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書讀不懂,地名人名易混淆,該國民眾呼籲:恢復漢字!

3000多年前,一個中國人帶著一幫中國人跑到朝鮮半島,在那裡建立一個國家,把中國漢字語言帶了過來。這就是史書記載的箕子朝鮮。

後來西漢時期的燕國人衛滿也跑到朝鮮半島,又把漢文化在這裡固化下來。漢武帝甚至霸氣把朝鮮劃為大漢四郡。此後歷朝歷代,古代朝鮮與韓國作為中國藩屬國,國王封號由中原皇帝封,甚至連史書都用漢字記載。

後來朝鮮有一個國王叫李裪,在漢語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語言叫「諺文」,這就是韓語的雛形。但「諺文」在官方文書上卻總是引起歧義,無奈之下官方文書只能用漢字表述。

1962年,韓國時任總統朴正熙要求禁此使用漢字。但由於國內一些專家反對,一時沒有推廣下去。1968年,朴正熙在紀念韓文誕生522周年大會上,宣布從1970年全面禁止使用漢字,並推廣使用韓文。從此漢字便逐漸在韓國日常生活中消失。

漢字取消後,隨之帶來很多問題。因為古代韓國的史書全部用漢字寫成,不學漢字就很難讀懂,所以讀史書的只有那些專業學漢語的專家和學生,普通老百姓看不懂。

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在世時,他深刻認識到廢除漢字所帶來的問題,因此他聯合一些官員學者,要求恢復使用漢字。

為什麼韓國有那麼多人要求恢復漢字使用呢?這可不是韓國人向中國看齊,他們可是為本國利益出發。

1.害怕文化斷層。

只有了解本國的歷史才能延續傳統文化,古代韓國歷史連老百姓都讀不懂,怎麼能延續呢?所以要學習歷史,必然要先學漢字。近年來,韓國申遺的動作很大,從端午祭到祭祀孔子,從而看出韓國人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2.韓文歧義太多。

韓文是一拼音文,而漢字中有許多同音字,如果用韓文就會使人產生誤解。特別是在政府機關行文中,如果用韓文就會帶來很多麻煩。還有道路指示標誌,也容易產生誤解。個人身份證明如果不用漢字標註,會出現很多重名或者誤讀。所以,現在韓國政府機關里,一般用漢字行文。

3.追趕超越日本。

日本雖然使用日語,但日語中有很多漢字,這說明日本並沒有拋棄漢字,雖然讀法不同,但卻具有漢字含義。文化強大首先文字要強大,日本的做法也讓韓國人明白,單純拋棄漢字並不是明智做法,這樣反而落後日本。

更多精彩歷史探秘,請關注【泥腿看客】。


推薦閱讀:

有哪些歷史上的事實,沒有一定歷史知識的人不會相信?
「矮丑窮搓擼」與「地富反壞右」這樣的當代文化現象的思維方式是原舊意識形態的延續,在中國當代社會的事物與現象還有哪些?
君子和紳士有什麼區別?
【花名冊】伯利恆之星

TAG:文化 | 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