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補鈣不補鎂,吃完就後悔」為啥學界都這樣說,而且要「2:1」?

鎂才是鈣吸收的關鍵物

鈣與鎂的關係十分密切,它是一個促進鈣吸收的重要元素。

補鈣的關鍵在吸收,鈣吸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比較熟悉的是維生素D可幫助腸道吸收鈣,然而如果沒有足夠的鎂,不僅增加維生素D的需要量,而且可造成維生素D的活性喪失,從而喪失幫助鈣吸收的作用。

在「國際臨床營養綜述」中有一實驗報告:給志願者服低鎂飲食而補充鈣和維生素D者,缺鎂,除一例外均缺鈣;當給他們靜脈輸鈣,他們的血鈣可升高,但只在靜脈輸鈣期間,當停輸鈣後,血鈣很快下降;然而當給鎂後,雖未另外補鈣,不僅血鎂升高,血鈣也升高並穩定。

「補鈣不補鎂,吃完就後悔」

鎂在控制鈣的攝入、含量、結合以及重新分布上有重要作用。

鎂是天然的鈣拮抗劑,主要是阻滯鈣進入細胞內。在人體細胞內鈣為細胞外鈣的萬分之一,如果細胞內鈣升高,則細胞失去活性,細胞的功能便會喪失,而引發各種疾病。

血液中鈣濃度的增加可以刺激降鈣素的分泌,而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這些激素可以調節骨及軟組織中鈣的水平,直接與關節炎和骨質疏鬆有關係。甲狀旁腺激素可以促進鈣離開骨骼進入軟組織,降鈣素增加骨鈣而減少軟組織的吸收。足量的鎂決定這種微妙和關鍵的平衡。

鎂可以抑制甲狀旁腺激素而刺激降鈣素的分泌,因此,可以促進鈣進入骨骼,預防骨質疏鬆;並有助於從軟組織移去鈣而防止鈣化。如果鎂缺乏不能產生上述反應,補鈣也不能糾正。故攝取大量的鈣而沒有足夠的鎂,害處大於好處。

正如國外學者指出的「鈣和鎂在你細胞中的比率是你的生命化學年齡」,如只注意補鈣,不補鎂,可使細胞「自殺」。故鎂與鈣必須平衡,補鈣的同時也應補鎂,防止低鎂高鈣。

鈣化的形成是依賴你的機體的生物化學狀態,鈣沉積在關節發生關節炎,沉積在腦則腦老化,沉積在血管則促進動脈硬化,因此鈣的動態平衡是防治骨質疏鬆症與動脈硬化所必需。另外,大量補鈣可能引起高鈣尿症、腎結石等,同時補鎂可減少這種危險。

缺鎂現象

全國第三次營養調查表明,我國不少省市居民食物攝入的鎂遠低於所推薦的每日300─350mg的攝入標準。

原因:穀類食物原本含有豐富的鎂,經過加工營養物質會在加工過程中流失;而且幾十年來大量使用含鉀化肥,土壤的品質也逐漸退變,導致食物中鎂的含量降得更低。故需補充鎂。補充鎂如同補充鈣、碘一樣重要。

鈣鎂必須同補,鈣:鎂=2:1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世界範圍內,鈣/鎂的攝入比例越高,就越有可能患骨質疏鬆症。當鈣/鎂比例高於3:1,則患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會增加。由於食物中鎂的攝入主要靠穀類、蔬菜、水果等,而我國居民的食物中穀類和蔬菜往往佔主要來源。因此,以傳統鈣/鎂的比例為2:1,應該較適合於我國居民使用。

本文作者(營養師)


推薦閱讀:

反滲透純水機對身體好不好?
配料表裡的「精鍊植物油」是反式脂肪酸嗎?
名中醫張洪臣:重圓類風濕患者的康復夢
【實用冬季健康提醒】喝粥養胃?吃辣傷胃?真相嚇你一跳!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