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教堂:勒?柯布西耶的最終作品
這是1980年以來最重要的建成作品。 —— 彼得?埃森曼
2013年初,在歐洲之行即將結束的時候,我來到Firminy,一個在法國盧瓦雷省的小鎮。 這裡有勒?柯布西耶的五個作品:青年活動中心,體育場,游泳館,集合住宅,而這座聖彼得教堂,便是他一生最後的作品。
柯布西耶對於二十世紀的建築界來說,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名字。從出版《新精神》雜誌起,相繼提出「新建築五點」主張,鼓吹多米諾建構體系,一直引領著現代建築的發展方向。同時他不斷地反思與探索,從過去的個人風格之中掙脫,開創新的風潮。進入五六十年代之後,他的晚期開始追尋對於龐大體量以及使用粗礪混凝土表達的可能性,一反之前所喜愛的『機器』、『精確性』的母題,進入更為神秘玄奧的風格階段,稱之為『粗野主義』。聖彼得,可以看做這一階段創作的最後總結。
Firminy 外邊最引人注意的便是體量巨大的屋頂以及在環繞在屋頂四周的排水管道。一側挑出的雨棚下面是低矮的入口。略顯沉悶的外貌與其後來給人的震撼體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入口處門上的既像飛鳥、又像手的把手圖形,是他後期最愛的符號之一。
進來之後,可以看到旁邊是下沉的展廳:
繼續向前下台階,進入展廳,從下沉展廳回望入口:展廳當時在進行柯布西耶的作品模型及手稿的展出:
從下面的首層平面圖中可以看到,從右端的入口進來以後,整體下沉的一層被中軸線上的樓梯分成三個部分:
通過一小段台階,來到上面的教堂:
進入一片黑暗,但抬頭望去,上有天光,如同望進夜空之中。
這無法讓人不聯想到朗香教堂里那面光牆。然而相比朗香整面傾瀉而下的光牆,聖彼得里的顯得更加節制而富有象徵意味。兩種顏色分別代表了太陽和月亮,另一側的光孔按照獵戶座來排列。祭壇處後有背光,映襯出經台的輪廓,每一處都浸滿了神秘的氣息。
遺憾的是,柯布西耶本人未能得見這一作品落成。在他去世後的第六年,聖彼得教堂開始動工了,但接下來是一段長達28年的中斷,直到2003年,當地政府才又一次籌措資金,在2006年完工,此時距離他去世已有41年。
聖彼得對於我最震撼之處在於它是一個混凝土砌成的隱喻。下方的九宮格式的布局,整體下降,剪力牆的互相穿插對於空間的分割,是秩序化的、嘈雜的塵世。而通過一小段樓梯,我們進入上面寒冷的教堂。偌大空間里沒有半點分隔,只見日月星辰的光芒照入,除了自己的呼吸外聽不到半點聲音,這裡是神聖的天國。教堂不僅僅只是我們在其中寄託信仰的場所,教堂建築本身也成為我們表達對人生與宗教思考的對象。
建築史學家 Spiro Kostof 曾經提到,朗香教堂巨大到誇張的屋頂,是石器時代建築的迴響。那麼在 Firminy 則是更進一步(或者說,更退一步),強烈地喚起人們關於古老的穴居傳統的回憶。柯布西耶,這位二十世紀始終站在建築潮流最前端的先鋒人物,提出種種叛逆口號與主張、徹底改變了人類居住與生活的革命者,在 Firminy,穿越數千年的建造歷史,回到了文明最初的起點,帶給我們最為神秘的建築體驗。
(平面圖來源:Architecture news from the architects favourite weekly website, 其餘照片均為自攝)
推薦閱讀:
※柯布、多西和印度的1951
※瀨戶內海建築:住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觀瀨戶內海
※你們都在關注G20上的各國大佬,我只看到這朵清純不做作的白蓮
※ArchBang | 紀念去年今日,扎哈建築畫解讀
※裝配式建築說:要我死?沒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