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雨花齋吃了一頓免費的午餐
之前看過這篇文章,感覺很真實,之前也有去過基本上很吻合了。
分享給大家
「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免費的午餐。」
初識雨花
今年的4月14日,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到「雨花齋」,就趕上4年來的第一次放假。
其實,在我剛來上海之前就有聽說過「雨花齋」這個名字,模糊的印象里好像是一個吃素的地方。
但是,莫名幾次起心動念卻一直沒有來過一次。
來之前,我並不知道這是這家店4年來的第一次休息。
明明是周年慶,卻為了都讓那些流浪的人每天都能吃上飯,愣是辦成了4年才辦一次,更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一家店可以4年不停休地做公益。
早上8點,大家就早早地來了,每個人排著隊去拜孔子像,白髮蒼蒼的老人都排排坐,身上都穿著「感恩吃素」的馬甲。
那天,是我第一次認識雨花齋。
知曉「沒有殺戮,拒絕交易,感恩吃素」;那些白髮蒼蒼的老人,竟然都是義工;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一起去外面的素食館吃飯。
有著自己最鮮明的特色,「吃多少拿多少」、「光碟」光到徹底,用水一衝就乾乾淨淨,先吃完的人還會幫餐廳收碗筷。
分享周年慶蛋糕
吃過飯以後,帶著義工爺爺奶奶們去逛公園。
那天還有點冷,但是老人家們卻開心的不得了,說是要找回童年的感覺。
雖已白髮蒼蒼,卻仍童心不改,看到相機舉起,仍會最開心地喊「茄子」。
雨花齋
雨花齋是一家互助型的全免費公益素食餐廳。
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一朵大大的被雨水澆灌的花朵,和「感恩吃素」四個大字,
「吃素」這個詞是很容易和宗教掛上鉤的。
所以很多剛接觸到雨花齋的人,會以為它是一個宗教性的場所,我也不例外。
畢竟所有信佛的人都吃素,會無私地幫助別人,而且雨花齋的第一個發起人也確實是一個出家的僧人。
「那我沒有宗教信仰,我是不是就是不能進呢?」我偷偷地問雨花齋的一位義工奶奶,「誰說的吧,哪有什麼區別,大家想吃就都來吃。」
忽然就被羞紅了臉,善良是每個人都有的呀,哪裡是只有什麼樣的人才可以,被奶奶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敲醒了。
雨花齋的核心精神「拒絕殺戮、沒有交易、感恩吃素」。
「拒絕殺戮」是指人與動物、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沒有交易」強調的是互助和奉獻;
而「感恩吃素」則是一種找到幸福的原點和學會感恩的願景。
感恩吃素
一開始當我看到這個四個字的時候,我是完全不理解的。
於是有了第二次的「雨花齋」之行。
中午11點準時吃飯,我約了一個朋友早早的就到那邊。
店門口有專門的義工會向你行90度的鞠躬,「歡迎回家」,彷彿迎接好久沒有回來的孩子。
時間還沒到11點,卻早已坐滿了來吃飯的人。
以老人為主,當我走進餐廳的時候,立馬受到了爺爺奶奶關注的目光,有熱情的奶奶拉著我的手,讓我坐在她的旁邊,生怕我第一次來,會感到陌生害怕。
吃飯之前大家會一起讀一遍感恩詞,如果不是參與其中,你會覺得這種舉動很傻,就像小學生讀課文一樣。
但當一群陌生人一起感恩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感動,是你無法拒絕的。
如果說當我踏進這扇門之前,還覺得陌生,那此刻的一致性就是最好的
「破冰」。讀一樣的話、用一種方式排隊取飯、吃多少拿多少,光碟,誠心誠意的去感受,這頓飯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感動。
「雨花齋」一天要容納300-400個人吃飯。
很難想像就這麼一個100多平方大的地方,服務人員全部是義工,來自各行各業,年齡也各不相同。
來旅行的遊客、年過半百的老人,還有還在上學的學生……,就靠著許許多多人的發心,雨花齋自2011年來,在中國已經有上百家店。
如果一天300人,每個人中午吃兩個雞腿的話,那將有300個小雞將失去生命。
但當有三百人同時吃素,相當於我們拯救了300條生命,那365天呢?我們有100家店,那又有多少呢?
感恩吃素。
成為小雨花
第三次來到「雨花齋」,我成為了義工。
沒有什麼很繁瑣的流程,寫個名字,穿上雨花小馬甲,就可以找事情做了。
領了一個在門口迎賓的活兒,就是客人來了「歡迎回家」,離開了「感恩吃素」,動作和語言全部重複。
但是當你真誠的希望注入的時候,你會收到相同的感恩,甚至會收到陌生人發自內心的感謝。
那天正巧趕上有人送來巧克力,於是每個來到的雨花齋吃飯的人都可以領到兩塊巧克力。
當我看到爺爺奶奶領到糖果開心的像個兩三歲的孩子,我差點就哭出聲來,有多久我們都沒有兩塊巧克力就能擁有的快樂了?
我們賺了很多很多的錢,可以買很多很多的巧克力,卻再也不能感受小時候快樂的千分之一。
對於一個做過義工的人來說,慈善其實是一件有門檻的事情。
有些朋友知道我曾經在西藏做過一段時間義工。
輾轉了好多次,審批了很久才通過,所以有些時候當即使懷抱滿滿愛心,你卻會付不出。
你的愛心很容易就會被等待和門檻攔在門外。
而「雨花齋」卻不管你是誰,只要你想,就可以。
「做了就好、吃了就好、舍了就好、夠了就好、了了就好」 ,這是掛在「雨花齋」裡面的5個「了」,但要做到這個5個了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機緣。
付出是一件快樂的事,被人需要更是一種極大的奢侈。
我深知這種幸福的來之不易,在這種氛圍下,你將會很容易遇到和你有一樣感知,所謂的「同頻」的人,可以沒有顧慮的分享和交流,那種快樂更是無法表達的。
種子
三次進「雨花齋」,每一次的身份都不同,給我帶來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從一開始的懷疑、疑慮再到感動、理解,到最後的身體力行,只不過是一顆心的轉變。
「雨花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餐飯和幫助別人,更多的是喚醒我對人的善良,是一種思考。
我們總是在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在疑慮和不安中謹慎地生活。
「做了就好」成為了我們最難實現的課題。
我們變成了經常問自己,「做這件事,我能得到什麼?」的人。
一直盯著結果不撒手,卻忘了故事的開頭是去「做」。
「雨花齋」就這樣在我的心裡植入了一顆名叫「善良」的種子,我很想讓我身邊的每個朋友都去看看,都去吃一餐飯,把坐在你身邊的爺爺奶奶,當成你許久未見的親人,陪他們吃一頓家常便飯。
隨喜轉發。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http://weixin.qq.com/r/6C_SivDEfq0BrbTp93r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甘道夫為什麼不自己送魔戒?
※天賜的「賢者時間」,你要珍惜——《孤獨:回歸自我》
※再一次細細咀嚼《平凡的世界》那讓人動容的開篇
※2016 年 3 月份閱讀記錄
※【換書吧】擺渡人
TAG:閱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