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吃過醍醐灌頂的醍醐嗎?我有!!!
我一直認為酸奶是從西方傳到中國的。所以,在藏區見家家喝酸奶,就問藏戲專家劉志群,酸奶是不是從尼泊爾傳來的。劉志群老師是80年代西藏恢復雪頓節的倡議人。雪頓節也叫酸奶節,是西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他說不是,雪頓節來自於藏傳佛教後弘期有一位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老百姓很崇拜他,某年夏天就把做好的酸奶送給他。阿底峽覺得特別好吃,做了七道加持,祝福送酸奶的家庭風調雨順。這件事傳開後,發展成僧人在4月到6月的閉關修行後,到林卡里去休息時,信眾都會送酸奶來,到了五世達賴時期又增加了藏戲演出,就是雪頓節。
--這是成就肆的第【004】篇文章---
作者 | 朱可可
沒想到酸奶與佛教有淵源吧。我從酸奶說起,你應該猜到醍醐灌頂的醍醐,是某種奶製品。《涅槃經》當中寫,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乘的美味。
這句當然是從梵文翻譯出來的。東漢末年,華北就出現了佛教,到了南北朝時期,因為社會、政治混亂,儒家的尊崇地位喪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被佛教佔據。因為佛教具有安撫人心的作用,也被當時的統治者利用。大興土木,不但有大量的佛寺建築,還有你們愛去遊覽的石窟。
被游牧民族血統的統治者和游僧跟著佛教一起推廣的,還有奶製品。我們歷史課背過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里就寫了製作酸奶、乾酪和黃油的方法。家有酸奶機的同學一定知道,做酸奶得先買益生菌。微生物發酵是1866年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想明白的。但其實,我們提前1400多年就知道做酸奶得用發酵劑了。
酸奶和乾酪是北方人的飲食,南方人不吃,他們嘲笑這些都是變質的奶,因為南方物產豐富,有更多的水果、蔬菜供選擇。奶製品在唐朝才風靡全國,又流傳到海外。海外指的是往東傳,傳到了日本。
佛教在日本紮根之後,日本全國就不吃動物的肉了。公元675年,朝廷下了殺生禁令,說不許吃牛、馬、豬、狗、猴、雞,並且以後的歷代天皇都持續頒布禁殺令和禁吃肉的命令。
日本貴族蛋白質的來源,就主要依靠遣唐使帶回國的乳製品,而且相傳乳製品有壯陽的效果,所以貴族之間很流行。日本八世紀初編撰的《大寶令》記載,宮中設有乳牛院。乳牛院製造出被稱為「酥」的食品,而貴族把「酥」當作葯服用。朝廷還讓諸侯國設乳戶,把擠出來的牛奶做成「酥」,在11月前進貢給朝廷。
所以,「醍醐」到底是什麼鬼?
也是在唐朝,「醍醐」這個詞因為大唐三藏法師翻譯的經文而在漢語里廣為流傳,佛教里引申為「本質」、「精髓」的意思。可吃貨更關心,醍醐到底怎麼做。
元人忽思慧所作《飲膳正要》寫的是,牛乳中取浮凝,熬而為酥,取上等酥油,約重千斤之上者,煎熬,過濾凈,用大磁瓮貯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凍者,謂之醍醐。我查遍了現代東西方奶製品,都沒有類似的做法。唯一原理有點像的是。。。山西老陳醋。山西老陳醋講究的是「夏伏曬、冬撈冰」,「撈冰」其實就是用自然方法提純。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寫,醍醐出酥中,乃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他還引用了別人的說法,「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者,是也。」、「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酪面,酪面上,其色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用處亦少。 曰︰醍醐乃酪之漿。」
從元朝和明朝的文獻來看,醍醐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產量非常低的,像油一樣的東西。如果從提煉的角度考慮,也有人說醍醐是酥油,只不過酥油在低溫時是凝固的。打酥油是個力氣活兒,要把新鮮牛奶倒進齊胸高的酥油桶里,微微發酵一下,然後用一個下端做成方形板的木棍上下運動,幾乎要打上幾千次,酥油才能從奶中分離出來。
在藏區的時候,牧民教我分辨酥油的質量,好的酥油吃起來綿綿的,不好的酥油就稍微帶一點苦和麻。我們常見的酥油是黃色的,其實藏區還有一種稀少而昂貴的白酥油,奶味比黃酥油濃郁,舔一下下就沖鼻子。這是我想像中的,牛奶的精華的精華,大概就是醍醐味吧。
蒙古族的方法類似藏族,不同的是牛奶要發酵成酸奶再打酥油,第一道出來的是糊糊狀的白酥油,白酥油再熬去水分得到的是黃酥油。這個順序最為接近《涅槃經》的描述。
如果從牛奶提純的角度說,我還吃過另外一種更為少見的東西。那是在玉樹的稱多縣,一家當地很出名的酸奶廠生產的酸奶。打開酸奶蓋,上面有一層厚厚的黃色蜂窩狀奶皮,下面才是凝固的酸奶,像布丁一樣。
那層厚奶皮揭下來單吃,嘴裡略有一點扎口,沒有酸味,不油不膩,越嚼越香,如果你是愛吃奶製品的人,你就能明白,這是種頂級的愉悅。醍醐灌頂。但是,一桶酸奶中只有一層厚奶皮,為了節省,我後來就從頂部挖下去,酸奶把奶皮包裹了起來,口腔里的奶香就有了層次,吃酸奶的樂趣也婉轉拉長了。
你們能懂我的饞嗎?因為大部分漢族人是從骨子裡不愛奶製品的。《漢書》里有金句「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乳臭是奶腥味,乳汁是嬰兒專用的,成年人根本不屑。到了宋朝末年,漢族人對奶製品冷淡起來。
宋代的中心在東南部,游牧文化的影響最弱,阿爾泰人的王朝又是漢族的仇家,奶製品是蠻夷和敵人的標記。到元朝時,奶製品才復興,酸奶傳到了雲南漢族和其他民族。到了明朝,奶製品又被排斥起來。日本人吃奶製品是哈唐興起的,當對唐朝的嚮往減弱之後,他們也放棄了這種食物。
中國90年代一度造謠說,日本人通過全民喝牛奶,個子已經比中國人高了。其實,日本人跟中國人一樣也是很多人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的。。。那麼,為什麼東亞人迷之不能喝牛奶呢?肯定有人解釋稱,東亞人缺乳糖酶,但其實世界上大部分都是6歲就停止產生乳糖酶了,喝大量鮮奶會消化不良。中國傳統的解釋是,對總打我們的游牧民族的偏見。
其實更實際的解釋是,漢族生活區域的自然環境沒有好牧場養牛,在古代也不適宜牛奶的保存。數量不多的牛是作為生產工具的,牛奶只夠餵養牛崽的,喝牛奶和吃乳製品太昂貴了。所以,可以看到張岱寫《乳酪》、金瓶梅里有「酥油泡螺」。
東亞人的蛋白獲取,更明智的投資在豆子和魚上。這些歷史問題到現在依舊存在。我們的自然環境好了?沒有。我們卻還要求牛奶高產。所以,國產牛奶怎麼可能會普遍好喝呢?不會的。以及,商場里青海酸奶連鎖店賣的幾十塊一盒的青海酸奶,跟青海隨便一家牧民的酸奶比,都差好遠。
【因為喜歡,所以歡喜】
各位親愛的讀者,如果朱可可文章中有打動你的地方,就讓更多人看到你的奇思妙想。
成就肆的文章都是原創,一字一句來之不易,未經許可,任何公號請勿轉載。公號轉載,請聯繫微信號:zhukeke213
推薦閱讀:
※長期喝全脂牛奶,會容易發胖嗎?
※牛奶到底好不好
※科迪牛奶是如何爆紅的?
※聽到最近奶農倒牛奶的新聞,有說是由於低價進口奶源大量進入,國內奶企減少對國內牛奶的收購,有幾個問題?
※居住於郊區的人如何自己飼養奶牛以保證全家奶源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