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相機不知道怎麼選?知道這些就不再迷茫!

想要入手一部相機,卻在琳琅滿目的相機品牌、型號之中迷茫,不知道該怎麼選?相機有那麼多參數要看,不知道怎麼樣的才是好的?聽說很多人買了相機不久就擱置不用了,怎麼避免?通過本文,我們將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一解答。

為什麼要買相機?

在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大的今天,額外再買一台只能拍照的相機似乎並不是一個拍照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買相機?只有明確了這個問題,我們購買的相機才能更持久地陪伴我們,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動力去發掘它的潛力。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單反、微單等相機的拍照功能要遠遠強於手機,而且它們對畫面的控制程度也是手機完全不能比擬的。但是,手機也有它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它極為便攜、極為易用、能迅速地拍照並分享給朋友們。對於完全沒有接觸過相機光圈、快門、感光度、白平衡等等複雜操作,又對學習專門拍照並沒有很高熱情的人來說,手機一鍵拍照一鍵分享的特性其實更為適合。畢竟,一台不能讓人產生帶它出去拍照的想法的相機,其發揮的作用完全為零。

圖01:對攝影器材花費無止境的調侃

對於如何確定自己真的適合購買一台相機,我的建議是可以先從認真使用手機拍照開始,了解手機拍出來的照片的光圈、快門、感光度,手機鏡頭的焦距、景深,了解如何使用手機相機的手動模式;嘗試閱讀一些構圖、光影的文章或者更系統的攝影基礎書籍,並使用手機練習拍照的構圖、主題、光影捕捉等等更有目的的拍攝。如果你已經對你手中的手機鏡頭特徵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並且希望對拍照這件事有更多的自主控制,那相機才應當進入你的購買清單。

相機有哪些類型?

確定了購買相機後,我們需要了解相機的一些類型特徵,這樣才能選出最適合我們需求的那一款。簡單來說,與現在我們大多數人購買的相機類型有關的特徵大致有:畫幅(APS-C、全畫幅、M43、中畫幅)、取景方式(單反、微單)和是否可更換鏡頭。

畫幅

由於我們絕大多數人現在都將購買的是數碼相機,因此本文略過膠片不談。關於數碼相機的畫幅尺寸,從小到大有1英寸、M4/3、APS-C、全畫幅、中畫幅(44x33英寸和6x4.5英寸)。

圖02:數碼相機畫幅對比

首先,畫幅帶來的影響十分巨大,如更大畫幅的照片通常來說畫質更好、普遍更高的像素、可用感光度更高、能夠擁有更淺的景深(更強的虛化)、視野更為寬闊等,與此同時,其機身重量、體積也會隨之增加。因此,總體而言,畫幅越大,照片質量越好,便攜性越差;畫幅越小,照片質量相對越低,便攜性也就越好。

如上圖,最左下角1/3和1/2.3是主流手機的畫幅。1英寸主要是卡片機、長焦機等相機的尺寸。M4/3畫幅主要是奧林巴斯、松下等廠商使用,其優勢在於比主流單反、微單更為便攜的機身、鏡頭,又比卡片機好得多的畫質。

APS-C畫幅與全畫幅則是目前市場上主流單反、微單的感光元件尺寸。其中,APS-C畫幅相機比全畫幅略輕便,價格也更低,套機價格普遍在兩千元到一萬以內,而全畫幅相機機身價格則主要在七千到兩三萬元。

再往上,44x33和6x4.5則是中畫幅的領域了。需要注意的是,「全畫幅」是比「中畫幅」要小的,比它們更大的還有「6x6、6x7中畫幅」、「4x5、8x10大畫幅」等等,但那些目前以膠片為主,在此不作過多介紹。

圖03:全畫幅(左)與大畫幅相機(右)

關於畫幅的選擇,新人主要以M4/3、APS-C和全畫幅為主,分別都有入門、中端、高端不同定位。在此給出的個人建議為:

如果想要輕便、以旅遊、家用等普通拍照為主,又能接受奧林巴斯等國內比較冷門的品牌,M4/3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想要以此為職業,或者希望能較深入地學習攝影,經濟上又不是非常的困難,建議選擇全畫幅,哪怕是如佳能6D系列、尼康D600系列、索尼a7系列等入門級;

對職業需求不是那麼強,只是想隨便拍一拍,但是希望和大多數人入手同樣品牌,建議選擇APS-C畫幅的中低端機型,如佳能三位數機型、尼康D3000/5000系列、索尼α5000系列和6000/6300等。

而對於高端機型,不論是M4/3、APS-C還是全畫幅,其功能定位都會有比較大的分化,會選擇它們的,應該都對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相機有一個基本的理解。這裡不再羅列。

圖04:佳能頂級旗艦機1DX

此外,相同品牌、不同畫幅之間的鏡頭也不能互相通用,比如佳能全畫幅鏡頭可以用在APS-C畫幅相機上,但是APS-C畫幅鏡頭卻不能用在全畫幅相機上。因此,選擇畫幅時,也應當將未來可能的鏡頭也考慮在內。

取景方式

前面所說的「畫幅」基本上影響了我們選擇一台相機所需要的價位,本部分的取景方式則更多受到我們對相機的傳統印象。說到專業相機,相信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單反」兩個字,而「單反」,其實只是表示了它的取景方式而已,對於成像來說,並沒有實質上的影響。

首先,「單反」的全稱為「單鏡頭反光鏡相機」,表明它只有一個鏡頭、有一個反光鏡,其實還有一個五稜鏡沒有體現在名稱上。除了單反,取景方式還有毛玻璃機背(帶有伸縮皮腔的大畫幅膠片相機)、雙反(雙鏡頭反光鏡,以120中畫幅膠片相機為主)、旁軸(沒有反光鏡,從鏡頭旁小窗格取景,以徠卡等膠片相機和傻瓜機為主)、單電(單鏡頭電子取景器相機)、無反(無反光鏡相機,常被叫做微單)等等,且單反的取景方式還有腰平取景(從上往下看)和眼平取景(我們常見的相機平放在眼前)兩種。

圖05:雙反相機結構圖。其下面個鏡頭專門用於拍照,上面個鏡頭專門用於取景觀察。這種取景框在上方,我們從上往下看取景屏的方式,就是腰平取景。

這裡只介紹目前數碼相機主流的眼平單反和無反(為便於大家理解,以下採用大家熟悉的名稱「微單」)兩種。

單反取景時,拍攝對象的光線從鏡頭進入相機內,通過相機內的反光鏡和五稜鏡,折射到取景器中,從而被我們的眼睛看到。而按下快門時,相機內的反光鏡抬起,使得被反光鏡反射的光線得以照射到感光元件(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通常是CMOS)上,並被感光元件記錄下來成為照片。

圖06:眼平單反取景結構圖

而微單沒有反光鏡、五稜鏡等光線折射結構,光線直接通過鏡頭照射到CMOS上,CMOS將其獲得的圖像顯示在相機背後的顯示屏上,類似於我們使用手機拍照時的體驗。

通過對比兩者的結構,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單反」和「微單」僅僅是光線走向上的結構不同,對最終獲得的照片質量幾乎沒有影響,決定照片質量的是相機內記錄光線的CMOS。「單反」這一光線反射折射的結構出現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解決雙反、旁軸等相機取景時的視野偏差問題,使得我們能夠獲得和拍攝畫面幾乎完全一樣的視野,在「所見即所得」上前進了一大步,因而取代了雙反和旁軸成為主流。而到了數碼時代,技術進步使得我們能夠將我們即將要拍攝的畫面提前顯示在顯示屏上,做到了在膠片時代夢寐以求的真正的「所見即所得」。

當然,雖然兩者對最終畫質沒有多大影響,但是由於結構的不同,它們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由於單反具有反光鏡和五稜鏡結構,這是一套獨立於數碼元件的單獨的光學系統,它的存在使得單反無法做到更輕便、更小巧;而微單取消了反光鏡和五稜鏡,因而可以做到極為小巧的機身,同時不縮減畫面質量,這也是微單最大的優勢。另一方面,由於微單是用CMOS時時刻刻在讀取光線數據並顯示在顯示屏上來取景的,其電量消耗遠遠大於擁有獨立光學取景系統的單反,這也是微單目前最大的劣勢。

圖07:微單與單反的體積差異

可換鏡頭

除了畫幅和取景方式的區別,相機還有「是否可以更換鏡頭」的差異。卡片機、長焦相機、運動相機等多數屬於不可更換鏡頭相機,只有我們熟悉的單反、微單等才能更換鏡頭,而且鏡頭也需要額外購買。

這裡專門提到是否可以更換鏡頭,只是想告訴大家,並不是可以更換鏡頭的相機才是專業的相機。卡片機由於其極好的便攜性而常常作為旅遊用的相機或者攝影師的備機,其中理光GR、索尼黑卡等相機由於只有一個固定鏡頭,可以將鏡頭質量和與相機的銜接做到最好,因而無論畫質還是操控,都遠超中低端單反、微單等,受到極大的追捧。

圖08:街拍神器——理光GR

如果只是想旅遊或者拍拍日常生活用,希望能夠有極好的便攜性,不想出門帶著笨重的器材和鏡頭,卡片機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相機參數

除了畫幅、取景方式等核心的結構,我們還需要了解以下這些相機的參數。

像素:很多人都知道的是,像素越高越好。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它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畫幅相同」。目前M4/3畫幅主流像素在1000-2000萬像素之間,APS-C畫幅在2000萬左右,全畫幅2000-3000萬,少數主打高像素的相機有4000萬以上像素。對比之下,很多手機像素也達到了2000萬以上,然而,它們的畫幅極小,導致像素再高,畫質也無法與相機相比,哪怕是像素比較低的M4/3畫幅。

在此,我們對像素的選擇原則,應當是「是否夠用」。如果只是在手機上看照片,而不是瘋狂地放大,通常來說數百萬像素就足夠;如果是列印7寸照片,六七百萬像素也不會看出模糊;如果列印十幾二十寸的家用合照等,則需要一千多萬像素。另外,如果需要較多地裁剪照片以方便修圖,那像素自然是越高越好,這樣裁剪的餘地將會更大。

圖09:常見照片列印尺寸所需的像素

可用感光度:對於同一台相機來說,其拍照時所使用的感光度越高,所得的照片噪點也就會越多越明顯,感光度高到一定程度,噪點就會變得肉眼可見。而每一個系列的相機,其使得噪點不致太過明顯的最高感光度,就被稱為可用感光度。

最高可用感光度與畫幅大小和優化處理相關,畫幅越大,其感光度導致的噪點問題就會越小,可用感光度就越高;部分相機會專門針對高感光度進行優化,降低噪點,增強相機的夜景拍攝能力,比如索尼α7s系列。

圖10:某台相機的不同感光度的噪點對比圖

在此,個人的經驗是,一般有燈光的夜拍,選擇F2.8或以上大光圈和1/125s左右的快門,能使得感光度控制在3200以下。如果需要拍攝星空等非常黑暗的照片,則需要選擇可用感光度更高的相機。

對焦點與對焦速度:對焦點即相機自動對焦時能夠自動進行對焦的位置,對於自動對焦來說,其數量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很多有經驗的攝影師可能更常用中心點對焦,此時對焦點數量多少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而更快的對焦速度,對於抓拍、快速拍攝來說更為重要,高端機型也通常會重點提高這項指標。

圖11:索尼a7m3幾乎遍布全視野的對焦點

動態範圍與寬容度:動態範圍,即相機能夠記錄的從最暗到最亮的畫面的亮度差。比如對於夏日晴天既有天空又有樹蔭的場景來說,動態範圍低的話,拍出來的照片要麼天空一片白色(過曝),要麼地面一片漆黑(欠曝),我們常用的手機就是動態範圍窄的典型。

寬容度,則是當我們的曝光太高或太低時,相機依然能夠記錄畫面信息的能力,比如欠曝5檔寬容度的相機,就是在我們曝光不足達到5檔時(通常我們只能拍到一片漆黑),通過後期依然可以提高曝光,將畫面還原回來。

圖12:利用寬容度將欠曝圖像拉回正常

對動態範圍和寬容度來說,當然是越高越好。通常來說,大家比較認同的是尼康相機在這方面更有優勢。

防抖:熟悉快門的都知道,我們應當保證快門速度在安全速度之上,即鏡頭焦距的倒數,如50mm鏡頭的安全快門就是必須快於1/50s,這樣才能保證相機不會因為我們的手抖而拍到模糊的畫面。現在,很多相機和鏡頭都加入了防抖功能,使得快門速度比較慢的情況下,相機能夠自動彌補我們手抖帶來的影響。通常來說,相機防抖能夠使得我們的快門速度慢於安全快門1~2檔,比如50mm鏡頭,一般能夠讓我們能手持相機到1/15s左右的快門。

在此,我們可以優先選擇帶有防抖功能的相機以及鏡頭,方便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下拍照。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使用三腳架拍攝,務必記得關掉防抖功能。

圖13:索尼a7m2對五軸防抖的宣傳圖示

操控:相機通常都會有「入門」、「中端」、「高端」等不同定位,這些相機其實在成像質量上的差別並不是太大,主要的差別在於對焦及操控這兩套系統。一台操控順手的相機,通常會將快門、光圈、感光度、曝光補償、白平衡等等經常需要手動調節的選項進行單獨設置,使得我們最方便地使用。而較為入門的相機,則更多地會偏向於自動化的功能,而省略繁雜的手動調節裝置。

圖14:索尼入門機型a5100機身極少操作按鈕,很多操作都需要進界面菜單,較為不便

鏡頭

對於單反、微單等可以更換鏡頭的相機,我們還需要另外購買鏡頭才能正常使用。大多數商家在出售相機時都會為相機搭配一個比較便宜通用的鏡頭,以方便客戶直接使用,這就是「套頭」。這些鏡頭多半會是16-50mm、28-70mm或者50mm F1.8。然而,這些變焦套頭除了能變焦外,並沒有更多用處。因此,個人建議仔細想一想自己拍照的需求,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自主搭配最合適的鏡頭。

對於初學者來說,選擇鏡頭更多的其實是在選擇鏡頭焦距。鏡頭的焦距其實就是視野範圍,焦距越短,視野越寬廣;焦距越長,視野越窄,看得也越遠。其中,35mm及以下可認為是廣角,35-70mm為標準焦距,70-135mm為中長焦,135mm以上是長焦。

圖15:不同焦距的視野範圍

鏡頭根據焦距是否可以變化分為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定焦鏡頭焦距不能改變,如我們的手機鏡頭(iPhone 6鏡頭固定焦距4mm,等效焦距約28mm),但是通常光圈較大,虛化能力較強。變焦鏡頭焦距可以改變,方便我們改變視野範圍進行構圖,但是光圈通常比較小,虛化能力不如定焦鏡頭,其畫質也稍遜一些。

圖16:尼康定焦鏡頭(左)與變焦鏡頭(右)

同時,鏡頭的視野範圍還受到相機畫幅的影響,同樣焦距的鏡頭,畫幅越小,其視野範圍也越小。因此,有時候為了在不同畫幅的相機之間比較鏡頭的視野範圍,我們使用了「等效焦距」這一轉換。其中,最常用的就是APS-C畫幅要達到與全畫幅相同的視野範圍,需要把鏡頭焦距乘以1.5。如APS-C畫幅上的50mm鏡頭,與全畫幅75mm鏡頭的視野範圍相同。

圖17:50mm鏡頭在全畫幅與APS-C畫幅中的視野範圍對比

對於第一支鏡頭來說,如果我們以拍人為主,想要更強的背景虛化效果,在此建議選擇標準焦段的定焦鏡頭,如等效全畫幅的50mm(APS-C的35mm);如果以旅遊風景等內容為主,想要儘可能地拍到更多題材,或者暫時不知道主要拍什麼,而且對虛化暫時沒有什麼要求,建議選擇APS-C畫幅的18-55mm、18-135mm、全畫幅的28-70mm等變焦鏡頭,待拍攝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對第二支鏡頭需要什麼有一個大致概念了。

配件

當我們認真深入學習攝影時,我們就會發現,與相機搭配的還有很多很多配件,比如最必須的攝影包,最常見的三腳架,還有人像攝影必備的閃光燈、反光板,風光攝影必備的各種濾鏡,以及妥善保存相機的防潮箱等等。這些配件的花費應當在我們購買相機時就列入未來的開銷當中。當然,我們可以在入手第一台相機後,再根據自己在使用中產生的需求來決定購入哪些配件。

圖18:防潮箱可以存放相機,避免受潮發霉,南方地區尤其重要

都有哪些品牌?

由於現在各家鏡頭與相機之間的連接卡口都不相同,因此,選擇相機品牌並不僅僅是選擇一台相機,更是選擇該品牌旗下的一系列鏡頭,乃至其他各種配件。這裡,我將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相機品牌簡單介紹如下:

佳能CANON:進入數碼時代後,佳能長期佔據單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地位,成為大多數影樓、專業攝影師的主要工具,也受到了廣大模特的喜愛,甚至經常會有調侃妹子(乃至一些影樓傳統攝影師)不認識其他品牌相機,只知道佳能的梗。

佳能目前的產品主要有EOS系列單反和M系列微單。其中EOS系列是佳能的主要產品,鏡頭卡口為EF,包括APS-C畫幅和全畫幅。對APS-C畫幅來說,四位數及三位數機型是入門級(如700D),兩位數機型是中端(如80D),7D系列是高端;對全畫幅來說,6D系列可以認為是入門款,5D3可以認為是中端,5D4高端,1D是佳能頂級旗艦機。M系列目前均為APS-C畫幅。

圖19:佳能5D3

尼康NIKON:尼康常年位居單反市場份額第二。與佳能相比,其動態範圍和寬容度較高,非常便於後期調整,成為很多風光攝影師的首選。尼康目前只有單反,鏡頭卡口為F,其四位數機型是APS-C畫幅,D3000系列是入門級(如D3400),D5000系列是中端(如D5300),D7000系列是高端(如D7200);三位數機型是全畫幅,D600系列是入門級(如D610),D700系列是中端(如D750),D800系列是高端(如D850);D5是尼康頂級旗艦機。

圖20:尼康D850

索尼SONY:索尼也曾做過單反,然而一直沒能進入主流。現在,它憑藉新的微單闖入了專業相機市場,成為數碼相機市場第三、微單市場第一。目前索尼微單鏡頭卡口為:APS-C幅E卡口、全畫幅EF卡口。其A5000和A6000系列是APS-C畫幅,其中A5000系列和A6000是入門款(如A5100),A6300是中端,A6500是高端;A7和A9是全畫幅,其中A7系列是入門級(如A7M3,其實這台微單性能已經超過佳能和尼康的中端單反,只是被索尼定義為入門級,真正的入門級應當是上一代產品A7M2),A7R和A7S系列是中端(如A7R2),A9是高端。

圖21:主打視頻錄製與暗光拍攝的A7S系列

賓得PENTAX/理光RICOH:賓得曾在膠片單反時代如日中天,進入數碼時代後只能勉強維持單反市場份額第三的位置,而且與佳能和尼康的差距非常之大,有成為非主流的趨勢。但它的單反體積最小最輕便,且幾乎所有相機都帶有防水防塵的特性,使其在野外拍攝中成為首選。賓得的股東理光也與其類似,目前已經退出單反市場,只剩下便攜相機GR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賓得鏡頭卡口為PK口,目前以APS-C畫幅為主,僅有K1一款全畫幅,645Z一款中畫幅。

圖22:耐受極端自然環境為特色的賓得

富士FUJI:富士曾是世界知名的膠片製造商,其膠片產品多色彩清淡,反差較小,是現今「日系色調」的主要來源。膠片沒落後,富士憑藉其數十年膠片製造的色彩累計,在微單市場佔據了比較重要的位置。與索尼的專業化道路不同,富士微單專註APS-C畫幅,特色為復古經典的外形、極為逼真的膠片模擬色彩、體積小且質量極高的鏡頭,非常適合不追求專業發展的日常使用,以及不喜歡自己再做後期處理的童鞋。此外,富士還有GFX系列中畫幅作為專業攝影師的選擇。

圖23:復古外觀的富士X-T2

奧林巴斯OLYMPUS:與富士類似的,奧林巴斯也選擇了一條外觀及便攜的特色道路,專註於M4/3畫幅,在日本擁有較高市場,但國內比較小眾。

圖24:復古外觀的奧林巴斯

徠卡LEICA:「德味兒」代言人,攝影界的LV。在膠片時代,其專註於135畫幅旁軸,成為很多街頭攝影師的主要工具。進入數碼時代後,徠卡以其極高的品質、經典的外觀、眾多特別紀念版、高昂的價格而成為類似於奢侈品的存在。

圖25:徠卡Q系列全畫幅無反

哈蘇HASSELBLAD:從膠片時代開始,哈蘇就專註於中畫幅相機。現在,它仍然是很多專業攝影師踏入中畫幅領域時的主要選擇。

圖26:哈蘇中畫幅單反

總結

選擇相機,主要是在選擇品牌與畫幅,再結合自己的預算就能基本確定哪一款相機。此外,需要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要購買的鏡頭,如有必要,還需要考慮其他配件。

推薦閱讀:

微單相機排行產品評測怎麼樣?
富士GFX50S影展體驗
世界最高獎金攝影比賽HIPA 攝影比賽冠軍作品《阿勒頗的春天》
談工匠精神?小胖帶你看哈蘇是怎樣製造數碼相機的

TAG:攝影入門 | 數碼相機 | 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