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正在吞噬我們的記憶力嘛?

1、為什麼讀完書就忘記

下午花了三個小時,把東野圭吾的《宿命》給看完了。

只能說不愧為東野圭吾,布局能力實在讓人驚嘆,最後揭示謎底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炎熱夏日裡的那一罐雪碧,滋~的一聲,從內爽到外。

但是,剛剛打開電腦敲字的時候,想了半天,竟然想不起主角的名字了(四個字的名字我只能記得兩個字)。

閉上眼睛回憶整個故事情節,能夠想起來了竟然只有最後揭秘真相的斷斷續續的細節而已。

那麼,我下午花個三個小時,看這部懸疑小說,就是為了聽這麼一個故事爽一下?

好像,還真的就是這樣,東野圭吾講故事的方法,場景的描述,劇情的設計,想要表達的內核,我完全沒有去思考過。

甚至於主角的名字我都沒有去注意,能夠抓住我注意力的,只有那些情節而已。

那麼,就我這樣,還是大家都這樣呢?

是現在的我們開始這樣了,還是我們人類從始至終都這樣呢?

2、為什麼我們會遺忘

至少,在古代書籍缺少的時候,不會這樣子的,那時候因為書籍是如此的珍貴,倒背如流是真的倒背如流。

那真的是一個個字,一句句話,一段段文字,一章節一章節背後的思想,都被一次又一次咀嚼了幾百遍。

但是現在的我們,包括問了身邊很多人,越來越開始為了讀書而讀書,為了接受信息而接受信息。

有個比喻特別貼切,有時候看書就像泡澡,在泡的時候沉浸於故事情節,愉悅而又舒爽,但是泡完澡以後,記憶就隨著洗澡水流走了。

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顯示,一個人看過的大部分內容,都會慢慢被遺忘,特別是第一天,下降速度是最快的。

而現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瀏覽信息的方式變得越來越便捷,遺忘的下降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

明明下午看的小說,晚上就忘記了主角名字,哎、好憂傷。

最新的腦科學研究,記憶的牢固程度和記憶提取的頻率有關,也就是說每個人接受的信息都會被海馬體處理以後扔進記憶庫,存取能力是一直在的。

但是你要想起來,就得去提取,這個提取能力是會根據環境、年齡、習慣的變化而變化的。

像專業的知識,因為每天會用到,經常提取,就會記憶特別深刻。

但是平時的信息,故事的信息,娛樂的信息,二次提取的可能性就很低,於是大腦為了減帶寬,自然而然遺忘的更加的迅速了

3、越來越容易遺忘的時代

小時候讀歷史,長大後背歷史,對於年份、名字、事件的代號特別在意,因為要考試,也因為知道這麼一件事情特別的漲知識。

但是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後,特別是搜索引擎出現以後,對於這一些內容的記憶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因為只要你知道了「百度一下」這個認知記憶,那麼剩下的那些你都可以放棄去死記硬背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知道一樣知識哪裡可以查到,如何查找以後,就不會主動去回憶,主動去記憶提取了。

自然而然,我們對於這些信息的外部記憶,就會越來越少。

科技的便捷,降低了我們對「牢記」文化的需求

同樣的,當「牢記」不在被需求以後,瞬時體驗開始慢慢變得重要起來。

於是我們有時候讀書,更多的是追求故事情節帶來的體驗,追求的是「讀書」這個過程帶給我們的流暢感和成就感。

而那些真正的藏在書中的金礦,比如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裡面文字的魅力,情節的魅力,場景描寫的魅力,故事進程掌控的魅力。

再比如很多書裡面新的思想,新的角度,新的邏輯帶來的思想震撼。

這時候,記錄自己讀的書,或者找個朋友探討探討,就顯得特別重要。

真正讓你吸收精華的,反而是記錄筆記的幾分鐘,或者是和你朋友探討的幾分鐘,而是窩在沙發上舒爽愉悅的三小時。


推薦閱讀: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賺錢三大核心
「易文化」之猜想——爻變,我們的認知瘤
學習臨界知識,提升認知能力
為什麼自律是一種狀態?

TAG:記憶力 | 信息時代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