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炒的東西叫做股票,不叫特朗普

知乎專欄:非常論股

首發本人微信公眾平台:非常雜談

小鵝通專欄:非常專欄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網站公告,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與中興通訊開展任何業務往來。

本來昨天打算對此做做文章的,但無奈最近在籌備婚禮,實在太忙,就按下不表。

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沒把這當成個多大的事。

筆者今年來一直看好通訊、5G板塊,昨天就有很多讀者跑來問我:

這件事會不會對通訊、5G等板塊造成重創?

在此統一回答:

因為有很多人抱著類似的想法和恐慌,所以短期內可能是有的,但長期來看反而是個利好。

要搞清楚這個道理,先來回溯一段往事——

新中國是怎麼造出原子彈的

1946年8月6日,面對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採訪,毛主席說出了流傳於世的一句話「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

然而新中國成立以後,曾多次遭遇到核大國赤裸裸的核訛詐。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就曾多次對中國進行過核威脅,不單是前線指揮官,如麥史阿瑟,就多次揚言,要對中國使用原子彈,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就連當時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也表示,會考慮使用擁有的一切武器來對付中國。

就在朝鮮戰爭停戰談判期間,美國方面更是不斷地放出「一旦談判破裂就使用原子彈」的風聲,甚至北京都在其投放範圍之內。現在我們從美國有關朝戰已解密的文件中看到,在美國當時的幾次軍事計劃中,的確都將原子彈的使用列入其中。

因此,原子彈的陰雲一直籠罩在當時的中國上空,毛主席意識到,要反對核武器,就得自己先擁有核武器。

後來的事情一波三折。

先是蘇聯表面提供援助,但對核心技術一直避而不談。後來中蘇關係全面惡化,把在中國進行核技術援助的專家全部撤回。同年6月,蘇聯停止執行1957年10月15日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

毛主席在此嚴峻形勢的壓力下,審時度勢,發出「只有一條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彈」的口號。

他又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帳是很難還的。並將此工程取名代號為「596」,其含義就是記住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停止對中國原子彈研製的援助。

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夕,指揮部領導與科學家們合影,在第一排的包括郭永懷、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等。

接下來中國就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開始了獨立研製核武器,從那時開始世界列強就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打壓。

1963年,美國衛星拍到中國原子彈建設的照片,從蘭州開始,工廠、鐵路一直延伸到試驗區,都非常清楚。當時的美國一共準備了四套打擊方案:一是美蘇兩國合作,對中國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二是美國進行軍事打擊,蘇聯不要管,由美國來轟炸;三是美國派遣特遣隊;四是利用台灣的戰機進行轟炸等等,都制有預案。

除了國際上的嚴峻形勢,還有內部的經濟困難——

科研人員每天就餐後走出食堂都說還沒吃飽,但一回到研究室立刻開展工作,兩個多小時後,肚子提出抗議了,有的人拿醬油沖一杯湯,有的人挖一勺黃色古巴糖,沖一杯糖水,還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棗,含到嘴裡。「加餐後」立刻又埋頭科研工作,就這樣堅持到下班,在這裡大家曾經有自我鼓勵和互相鼓勵,喝一杯醬油湯或糖水,應堅持工作1小時以上,吃一粒伊拉克蜜棗,應堅持工作一個半小時以上。

我國的「兩彈」元勛鄧稼先,當時是院理論部主任,他的岳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有時支援他一點糧票,他拿這點糧票,作為獎勵,誰的理論計算又快又好,他就獎勵誰幾兩糧票。在當時從事國家尖端技術的人員,能得到幾兩糧票,真是喜出望外,是一種最高獎賞,今天人們是無法理解的。但是,得不到糧票的還有不少人, 不時對他說:「老鄧,我們餓……」鄧稼先外出想辦法買了幾包餅乾,每人分上兩塊。

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原子彈爆炸後,第一時間看到的能量是閃光,科學家把它叫做光輻射,有極強的亮度,但是它怎麼能比得上從事我國原子彈事業的科技人員的內心精神世界的閃光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這段非常偉大且值得歌頌的歷史,那麼它跟現今時局有什麼關聯呢?

很簡單,老美打壓我們的高科技領域,那我們就不發展高科技了嗎?

做夢,不僅不能不發展,反而更要大力發展!

讓我們再回看一下上文的一段話「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帳是很難還的。」

五十年前的毛主席有這個覺悟,現今國漸富,民漸強的我們不更應該有嗎?

前人將中國比喻為一頭沉睡的獅子,現在既然已經睡醒,下一步自然將震驚世界。

之前筆者的文章未來五年內最強的版塊只能是它表明了立場:未來五年內最強的板塊是手機。

其實不單單指手機,還連帶了所有與手機掛鉤的尖端產業,首當其衝的就是軟體、晶元、人工智慧、5G等等,這個觀點不會因一時的風波而改變。

為什麼在文章的開頭,筆者會說美國打壓中國通訊行業不是多大一件事,甚至在長期來看還是個利好呢?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目前在科技領域中仍處於老大哥地位的美國自然不想看到中國後來居上,自然會來打壓。

但還是那個道理,別人越打壓,我們越要發展,中國製造2025十大領域中第一個就是新一代信息產業技術。

毛主席還說過一句話「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麼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反應到股市中,邏輯就更為簡單了。

目前國內的晶元、5G、人工智慧等等技術都十分的不成熟,距離美國仍有很大的差距,這是我們的現狀。

搞清了我們的現狀,更要搞清楚我們的目標在哪。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我們目標不能是一句空話,而是必須去實現的。

就拿一個5G來說,現狀是5G在目前市場上的應用近似於0,但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什麼?

大力發展,將其廣泛應用。

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

當然能。如果連這個小小的目標都搞不定,我們就愧為炎黃子孫。

那麼非常明確——

假設我們目前在一個領域中的得分是10分,而目標是100分,那中間的90分就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也是發展的空間所在。

所以我說炒股抓大放小,找一個起點,即選擇一個合適的點位建倉,或者分批建倉,再把終點定好,拿5G概念來說,最少要等到5G被廣泛應用再賣出。

具體來說,比如現在持有5G股,那麼到5G被廣泛應用的那天,你覺得手裡的股票會到什麼價格?

如此去思考,現在的弱小不正是好事一樁嗎?

很多散戶的邏輯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在一個公司式微時忽略它,而在其發展到巔峰時看好它。

並不是說這些公司不會再有更好的發展,而是他們完完全全忽略了其他更具有發展潛力的小公司。

最典型的就是盯著市盈率炒股的磚家們,天天把那些按幾下計算器就能得出結果的東西翻來覆去的講,把炒股變成了做小學三年級數學題,不可謂不滑稽也。

同花順今天發了一篇文章挺有意思——

這也是筆者很早很早就提出過的觀點——

任何行業,任何趨勢,在出現拐點之前,大家還會盲目崇拜強者。

而自今年以來,拐點已經出現,很多人卻還在瞻前顧後。

當然這也是件好事,代表著市場上還有大量的資金未曾染指科技股,而這些資金在未來都有可能成為推波助瀾的力量。

選10隻上證50的個股,再選10隻除次新股以外的科技股,從月線上看下他們分別正處於五年中的什麼位置,就明白我在說什麼了。

這跟我每每在絕望中看好次新股的道理是一樣的——當所有聲音都已經不看好它們時,就代表在這個時刻,其股票中的內部資金已經被壓縮到了最低點,而對其有興趣的外部資金也處於最薄弱的狀態。

這個狀態已經對應了目前的低股價,那麼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次新股不會跌到0,也從來沒有過跌到0,也就是說不會死。

那麼很顯然,對於一個奄奄一息的人來說,哪怕一碗水,一盒飯,都是莫大的恩賜。

所以在那個次新股見底的時刻,去選擇它們不是因為目前的態勢很好,而恰恰是因為它們很差,差到無法再差,差到未來除了變好之外再沒有第二條路可選的地步。

最後再做個比喻吧:

去年年末的上證50,白馬藍籌就如同太陽,他們從一點曙光開始發跡,直到「如日中天」;而中小創、科技股則可以看作是明月星辰,它們沒有「死」,只是因為日光太盛,所以無法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

在正午之時,幾乎所有仰望太陽的神棍們都在說「太陽好偉大,它將一直耀眼下去,星月將永遠被遮蔽。」這很正常,因為他們找不到星月在哪。

而任何一個明白自然規律的人斷然不會犯如此愚蠢的錯誤,因為「水滿則溢,日中則昃」,我們不可能期盼正午的太陽一直火熱下去,那樣它會吞噬掉整個大地,就如同筆者之前文章關於市盈率,最後再說這一次——當下市場的真正困境(一)中寫到的,如果A股市值最高的26隻企業股價再翻一倍,他們需要的資金是掏空整個市場都無法滿足的。

認定了總會有皓月當空的時刻,那麼貿易戰就如同一陣颶風,最多是讓等待的時間更加難熬一些,對於最後的結果又有幾分影響呢?

我們炒的東西叫股票,不叫特朗普。

與其問各種消息對「5G、生物製藥、人工智慧、信息技術、國產晶元、軟體」這些行業有什麼影響,不如去思考另一個問題——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的目標是把一個遊戲打通關,難道會因為角色初始的弱小或是遇到的BOSS比你想像中強大就輕易放棄嗎?

也許你會,但中國不會。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平台:【非常雜談】,獲取不一樣的股市資訊。

也可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

非常論股

關於A股日內交易(T+0)的一切

小鵝通專欄:非常專欄

推薦閱讀:

重溫周金濤周期論: 2018年之後大家能明白我說的話的意義
拆書|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楚門的世界:蛻變365天》之一:自序
網格金服:投資者需從這四個維度挑選平台
【卓別鄰】全球的億萬富豪們,都在怎麼做投資?

TAG:股票 | 投資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