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特輯之三:馬英九政壇生涯回首
一直很想系統的寫馬英九,就在他520卸任的這一刻,最佳的時間點來了。
一、任職台北市長之前
經國先生一句,快讓英九回來幫忙,開啟了馬英九的政壇路。馬做過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國民黨副秘書長、「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員,汪辜會談時期的陸委會副主委。當然,不免罵了大陸幾句,那幾句現在看來又不免打臉了自己。
1993,英九出任連戰內閣「法務部」部長,嚴打地方黑金勢力(小馬在這方面還是嫉惡如仇的),橫掃國民黨本土派,李登輝講「差點把國民黨搞垮!」小馬與本土派的心結也從此種下。
在國民黨各派壓力下,英九轉任為不直接管理政事的「政務委員」。1997年,白曉燕命案爆發,在未通知上司連戰的情況下,英九發表聲明「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並辭官,啪啪打臉「行政院長」連戰的同時,搏得美名,支持率又飆高。
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人陳水扁獲得八成滿意度,國民黨內民調顯示僅馬英九可與之一戰。因前事,李登輝馬英九心有嫌隙,李力主蔣家後人蔣孝嚴代打,但在黨籍大佬徐立德的穿梭下同意由馬英九出戰。
儘管各方都在勸馬英九參選,他還是講了兩百多次不選台北市長。政治大學教授、馬英九父親和國民黨要人輪番出面動員,似乎並無作用。在一個雨夜,八個老兵跪在馬家門口,說一句「先生不出,何以國家為? 」英九被「感動」了,願意為「黨國」一戰!
英九參選後,李登輝出面力挺,效果最好的一次是,李登輝問馬英九是哪裡人?馬英九說,喝台灣水,吃台灣米長大的新台灣人。如此做,英九身上的「外省籍原罪」被拿掉,同時一些支持李登輝的票流入英九口袋,形勢一片大好。
為避免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新黨分裂導致陳水扁漁翁得利,新黨候選人王建煊含淚向選民喊話,不要投票給自己,票源集中給馬英九。最終,馬英九以51.13%的得票率擊敗陳水扁(45.91%)。
二、台北市長任上
英九就職不過兩年,國民黨內因為誰該參選2000年台灣領導人發生分裂,形成宋省長pk陳市長pk連「副總統」之局面。宋楚瑜原本大贏第二名陳水扁10%,但經過興票案、李遠哲力挺陳水扁和馬英九選前公布假民調(連領先宋)而以30多萬票之差落敗。
順便一提,因為馬英九的假民調,台灣修法規定,選前10天不可公布民調。
國民黨首次失去全台執政權,藍營選民多認為李登輝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加之選前傳出李登輝支持阿扁的耳語,憤怒的群眾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台北市長馬英九出面安撫。英九講話的時候,民眾向他扔雞蛋,雖然面露不快,但仍堅持講了下去,還表態與民眾站在一起。
馬英九進入李登輝官邸逼宮,要求其辭去國民黨黨主席。後李詢問連戰其是否該辭掉,連表示越快辭去越好。由此,李登輝辭去黨主席,連戰繼任。國民黨內仍然有行政資源的天王級人物,只剩下台北市長馬英九與「立法院長」王金平。 黨主席連戰也認識到這一點,分別邀請兩人擔任國民黨副主席。
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壓根派不出人來,最後徵召謝系的李應元參選,馬英九以近6成的選票連任。彼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為馬英九助選的時候跪地尋求選民支持,不管各方如何解讀,但在馬英九看來,自己必然當選,宋楚瑜多此一舉。
2004年台灣領導人選舉,連宋為了拿下大位而組成聯盟競選。但因兩黨合作並非親密無間、國民黨老大思維仍存,綠營「二二八牽手護台灣」造勢,兩顆子彈的突然發生,國親聯盟以不到三萬票敗北。
兩顆子彈發生後,綠營訴諸悲情牌大賺選票,藍營幹部想要對此做出反應,競選總幹事馬英九說,不要回應,若回應他就辭去競選總幹事職務,眾人只好作罷。
選舉結果揭曉後,邱毅在南部領著選民衝撞法院,連宋和王金平在凱達格蘭大道靜坐示威,本應對此表示支持的台北市長馬英九迅速動員警力使藍營人馬撤離,並不想抗議。
選前,馬英九的核心幕僚、好基友金溥聰與社運人士鄭村祺操作廢票聯盟,後來也有萬餘票。
從上述三個部分來看,似乎馬英九不想讓國民黨贏啊?
金溥聰後來說,如果當時連宋當選,一個當四年,一個當八年,那就沒有馬英九了。
三、黨主席任上
胡、連實現了國共領導人隔海分治以來的首次會晤,連戰攜高人氣還想再任國民黨主席。小馬聽說後,當即宣布參加當年度的黨主席改選,還打著世代交替的符號,暗示連戰應該下台。
(領帶顏色表明一切)連戰未戰先輸,便推出代理人王金平參選(兩人均為本省藉),並得到宋楚瑜的力挺,國民黨「立委」大部分都支持王金平,在中南部馬英九更是沒有支持的聲音。
選前之夜,宋楚瑜錄影支持王金平,國民黨「立委」幾乎全數到齊,但是王仍然不敵馬英九,馬以72.36%的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主席。
馬王對決時,馬英九的競選廣告影射王金平「黑金」,這是兩人心結埋下之始。馬後來邀請王金平繼續擔任副主席,未果。
2005年台灣地方選舉,國民黨打出馬英九之形象牌,全台輔選以拉抬選情。馬英九常常是奔赴各地仍然不足以滿足候選人與選民之熱切願望。基隆選區本來是親民黨劉文雄為老大,後來馬英九特別關照選民支持自己的「兄弟」許財利,轉而當選。一句「馬英九關心基隆選請」就導致如此之結果,足見馬英九彼時號召力。
2007年2月,因「特別費」使用爭議,馬英九遭到檢方起訴,因其原本承諾遭起訴即辭去國民黨主席,遂準備辭職。又因國民黨提名辦法規定,被起訴者不能被提名為地區領導人候選人,馬英九陷入人生低谷,萌生了脫党參選的想法。
四、備戰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馬英九想脫党參選,即以無黨籍身份循2000年的宋楚瑜模式參選台灣領導人,如果馬英九真這麼干,泛藍分裂必然導致民進黨當選。吳敦義洞悉這一情況後,立即找到馬英九,告訴他,如果馬獨立參選,國民黨一定會提名,導致的結果是馬英九一定選不上。馬英九知道獨立參選自己一定選不上以後,不再堅持以第三候選人身份參選。
吳同時建議,請國民黨內頗有人緣、向來待馬英九不薄的吳伯雄出任黨主席,馬英九應允支持。馬辭職後的該次國民黨主席補選中,「立委」 洪秀柱出面參選,但難擋各派系支持的吳伯雄。
(從左到右:吳伯雄、馬英九、吳敦義、朱立倫)
在黨主席吳伯雄、秘書長吳敦義的運作下,國民黨修改提名條款,使得馬英九順利成為國民黨的候選人。
從「分裂導致民進黨選上」到「分裂導致馬英九選不上」的區別,頗能看出馬英九對於提名事件的看法。馬英九在2012年選擇吳敦義做副手,也是考慮到吳敦義頗能「揣摩上意」,找出貼合馬英九與實際情況的方法。
國民黨提名正副候選人向來要考慮省藉搭配、南北搭配,故而黨主席吳伯雄一直力推馬英九和王金平搭配。馬王心結一直存在,加之王金平不願意為馬英九動用自己人緣故而謝絕。馬找到2000年連戰副手蕭萬長幫忙,希望借其經濟專長和南部背景拉抬選情。
五、提名遭本黨封殺
馬英九當上台灣領導人後,黨主席仍然是吳伯雄。馬英九提名的「考試院院長」是陳水扁曾經的支持者,陸委會主委是台聯的前「立委」,這讓藍營人馬頗有不滿:
「打江山的時候馬英九要我們幫忙,打下江山就給了別人;我們辛辛苦苦在野八年為的就是重掌執政權,結果拿回了執政權,卻與我等無關?這和綠營執政有什麼區別?綠營執政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辛辣問政博選民支持,藍營執政則必須規規矩矩生怕傷了自己人而喪失選票」。
這樣的舉動,實在不會被藍營基層所支持。
當馬英九提名「監察院副院長」沈富雄時,藍營再也不能忍受。「立委」邱毅高聲炮轟,誓要將他拉下台。馬英九見勢不妙,或給「立委」打電話,或給暗示,想著一定能憑席次優勢通過。投票結果一看,沈富雄中箭落馬,後來仔細一打聽,黨主席吳伯雄表示與邱毅同進退,不準備讓沈的提名過關。馬一想自己的權力竟然被黨主席所阻礙,下定決心參選當年的黨主席改選。
面對馬英九參選黨主席的突然宣示,吳伯雄也沒有緩過神來。但是為了國民黨團結,他公開表示他和馬只會有一人領表。後來馬吳協商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但因為吳伯雄提前宣示只會有一人參選而馬英九必然參選到底,故而是吳伯雄讓了步。
當然,老馬對那些曾經有恩於自己的人也會酬謝。以「監察院院長」為例,第一任王建煊曾於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號召選民將票集中給老馬;第二任張博雅在馬王政爭時十分配合,由「中選會主委"升任「院長」,「副主委」則扶正。不過,能夠這樣有恩於馬,且享受這待遇的,真很少。
比如任職台中市長13年的胡志強,老想當個「院長」,騰出位置給新人,老馬不允,還讓他參選台中市到底。
六、五都升格重挫國民黨
馬英九第一任期,應該說馬馬虎虎,並在兩岸部分取得歷史性之突破,這部分大家也熟悉,不贅述。最想做而做壞了的,即是五都升格案。
馬英九提升20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競爭力,便想把台北市台北縣升格為新台北市,台中市台中縣升格為新台中市,高雄市高雄縣升格為新高雄市,並給予更多的補貼、財稅自主跟管理許可權。
聽到這個消息,雲林和嘉義要合併升格、台南縣市也要升格,各種升格要求擺在了「內政部長」廖了以辦公桌上。後因台北縣市合併後過大,佔全台灣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能會造成葉利欽(葉爾辛)效應而作罷。雲林和嘉義合併升格被直接否決。台南縣市則因為是「古都」破格升格。彼時台南縣長民進黨內提名正殺的你死我活,不啻為國民黨的一份禮物。
升格案可不可以呢?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沒有做好預期規劃,沒有限定升格名額,做好配套措施則是不該的。
首先,眾多縣市因為利益蜂擁而上,則是失去了政策本身的意涵。大家都去爭取更多的財政補貼,而非縣市的規劃獲得「行政院」認可。只拿錢而不知錢用於何處,從某種意義來說是資源的浪費。
其次,一次升格五城市,人口佔全台灣的近一半。影響太大,又佔據台灣幾乎所有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區域,政策傾斜跟重點扶持效果並不明顯,反而造成五都與非五都的政策待遇差距太大,引起另一半台灣人口的不滿。
第三,國民黨地方派系的崩解。這個需要慢慢說了。
1. 鄉鎮市長市民代表取消,改官派
國民黨的地方派系,不管是哪一派,都以村里長----鄉鎮長、市民代表----議員----縣長、「立委」為基本脈絡,越往後的職位越重要,而後面的職位的選舉需要前面來動員,前者被形象成為「地方樁腳」。
地方派系平時集聚人脈,選舉的時候拿黨中央的錢競選這些職位。國民黨中央出錢、地方派系出人出動員,形成共生的狀態。
五都升格一來,樁腳們賴以生存的職位被取消了,這不是瞬間失業這麼簡單,也會造成縣長、「立委」、「總統」選舉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幫忙輔選。尤其是「總統」候選人,不可能跟各個地方都熟悉,動員全靠地方樁腳。
失業的國民黨樁腳只能另謀他路,同時不免對於馬英九的考慮不周而大加撻伐。由於這個政策是突然的,他們只能接受。同時,這批樁腳們也沒有培養接班人,以後所有的選舉動員,幾乎全部壓在了國民黨地方黨部上。
如果回顧馬英九「法務部長」任內強力掃黑金,以及以黑金為名狂打王金平,足見他個人對於清廉的執著。或許他是意識到此事危害的,不過認為地方派系都是「黑金」的,藉此將地方派系一網打盡。
可他破了一個選舉動員制度後,沒有建立新的動員制度,這是他的第二重罪。
2.裁剪地方黨工、加入新鮮人
馬英九的秘書長金溥聰在任時期,大砍地方黨部的黨工人數,同時片面強調年輕化,加入新鮮人。這樣的動作也是缺乏規劃的。
如果真的要幹部年輕化,也應當讓老黨工帶領新黨工熟悉地方生態、足以做地方動員時再行其事。可是國民黨過於操切,一步到位,使得原本因五都升格而弱化的地方動員能力因黨部動員能力的弱化更加不堪一擊。
國民黨以組織戰見長,因此越是偏鄉越是高山國民黨越強;民進黨以文宣戰為長,因此越是年輕人越是現代意味濃厚的地方越強。國民黨自毀長城又未建軍隊,如何與民進黨一戰?
3.台南、高雄再難拿回
2008年選舉,馬英九在台南市區、高雄市區小贏,台南縣、高雄縣小輸。換句話說,只要運作得當。台南市、高雄市執政權國民黨完全有機會拿回來,台南縣、高雄縣則小輸為贏。
合併之後,台南縣、高雄縣人口數倍於台南市區、高雄市區,導致台南藍綠比3:7,高雄4:6,憑空喪失原來台南市區和高雄市區的執政權。受此影響,區域「立委」因無資源也更難耕耘。
七、照鏡子用人的後果
馬英九照著自己的鏡子找人,形成了博士治國、台北內閣、專業不對口三種模式,而本黨的其他人,並沒有因政黨輪替帶來好處:「立委」仍然是「立委」、縣市長仍是縣市長、議員和村里長都沒有變。
結果就是,在位的想干別的但是沒有機會,想上位的只能一直等著。原本國民黨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是不錯的。地方乾的好的到「中央」,「中央」出彩的到地方掛職鍛煉,然後全部投入選舉,如「立委」轉戰縣市長,縣市長進「部會首長」,「部會首長」選「立委」、縣市長,培養出來的都是能戰一方的人才。
結果,馬英九隻用自己人造成人才斷檔,新老不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50歲左右,國民黨只有個朱立倫,牽強點可以加個黃建庭,其他什麼人都沒有。而民進黨,一舉一大堆。
具體來說,
台北市國民黨的年輕人,要麼一直是國會助理,要麼當村里長,基本沒有其他前途。尤其是30-40歲這一代,是國民黨最對不起,也是馬英九最對不起的年輕人。國民黨在野八年,他們一直為國民黨奉獻。國民黨執政後,他們仍然是助理,國民黨執政末期,為了吸引年輕選票,大量提名3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被認為年紀較大而沒有享受到這好處。倘若依照朱立倫的提名辦法,20多歲的徐巧芯都當「立委」了,40歲的還是國會助理,情何以堪?
2014年基隆市長選舉,普遍認為國民黨只有謝國樑能與民進黨林右昌一戰,但謝拒絕了馬英九的邀請。原因之一就是國民黨「立委」轉戰縣市長後,兩屆任期後幾乎無處可去,而區域「立委」可以一直連任。
民進黨執政八年,至少培養了新「總統」蔡英文(陸委會主委)、台中市長林佳龍(「新聞局長」)、桃園市長鄭文燦(「新聞局長」)等一大波民進黨中堅人物。國民黨呢?張善政、李鴻源?能選舉的,不過蘇俊賓、江啟臣而已。
胡志強、郝龍斌是李登輝時期人馬,謝龍介、朱立倫由連戰提拔,馬英九這一代幾乎斷檔,這個鍋,馬英九要背。
民進黨人的政績或好或差,但是他們知道把資源給自己人用,若干年後又是一批人才,這個道理,馬英九不懂。
八、馬王政爭
王金平能有今天,一半是因為他為人處世,另一半要靠馬英九所賜。
如果不是因為馬英九,王金平不會成為2013年藍營支持度最高的政治人物、2016年地區領導人國民黨候選人民調第二。
王金平涉嫌為民進黨總召柯建銘關說案件,時任「檢察總長」黃世銘違規向馬英九稟報。馬英九趁王金平出國嫁女兒發動政爭,讓國民黨考紀會開除王金平黨籍,從而使之喪失「立委」身份,不能擔任「立法院長」。對於這件事,時任國民黨「立委」羅淑蕾的評價頗為恰當:馬英九為了拍王金平闖黃燈,就一直追追追,後來自己卻闖了紅燈。
當時違規稟報的黃世銘已經因為泄密罪而判刑,馬英九說不好也是。(如果再考慮貪污的林益世、賴素如,馬的人馬也不容易。)
王金平立即申請假處分,暫時凍結「院長」狀態,法院應允。馬英九不服,一直上訴,在馬英九整個黨主席任期內,國民黨皆敗訴。後來又爆出「監聽國會」,而王金平侍馬英九以恭敬,馬到了人生民調最低點—9.2%,王金平也到了人生最高點。
馬英九大喊「訴訟照打,政務照推」,在五院院長會議時用「副院長」洪秀柱替代王金平,然而本土派和外省藍的心結已經種下,馬英九卻一意孤行。
九、太陽花運動
最能打臉馬英九「訴訟照打,政務照推」的就是太陽花運動。你都惹毛人家了,還指望給你辦事?
學生當時衝進「立法院」,也沒有預想到自己能成功,背後幫忙的就是王金平。事情發生後,「行政院長」江宜樺致電王金平,說願意派警察幫忙,王金平拒絕了。
數天後,學生們衝進「行政院」,江宜樺一聲令下全部滾蛋,為啥差距那麼大?就看「院長」態度啦。
如果沒有馬王政爭,太陽花運動很難成功,或者說,很難持續那麼長。只能說,老馬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十、兩岸協議
馬英九任期內,台聯出身的賴幸媛確實是不錯的陸委會主委。她出身綠營,知道什麼可能會有爭議;當過「立委」,知道怎麼跟立法部門做溝通。簽訂ECFA的時候就沒有這麼多幺蛾子,她編列大量預算向民眾說明ECFA的好處,又力促馬英九、蔡英文達成「雙英辯論」專議此事。同時,大量跟各黨「立委」溝通以獲取支持,形成全台灣至少不激烈反對ECFA的現狀。在2012年選舉時,又直攻小英兩岸政策軟肋,多番向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開炮,效果非常明顯。
與之對比,接任陸委會主委的王郁琦就是蠢材。且不說他連時任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都不認識,他出身「國安會諮詢委員」、「總統府發言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打宣傳戰,以及與朝野黨團溝通。兩岸協議受阻,他就是「功臣」一個。
(從左至右:賴幸媛、管中閔、王郁琦)簽訂的ECFA只是後續協議的框架,不大可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民進黨就告訴選民,國民黨「傾中賣台」還不產生利益,使選民對後續協議已經有所不滿。王郁琦領導下的陸委會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只是機械的把服貿貨貿作為ECFA的後續協議進行協商,沒有跟選民做溝通。開的幾場公聽會也是敷衍了事,有沒有專門花心思做宣傳,先輸一著。
急功近利的馬英九,放著兩岸分歧小的貨貿不談,先談難度更大的服貿,是錯誤之二。影響面更廣,處理不周倉促上馬,卻只是為了馬英九的政績。
沒有與國民黨、民進黨等各黨黨團協商服貿版本,則是王郁琦的最大敗筆。倘若當時能取得一定共識,也不會導致國民黨一黨背鍋。兩岸簽訂服貿的消息傳來,王金平與柯建銘一翻兩瞪眼,都不知道這個協議簽訂。
簽訂的時候不跟我們協商,直接給一個成品,我們還不能逐條審議,打包通過?
國民黨黨團更悲催,作為執政黨不能反對自己的法案,但是服貿簽訂從頭到尾都沒有找過他們,只是馬英九以黨主席之姿要他們強行通過。馬英九下次倒是不用選舉,但是「立委」諸公們還要選啊,故而本黨人馬也不敢強行逆民意通過。
這就是服貿協議被反對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服貿是什麼,但是非常反對訂立的程序。
對大陸而言,讓利多少都是白搭,國民黨執行者中沒有幾個明白人。馬英九任命的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算第二任期為數不多的明白人,也長期被王郁琦杯葛跟穿小鞋,這讓兩岸關係怎麼可能有好的發展?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十一、制度
馬英九說他會做分權的「總統」,結果七年多都緊緊抓住權力,倒是最後幾個月反而放權了,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的政務官張善政擔任「行政院長」做的有聲有色:馬英九如果真的如其諾言,「行政院長」們恐怕可以做的很好。
不是每一位政務官都可以像吳敦義那樣揣摩上意,也不是每一個政務官都如張善政那樣可以獲得真正的權力,行政權夾在「總統」與「立法院」之間,有責無權,故而很難做事。這是台灣制度的問題,修改難上加難。
如果台灣的制度可以使「總統」權力有所制約,「行政院長」權責相符,「立法院」效率得彰,馬英九這樣的好人庸才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吧。
絕對的權力總不是什麼好東西,至少馬英九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十二、尾聲
再見英九,希望你能過得很好。相關答案:
如何評價馬英九兩屆「總統」任期的作為? - ID就該經常換的回答
2016年台灣大選後。中國國民黨會不會分裂? - ID就該經常換的回答
台灣人是否普遍討厭馬英九?為什麼? - ID就該經常換的回答
推薦閱讀:
※藍營新共主?侯友宜還有漫漫長路
※蔡英文學弟牛煦庭:台灣現在這樣怎麼留住人才?
※九二共識的兩會成立的經過是什麼?
※兩岸春節加班機被迫取消,這鍋我們不背!
※戲說乾隆是台灣拍的嗎?還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