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間是如何互相拆台的?

兩年前我在洛杉磯參加UCLA的春節聯歡晚會(我經歷也真是他媽豐富),有兩個場景至今都令我記憶猶新。

第一個場景是相聲表演時,逗哏說自己有次在學校BBQ不小心把自己胯下給烤了,立刻急吼拉吼的打了輛車回家,不料司機卻把他拉到了Downtown。

捧哏問道:為啥?

逗哏說:因為我一上車就自言自語了句「襠燙」(Downtown)。

第二個場景是這兩位相聲演員上台時,主持人一臉壞笑的說,接下來這兩位不是咱們學校的,他們的學校很差勁,有多差呢?

講到這裡他故意頓了頓,台下已猜出了大概,開始起鬨,這時主持人才一字一頓講出校名:

「U.S.C.」

台下頓時爆發出一陣又一陣「woo」的噓聲。

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USC(南加州大學)是洛杉磯最好的兩所大學,一直爭的很厲害,他倆都覺得自己是洛城老大,互相看不順眼。

其實無論UCLA還是USC,在美國都不算頂尖名校(一黑黑倆),但當時看著偌大禮堂中UCLA的學生狂噓這兩位來自USC的同齡人,我忽然覺得這兩所學校都變得存在感十足。

這倒不足為奇,心理學上,人們對自己所在團體認同感最強的時候,正是團體面對一個共同敵人之時。

清華北大的學子們,學校認同感最強烈之時既非入學儀式,也不是畢業典禮,而是每年高考前在朋友圈瘋狂刷「keep calm and別報隔壁」的時候。

UCLA&USC和清華&北大相互實力都差不多,這種情況雙方也爭的最不亦樂乎。

還有種情況是兩所學校實力相差不小,但弱勢一方明知不可而為之,硬要和對方杠一杠。

在美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得罪人的分割線)

UC Berkeley(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Stanford(斯坦福大學)。

其實Berkeley本身實力不弱,放在中國的話地位大致相當於武大,但斯坦福在美國卻是復旦般的存在,於是便有了這種落差。

可多數Berkeley的孩子們雖然內心深處明白這層差距,嘴上卻死活不認,每次橄欖球賽還是要和對方死磕到底。

而處於強勢的斯坦福則有一種強者的自信,他們很少主動去挑釁Berkeley。

如果用足球類比的話,清華北大的競爭相當於巴塞羅那與皇家馬德里,是一場旗鼓相當的國家德比,而UC Berkeley和Stanford更像馬德里競技和皇家馬德里的城市德比,皇馬可能從來沒把馬競視作競爭對手,頂多覺得這是個吵鬧的鄰居(黑的停不下來了)。

全美最高級別的名校競爭當屬Harvard(哈佛大學)與Yale(耶魯大學)。

這兩所頂尖名校的恩怨糾葛綿延了數百年,一直延伸到了華語世界。

哈佛畢業的馬英九任台北市長時訪問美國,在一場宴會上遇見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

小馬哥主動上前打招呼:

You did a good job, although you are from Yale.

(雖然你出身耶魯,但你乾的還算不錯)

哈佛耶魯的學生互相揶揄是常事,小布希立刻心領神會笑著問:

「You are from Harvard?」

(你來自哈佛?)

當時小馬哥在台灣人氣爆棚,這個段子也被馬粉吹上了天,用來體現馬英九的機智幽默。

我卻覺得這個開場白實在一般,一看就是事先準備好的,小馬哥這個人總體來說一直是認真有餘,幽默不足。

我聽說過關於這兩所學校最刺激的故事,當屬某次橄欖球賽,Harvard的學生本來準備一人舉塊布,拼成一個巨大的「WE WIN」為母校助威。

不料機智的耶魯學生賽前潛進球場,經過一番周密布置,最後讓哈佛學生們把標語拼成了一個巨大的:

「WE SUCK」

相較而言,英國的牛津與劍橋間的爭鬥就顯得輕鬆友好許多,還充斥著英國人獨有的冷幽默。

我在英國聽的最多的一個段子,是一個牛津學生上完廁所沒洗手被某劍橋生看見了,他立刻說:「牛津的老師沒教你上完廁所應該洗手嗎?」

不料那個牛津人立刻反嗆:

「劍橋的老師沒教你上廁所不要把手弄髒嗎」

總而言之,上面提到的這些名校CP都是幸福的,競爭令他們不敢停下腳步,而他們也在與對手的不斷對抗中找到自我。

正如西甲的巴薩皇馬,英超的曼聯利物浦,意甲的米蘭德比,像拜仁那樣在德甲一家獨大,完全找不到對手的感覺有多落寞,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明白。

這種孤獨正如東大在日本,港大在香港那樣。

我小時候的上海其實也是這般光景。

當時的復旦在上海雄霸天下,沒有哪所學校能與之抗衡。那時交大還處在「比同濟高一截,比復旦低一截」的位置。

而近些年,在一股神秘力量的刺激下,交大不斷發育,現在已和復旦等量齊觀,「清北復交」成了中國名校的代名詞。

一個人將一所學校帶入一個新境界,可能在世界教育史上都稱得上奇蹟吧。

欽此。

(END)

我的微信號:yiwannianlai

加的標明知乎,通不通過隨緣~


推薦閱讀:

細思極恐 中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可怕現象
人力資源核心職能是什麼?
肥叔讀書計劃------愛的技巧和訓練(四)
孩子壞毛病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酸甜苦辣咸之轉科生活

TAG:教育 | 旅行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