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賭上性命揭露真相的人,撐起了媒體的尊嚴

2018年普利策獎( The Pulitzer Prizes)前天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揭曉了,這已經是第102屆普利策獎的評選了。

普利策獎也稱為普利策新聞獎。是目前全球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一向被稱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

(圖源:pulitzer)

普利策獎分為兩類,一是新聞類,二是創作類。其中,新聞類中公認的最具含金量的獎項叫公共服務獎。簡單來說,這些獲獎的,就是這一年來最牛的新聞作品,沒有之一

(圖源:pulitzer)

比如今年獲得公眾利益服務獎的是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製片人的性侵事件、全國報道獎的美國大選的通俄門事件等,可以說幾乎都是轟動世界的大新聞。

(圖源:pulitzer)

從今年的獲獎名單來看,普利策獎似乎依舊沿襲了一個傳統:深度調查、揭露醜聞。大部分新聞類的獎項,都頒給了調查性新聞報道。這些報道有一個共同點,都需要記者們進行大量調查,才能揭露藏匿在背後的醜惡事實。

今年新聞類的獲獎名單

其實不止今年,一直以來, 調查性報道都在普利策獎中大放異彩,例如2017年,獲得公共服務獎的是,爆出警方濫用驅逐權,任意驅逐上百貧民窟少數族裔的新聞報道。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2016年揭露了數千名東南亞勞工在泰國被奴役、虐待、囚禁的那篇新聞報道。

(圖源:pinterest)

上千名工人,被非法拐賣、誘騙到一個小島,被當地一個漁業公司當作奴隸一般使喚、虐待…

他們喝的是髒水,吃的都是殘羹剩飯,很多勞工甚至因為食物不足被活活餓死,而那些病死、餓死或者累死的工人,結局則是被扔進海里餵魚。

(圖源:pinterest)

而為我們揭開這個悲慘世界的報道背後,是四位柔弱的女記者。她們冒著生命危險,親赴小島,採訪到了島上的勞工。後來又不顧自身安全,多次和勞工們取得聯繫,直至最後在官方的協助下,將這些勞工救出,她們才將自己獲得的報道發了出去了。

(圖源:pinterest)

為了表彰這四位勇敢的記者,當年她們被授予了象徵最高榮譽的普利策公共服務獎。

其實,每一年的普利策獎獲獎作品,都是當年全球新聞報道里的鶴立雞群的新聞報道,這些報道,有的能改變揭露一些權貴醜惡的嘴臉,還有的甚至可能讓國家政要地位受到威脅。

可以說,它們就是整個新聞行業的標杆,代表了全球新聞業最核心的價值觀。

(圖源:pulitzer)

這些調查性新聞不僅在各類獎項中都大放異彩,而且對公眾利益、公共安全等方面,也都做出了很大貢獻。

但是,這些新聞的背後,往往是無數記者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調查,冒著生命危險而寫出來的報道。他們必須長期將自己置身於某些領域,才能洞察一切,對新聞做出深度分析和報道。因此,調查記者一直面臨著各類挑戰。

(圖源:pulitzer)

顧名思義,調查記者的職責就是追尋真相,但很多時候,在他們想盡辦法挖出真相時,會發現正在被他們調查的人,可能是名人、權貴、黑幫,以及國家政要。

這些人,不僅會在調查過程中百般阻撓,嚴重時,甚至不惜以記者們的生命為威脅,以阻止醜聞曝光。

(圖源:pulitzer)

2007年,一個叫Chauncey Bailey的調查記者,在去上班的路上遭到槍擊身亡。被殺之前,他剛剛被上級叫停了一個正在進行的新聞調查,調查對象是一家大型烘焙店的老闆。很多人把嫌疑人指向了他調查的對象,當年他被殺的事情也引起了非常巨大的轟動。

很多他的同行紛紛自發組成調查小組,自願為他討回公道。而根據最終的調查結果顯示,他確實是被調查對象買兇殺人。

(圖源:Wikipedia)

這些種種,造成調查記者舉步維艱的處境,以至於現在世界各國的調查記者數量銳減。

據統計,截止至2017年,在我國幾十萬新聞從業者中,調查記者已經不足175人了。尤其是從2011年開始,傳統媒體的調查記者數量就開始了大幅下降,僅一年的下降幅度就高達58%。

而目前僅有的這些記者中,大部分都是80後,也就是說,新加入的年輕一代,少之又少。這不禁讓人擔心,當他們退休以後,中國還會有下一代調查記者嗎?

(圖源:pulitzer)

全球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BBC,就已經正式放棄了調查性的新聞報道。這是因為BBC沒有優秀的記者可以進行調查工作嗎?並不是,恰恰相反,BBC擁有大量國際頂尖記者團隊,擁有全球最豐富的媒體資源。

BBC擁有約4000名記者,是英國擁有記者數量最多的新聞廣播機構,沒有之一。但是神奇的是,這4000名記者中,卻沒有一個人從事調查性新聞的報道工作。

(圖源:BBC)

BBC之所以不再報道調查性新聞,大概就是因為調查性新聞的特殊性。

調查性新聞需要長期對事件進行跟蹤調查,期間會消耗大量的財力和物力。而很多時候,花費了巨大精力和金錢的長期調查,很有可能一無所獲,前期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並且,退一萬步說,即使獲得了真相,也不是所有新聞都能被報道出來,尤其是那些涉及了名人的新聞。再退一萬步說,就算這些新聞最後真的被曝光,很多名人,也會不惜一切代價請律師,將新聞機構告上法庭,以挽回自己的名譽,他們通常會花高價請最好的律師,這樣一來,最終結果就是花了錢,樹了敵,最後可能還損了信譽,結局經常是兩敗俱傷。

(圖源:BBC)

因此,不止BBC,很多新聞機構更願意將資源花費在記錄片的製作、名人的專訪和一些傳播文化類的報道。

全球深度報道網一位資深記者曾經說過,BBC不願意做調查性新聞的原因,也許就像BBC官方給的座右銘表示的那樣,他們希望「溝通天下,共赴和平」,同時,他們放棄調查性新聞的背後,或許是我們看不到的另一句話,「而讓民眾知道真相,沒有那麼重要…」。

(圖源:BBC)

雖然,各國調查記者的遭遇都十分令人堪憂。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為了得到真相,為了公平正義,日復一日為了揭示某些人醜陋的一面而奮鬥著。

非洲有位非常著名「蒙面調查記者」叫Anas,他曾經追蹤並曝光過非洲幾十個腐敗的法官,和利用職務之便性侵病人的醫生。為了拍攝到有利證據,他經常要以卧底的身份潛伏,十分危險。為了保護自己的身份不被曝光,他幾乎在任何場合都不露面,無論什麼場合,他都帶著一副金色面具。

(圖源:peterburdinafrica)

「我唯一能幫住非洲變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我的職業減少罪惡的事情,同時將那些壞人送進監獄。」 即使一直身處險境,但多年來,他對自己的工作從來沒有怨言。他的事迹曝光後,激勵了很多心懷記者夢的年輕人。

(圖源:peterburdinafrica)

在國外,這樣的新聞一般被稱為story(故事),因為背後涉及了大量的複雜內情。但它們不同於故事的是,這些真相背後,可能都是調查記者們的汗水和鮮血。

我們所有人都喜歡看「故事」,尤其當那些「故事」是醜聞的時候,醜聞越大,所涉及的人物越有權勢,我們就會越興奮。但是很多人在看完這些「故事」以後,卻沒給在背後寫故事的足夠的容身之所和榮譽鼓勵。

也許,這就是普利策新聞獎存在的意義,也是這個獎項能經久不衰,堅持102年的原因。這個獎不僅給了新聞從業者至高的榮譽,也是很多努力尋求真相的記者的希望和精神支柱。

source:

pulitzer.org/prize-winn

freedomhouse.org/blog/i

gijn.org/2016/02/15/how

peterburdinafrica.co.uk


推薦閱讀:

窮養的女孩和富養的女孩區別在哪?
別人的哪些缺點不會讓你反感,反而會覺得很真實?
趙薇和丈夫被罰,到底虧不虧?
陌生人社會與熟人社會 | 個人經驗和淺思
社會浮躁,太多女孩一副娼妓面孔。

TAG:新聞 | 記者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