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互聯網+健身」如何顛覆傳統健身房

近年來,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識的覺醒,我國掀起了一場全民健身、時尚健身的浪潮,各地的健身房如雨後春筍般的開設起來。

熟悉健身房的人都知道,傳統健身房主要以「辦卡+私教授課」作為經營模式。而近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卻出現了以售價極低的月卡、次卡為亮點的互聯網APP平台。這種「健身行業+互聯網」的新嘗試,遭到當地眾多健身房抵制。

在大量的預存費和年卡、半年卡背後,誰動了誰的乳酪?

辦卡支撐著的健身產業

單次要價近百元,而辦一張半年卡或年卡,卻只需2000元左右。這樣的優惠,無疑很多消費者都會選擇後者。正是看準了這種佔便宜的消費心理,很多健身行業選擇了「辦卡+私教授課」作為經營的主要模式。

由於健身房的硬、軟體設施配備不一,購買年卡的金額相差也較大,針對學生消費群體的價格約在800元至1000元左右,而具備專業背景的中高端的年卡售價則在2000元至4000元左右,購買年卡的消費者可一年不限次數前往健身房進行器械鍛煉。

與相對低廉的年卡相比,私教課的收費則高出不少。中等價格的私人教練一堂課一小時為200元,貴一點的到250元至300元。辦完年卡後,大多數健身教練藉機向顧客銷售私教課一般30節起訂。

從以上不難看出,健身房的運營模式始終圍繞著兩個字進行:預售。對消費者而言,預付一定的費用可以得到實惠,而對商家而言,預付費則意味著對預支款擁有完全支配權,在接下來的合約服務期內,也擁有了主動權。

健身消費屬於典型的衝動型消費,在開業時,健身房會想盡一切法子來做預售,會給足消費者各種附加優惠,如贈送健身裝備、特色課程等。預售順利的話,初期裝修費、場地費等投入成本大概就收回來了,更有甚者能小賺一筆。

健身房的預售鏈背後,除了有大額流動資金的誘惑,更多的是商業銷售技巧和健身房維持正常運轉的需要。

盈利靠「懶人」養「勤快人」

除了開業時的場地租賃、裝修和設備添置,健身房真正的「大頭花銷」是開業後的運營成本。健身房佔地面積大,場館租金貴,每天要耗費大量的電力、水力。此外還有大量的員工隊伍,從保潔、前台、後勤到會籍教練、康體經理缺一不可,工資也是一大筆開銷。

為了銷售年卡,商業健身房往往把短期卡的價格抬到極高或者乾脆不進行銷售。當然,部分健身房也會做一些短期卡的活動引流,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提高年卡銷量。

辦了年卡的消費者之中,究竟有多少堅持到了最後?這一比例在健身房經營者的眼中,也是利潤來源的一部分。

對於那些經常來健身又不請私教的人,一兩千的年卡,單次只花幾塊錢,對健身房來說是虧本的。調查結果:只有2.5%的消費者每周堅持3-4次到健身鍛煉。大多數年卡會員很難做到堅持健身,甚至一部分去過1至3次就不再去了,平均下來,單次健身的成本就變得很高,按1500元年卡計算,健身房一次就能按500元收費,中間的利潤可想而知。說白了,健身房的盈利點其實就是靠「懶人」養著「勤快人」。

觀點「互聯網+」概念終究需落地

互聯網浪潮之下,似乎所有行業都夢想能夠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健身行業當然也不例外。

2015年4月,互聯網運動健身APP小熊快跑正式上線,以「絕對低價」的費用提供包月健身服務,用戶成為包月會員即可享受全城數百家健身場館的健身服務項目,打破了地域限制。

除小熊快跑之外,陸續上線的功能類似的APP還包括燃健身、全城熱煉等等,一時間成為健身行業關注的焦點。

從健身房的盈利和運營模式出發,這種以月卡,甚至次卡為主要服務點的APP,發展前景不甚樂觀,健身行業O2O目前還不具備發展的條件。

事實上,在一些一線城市,也曾經發生過數百家健身房聯合抵制線上APP的現象,理由為「亂價」。很多健身房都在美團、糯米、大眾點評等團購網站上做過推廣,價格從每次19.9元、29.9元到每20天79.9元等不等。而現在這些健身房已經取消了這種線上推廣模式 或者由無限次購買到限制一個ID只准團購一次。究其原因是:次卡消費定價太低,對二次續卡率並沒有多大幫助。

嘗試互聯網轉型,無論是團購還是以小熊快跑為代表的「互聯網+」項目,其帶來的客源如果不能成為長期卡會員,對健身房而言是沒有利潤可言的。不過這種模式適合做初期推廣,能否長期發展得看市場說話。再者健身行業屬於服務型行業,服務型行業最後如果不能落地,純粹的互聯網+概念是虛無縹緲的。

出路「互聯網+健身」還是「健身+互聯網」

5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數要達到4.35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要達到1.8平方米,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3萬億元」的發展目標。

不過目前健身行業的投資熱是因為開店門檻低,只要有資金,投個幾百萬就能開健身房,但其實一個健身房是否能真正起到培養全民健身的意識,投資人的實力背景、運營團隊、師資力量、相應設備設施匹配、環境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條件。

由於市場競爭加劇,健身房間為了搶奪有限的會員資源,會籍顧問往往進行低價銷售,這也導致目前健身會所市場價格參差不齊,利潤空間被壓縮這也意味著服務質量難以跟上。

在健身行業與互聯網的碰撞中,最終應該不是「互聯網+健身」,而應該是「健身+互聯網」,互聯網只是一個通道、門戶,健身行業仍是實體為王,「這就像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的銀行一樣,實體銀行不可能被打敗,互聯網只是一個門戶,而傳統健身房已經存在很久了,傳統健身房的經營,加上互聯網的方式包裝和營銷,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來源:21CN網 編輯優化:鋪小旺


推薦閱讀:

告訴你一個健身房是怎樣提供睡眠服務的
如何看待近期健美圈諸多大神紛紛身亡?
剛辦了一張健身卡沒有去去過健身房求大神指點?
健身房器械真的會練出「死肌肉」?
新人在健身時要避免哪些誤區?

TAG:健身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