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 (1957) 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

這篇影評最早寫於2016年春節。這其實是第二次看《十二怒漢》了。出於寫作課老師的推薦,在2015年冬天一個晚上,我在上海看了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導演將謀殺案融入到車臣的現實背景當中,把整個劇情鎖在一個房間內,讓人嘆為觀止。這次看的是美國原版的《十二怒漢》,這部電影在影史上舉足輕重,以致其一直排在IMBD評分榜的前茅。原版就是原版,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一部黑白電影,但它對劇情的刻畫絕不能說遜色於其他大片。可以說,只要有足夠的投資,拍攝一部上天入地的科幻電影不算難事,但恰恰是這一個半小時一個場景的電影,最能考驗導演和編劇的才華。

陪審團制度源於英國,在美國發揚光大。在刑事案件中,陪審團常常有權利裁決被告是否有罪,而法官僅作為量刑者。一個貧民窟里的少年被控殺父,兩份證詞都指向有罪,在這極為不利的前提下,幾乎整個陪審團都想儘快結束審議:因為少年被送上電椅板上釘釘,而且罪有應得。大家本都以為可以直接投票通過,卻沒想到亨利方達扮演的8號陪審員提出異議,他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問(reasonable doubt)。在歐美法系下判決遵循疑罪從無,但陪審團制度又規定十二人必須意見一致,否則就會形成「懸判」而委託其他陪審團。本著說服其他十一個人的勇氣,男主角開始了對此案的大討論。隨著他的引領,越來越多的疑點被大家提出:「這把刀雖然特殊但卻能夠輕易買到,很少有人會從上向下捅彈簧刀,樓上老人下床走到窗口不可能那麼快,對面女人在睡覺時不會戴著眼鏡......」在這個過程中,一場11比1的生死對決一步一步發生著大逆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站在男主角的一側,在這個過程中,每個陪審員的人生觀都體現地淋漓盡致。其實從男主角提出被告無罪,大概就能猜齣電影的結局,但是縝密的分析、緊湊的劇情還是讓人慾罷不能。

一部電影,十二個人,都是男人,都是白人,都在同一個場景中,穿著類似的正裝,還在低解析度的黑白鏡頭中,雖然如此,但他們的形象依然鮮活至極:戴著禮帽的球迷急於離開,所以想要儘快結束這場討論;男主角旁邊的老人睿智如同福爾摩斯,是一大亮點;一直不脫衣服外套的冷靜男把立場堅持到最後;一直叫囂被告有罪的中年男人最後撕碎與兒子的合影崩潰而痛哭;廣告公司的眼鏡男是牆頭草的典範,在最後多次來回地改變主意;擔當主持人的男人一直主張冷靜、合作...... 當然,還有男主角從頭到尾的「I just want to talk」和「It』s possible」,就像伏爾泰的化身(「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從某種角度來說,男主角的智慧還不及那個老人和冷靜男,但沒有他一開始的反對票,討論不可能進行下去,男孩可能會被送上電椅,所以我認為,還是男主角發揮了陪審團制度真正的作用和意義。

就像剛才說的,我們看這部電影,看到一小半就知道,這部電影的結局肯定是大翻盤,少年無罪,恢復自由,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十二怒漢》就不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對於這部電影來說,「無罪」與否,並不是核心。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意在透過十二個人的辯論揭示社會,揭示人心。在這個過程中,公民和社會,真相和懷疑,理性和感性,堅持和從眾,法律和良心,偏見和包容,統統暴露無餘。撐起這部電影的根基是美國精神,或者說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那位帶口音的鐘錶匠在電影的後半部分曾說過一句話,這是電影透過演員向觀眾傳達的最重要的信息,我在這裡一字不落地記下:「我們會來這裡,不是來吵架的。我們肩負著重責大任。我一直覺得這就是民主社會的優點。我們收到信,被通知要來這裡,決定一個跟我們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沒有罪,不論做出什麼樣的判決,我們都拿不到好處,也沒有損失,那就是我們的國家能這麼強大的原因。」是的,在這場電影中固然有不耐煩,有爭吵,有歧視,甚至有幾次差點動起手來,但如果沒有陪審團制度,就沒有了一切。最後的12比0,不是因為開始的「11」,而是因為那個「1」。有一句話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其實,「少數派」經常會出錯,但少數派的勝利卻往往會產生更大的變革,想到這裡,四面楚歌的少數派男主角,又增添了一抹勇氣。

張申府在《民主原則》一文中也提到,「人總是對於自己有權過問的事才最起勁。」我常常認為,好的民主一定是好的,不那麼好的民主也可以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完善。美國上世紀90年代的辛普森案轟動全世界,表面上看起來,辛普森利用陪審團制度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是美國法制不堪一擊。但是我們要知道,司法的目的不僅僅將罪犯繩之以法,更是保護公民合法權利不受政府侵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辛普森案成功地詮釋了美國司法的「程序公平與正義」,而「程序公平與正義」是重要的,因為它保證個人在國家機器的強權下不再那麼弱小。如果一味追求結案、破案而不顧「程序正義」,非法取證、刑訊逼供和賄賂必將使「實體正義」崩塌於不久的未來。

彭宇案、南京寶馬案、復旦投毒案、聶樹斌案...... 最近兩年,有不少熱點案件在輿論環境中發酵,有的人大呼正義得到了聲張,也有人哀嘆法制的淪喪。但是,理不辯不明,我們需要的是辯論,是有邏輯的辯論。如果我們做一個「噴子」,中國可能會跳進「民粹」的惡性循環;如果我們做個理智的「辯者」,中國就能朝民主加速前進。或許在未來某一天,中國公民意識普遍增強,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普遍提高,陪審團制度在中國的發展或將成為可能,那將是公民意見奏響法制最強音的時刻。

崔衛平說:「你若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這個問題我在想,每個人都應該想:如果中國有了陪審團,如果你坐在那個悶熱的房間里,如果你的面前是十一個「怒漢」,如果你的決定即將主宰一個人的生死——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第一篇專欄的分割線-----------------------------------------------------

總覺得自己拉低了知乎的平均姿勢素養水平,每每看到@凱常們深奧的引經據典的文章,都心生羨慕,也想寫點東西。前段時間列了一個電影清單,打算每看一部寫一篇影評,一來,可以留個紀念,二來,多多少少能鍛煉一下習作水平。文章寫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中二,如果玷染了各位看官(尤其是我的粉絲)的時間線,非常抱歉;如果有支持的朋友,非常感謝,如果能給個贊,我就非常滿足了。

這篇文章目前還不在任何專欄下,專欄正在申請當中,喜歡這篇拙文的看官可以考慮關注我。對於因此關注我的知友,我保證平均每星期更新一篇~

題圖來自movieswatchlists.com,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吐槽的分割線----------------------------------------------------------

知乎專欄這該死的排版....


推薦閱讀:

《電鋸驚魂8》最殘忍死法是哪幾種?
幽靈公主的女主是誰?
午馬這個演員如何評價?
4 · 觀點|電影貼片廣告順勢而起 六成觀眾認為應控制在5分鐘內
《天才槍手》里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地方?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