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買了那麼多微課,除了費錢,一定沒學到什麼吧?

你買了那麼多微課,有多少是真正對你有幫助呢?

我是指提升了你的專業技能,或者直接反應到工資上的,僅有啟發性的不算。如果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和看網綜、刷美劇其實沒什麼分別:都是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讓你快樂。不同的是,比起單純的娛樂消遣,這是打著積極上進大旗的一次又一次自慰。

01.

從主張碎片化學習,到各種知識付費平台的崛起,連外國人都感嘆道:中國人,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熱愛學習。

如果你還心懷夢想身在職場,沒買過幾門線上課程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就像一個學生再忙,也要抽時間看會兒番劇、刷個彈幕,不然和同齡人都找不到共同語言。職業技能提升、培養一門興趣、為開啟斜杠人生做準備,上微課的理由各有各的不同,結果卻驚人地相似——真正帶來明顯改變的少之又少。

我觀察了一下周圍上微課的人,大概有這麼幾種問題(歡迎補充):

1. 跟風:別人買我也買。

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學,擔心自己被落下。閨蜜開始做微商了,據說還不錯,我也試試。同事開了公眾號做自媒體,現在已經有幾萬粉,小有名氣,我也趕緊開個。周圍人都在通過微課學習提升自己,我也不能落下。

想問一下:這一生,你到底要活成誰的盜版?

2. 焦慮:學習讓我覺得還活著。

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打拚的小夥伴,你會發現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不及時跟進,你很快就失業了。

拿網路推廣這個職業來說,

  • 2000年~2011年,會SEO和SEM就夠了。
  • 2012年~2016年,要懂ASO、活動策劃能力。
  • 2016年至今,都在談增長黑客了。

在《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紅桃皇后說:在這裡,你必須保持不斷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3. 目標明確,有針對性。

我一個朋友,希望提升自媒體寫作能力。從去年到現在,有關寫作主題的微課買了4~5門,期間還研讀了一些提升寫作能力的書。略有小成。

但每次看到一些天生碼字如行雲流水的人就倍感無力:真是同人不同命,付出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

你在和別人拼努力,別人在和你拼天賦。

02.

如今,學習機會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唾手可得,但消化吸收是個問題。

《天龍八部》中聚賢庄一戰,喬峰僅憑一套太祖長拳便力壓眾高手,令人讚歎。不愧南慕容,北喬峰之名。技術沒有高低,理解卻有深淺。如果有比學習一門技能更重要的事,那一定是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

我們太渴求學到各種技能、知識、方法,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個面:對學習能力提升的學習。市面上這類內容很少,即使有,也是「如何一年讀300本書」、「逆襲人生的時間管理術」、「高效記憶」之類以偏概全沒有觸及本質的東西。

你的閱讀目標現實么?

我們都知道,一年是365天。如果一年讀300本書,平均一天多一點讀完一本書。如果一年讀100本書,也要3天多一點讀完一本書。而且,我們平時還要8小時工作,6小時左右的睡眠,再除去吃飯喝水日常交流,這樣的目標如何實現呢?

要麼是一本書只看幾節或者幾頁,要麼又在搞噱頭。

再者,閱讀量真的重要麼?即使重要,也只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認,更高的認知往往是建立在自身的龐大知識儲備基礎上的。但你又怎麼解釋面對同一本教材,有人考100分、有人徘徊在及格線、有人考了個位數呢?

時間管理的幾個流派:

要事第一

這個理論出自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用來對事件作出決策的。教你把每天要做的事按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

然後重點做重要不緊急的,因為這是規劃類事項,養成你的條理性。

少做重要且緊急的,這是救火類事項,這類事項多了,一般是沒有做好規劃。

其他兩項要麼不做要麼讓別人做,因為這些事不能對你產生長遠影響。

但實際執行中你會發現:這些事其實很難區分象限,並且有些瑣事非親力親為不可。

清單系

要你把第二天需要做的事兒列出來,然後完成一項勾選一項,核心思想是把事件流程化。但實際執行你會發現,我們會不斷被開會、電話等臨時事項打斷。

這個思想源於阿圖·葛文德,作者是個醫學工作者,提出《清單革命》的初衷,是因為醫生和護士在工作中,常常會對病人狀況漏查,出現醫療事故。這其實是用來對待辦代辦事項進行核查,避免錯漏的。

番茄鍾系

這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民間人士得出的,從未得到過科學驗證。萬維鋼在專欄答疑中指出,25分鐘休息一次,這個打斷頻率也太高了,不適合腦力工作。

其實我們更應該研究的是,如何進入「心流」的狀態。就像《異類》的作者,只看到了「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忽略了更重要的「刻意練習」情境。

中國足球一直不行這個問題,有人歸結為中國人的素質、社會體質、傳統文化,很是可笑。難道為了這門手藝,要舉全國之力來一次國民反思么?太簡單的歸因,是非給即白的成功學;太複雜的歸因,是站在學術高度的滿嘴跑火車。

提升球技的方法就應該是科學練習,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就應該是研究學習本身,而不是什麼速讀、時間管理、記憶之類的旁門。

03.

做為一個身在職場的資深焦慮者,我從兩年多前開始關注如何有效提升學習能力這個主題。期間通過看書、訂閱專欄、買微課、和牛人交流等手段,這條脈絡逐漸變得清晰多了。

史蒂芬·平克在《心智探奇》中,首次提出心智計算理論。指出:

我們的心智就像是計算機一樣,都是由信息輸入系統、信息處理系統和結果輸出系統三個部分組成。心智面對不同的信息,就相當於計算機面對不同的指令,會啟動不同的軟體和程序進行處理。所有的這些軟體、程序組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心智系統。

心智把接收到的信息,用「表徵」的方式在大腦中進行加工,然後做出反應,進行輸出。表徵就是信息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

這麼看來,要想提升我們學習新知的能力,就需要對大腦的輸入系統、處理系統、輸出系統做全面的優化提升。

對此,我結合許多有關學習方法的多本著作和實際工作反饋整理了5大板塊,14個知識要點,

如下圖:

這解決了如何快速掌握一門新技能核心方法的迷思,體現在工作中,2年內我從APP推廣經理、文案策劃經理最終成為公司的運營負責人。我把這些心得分享給幾個好友,他們都表示,這些內容結構嚴謹、高效,幫他們解決了職場學習的困惑,並且已經滲透到每天的學習和工作中。

現在,我決定把這些內容分享出來,幫助在成長中心存困惑的你!

iiMedia Research統計,2017年知識付費總用戶數達1.88億,線上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常規渠道。但在知道和得到之間還要有個做到,你買到的知識還不是你的,要有化為己用的能力。

我身邊的朋友買微課花的錢少的幾百,多的幾千。看看賬單,你花了多少錢呢?

我用2年的時間,買了大量的微課、專欄、書籍,總結出方法後拿到工作上去驗證,多次優化調整,整理出一個專題:

《如何快速掌握一門新技能?》

在我公眾號(雜文夕)後台回復[課程],獲得詳細內容。


推薦閱讀:

TAG:學習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