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
來源:拍寶購
有部了不起的英國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於是他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56歲。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到老年。
2012年,他們完成了56歲的拍攝,所以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共三集,在這150分鐘里,我們可以窺見到普通英國人的人生。那些人的人生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就像天涯上曾經很火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一群畢業生在銀行實習後各自不同的表現和最終歸宿,證實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傳承至子女輩。同樣的現象出現在這部紀錄片中,而片中並沒有分析這個讓我們唏噓不已的原因。
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或是著名人物;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而在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孩子們則夢想著當馴馬師賺錢、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等。在他們56歲的時候,Andrew 和John 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的畢業後成為了中學教師,按照自己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過著平淡安靜的生活。
不過中產階級的女孩子們則表現得很平淡,無一例外地結婚生子,她們的幸福程度也都和各自的婚姻美滿程度掛鉤。另外一個農家子弟Nick從牛津物理系畢業後,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在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位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他們年老以後,則成為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的孩子也極少能上大學,做著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他們的一生常與失業相伴,處境堪憂。
第一集 七歲定終生——體重和社會階級
精英階級的Andrew和John 56歲時依然保持著相對不錯的身材;原中產階級中,晉陞為精英階級的美國教授Nick夫妻、公務員Peter夫妻,身材姣好;而底層階級的男人們,即使有的年輕時英俊帥氣,但最終幾乎都成了胖子或禿頭,尤其是她們的妻子,更是身材走形得厲害。而這些底層階級父母的孩子們不僅人數眾多,而且絕大部分是肥胖的。我們討論體重和社會階級的關係,並不包含任何偏見,而是站在體重控制與個人意志的關係層面來講的。
第二集 人生剛剛開始——性格重塑人生
片中有個叫Neil的中產階級孩子,7歲時的他非常燦爛地敘述著不著天際的奇異夢想,14歲的鏡頭下他也是騎著自行車飛馳的陽光少年,而在考牛津失利而進入別所大學後,因為精神有了問題,他輟學做了建築工人,然後流浪輾轉在英國各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襤褸。雖然在56歲的鏡頭下,他的人生反轉成了地區議員,但依然是拿著救濟金生活的貧苦議員,勉強維持生計,他對著鏡頭說——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了。還有一個生活在貧民窟的孩子,7歲時出現的那張悲涼的臉讓人很難忘懷,他叫Paul。他7歲時的夢想是希望少被打或罰站,成年後的他因為無一技之長,也無足夠的毅力而頻繁失業,晚年時,他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里謀份雜差。悲涼麵孔下的自卑、卑微夢想下的懦弱,終使他無法在命運面前扳回一局。
第三集 命運沒有既定的軌跡——婚姻可以拯救人,尤其是女人
紀錄片中,女人的幸福主要與情感和婚姻有關,事業所佔比重很小。中產階級中有三位同班同學,曾在多個年代的鏡頭中肩並肩出現,長大以後的命運卻差別甚遠。有個叫Sue的女孩,在離異後依然樂觀堅強地帶孩子,後來的再婚經歷也很幸福,事業也有顯著提升;另外一個女孩子一生中嫁了兩次離婚兩次,留下幾個孩子並且都沒上大學。她做著低微的工作,身體不好,靠著救濟金拮据地生活;第三位女孩本是性格悲觀的人,她在7歲、14歲和21歲的鏡頭下是一個憂傷叛逆的女孩,而在28歲,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變成了一個陽光的人。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那些在7歲的時候就興高采烈地說要結婚的女孩,果然被婚姻重塑了人生,也被各自刻上了或輕或重的歲月痕迹。
第三集 命運沒有既定的軌跡——孩子數量和生活品質的關係
紀錄片中,精英階級的人基本只生兩個孩子,在優生優養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自己的人生、規劃自己的理想,他們的孩子也按部就班地上學、做著體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層階級的人會生三五個孩子,擁有兩段婚姻甚至更多,因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會因為衝動無序而導致孩子們無序地出生,有的甚至只有49歲就已經是一大堆小孩的爺爺奶奶了,經濟壓力和生活質量可想而知。
結婚基本都是找各自門當戶對階級的人,精英階級和上層中產階級在婚姻上更為穩定,是因為理性的選擇還是物質的保證?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歲左右經歷了離婚再婚的過程。當然,一段失敗的婚姻會讓人生更為不幸,除了對婚姻某種信念的喪失,更是因為修正上一段錯誤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上段婚姻又留下一堆孩子而爸爸們也都不知道去哪兒的話,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那麼,理性的人是更容易擁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盡在掌握?還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擁有幸福,走到哪裡算哪裡,隨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來乏味無趣,但在有序之中卻有游刃的空間,而表面上自由隨心卻帶來後續的混亂,最終是否能擁有自由和愜意卻是未知。這讓我們深思,我們羨慕的不僅是精英階級表面上所擁有的更為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或許我們更要研究他們能擁有並傳承這種實力的潛在特質。
或許就像劇中人所說:「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精彩或者乏味,讀著讀著,也就讀下去了。」
他們說:「所謂幸福,就是我們都還在平穩地生活,沒有遭遇到厄運。」他們說:「如果有機會重來,會在年輕的時候好好讀書,因為知識是誰也拿不走的,那樣可以更有力地掌控人生。」他們說:「如果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像當年那麼懶,會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機會,那麼還是能夠改變人生的。」「如果……如果……」不過人生沒有如果,在這個知天命的年齡,一切都已經成為定局。
推薦閱讀:
※為什麼《殺破狼2》是張晉的逆襲?
※快手搶手快槍手中林更新表現如何?
※如何評價《午夜凶鈴》?
※為什麼說《縫紉機樂隊》是一個讓人笑中帶淚的作品?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講的是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