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真的離開了嗎?

在建築領域,「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是一組相對模糊的定義,它們常常與某段歷史、某種風格,或者某個社會運動有所關聯。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清晰的分辨出一個建築是採用了簡單或是繁複的設計手法,但是對一個建築風格進行定義,還需要更多的附加條件。

▲現代主義代表作—薩伏伊別墅

在錯綜複雜的歷史條件下清晰的區分兩種建築風格,是困難甚至是愚蠢的行為。但即便如此,我們也要試一試!

社會和技術vs懈怠

「現代主義」通常被認為是產生於偉大的社會運動——工業革命當中的。新工業中心的建立導致了城市的爆炸性增長,先是英國,而後是北美和歐洲其他國家。

開創性的大規模生產與流水線技術能夠生產出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如鐵、鋼和混凝土等新材料),而新的政治形態,像共產主義使建築成為了意圖明顯的政治實踐。

▲鋼筋混凝土設計

所有的這些因素,導致了勒·柯布西耶當時的作品大都是大型混凝土與玻璃盒子的形態。20世紀中葉,大眾生產的商品幾乎無處不在,這也導致了現代主義建築在當時的普及。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現代)

後現代主義通常被認為是對現代主義的超越:於是年輕的建築師被灌輸了各種關於大規模生產以及樸實無華的外形美學思想。

▲阿爾多·羅西的迪雷佐納萊中心(後現代)

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師們將歷史與哲學重新融入到建築當中,將傳統理論帶入項目和論文(如波特蘭建築和新奧爾良市的義大利廣場),通過引用德里達或福柯的理論使建築本身更具合理性。

▲新奧爾良市義大利廣場

世界革命與世界分析

現代主義的先鋒派是眾所周知的,具體包括未來主義、構成主義、風格派。 這些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的變化:未來主義試圖給無趣的社會帶來速度和活力; 構成主義為共產主義革命帶來非資產階級的抽象形式;而風格派發現了屬於世界的理想幾何圖案。

▲未來主義建築

受這些運動影響,最終激發產生了當時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等建築大師的出現。當然,這些運動也有建築師參與,如塔特林,安東尼奧·聖埃里亞, 凡·杜斯堡。

▲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的西格拉姆大廈(現代)

後現代主義相比之下囊括的更多是20世紀50-60年代的歷史學家和建築師,例如,柯林·羅、查爾斯·詹克斯、羅伯特·文圖裡、丹尼斯·斯科特·布朗、彼得·艾森曼。

▲菲利普·約翰遜的AT&T大樓(後現代)

柯林·羅將文藝復興時期帕拉第奧與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進行比較,他認為,即便是在機器時代,歷史設計(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對於比例的把控與要求)也會持續發揮其影響力。

▲勒柯布西耶代表作—郎香聖母教堂

▲帕拉第奧代表作—圓廳別墅

與此同時,文丘里和丹尼斯·斯科特·布朗出版了兩本書,不僅顛覆了現代主義的傳統,也重新開啟了十九世紀以來被忽視的建築領域。

▲書—《建築的矛盾性與複雜性》

《建築的矛盾性與複雜性》一書主張展現多重意義和影響力的建築。而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一書中則深入符號學領域,強調研究鄉土結構的重要性,比如研究廣告牌,賭場以及像鴨子一樣形狀的餐車。

建築是機器vs建築是標誌

現代主義建築師,特別是勒·柯布西耶,提出建築是「居住的機器」,建築的形式是由功能決定的。因此,所有多餘的裝飾都被取消了。

▲Oscar Niemeyer的國會大樓(現代)

新的建築方式中,混凝土板和柱形網格使立面成為玻璃。而後現代主義建築,將曾經簡約的建築立面、柱子等均賦予了各種裝飾。

▲Michael Graves的波特蘭大廈(後現代)

總結

現代主義,其改變世界的野心是外向的,後現代主義,對於歷史與哲學的思考是內向的。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後現代主義被視為對現代主義的超越,是對柯布西耶蒼白無趣的設計手法的反擊,但是兩者的關聯依然存在。如今,後現代主義建築已經結束,但是是什麼取代了它卻尚不清楚。

▲Louis Kahn的孟加拉國會大樓

有兩種可能,一個是荷蘭建築師探索的新現代主義,崛起於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一個是數字建築(尚不足定義的一個時代)。與此同時,展隨著FAT(Fashion Architecture Taste 公司)的興旺,以及威尼斯雙年展媚俗的作品展示,後現代主義又呈現出復甦的趨勢。

▲Roche Dinkeloo的美國·學院人壽保險大樓


近期活動:

詳情請用微信掃描圖中二維碼


推薦閱讀:

你們只看到王石的鞠躬道歉,卻看不到他為萬科做過些什麼
你們都在關注G20上的各國大佬,我只看到這朵清純不做作的白蓮
環杭州灣大灣區與粵港澳灣區的對比分析
中國裝配式建築系統的總結和反思
流動的美麗:極小曲面的製作

TAG:瀨戶內海 | 建築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