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求義:第十五章 誠意與意誠

第十五章 誠意與意誠

「意」,金文由「音+曰」構成,「音」是說出的話,再加「曰」,強調聲音是由內(口)向外發出的(聲音)。篆文「意」,變「曰」為「心」,再次強調聲音是由內(心)向外發出的(聲音)。

「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說文解字》。意通志,我們再來看看「志」的含義。

「志」,金文由「之+心」構成,表達的是「由內(心)發出的、內在(心)所嚮往的」 的含義。

《黃帝內經》中,「志」有「怒喜思憂恐」五種,,分別由「肝心脾肺腎」 發出。

由此可見,「意」與 「志」 強調的是由內在發出,「內在」包括但不限於「心」,發出的東西也不限於「聲音」,含義十分廣泛。

「誠」,金文由「成+言」構成。

「成 , 造字本義:動詞,武力征服,稱霸一方。」——《象形字典》

「成,就也」——《說文解字》

「就,造字本義:動詞,建成超高建築物」——《象形字典》

所以, 「成」 就是完成、實現、達成目的。

所以, 「誠」 就是完成、實現所說的話(或者是想法)。

所以,「誠意」 就是努力去做,去完成、實現內在所發出來的東西,讓它達到「成」的標準(包括自己的目的)。

所以,「意誠」 就是自己內在發出來的東西,達到「成」的標準(包括自己的目的的實現)。

「意」與「知」的關係,近似於潛意識和顯意識的關係。

「意」是 「知」的動力之源,沒有 「意」, 「知」就無法產生和存在。「知」也可以引導、調動、控制「意」。

「致知」和「誠意」都有去做、去實現的意思,「知至」和「意誠」都有完成、實現、達到目的的意思。所區別的是,前者有著明確的目標、路徑,而後者近似於無明。

由「知至」到「意誠」,是一個用「知」去引導、調動、管理「意」的過程。就像我們養花一樣,我們適時澆水、施肥,花就能很好地生長,但是我們只是做了一些管理,真正的完成者還是花,花自己才是最大的功臣。

「意誠」是「知至」的一個標準,也是「知至」的另一個境界。


推薦閱讀:

格物致知這一儒家公案的現代解讀和分判
何所言:儒,道,陽,陰
儒學對人性的兩種解釋所揭示的人生意義
崔治平:儒學的歸宿

TAG:國學 | 儒學 |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