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老百姓總覺得CPI數據很坑爹?看了你會懂

2016-04-08 孫明展 孫明展-真理財

一直有不少粉絲朋友在後台要求我推薦一些理財或者財經方面的書籍,以滿足學習的需要。

這讓我頗費腦筋。

略帶雞湯的理財經典,過去也推薦過一些,很難滿足大家的胃口了;推薦大部頭的經典著作,大家又難以下咽。

正好最近收到出版社寄過來的書——《中國經濟這些年》,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數據,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比較接地氣,一般人也能讀得進去。所以今天我把這本書的一些觀點推薦給大家。(如果大家喜歡這種形式,以後我可以多推薦些書。。。。反正也是逼著自己多讀書罷了,呵呵。。。大家是否喜歡,可以給我留言啊)

過去,我也簡單地談過,為什麼我們對於通脹的感受總和統計局報出的CPI不太一樣?這本書就比較詳實地論證了這個問題。

首先,作者給讀者解構了CPI,這個聽得耳朵起繭的詞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在CPI的構成上,各國大致都一樣,基本是由食品、衣著、交通和通信、煙酒、家庭設備、醫療、娛樂教育和居住8大類消費物價指標構成,其中後7項又統稱為非食品項目,但是由於各國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不同,所以8大類指標在CPI中的權重是不一樣的。

例如,目前我國食品在CPI中的權重為30%,相應非食品的權重為70%,其中居住類的權重僅為18%;而美國這兩類的權重則分別為15%和85%,其中居住類的權重在40%左右。所以在美國,CPI的變化和房租的變化是一致的,而在我國則是偏離的。

同時,作者通過CPI比例的動態變化告訴讀者,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差異會如此之大。雖然食品類價格在巨幅上漲,但是食品類在CPI中的比重在下降,老百姓當然就覺得CPI坑爹啦~~

下面的書摘,就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

為什麼在中國社會,「二師兄的肉」會成為通脹的關鍵性指標?

作者認為,這些年我們的宏觀管理部門,雖然「千方百計」在通貨膨脹惡性演變苗頭出現前將其捻滅,而這只是在短工作服內將問題延後。從長期而言,如何提高居民在經濟增長蛋糕中所分得的比重,如何儘快扭轉已很嚴重的收入差距局面,才是「千方百計」 的大計所在。

個人覺得,這是作者一個比較中肯的結論。

(以下為《中國經濟這些年》中的精彩片段)

???

二師兄的肉比師傅的貴

在上篇中,筆者和大家分析了過去的十餘年間,我們在吃、穿、住、行四個方面的物價變化情況及其背後的原因。

由於在我們的CPI籃子構成中,食品價格的權重佔到30%以上,所以當我們對於未來物價水平作預測時(物價預測始終是宏觀層面的調控、微觀層面的投資等最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對於食品價格的預判就顯得格外重要。而觀察近年來食品價格的變化,豬肉價格恐怕最讓人印象深刻。

說到此,筆者不禁想起了2008年廣為流傳的一個段子,當時針對豬肉價格的快速大幅上漲,坊間流傳著一則笑話——有一天,沙僧火急火燎地對孫悟空說:「大師兄,大師兄,不好了,現在二師兄的肉都比師傅的貴了!」

其實,如果按照5%的漲幅為標準來劃分(因為從2001年至今,CPI漲幅的歷史均值是2.5%,5%就是歷史均值的2倍),21世紀以來我們大致經歷了三次物價水平的快速增長,用經濟學的語言講就是經歷了三次明顯的通貨膨脹。而在這三次通貨膨脹當中,我們總能看到豬肉價格的影子。

例如,2004年8月份CPI漲幅升至5.3%,同月豬肉價格漲幅超過25%;2008年第一季度,CPI漲幅接近9%,同期豬肉價格漲幅接近70%;2011年7月,CPI漲幅升至5.3%,同月豬肉價格漲幅接近60%。可見在我們的「價事」當中,確實存在「豬肉周期」。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就在我們熱議「二師兄肉貴」期間,還經歷了「豆你玩」「姜你軍」「蒜你狠」「糖高宗」「鹽王爺」……但為什麼只有豬肉出現了周期性的變化?

說到其中原因,筆者先給大家看幾個數據:

第一個數據就是,2003年中國人均GDP剛剛突破1000美元,而到2006年就已突破了2000美元,而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中國經濟已經從人均GDP 2000美元以下的經濟起飛階段邁入2000~10000美元的加速發展階段。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接近8000美元,可見中國經濟在加速發展階段所花的時間較發達國家的歷史大大縮短了,相應中國人的膳食結構也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變化。

例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糧食年消費量較2000年減少了4公斤,同時豬肉的年消費量增加了5公斤、水產品和鮮奶均增加了4公斤;同期農村居民的人均糧食年消費量較2000年減少了86公斤,同時肉禽的年消費量增加了5公斤、水產品和鮮奶分別增加了1公斤和4公斤。

第二個數據則是,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城市居民人均糧食年消費量是農村的一半(城市是79公斤,農村是164公斤),但城市居民豬肉的人均年消費量是農村的15倍(城市是22公斤,農村是15公斤)。

僅此兩個數據已經說明,城裡人的膳食結構明顯要好於鄉下。而在過去十餘年間,我們的城鎮化率提高了多少?提高了18%。換句話,就是大約有近3億的鄉下人變成了城裡人。

若大家覺得上面的數據看著有些暈,那麼筆者歸納一下,這兩組數據實際上就是說:從縱向看,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近十餘年來我們吃得越來越好,糧食吃得少了,肉、魚、奶吃得多了。從橫向看,吃得好的人群比重還在不斷提高。

好了,說到這兒,咱們回過頭來說說,為什麼只有「二師兄的肉」形成了周期?蔬菜、鮮果類的食品在CPI中的權重和豬肉是一樣的,由於生產周期短,基本多追一把肥、多撒一把種、多支一座大棚,就能很快把此類食品的供給增加出來,雖然這一類食品受季節性影響較大,但大家千萬別忘了筆者在前面說過的,「行」方面的改善是這些年咱們「價事」中的一大亮點,因此便捷、覆蓋面廣的交通網路就可以很好地消除季節性的影響。但是豬肉卻不行,因為從能繁育小豬的母豬入欄,到幼豬出生,最後到鮮豬肉上市,期間大致需要50個月,也就是說對於豬肉而言,從增加供給到最終顯效,中間存有一個時滯。

也正是由於這50個月的時滯,產生了豬肉價格的周期性波動,有關此點還有一個經濟學的經典理論與之對應——蛛網理論。筆者在這裡把這個理論簡單翻譯一下:當豬肉價格上漲後,養殖戶開始惜售存欄豬,同時增加補欄數(即依據當期的價格決定後期的供給量),而供給的增加最終會導致豬肉價格下跌,相應的養殖戶開始減少供給,直至豬肉價格重新上升,如此不斷循環反覆,所以豬肉價格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由於從增加供給到最終實現供給存在較長時滯,導致在當期價格決定後期供給的決策機制下,出現供需由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循環。

也正是由於上述的問題,導致了養殖戶的盈利不穩定。而在國外,養殖戶通過期貨市場,可以將未來價格鎖定,進而規避了價格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同時政府的儲備肉動態調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養殖戶盈利的平穩,但這兩個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則是養殖戶要以規模養殖戶為主,而非散養戶。

例如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之前,是以小規模養殖為主,當時豬肉價格的波動性很大(正負20%之間)。80年代之後,規模化養殖進程開始加快,再加上「公司+農戶」模式的推廣,目前在美國生豬養殖行業,前20家養殖企業的市場佔有率超過70%,並且出現了涵蓋飼料、養殖、深加工和銷售的大型綜合集團,相應在美國已經基本感覺不到豬肉價格的波動。

穿插這一段美國的小故事,筆者無非是想說,未來「二師兄肉貴」的問題是否還會重演呢?目前豬肉的平均價格在每公斤23元左右,已經持續四年多低於上一次的價格高點(2011年9月豬肉的平均價格在每公斤30元左右)。

這表明在經過十餘年間的三次大波動之後,相當一部分散養戶已經被淘汰出局,規模化養殖戶佔比不斷提高,那麼此前存在的「蛛網理論」的實際影響已經相當弱化了,所以即便是豬肉價格已經開始進入回升期,「二師兄的肉」也很難比師傅的貴了。

內容簡介:

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是花錢的事。吃穿住行要花錢,收入不夠要借錢,錢沒花完要存錢,享受公共服務要繳錢、與老外打交道要兌錢……

本書沿著「錢」這條主線,勾勒出中國經濟這些年與百姓財富生活息息相關的八個故事:價事、錢事、債事、稅事、匯事、房事、城事和策事。通過對物價變動、貨幣流通、債務危機、稅收改革、人民幣國際化、房價上漲、宏觀調控的具體分析和獨家解讀,描述這些年我們的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危機與挑戰,為思考未來財富生活新的增長點提供新穎視角。

作者介紹:

張濤,筆名簡容、中國卒子。畢業於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現就職於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多家媒體的專欄作家和經濟評論員。已經公開發表的評論和研究數百餘篇,曾出版《思考中國——美元邏輯下的中國角色》。

 本公號所有文章及視頻

 如無標註均為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否則「舉報」沒商量

作者:孫明展,個人公眾號:孫明展-真理財(zhenlicaiAPP)


推薦閱讀:

成年人的世界,就沒有「容易」二字
管理者的差距,就在於會不會提問
便利店都有什麼好,日本人那麼愛它?
一篇改了又改的文字,黃金VS美元誰會笑到最後?

TAG: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