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清楚曝光測光?詳解相機曝光設置

你是否為有了一台寶貴的相機卻只會用AUTO檔而惋惜?是否看著模式撥盤上那幾個Av檔、Tv檔、M檔發愁?是否曾糾結於應該如何去設置光圈、快門?總是為不能獲取準確的曝光而苦惱?

圖01:佳能5D系列曝光模式撥盤

本文面向剛剛開始接觸攝影,或者對攝影有興趣的同學,以期用最容易理解的話將曝光和測光進行詳細講解,並附帶說明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方便大家在操作時理解我們為什麼這樣操作。其中有些在當下不是那麼必須知曉的純理論,只略微提及,有興趣深入了解的同學們可以根據關鍵詞自行了解。

以下將從相機為什麼需要曝光開始,講解影響曝光的三個要素,以及這三個要素應當如何設置,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測光的過程及測光方式等。最後,將會提供幾個練習的思路,以供大家去切身感受曝光設置的不同帶來的圖像變化。

什麼是相機的曝光?

嘗試過手動曝光的童鞋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相機要進行這麼麻煩的曝光設置?為什麼不能像手機,或者我們的眼睛那樣直接就把我們看到的環境給拍下來呢?

簡單來說,我們對曝光的諸多參數所進行的所有設置,都是在告訴相機,我們所見到的環境的光照情況是怎樣的,你(相機)應當取得並還原這個光照。因為,相機作為一台機器,它是無法自行取得我們的視野的,它並不能感知到我們看到了什麼,因此,需要我們來主動地「告訴」它。由此,才有了曝光的設置。

而日常中我們所習慣於的手機直接就拍到我們所見的場景,那是因為手機內的處理器有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自動曝光系統,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我們的雙手,代替我們去進行這些繁複的設置。只是,再智能的電子機械和運算系統,也無法完全還原我們的所思所想,這也是為什麼相機自動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依然需要我們經常地介入到這套系統中,親自來進行這些操作。

圖02:自動曝光拍攝出的雪的顏色偏灰(右),需要我們增加其曝光進行還原(左)。由於相機測光原理,當光線整體偏亮或偏暗時,自動測光就會出現偏差,都會往中間調(18%灰)靠攏。因此才有了曝光補償的」白加黑減「原則,該現象將在「測光」部分詳解。

影響曝光的相機設置

影響曝光的設置主要有三個參數,即光圈、快門和感光度,合稱「曝光三要素」,這是我們使用相機時最為常用的設置,沒有之一。

曝光三要素

點開一張照片的「屬性」中的「詳細信息」,我們能看到這裡羅列了很多這張照片的數據。找到如下圖紅框內的信息,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曝光三要素。

圖03:手機照片中的三個曝光參數

光圈

拿起我們的相機鏡頭往裡看,通常都能看到鏡頭裡面有一圈圍合起來的葉片,這就是鏡頭內的光圈葉片,它們的開合程度就控制著進入相機的光線的多少。它的工作方式就和我們的瞳孔類似,通過擴大孔徑來增加進入相機的光線,通過縮小孔徑來減少進入相機的光線。

圖04:鏡頭中央的通光孔與光圈葉片

在攝影器材發展的最初,各家相機製造商的相機畫幅都不同,對應的鏡頭通光孔徑直徑也不一樣,且進入相機的光線強度還受到鏡頭焦距的影響,因此光圈的計算非常混亂。後來,為了統一行業標準,便於攝影師們工作,相機製造商們用鏡頭焦距除以通光孔徑來直接描述通過鏡頭的光線強度,並將其以製造標準的形式直接做進了鏡頭中,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F標準,如光圈值F2.8。

光圈的變化通常是一檔一檔地設置的,檔位從F1.0開始,分別為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後面的數值越大,則通光量越小,形成的照片也越暗,且每縮減一檔光圈,通光量就減少一半。這些光圈數值的規律是,從1和1.4開始,後面每縮小一檔光圈,其數值就是前面第二個檔的兩倍,如F5.6是F2.8的兩倍,F8是F4的兩倍。至於我們通常所見的相機上面出現的2.2、3.2等等光圈值,是因為現在的鏡頭能夠以三分之一檔或更精確的幅度來改變光圈大小。記住以上每檔位的光圈值,才便於我們後面對曝光進行調整。

圖05:老鏡頭上的光圈環(1.7-22),每個數字就是一個曝光檔位

除了控制通過鏡頭的光線強度,光圈的另一個極為重要的影響便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虛化能力(景深)。由於本部分以介紹曝光為主,我將它放到後面專另行討論。

快門(曝光時間)

我們都知道,要將相機「看」到的影像記錄下來,就需要讓光線進入相機,照射到感光元件上,這樣才能形成一張照片。然而,我們又不能讓光線一直照射感光元件,不然我們沒有辦法定格那些畫面。因此,我們使用快門用來控制光線能否進入相機。

最初的「快門」裝置其實僅僅是攝影師手中拿著的一塊黑布,開始曝光時將黑布揭開,曝光結束立馬把黑布蓋上,再取出相機中的膠片。隨著膠片感光性能的提升,以及精確控制曝光時間的要求,快門發展到了如今以數百分之一秒時間為主、乃至數千分之一秒的極為精確的曝光控制要素。

查看我們的相機,我們都能夠發現諸如B、1、1/2、1/125、1/1000等數值,其1/後面的數值越大,快門時間越短,對應的曝光時間也就越短,因而形成的照片也就越暗。其中,B代表B門,通常是不限制曝光時間,由我們來決定曝光多久,類似於最開始攝影師手中的黑布,這個快門時間通常用來拍攝星空、車流光軌等需要長時間曝光的場景。

圖06:老相機上的快門撥盤,每個數字就是一個曝光檔位

和光圈通光量每增加一檔,光線增強一倍相類似的,快門時間也是按照兩倍關係來進行檔位變化,如快門時間1/1000增加一檔曝光,則其變為1/500;減少一檔曝光,則變為1/2000。

此外,如果拍攝的是運動著的對象,或者我們自己的相機本身也在運動,快門時間就還會決定著照片將會產生怎樣的動態模糊。本文後面將會專門討論。

感光度

感光度(ISO),即相機感光元件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在同樣光照條件下(同樣的光圈、同樣的快門),感光度越高,我們得到的圖像也就越亮。

通常情況下,感光度都會從100開始,200感光度的敏感程度也就是100的兩倍,以此類推。現在主流相機的感光度基本都能達到數萬乃至十萬以上,相比過去膠捲主流1000以下的感光度來說,現在的相機基本上能夠做到絕大多數光照條件下都能隨意拍攝了。

不過,它的負面影響則是感光度越高,畫面中的噪點也就越多、越明顯,過去則體現為感光度越低的膠捲,畫面也就越細膩,越看不出顆粒來。對於感光度帶來的噪點問題,各個相機的受影響程度各不相同,通常在3200-12800這個區間內就會開始能夠看出來比較明顯的噪點,畫質開始受到影響。比如我所使用的索尼α7 ii,我基本上不會使用超過3200的感光度,哪怕它能將感光度提高到十萬。對於不同相機的可用感光度,在每款相機的評測文章上都能很方便地找到。

圖07:iPhone SE在2000感光度下拍攝的照片放大後的噪點情況

相互影響

分別解釋了控制曝光的光圈、快門和感光度之後,我們需要進一步講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如圖08,假如我們通過相機自動拍攝獲得了一組我們比較滿意的曝光結果,其三個參數分別為F8、1/250s和ISO1600。

圖08:曝光結果圖示1

現在,我們覺得其中的感光度1600太高了,我們希望獲得更乾爽細膩的畫面,將感光度降低到400。就像前面說的,光圈以5.6、8等數值為一個曝光檔位,快門以增加一倍或減少一半為一個曝光檔位,感光度也以兩倍為一個曝光檔。因此,感光度從1600降低到800再降低到400,減少了一共兩個檔位的曝光。為了保證最終的曝光結果依然正確,我們需要將感光度減少的兩個檔位,在光圈或者快門上面同樣增加兩個檔位,才能得到同樣的曝光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將光圈增加兩檔,成為F4(F8>>F5.6>>F4),或者將快門增加兩檔(1/250>>1/125>>1/60),也或者兩個各增加一檔。如圖09,展示了僅增加光圈時的變化結果。

圖09:曝光結果圖示2

如上這樣分別調整光圈、快門、感光度,只要保證各檔位均衡,就能得到同樣曝光結果的規律,我們叫它」倒易率「,即光圈上增加的曝光,可以通過減少快門或者感光度來彌補平衡,減少快門所降低的曝光,也能通過提高感光度、增大光圈來彌補平衡。這個規律對於我們在調整這些參數時極為重要,它保證了我們能夠任意調整而不影響最終結果。比如,當你想要極強的背景虛化而大幅度增大光圈時,是不是應該降低感光度、減少曝光時間(增加快門速度)呢?又如,當你需要極慢的快門速度來拍攝流水或者車流軌跡時,快門上增加的大量曝光,是不是需要極小的光圈和最低的感光度來平衡?

曝光補償

再次打開一張照片的詳細信息,曝光三要素下面還有一個「曝光補償」,這在中端及以上相機上都會被單獨做成一個極為順手的撥盤,便於我們隨時對它進行調整。

圖10:曝光補償撥盤,通常都位於機頂右側,極為順手

其實曝光補償並不能算作一個單獨的功能,它是在相機自動曝光得以普及、自動及半自動曝光模式被用得越來越多的今天變為一項」標配撥盤「的。其實質就是在相機自動測光確定曝光參數設置後,如果我們認為還有更改的必要,就使用曝光補償手動微調參數設置,使得曝光符合我們的要求。比如,使用光圈優先模式時,我們設定了2.8的光圈,相機自動設定了1/500s快門和100感光度,我們使用曝光補償增加了1檔曝光,則相機可能會將感光度由100提高到200來補償這1檔曝光。

通常來說,曝光補償在自動曝光和光圈優先、快門優先等半自動曝光中使用,一般會有增加三檔或者減少三檔的設定。而對於完全的手動曝光來說,因為我們都是直接調整三個要素,因而一般不怎麼需要曝光補償這個功能來代替我們進行調整。

小結

相機的曝光由光圈、快門和感光度同時決定,我們可以交給相機獲取到第一組當前曝光結果,再根據我們自身的需要對這三個要素進行調整,視自身需要增加或減少曝光,或者變更光圈、快門、感光度等。同時,感光度越低畫質越好。

光圈、快門的其他影響

除了影響曝光,光圈和快門還有另外極其重要的影響,即光圈影響景深(虛化),快門決定動態模糊。

景深

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歡那些背景虛化、有著夢幻光斑的照片吧?這就是」淺景深「帶來的結果。景深,即成像結果上我們能夠看起來感覺清晰、不模糊的那部分圖像的」深度「,實質是焦平面前後能夠保證足夠清晰度的範圍,越淺的景深將會導致清晰範圍越小,虛化範圍越大。我將在另一篇文章《分不清對焦和焦距?一篇文章讓你理清》中的「對焦」部分對其詳細解釋。這裡,我主要講解光圈對景深的影響。

簡單來說,鏡頭的焦距和光圈同時控制著景深範圍,焦距越長、光圈越大,則景深越淺,虛化越多越強。根據實際經驗,對於50mm左右焦距的鏡頭來說,4.0或以上光圈就能產生比較明顯的背景虛化,2.8的光圈基本能保證人物整體清晰而背景虛化掉,2.0以上的光圈拍攝過肩頭像,就會有人物前後總有一部分被虛化掉的情況。

圖11:85mm F2.8下的虛化

另一方面,對於拍攝景色等需要全部都清晰可見的照片來說,我們就需要儘可能地增大景深範圍,即使用短焦距、小光圈,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風景照都使用8.0、11乃至16的光圈拍攝。同時,極小光圈下,點光源(如路燈)還會產生星芒的效果,給照片帶來夢幻的感覺。

最佳光圈

有時候我們想要追求極強的虛化,想要使用如1.8等最大光圈,或者想要最大的景深範圍,想要使用22乃至32等最小光圈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將鏡頭的最佳光圈考慮進去。因為,對於一支不那麼頂級的鏡頭來說,其最大光圈、最小光圈通常都會對畫質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對於一支較為低端的大光圈鏡頭來說,過大的光圈帶來的最明顯的影響就是「紫邊」、銳度降低等,比如各家相機廠商中最便宜的那款50mmF1.8定焦鏡頭,1.8的光圈基本都或多或少有這種現象。而過小的光圈因為通光孔徑過小,光線衍射現象明顯,同樣也會降低畫面質量。

因此,對於非頂級鏡頭來說,我們通常情況下可以優先從最大光圈之後的那一檔開始使用,一般也不宜將光圈縮小至22或更小。

動態模糊

我們都見過如絲綢般的流水照片,或急速飛馳的賽車照片上那些被模糊掉的背景,這就是運動物體在不同快門速度下產生的動態模糊效果。

圖12:被動態模糊的背景

前面說過,快門的作用就是記錄下相機在這段時間內的畫面。如果這個畫面中有物體在運動,那麼我們得到的就會是這個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運動軌跡。對於平常的照片來說,因為曝光時間非常迅速,只有幾百分之一秒,物體運動速度又不是極快,因而其被記錄下來的軌跡也就非常短,短到我們的眼睛沒法分辨出來它動了,我們就認為它是清晰的。

然而,如果這個物體運動的速度快到幾百分之一秒時間內我們都能看出它的運動軌跡,或者曝光時間慢到把人的行走距離也記錄下來了,我們就會得到一幅運動物體模糊掉的畫面。通常來說我們並不希望它們模糊掉,但有時我們又想要得到模糊的圖像以凸顯運動的感覺,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調整快門速度,來跟上或者慢於對方運動的速度,以此拍到清晰或模糊的畫面。

除了拍攝對象會動之外,端著相機的我們的手也會不自覺地抖動,這反應到照片上就是整張照片全都因為「運動」而模糊掉了(注意與因為對焦不準產生的模糊相區別)。為了避免這個結果,我們需要保證快門速度在安全快門速度之上,即鏡頭焦距的倒數就是安全快門時間。如50mm鏡頭的安全快門速度為1/50s,只要速度快於它,相機通常就不會因為我們的手抖而拍到模糊畫面了。

圖13:快門速度過低帶來的」手抖「問題

小結

結合第一部分,確定曝光三要素時,感光度越低越好,光圈按我們需要的景深來考慮,快門按我們需要拍攝的對象的速度來決定,最終確定曝光值。

曝光模式

如何開始設置曝光值?

我們知道了光圈、快門和感光度共同決定曝光,也知道了光圈還影響景深、快門還影響動態、感光度還影響畫質。由此,我們在設定一組曝光參數時,就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形,先確定三者中對我們想要的照片影響更大的一個或兩個,以此就能夠計算出剩下一個應該設置為多少了。

比如,我們想要更強的虛化,那麼我們就會優先保證更大的光圈,如F2.0,同時希望畫質儘可能地好,感光度越低越好,如ISO100,那麼我們只需要調整剩下的快門即可;我們想要定格飛奔的運動員,我們就需要更快的快門來保證能追上運動員的速度,如1/500s,也希望感光度越低越好,因此我們就只需要調整光圈。當然,如果剩下的最後一個要素超出調整範圍了依然不能獲得正確曝光,我們就需要調整如感光度等參數了。

這些在調整參數時的不同優先考慮,就構成了相機模式轉盤上那些光圈優先、快門優先等不同模式。

光圈優先(Av)模式

當我們只需要特定的光圈大小,而不用太過在意快門或者感光度是多少時,為了簡化省略測試曝光值是否準確這個步驟,我們可以使用光圈優先模式,即由我們手動確定光圈大小,再由相機自動測光,來自動設定快門速度和感光度。

光圈優先模式通常用於我們需要大光圈帶來的強虛化或者小光圈極大景深,而又對快門速度沒有什麼要求時,比如拍攝基本不動的人像、風景、靜物等。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關注相機自動得出的快門速度是否慢於安全快門,感光度是否過高到影響畫質,此時我們應該考慮是否調整光圈來滿足要求。

快門優先(Tv)模式

當我們只需要特定的快門速度,而不用太過在意光圈或者感光度是多少時,我們就可以使用快門優先模式,即由我們手動確定快門速度,再由相機自動設定光圈大小和感光度。

快門優先模式主要用於需要高速快門定格高速移動的物體,或者慢速快門來拍攝流水、車流、星空等場景時,如拍攝水流的絲綢效果所需要的1秒或更慢的快門,拍攝星軌所需要的數小時快門(一般用膠片,不用數碼相機),或者賽車、賽馬、短跑等需要高速快門的場合。

圖14:慢門拍攝的水流

其他模式

通常大多數人都會使用光圈優先、手動模式和快門優先模式,其他模式如全自動AUTO檔、P檔等使用較少,B檔(B門)用於長時間手動控制快門。這裡不再一一描述了。

測光

講解了如上如何設置曝光的知識,可是我們應該如何知道什麼樣的曝光才是正確的呢?這個獲取曝光結果的過程就叫做「測光」,而相機測光設置中的「區域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等等琳琅滿目的模式都是為了獲取曝光值而設置的。

最初的相機是沒有測光功能的,它不會自動計算並設置光圈、快門等參數,感光度也是受到膠片製造的限制而不能隨時更改,因此,需要我們人工來進行測光,然後再將測光結果告訴相機。彼時的測光,從經驗目測,發展到了記錄在紙上的經驗,到後來的專業測光表。

圖15:手動測光時代的」陽光十六法則「

測光表的使用過程就體現了如今相機內置的各種測光模式:

當我們使用測光表對準拍攝對象,只測這一個位置,就確定我們的照片的曝光設置時,就是「點測光」——我們只測這一個點。通常,這用在需要準確測定模特臉部、某一物體的曝光,而不用關心其他區域曝光是否正確時。

圖16:使用測光表對模特臉部進行測光

當我們使用測光表測試了畫面中某一片區域好幾個點的曝光,再進行平均計算時,就是「中央測光」、「局部測光」。

當我們選取了整個畫面中平均分布的很多個點來進行測光,並對結果進行平均時,就是「評價測光(佳能)」、「矩陣測光(尼康)」、「多重測光(索尼)」。這種測光方式對整個畫面的曝光都進行了關注,適合用於整個畫面都需要兼顧曝光的情況,如合照、一般的隨拍等。

如果沒有測光表,我們可以使用相機或者手機上的測光表APP(如pocket light meter)來進行以上試驗,分別記錄下我們想要拍攝的畫面的中心、明亮的區域、偏暗的區域、邊緣區域等的曝光參數各是多少,注意使三要素中的兩個保持一致,看看剩下的那個參數的差別有多大。當你在決定曝光時,要設定為多少才能使畫面曝光達到你的要求呢?

圖17:使用測光表APP進行測光

曝光補償「白加黑減」原則

在文章開頭圖02雪地照片中,我們提到了曝光補償的「白加黑減」原則,這種現象就是由於相機自動測光原理導致的必然偏差。

首先,簡單說明一下「白加黑減」原則,就是在使用相機自動測光時(自動曝光模式、快門優先、光圈優先、程序曝光、自動感光度等相機自動設置參數),由於相機會將所有它「看到」的畫面轉換為中性灰再進行測光,因而會導致在畫面整體偏亮或者偏暗時,畫面曝光就會向著中間調灰色靠攏,從而使得曝光偏灰,如雪地、白紙變成灰色、漆黑的天空不那麼黑了。解決方法有兩個,一是使用曝光補償,在畫面整體很亮時增加曝光,或在畫面整體很暗時降低曝光,避免它們自動向灰色靠攏;二是使用手動曝光,自行調整曝光參數。

關於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我們只需要知道上一段即可。如有興趣知曉更深入的知識,可以自行在網上搜索「18%灰」、「中性灰」、「灰卡」等關鍵詞。這些知識在純機械相機時代極為重要,進入電子化、自動化時代後,我們大多數人只需要知道如何解決即可。

圖18:過去的攝影師都隨身必備灰卡,測光時對著灰色測光(卡片上中間的灰色),保證測光結果的準確。

利用寬容度計算曝光

經過以上測光過程,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明亮區域和黑暗區域的曝光值似乎差別很大,我們很難在一張照片、一組曝光值下保證明亮和黑暗的都清晰可見。這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相機的寬容度來確定一組即便此時看不清畫面,但能夠保留各自畫面內容的曝光,在後期處理時能夠分別提亮暗部、壓暗亮部,從而還原畫面。

所謂「寬容度」,就是相機感光元件在曝光不正確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留下圖像信息的能力,寬容度越高,就能夠容許我們更大的曝光偏差。比如,我們使用了一組曝光很少的組合去拍不是那麼明亮的室內環境,可能我們就只能得到一張漆黑的照片,但是高寬容度能夠讓我們在後期處理時將其增加曝光從而恢復正常。

每一台相機的寬容度都不一樣,我們可以通過相機的測評文章來了解。這裡我們假設有一台欠曝寬容度5檔(即縮小5檔光圈)、過曝寬容度2檔的相機,我們需要拍攝一張包含有晴朗天空和地面樹林的圖片。假如我們對天空(最亮處)測光得到結果為光圈F22、快門1/100s、感光度100,對地面樹林(最暗處)測光得到結果為光圈F2、快門1/100s、感光度100,這兩組結果之間差了剛好7檔光圈的曝光量。此時顯然不能僅用一組曝光來同時拍到天空和地面,但是我們的相機有著欠曝5檔、過曝2檔的寬容度,因此我們可以使天空過曝一些,地面欠曝一些,哪怕現在看起來它們要麼慘白,要麼漆黑,但是相機依然記錄下了圖像數據,我們可以在後期分別調整曝光值來找回它們。因此,我們選用了F11這個光圈來拍這個畫面,保證天空和地面的圖像數據都在相機寬容度內,其數據都得以保留。

圖19:天空與地面明暗差別巨大的場景

HDR

針對上一段利用寬容度計算曝光的做法,得益於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有了更為便利的手段,那就是HDR(高動態範圍成像)。還記得那種要麼天空慘白,要麼地面漆黑的尷尬吧?使用HDR的方法,我們的相機將會分別拍攝數張曝光不等的照片,如F22來拍攝出清晰的天空,F2來拍攝出可見的樹林陰影,F5.6來拍出迷人的樹林光影,然後通過相機處理器將這很多張照片進行合併,最終得到一張從天空到樹叢都清晰可見的照片。

圖20:HDR合成示意圖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使用這個手段時一定要保證光照強度的正常、不錯亂,一定要避免地面比天空還亮「這類用力過猛、明顯後期過度等現象。

幾個練習

1.獲取一組曝光值。使用手中的手機、相機或測光表APP,使用全自動自動模式,隨意拍攝一個畫面,看一下這張照片的光圈、快門和感光度各是多少。

2.關於感光度對畫質的影響。將相機設置為M檔手動模式,分別拍攝一張感光度100和感光度6400的照片,放到電腦屏幕上觀察其畫質有什麼差別。為了保證曝光正常,感光度100的照片在白天室外拍,6400的可以在黑屋或晚上拍。

3.關於光圈對景深虛化的影響。將相機設置為光圈優先模式。在桌上擺放一列水果,從這列水果的一端向另一端拍攝。分別使用2.0、4.0、8.0和16的光圈各拍一張,看一下不同位置的水果的虛化程度如何。再使用2.0的光圈,分別在貼近水果的位置、遠離水果的位置拍攝,再看一下不同位置的水果的虛化程度。最後,思考一下,假如我想要兩個水果清晰,其他都虛化,要用多大光圈?只要一個水果清晰呢?注意:為什麼是從這列的一端向另一端拍攝,而不是正面對著一排水果拍?這是因為虛化總是前後虛化,而並不能左右虛化。詳見我的另一篇文章《分不清對焦和焦距?一篇文章讓你理清》中關於合焦面和景深的介紹。

本部分,網上現有多數介紹光圈、景深的文章多會使用如下圖21這樣的對比圖,以告訴讀者不同光圈下的虛化程度。然而,在這裡我並沒有照搬,而是讓大家擺放一列物品,使用不同光圈來使得不同數量的物品處於清晰範圍內。以此,我們更能直觀地感受到「清晰範圍」的深度,這才是我們深入攝影時對景深進行控制的依據,而不僅僅只是簡單地虛化。

圖21:多數教程會使用這樣一類虛化程度不同的照片

4.關於快門對動態模糊的影響。將相機設置為快門優先模式。讓朋友手握一根小木棍快速地揮舞,分別使用1s、1/30s、1/125s、1/500s、1/2000s來拍攝,觀察小木棍的清晰程度。設想一下,你要拍攝一輛高速飛馳的賽車,應該用多少快門速度?拍攝一個站立不動的模特呢?拍攝夜晚朋友進行的光繪又要多少快門?

5.手動曝光。將相機設置為M檔手動模式。

5.1 拍攝街景。假如我們需要拍攝一張街上全都清晰,但是需要表現汽車正在飛速行駛的畫面,我們需要怎麼確定曝光值?

5.2 拍攝人物。假設我們要拍攝站在我們面前的朋友,需要朋友全身清晰,背景虛化掉的照片,要怎麼確定曝光值?

5.3 拍攝車燈光軌。假設我們要拍攝街上的車流軌跡,需要怎麼確定曝光值?(註:拍攝光軌需三腳架)

圖22:城市光軌

6.測光練習。使用手中的相機或測光表APP,確定曝光三要素中的兩個(如快門1/100、感光100),分別對我們要拍攝的畫面的不同亮度位置進行拍照,看相機自動給出的曝光參數是多少。最後,再思考,對這樣一個不同區域曝光不同的畫面,我們要如何設定曝光值,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圖23:分別對不同位置測光示例(曝光值僅為示意,非準確值)

7.回到練習1里隨手自動拍攝的那張照片,這個電腦自動給出的曝光值,還可以怎樣修改?

總結

曝光就是「告訴」相機我們需要獲得多強的光線;測光就是獲取曝光值的過程。曝光由光圈、快門和感光度共同決定,其中感光度越低越畫質好,光圈需參照所需景深,快門需參照所需速度。測光優先保證我們的拍攝主題亮度正確,可以參照整個畫面平衡確定最終曝光值。


推薦閱讀:

2018.01.01 今日日曆
攝影基礎理論知識 5 / 5 曝光與感光度
杭州「蘇堤春曉」有多美?
2017.03.24 今日日曆
攝影之友·影像講堂|第七期:廢片如何變廢為寶?

TAG:攝影入門 | 攝影 | 單反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