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胎是門技術活

有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苦惱: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甚至不顧孩子的強烈抗議強制檢查孩子的私人物品。問其為何這樣做時,總能聽到振振有詞的回復:這是我的孩子,我還不能翻看他的東西?我檢查他的物品是為了他(她)好,小孩子知道什麼嘛。

嗯,聽起來很有道理,叫人無法反駁,但其底層邏輯卻叫人難以接受:沒把孩子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看。把這句話的對象改為鍾,你會發現也是通的:這是我的鐘,我還不能拆開來看一看?我檢查我的鐘是為了讓它走得更准,鐘不會自我調整嘛。

這麼一改,竟然毫無違和感,難怪孩子會不爽了,被人當鍾隨便拆,能爽嗎?問題是這種現象廣泛存在,父母常說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其潛台詞就是孩子是我的私人物品,這種思維會不可避免地塑造出父母對孩子極強的控制欲。

當然,形成極強控制欲的原因還不僅僅是因為有這樣的思維,還有另一種被深埋內心深處但極具能量的情緒——恐懼。恐懼能讓人爆發出強大的能量:因為恐懼,狗急跳牆;因為恐懼,兔子咬人;因為恐懼,人往往能爆發出強大的能量。

恐懼作為一種最為原始的情緒,無數次幫助人類逃脫了被滅絕的厄運,例如當有食肉動物追著我們的太祖父的太祖父的太祖父的太祖父滿山跑的時候,恐懼激發出了我們這位前輩體內可敬的洪荒之力,成功甩掉了對方,這才有我等坐在電腦前感激涕零地瞎逼逼此類文章。

但是,恐懼一旦和權力結合起來,那簡直就是災難了。古往今來,統治者將權力運用到登峰造極的時刻,往往是其內心最為恐懼的時刻。統治者對謀反者處罰最重,因為他們威脅到了他的王位,激發了他內心的恐懼。古代有皇帝判謀反者株連九族,當今有金三胖送姑丈喂狗,這一切不僅彰顯著統治者的權力,也投射出其內心極大的恐懼。

權力是一劑猛葯,配上恐懼,那就是劇毒毒藥。

統治階級說天賦君權,後來大家都覺得扯,但是如果父母說他們天賦父權,天賦母權,恐怕很難有孩子反對。啥?反對?這孩子不聽話,多半是慣的,打一頓就好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母打孩子沒錯,而且是盡職盡責的體現,畢竟打是親罵是愛,但孩子長大後指責父母就不對了,這是大不孝,咽不下這口氣?回家打自家的孩子去。他們還是把孩子當鍾,我敲鐘可以,鍾要撞我?聽起來就是天方夜譚。我並非呼籲孩子們起來反抗,只是希望家長們能看到,你敲的不是鍾,是人,你沒有敲人的權力。

家長們到底在恐懼什麼?龍應台在《目送》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對於控制欲極強的父母來說,這話可以改改: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和孩子拔河。你拉著繩子的這一端努力想把他留下,看著他逐漸消失在繩子的那一端,而且,他用表情默默告訴你,拉得真特么累。

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更像放風箏,有的家長看到孩子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打心底里高興,只是如果方向太偏,快碰到高壓線的時候,適當得拉拉線調整一下,以便孩子非得更遠更好。而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飛遠了,馬上收起線以確保孩子始終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如果孩子的所有言行都在父母的視線之內,那麼這個孩子的視野肯定也不會廣闊,畢竟他從未從高空俯瞰過大地。

控制欲極強的家長所恐懼的,正是失控,一旦強烈的控制欲不能配以強大的控制力,剩下的就是深深的恐懼了。讓一切都得以受自己的控制,方能使自己安心。就彷彿你在操縱一台電腦,如果它突然亂碼了,不受你控制了,你一樣會覺得慌亂。孩子就是這樣的父母操縱的一台電腦,但與電腦不同,後者可能永遠也不會失控,但孩子最終是要離開父母的,

控制欲和控制力往往成反比,當控制力越弱的時候,控制欲就越強。所以,也就不難解釋為啥孩子逆反得越厲害,父母的打壓和看管會越嚴厲——因為孩子的反抗使得父母感受到自己控制力的減弱,進而激起其更強的控制欲,而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強大的控制欲時,為了擺脫控制,其反抗就越激烈,由此陷入死循環。

生活在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是如何的呢?

至少有以下幾點是可以被確定的:

1.缺乏選擇能力。

選擇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通過一次次實踐獲得,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會傾向於幫助孩子做決定,他們認為他們擁有更為豐富的經驗,能幫助孩子選擇一個更好的結果,但即使他們為孩子選出了一個更好的結果,也剝奪了更為重要的東西——孩子鍛煉自己選擇能力的機會。

2.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當你的隱私無法被保護的時候,你會很自然地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對自己的處境產生不安全感。父母的邏輯:你不給我看你的東西說明你心裡有鬼!孩子的邏輯:手機里啥都沒有,我不給你看只是因為我就是不想給你看。顯然,這樣的說法父母是不會接受的,只會助長他們更強烈的懷疑心。你說:你們剝奪了我的自由!他們會說:哪裡剝奪了你的自由?你想做的哪一件事我們沒有答應你?

這裡放一句一位美國大法官對自由的定義吧:自由不是我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自由是我不想幹什麼就能不幹什麼。

小時候看你日記,長大後翻你手機,這些行為會培養出什麼呢?對父母更坦誠?絕非如此,你會發現自己被培養出來的只是隨手刪記錄,及時清空信息欄,朋友圈轉發對父母屏蔽的好習慣罷了。在個人基本隱私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安全感就無從談起了,就會出現喬治·奧威爾在小說《1984》中描寫的那副在極權控制下毫無隱私可言的恐怖場面。而隱私消失之時,便是虛偽誕生之日。

3.習得性無助

你越想從父母手中獲得對自己的控制權,你就越會激發父母的控制欲,加強對你的控制。最後,你悲哀地發現,自己所處的地方是沼澤,你越是努力掙扎,陷得越深。於是,你便放棄了,啥都不動似乎還好一些。小時候發現努力奪取對自己的控制權是徒勞無功的,長大後發現拚命維護自己的隱私是白費力氣的,而啥都不幹反而好一些,這就導致你開始聽天由命。當有人侵犯你的利益的時候,便默不作聲,以為無聲的反抗便是最好的反抗,至少不會帶來更大的壓迫。

一個沒有選擇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與信任感,還有習得性無助的孩子走上社會將是一副怎樣的景象?

要毀掉一個孩子很容易,給他配一對控制欲極強的父母就好了。

所以說,投胎是門技術活。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阿航先生的廚房


推薦閱讀:

作業問題,除了吼孩子,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
家長到底該不該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這個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在交通工具上靠著陌生人的肩膀睡著了或是被陌生人靠著肩膀睡著了是怎樣一種體驗?
只是為了讓孩子畫好手抄報作業,有必要讓孩子去上美術班嗎?
6 歲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疑似多動症,有什麼改掉這個習慣的好方法?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