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善於當機立斷的人,最後都成了職場贏家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每個人在職業發展中免不了要做各種決策,然而奇怪的是,越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往往很多人無法做決定:
「我希望有人幫我做這個決定;
我想了很久,但還是無法做出決定;
即便我做出了決定,我依然在為正確與否感到深切的不安......」
在職場中,如果一個人被他人認為決斷力弱,顯然很不利於這個人的職業發展:TA會錯失很多不錯的機會,常常因為猶疑不決被領導認為「不堪重用」。
要知道,在現在的工作環境中,做決定是第一步,你必須做出一個決定,才能談及接下來的行動及結果。
那麼,如何高效地做出正確的決定呢?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一篇讀書筆記,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以下,enjoy~
一、為什麼我們總做不出正確的決定?
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當機立斷:通過數字、事實、邏輯做決定》這本書中指出,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做出決定,主要受兩大原因影響:一是客觀上多餘因素的阻礙,二是主觀上的無法捨棄。
1、小心「多餘因素」阻礙決定。
為何現實中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得到正確答案?或者即便做了決定,也未必正確?
這裡面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多餘因素」。
這不,諮詢者小婷(化名)最近就好不苦惱。
經了解,小婷在這家公司做了半年多,但不知為何,每次她都害怕提交方案或建議書,為此她苦惱不已,前來尋求幫助。
按照《當機立斷》書中觀點,很多時候我們要上上司提交一個方案或建議書,往往因為需要我們從多個方案或建議中選擇自認為最合理的提交上去,這個時候對我們形成干擾的,往往是一些多餘的因素,比如:
1)、這樣的建議會不會招領導煩呢?(上司的喜好、看法);
2)、這是頭一次提交,如果領導問及落地方法,萬一應對不上怎麼辦?(沒有經驗);
3)、之前提過類似的,當時被否了,這回估計不行吧?(之前失敗的經驗);
4)、與自己當初的設想差太多,放棄吧!(自己的工作理念);
等等。
正是因為很多與工作目的無關的個人情感或情緒因素,導致我們遲遲不能做決定。
小婷也不例外。
小婷告訴我,自己就是顧忌太多,總害怕做不好被領導罵,因此在團隊中顯得被動怯懦,都快失去自信了。
2、「無法捨棄」讓你無法決定
現實中,我們之所以很難做決定,就是因為兩個選項並無絕對的好壞:不論你做任何選擇,都需要捨棄另一個的好,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因此,如果你想要做出合適的決定,就必須綜合考慮:明確自己會得到什麼,又會失去什麼?所謂「有舍有得」,所以盡量客觀考慮哪個才是最佳選項。
二、如何迅速做出有效的決策?
1、排除無關的干擾項,單純衡量哪個方案對目標更有利?
回到小婷的案例中。
事實上,不論怎樣的工作,都有它的目的性,我們只要認真分析總會得到答案,不過這裡面也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通常說來,即便存在不確定因素,我們也有很多辦法得到正確答案。
我們在考慮方案或建議時,應該單純地考慮哪個更有利,至於上司的想法、你的理念、過去的經歷或體驗則是沒有關係的。
2、衡量「可以冒的風險」與「不可冒的風險」
通常說來,風險和回報是對等的:高風險對應高收入,低風險對應低收入,而「高回報低風險」則是不存在的。
如果畏懼風險或者不敢冒險,註定什麼都得不到。
在這裡,有個投資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分析決策,這種方法叫做「投資三分法」。
生活中,「投資三分法」指的是:將馬上要用的錢放入錢包;把現在不用但以後會用的錢存儲起來成為「存款」;如果還有餘額,則可以用來「投資」。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為要不要冒險感到困惑時,首先要確定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失敗,還有沒有能力生存下去?」確定能生存下來,再考慮「有多少成功率?」
注意,這裡的順序很重要。
3、用「數字、事實與邏輯」判斷
舉個例子來說。
之前有一位諮詢者張先生前來向我求助,原來,張先生對蒙氏教育很感興趣,也很看好幼兒教育方向:他認識一些從事蒙氏教育的朋友,考慮要不要利用家裡一棟閑置的房子啟動創業項目。
據張先生說,那棟房子所在的小區孩子數量一直在增長,尤其這幾年,小區里的孩子明顯比前兩年增加了不少。
乍一聽,張先生辭職創業的決定似乎挺正確,但是當我讓張先生搜集完數據一分析,此舉並不是最佳方案。
張先生做這個決策的邏輯是:如果X1(孩子的數量)增加,則蒙氏教育(Y)很有市場潛力,加上自己認識做蒙氏教育的朋友(人脈資源),又有一棟閑置的房子(固定資產),貌似只要能運作起來,基本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了。
但我們仔細審視裡面的邏輯關係不難發現,事實上孩子增加這個表象的背後並不是兒童的增加,而是中學生的增加,如此一來,張先生的這個創業項目未必如想像中那樣契合市場需求,也就意味著,這個項目並不是最佳方案。
經過分析,諮詢後的張先生決定先成為一名早教講師,利用周末時間講課,而不是貿然辭職創辦早教機構。
三、應用舉例:如何運用上述理論方法做出有效抉擇?
問題1:老師您好,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學生,關於到底留在老家發展還是去大城市,我始終無法抉擇,希望老師指點。
答:這是典型的第一種情況,即「多餘因素阻礙決策」。
在這裡,你不妨羅列下干擾您做出這項決定的多餘因素,包括:
1、父母的態度和看法;
2、他人的眼光和社會主流價值觀;
3、過去糟糕的學習或實習經歷,讓自己倍受打擊;等等。
排除這些干擾項之後,再去考慮:
1、在你看來,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更想要的?
是平靜如水的安逸生活?還是充滿競爭的壓力生活?
2、你更渴望什麼?是更快地成長,還是更穩地生活?
3、理清自己的渴望和訴求後,再看看哪一個選項對你的目標是有利的?
問題2:老師您好,特別羨慕您當時從一名財務成功轉行為一名職業生涯規劃師;我目前也是一名上班族,對心理學感興趣,我想知道的是,當時你是怎麼踏出的第一步?以及轉行需要注意什麼方面呢?
答:這個問題可以套用前文所說的第二種方法,所謂「通過評判風險做決策」。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之前做了十多年的財務工作後轉型為財務培訓師的,當時機構需要我們輔導學員就業,在那樣的機緣下,我自費報名學習了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後來我上的職業規劃課受到學員及領導認可,一度成為了我的口碑課程。
當我打算轉型的時候,我把風險仔細評估了一遍。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這次嘗試失敗了,我還有活路嗎?能維持基本生活嗎?
答案是可以的。
我是財務出身,也有相關證書和多年實踐經驗,如果嘗試失敗,我有兩條退路可以選擇:一是去企業繼續做財務,二是應聘到其他培訓機構繼續當講師。
這個問題解決了之後,我繼續評估:這次轉型的把握或者成功概率有多大?
事實上,在轉型之前,我已經做了相應的鋪墊和準備:在寫作領域,當時我已經成為了一些平台的簽約作者,擁有了一批讀者,他們當中已經有人私信我諮詢職業發展問題了;如果我全力在職業規劃領域深耕下去,力爭輸出更多有深度及高度的文章,便可以激發更多的人,也能夠讓更多需要我的人知道我,慢慢把這件事做大。
經過評估,成功的概率還是相當大的。
這是我轉型背後的一些思考和心路歷程。
因此,對於渴望轉型或者有志於開創自己事業的職場人而言,我有三點建議僅供參考:
1、如果可能,盡量把專業範圍內的工作做好:因為你不清楚的是,一旦你面對市場風險會有怎樣的結果,到那時你的專業或可以救你一把,成為你的退路區;
2、如果你沒有選擇,往往因為積累不夠,這個時候建議繼續觀望,持續積累;
3、輸出很重要:在這個時代,知識的傳播與共享無疑是建立自己在某個細分領域的專業形象或者打造個人IP的重要手段和技能,最終我們要學會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服務,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創造更大的價值,從而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及物質財富。
以上。
PS:想要團購本書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輸入「419」即可獲得團購方式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推薦閱讀:
※職場反雞湯之一: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職場競爭力大殺器之:我不要完美,要長板
※「男中音」古爾德最終還是寫了首聲樂作品!
※上班多年後,在遭遇職業發展瓶頸的時候你是如何擺脫的?
※【職業選擇系列】你要加入一個家庭,還是一支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