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乎」出真知,還是實踐出真知?
04-30
先給大家講一個我2塊錢買來的教訓。
馮大輝的公眾號里提到了知乎做的內容付費的新嘗試,就是類似於之前微信里流行的付費看模糊照片,這個是付錢看遮住的關鍵信息。本著體驗新產品的態度,上去看了看,有個信息是這樣的:
「依照這兩本書的指引,可以幫助你達到寫作的最高階水準,寫作及創作的標準教科書——Y2 刮開」
後邊的關鍵信息被遮蓋了,付費2元才能看。看了這兩本書,就能達到寫作的最高階水準哦!我被吸引了,寫作一直是我想做但沒做的事情,才2元錢嘛,也是體驗產品,看看人家的流程。於是我付了2元。結果答案是:「《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故事》。暈。。這兩本書我都有啊,但我也沒有達到寫作的最高階水準啊!
問題就在這兒了,書你也看了,看的時候也覺得裡邊講的頭頭是道,很有用,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依然沒有寫出好文章,達到最高階水準。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按照書中教的方法去實踐。知行不合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光懂得道理,而不去實踐,和不懂得這個道理是一樣的。1. 由「死知識」到「活知識」
我有知識焦慮症,是的。主要表現是我離不開手機,一有空閑實踐就掏出手機刷啊刷,在電腦上則一直刷豆瓣,知乎,根本停不下來,忍受不了空閑時間沒有信息輸入。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真的陷入了知識的汪洋之中不能自拔
細想想,這是有緣由的。大學以前,一直在學教科書,連看課外書都沒有時間,而且書也沒有地方買。(閉塞的小地方,想想真是慘)。結果上大學以後,過度補償,在課堂上就是兩件事,看書和睡覺。考試前也不複習,繼續看書。圖書館心理學類的書幾乎叫我看個遍。而且那時候看書很雜,人文相關的,文學類的,心理學類的,社會學類的,全都看,都是為了補充營養,了解這個世界,了解人,了解文字的美。看這些書讓我豐盈起來,這些知識兀自在我體內遊走,讓我很舒服。我也不去整理他們,就是一味地放開自己,去吸收。現在想想,這個階段是美好滴,也是必要滴,無所顧忌地感受知識的美妙,讓我漸漸脫去了高中階段學到的死知識的束縛,主動去接觸了大量活的,流動的知識。但現在工作了,知而不行的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了!
想要做很多東西,看了很多相關的書,卻很少去行動,於是越來越焦慮。2. 由」知識「到「能力」
高中的時候,物理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這一道題,我給你們講,你們聽懂了,這是你們掌握了這個「知識」,但是把這道題變換一下,再讓你們去做,你們會嗎,不一定。聽懂了只是掌握知識,自己會做,才是形成了能力。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知識」與「能力」的差別。
二手知識形成不了能力。看書學的知識,看別人實踐學到是知識,都是二手知識,沒法轉換成能力。只有通過自己實踐得來的一手知識,才能形成能力,因為實踐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遇到書本上沒有寫的困難,這時候,主動思考然後去克服困難,才能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掌握的能力。我讀研時,導師經常提到,你看這篇論文中提到的方法和結果,我們按著他的方法去做,不一定能做出他的結果,因為你不知道這中間試驗過程中的種種細節,這些細節是需要你到他的實驗室實際做了以後才能知道的。這些就是隱性知識,是你不親身參與就沒法學到的東西,是沒有寫出來的知識。所以,由「知識」到「能力」,需要切身去實踐,一是因為通過實踐才能讓知識熟能生巧成為自己掌握的東西,二是因為不實踐,你就不能發現真正起作用的沒有寫出來的隱性知識。3. 「知行合一」,何其難也
其實我也踐行過「知行合一」的理念,就是我沒做過的,我不會去說我做過。但其實更重要的涵義則是,你大腦里的知識,你知道了,但你沒去踐行,也是無意義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接下來,要整理一下以前看的書,慢慢地去按照書中的方法去練習,去實踐。以此文自勉。推薦閱讀:
※待踏馬蹄清夜月——李煜(陳可抒講座實錄)
※人類發展史6:認知時代
※羅輯思維的「得到」半年營收達1億,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為什麼窮國多位於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