看令狐沖、張無忌、小燕子、孫悟空,他們什麼都不用等。」
他這話說得不僅是他,也是現在很多人的想法,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於自我取悅的技能低下,孤獨感知過於強烈,所以想從豐富的回憶里得到一點滿足和希望。《新周刊》做過一期專題專門研究這群人。
人是渺小的,我們生來孤獨。在網路的潮湧中,80後變成了節點,交往幻化為數字,他們曾有「形單影隻」的童年,從小就是「獨立的個體」,童年被關在屋子裡看電視,青年只能在互聯網上孤獨前行。他們被迫宅在家裡,學會和自己說話,似乎天生就會用電腦;他們渴望交流,也拒絕交流;他們趕上了物質急速富裕的快車,卻又只能憑著自己的力量在車上艱難覓食——房子、車子還有婚姻,生活很誘人,代價很昂貴。
這一代人被總結為「微鯨一代」,具有以下特徵:體量小、能量大;遵循個體主義;不屑於和他人為伍,但同時又是孤獨的。這個星球或許真有一本「孤獨指南」給他們,但一定是在互聯網上。
同時還總結出了「微鯨一代」的顯著特點,看一看有沒有你
1.微鯨一代都曾經是電視兒童,但在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後,可以沒有電視但不能沒有電腦,一直到他們成立小家庭。
2.除了作為必要時的辦公工具,電腦逐漸讓步於小屏,每人擁有兩個以上的移動終端,出門攜帶移動電源,手機不在則坐立不安。
3.視網路如同空氣和水一樣的存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微鯨一代版:除了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最基礎的其實是Wi-Fi需求。
4.不放狠話絕交,靜靜取關拉黑就好。更溫柔的還有不看他的朋友圈和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
5.沒有鐵飯碗意識,失業和失戀一樣都不是天塌下來的事情。
6.追求平等的代際和人際關係。不會太主動給領導端茶遞水。……
「微鯨一代」的形成是一個群體孤獨的集中表現,現實生活中虛與委蛇,曲意逢迎消磨了他們的熱情,以至於到最後有一萬種生活的方式,更多的是僵化在一種固定模式的「好」當中,沒有一種能夠取悅自己。當周圍的環境綁架了個體對好與不好的感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空虛。
對於這些人來說,生活充滿了壓抑和千篇一律——車房的壓力,親友的情緒,繁雜的職場……日子充滿了周旋,習慣了在外偽裝的自己,即使回到家裡,也仍然找不回真實的自己。想要發泄,想要瘋一場,又發現毫無出口。
家,應該是剝落偽裝的地方,你需要「它」給你一個更愜意的避風港。所謂「好」的生活,就是用來被更好打破的,如果這樣說仍然難除疑惑的話,或許你需要下面的三次爆炸,和這個價值3億特效的視頻。
取悅自己,應該是認真的,精神世界裡我們是肉食系的!
推薦閱讀:
※為何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信鬼?
※2017.06.18 人總能做到諸多自己不曾想像之事
※嘿,大東我們聊聊天吧!
※2018年中英專本連讀國際班
※儒家《大學》藏盡內修核心,生命涅槃重生之道?
TAG:大學 |
你是草食系的嗎?
許多人過著枯燥無味、千篇一律的生活,那並非他們所願,也並非別無選擇的結局,只是他們自我意識的一種鈍化,對思維的一種無意識的嘲諷。
北野武在《超思考》里有這樣一段論述:「現代年輕人的基本特色就是沒有慾望,就是所謂的『草食系』,不夠饑渴,而不夠饑渴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社會把金錢當做了唯一的價值。」如果連生存的喜悅都要用金錢來衡量,就很容易陷入一種機械麻木的生活中,滿足感和幸福感的感知就會鈍化。
舉這樣一個例子,近些年很多契機引發懷舊狂潮,幾乎每年都有一波兒80後的集體懷舊,《匆匆那年》也好,《致青春》也好,《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好,就是會有一大波兒人追隨者:「我不管,我就要哭!我就要回憶!」然而為男女主的稚嫩感情哭的00後和較小的90後,與80後聽到電影里配樂的《愛如潮水》或者看到熟悉的場景噴涌而出的眼淚完全不一樣。
一個朋友的小孩兒今年6歲,有一次和他坐在客廳里聊天,他兒子突然跑過來一直撒嬌,朋友低頭問:「兒子,你幸福嗎?」
小孩兒回答:「……嗯,要是你讓我吃冰激凌我就有點幸福,要是你讓我吃著冰激凌玩兒iPad我就覺得特別幸福。」
朋友覺得好笑:「你爹吃一箱子冰激凌,三個電腦玩兒著都不覺得幸福。」說完,給孩子拿了冰激凌和平板電腦:「去!一邊兒幸福去吧!」
「我覺他特別幸福,又覺得他特別可憐。」朋友原話。「因為幸福來得很容易,但又覺得他這幸福特別虛,再大點,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唬不住了,就很難像現在這樣興奮了。哪兒像我們小時候,玩兒什麼都得自己動手,玩兒彈珠、逮蟲子,定點守著電視看令狐沖、張無忌、小燕子、孫悟空,他們什麼都不用等。」
他這話說得不僅是他,也是現在很多人的想法,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於自我取悅的技能低下,孤獨感知過於強烈,所以想從豐富的回憶里得到一點滿足和希望。《新周刊》做過一期專題專門研究這群人。
人是渺小的,我們生來孤獨。在網路的潮湧中,80後變成了節點,交往幻化為數字,他們曾有「形單影隻」的童年,從小就是「獨立的個體」,童年被關在屋子裡看電視,青年只能在互聯網上孤獨前行。他們被迫宅在家裡,學會和自己說話,似乎天生就會用電腦;他們渴望交流,也拒絕交流;他們趕上了物質急速富裕的快車,卻又只能憑著自己的力量在車上艱難覓食——房子、車子還有婚姻,生活很誘人,代價很昂貴。
這一代人被總結為「微鯨一代」,具有以下特徵:體量小、能量大;遵循個體主義;不屑於和他人為伍,但同時又是孤獨的。這個星球或許真有一本「孤獨指南」給他們,但一定是在互聯網上。
同時還總結出了「微鯨一代」的顯著特點,看一看有沒有你
1.微鯨一代都曾經是電視兒童,但在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後,可以沒有電視但不能沒有電腦,一直到他們成立小家庭。
2.除了作為必要時的辦公工具,電腦逐漸讓步於小屏,每人擁有兩個以上的移動終端,出門攜帶移動電源,手機不在則坐立不安。
3.視網路如同空氣和水一樣的存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微鯨一代版:除了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最基礎的其實是Wi-Fi需求。
4.不放狠話絕交,靜靜取關拉黑就好。更溫柔的還有不看他的朋友圈和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
5.沒有鐵飯碗意識,失業和失戀一樣都不是天塌下來的事情。
6.追求平等的代際和人際關係。不會太主動給領導端茶遞水。……
「微鯨一代」的形成是一個群體孤獨的集中表現,現實生活中虛與委蛇,曲意逢迎消磨了他們的熱情,以至於到最後有一萬種生活的方式,更多的是僵化在一種固定模式的「好」當中,沒有一種能夠取悅自己。當周圍的環境綁架了個體對好與不好的感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空虛。
對於這些人來說,生活充滿了壓抑和千篇一律——車房的壓力,親友的情緒,繁雜的職場……日子充滿了周旋,習慣了在外偽裝的自己,即使回到家裡,也仍然找不回真實的自己。想要發泄,想要瘋一場,又發現毫無出口。
家,應該是剝落偽裝的地方,你需要「它」給你一個更愜意的避風港。所謂「好」的生活,就是用來被更好打破的,如果這樣說仍然難除疑惑的話,或許你需要下面的三次爆炸,和這個價值3億特效的視頻。
取悅自己,應該是認真的,精神世界裡我們是肉食系的!
推薦閱讀:
※為何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信鬼?
※2017.06.18 人總能做到諸多自己不曾想像之事
※嘿,大東我們聊聊天吧!
※2018年中英專本連讀國際班
※儒家《大學》藏盡內修核心,生命涅槃重生之道?
TAG: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