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青詞的前世今生

初遇青詞

青詞是道教科儀儀式中常用的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又被稱作「青辭」,在文學上有一個別名叫作「綠章」。它起源於唐,盛行於宋、元、明時期,衰落於清朝。

齋醮詞(資料圖)

青詞作為道教的奏告文始見於唐代太清宮的齋醮活動中。《翰苑群書》記載:「凡太清宮道觀奏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唐代將道教視為國教,視太上道祖老子為祖先,故而道教科儀在唐朝發展興盛,青詞由此得以產生。此時的青詞內容多以謝罪、禳災和保佑平安、為國消災,為民祈福為主,具有十分顯明的宗教神秘色彩和儀式性,作為進獻神靈的齋醮詞,平常人很難讀懂。從寫作手法來看,青詞用語追求辭藻華麗,文言對仗。形式上有四四對、四六對、六六對等。

跟著青詞訪唐宋

青詞的創作在宋代達到高峰,從唐宋兩代遺留下的青詞作品數量來看,宋人所做青詞數量遠遠超過了唐人。由於宋代統治者繼承了唐朝的宗教政策,尊奉道教,並將齋醮科儀視為設教要務,此時道教齋醮盛行於朝野上下,青詞便從官方走向了民間,成為了常用文體,以至於宋代文人們常用以青詞來切磋文藝。據不完全統計:《全宋文》等書籍中留有青詞作品的有近百人,現存宋代文人別集中含青詞的約有七十餘部,宋人留有青詞作品1400餘首,其中不乏宋真宗、夏竦、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周必大、王安石、陸遊、葉適、秦觀、真德秀、楊萬里等名人的青詞。

嚴嵩所作青詞:直廬稿(資料圖)

明朝早期對於青詞的限制也極為苛刻。《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下令:「道士設齋,亦不許拜奏青詞……」。這種情況到了明朝中後期才有所有所改變,尤其是在嘉靖年間,青詞的創作到達了鼎盛時期,相繼湧現出了如李春芳、嚴嵩、徐階、郭朴、袁煒等多位內閣首輔,皆因撰寫青詞而獲皇帝恩寵。如徐階這首「離九霄而膺天命,情何以堪。御四海而哀蒼生,心為之傷……」看似在暗贊皇帝,實際上隱藏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明史·宰輔年表》統計顯示,嘉靖十七年後,內閣14個輔臣中,有9人是通過撰寫青詞起家的,時稱「青詞宰相」。而此時青詞除了在官場盛行,其內容也經過了長久的更替,早已變得更加普遍化、日常化,除了為國家禱告,還不乏有祈求自家宅舍安寧的、為過世的親人祭奠超度的、求財求仕途的,甚至還出現了生日祝壽的青詞。這些民間所著青詞雖不已辭藻華麗著稱,但卻是詞人的真情流露。

青詞的內容從禱祝變成為了作者情感的抒發(資料圖)

在唐、宋、明三朝的歷史進程中,通過道教齋醮科儀的發展與完善,青詞得以產生及演變,成為了人與神靈通信的方式。通過道教自身的傳播,青詞走出玄門,深入宮廷又轉向民間,逐步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從莊嚴宏大的科儀制度與教理教義中走了出來,成為了一種更廣泛化的文體。通過高功及學者的創作,青詞的語言更加典雅華麗,富有美感。又通過其創作主體從道士轉向文人的變化,青詞的內容從禱祝變成為了作者情感的抒發,將其特定的文字律格普化成為了更易傳播的民俗文學形式,向著正真的純文學創作靠攏。青詞在這一系列轉變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了世界宗教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道教文化中各種優秀的思想也藉以廣為傳播,使道教的宗教義理及神仙信仰得到了廣泛的闡揚。

字裡行間表達出其憂國憂民的情懷(資料圖)

誰給青詞畫上了句號

到了清代,朝廷開始抑制道教的發展,政府停止了官方的齋醮活動,青詞因而走向衰弱。特別是乾隆年間,皇帝以:「青詞一體,乃道流祈禱之意,非斯文正軌……用青詞致告,尤為不經。雖抄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為由刪去了存於《四庫全書》中所收錄的青詞。雖然統治者有意抑制青詞的傳播,但文人墨客中仍然有不少青詞佳作產出,如龔自珍四十八歲時因不滿朝政,辭官南歸,路過鎮江遇道士設醮,寫出著名青詞《已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祈求上天降下建業大才,字裡行間表達出其憂國憂民的情懷。

青詞作為道教與文學的共有文體,在世界宗教類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基於中國歷代統治者對於道教的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了政治局勢。經過歷代的積累與變革,雖然青詞的結構沒有過多變化,但其內容更加豐富,不僅僅囊括了道教的變革,還能夠側面反映出當時的國情和人民的生活狀況。所以,即使在今天青詞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研討價值,它可以為從事道教文化歷史研究以及中國歷史、文學研究的學者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推薦閱讀:

三魂七魄存在嗎?
如果有陰間,那麼那裡的地圖會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有些佛教徒看不起道教?
閑話《道德經》(五)道法自然

TAG:道教 | 清朝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