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21 一些個人想法

本文是個人的想法和零碎的觀察。

今天驚聞中興挨打。

香皂盒的故事

我小時候讀過一個雞湯印象很深:大概意思是說香皂工廠流水線經常出現包裝的香皂是空盒但外觀看不出來,老闆很頭疼。一個海歸博士帶領幾個專家研究了兩年,發明了紅外線探測盒內是否空著,花了很多錢才解決;另一個廠的老闆叫來一個大專生,劈頭蓋臉一頓訓,然後說給你3天,必須解決這個問題要不然滾蛋!結果這個大專生用個電風扇,吹流水線,由於香皂空盒很輕,會被吹飛,問題解決了。

這個故事當然是編輯瞎編的,但其實編得很有才,倒是反映了出一些思路:

  1. 現實主義:儘快解決問題,不拘泥於方法;
  2. 雞賊:這個故事其實很雞賊,故意貶低了工程技術,老闆明明無知卻取得了最好的結果;(當時主流風氣好像正是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呢?我恰好在亞馬遜工作時知道這個問題的正解:紅外線是沒必要的,電風扇的解法也太粗糙是文人坐井觀天編的。正確的工程解法是流水線經過一個自動稱重的裝置,旁邊有一個機械臂,假設香皂盒的標準重量是X,誤差是Y,則當重量小於X-Y或是大於X+Y時,機械臂將當前香皂盒踢出去,然後人工檢查。

這個做法為什麼聰明?因為亞馬遜每天有無數個包裹郵寄出去,每個包裹都有可能裝錯,並且裡面可能有多個Item,這種情況下, 為了防止人為的失誤比如多裝或是少裝,每個包裹根據Barcode可以知道裡面有多少東西,然後可以算出應有的重量和每件東西的誤差區間,也就是對X們求和,對Y們求和。這種情況也聰明在於:根據大量而不斷的數據自動調整,可以越來越精準地逼近真正的X和Y值,所以越來越精確。

看到中興事件,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故事。中興賣東西給禁運國我不奇怪,我覺得這裡面最讓我吃驚的反而是他們面對此事美國方面的警告和法律手段,不成熟甚至幾乎是忽視一樣的面對。其實,本來事情不會變得這麼壞的,如果他們知道遊戲規則的話,至於認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請參見電風扇解法。

再多評論下去容易引發口水戰。對個人改行的啟示是:我們個人認為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偏頗和想像中的,大部分的故事其實都有些偏離現實。收集信息不是為了證明合理或是作出價值判斷,那是20多歲的憤青們的行為,真正的目的是理解遊戲規則,知道一個體系如何運作,從而適應。

可樂的啟示

我當時在猶豫不決是否要改行時,注意到超市裡賣的可樂。普通的膠瓶可樂,只要5毛錢一瓶,一般六瓶一捆;然而在超市出口、結賬處,放在冰箱里的同樣的可樂,就要賣1.79美元一瓶。

我想可樂都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因為放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價格就不同。專業而導致的際遇區別,大概就像可樂的價格了:CS專業的學生並不比其他行業優秀,只是因為際遇較好、趕上了時代的發展,所以更舒服一些。

換句話說,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芸芸眾生,我們每個人千差萬別,但在冷酷而主宰的市場看來,不過是一瓶瓶一摸一樣的可樂罷了。決定我們價格的,更多的是放在哪裡。所以,選擇和努力是並重的。

這也是我特別反對那些生物大牛們的心靈雞湯系列:你日子過得苦,是因為努力不夠;我過得好,是因為我一天工作16小時。搞笑了,誰知道你一天到底工作多久?不少博士後也一天十幾個小時做實驗,還是努力不夠?然後大牛又說了,是你智商不夠。就算你想辦法證明智商夠了,人可能又說你堅持下去20年肯定有奇效。

在我看來這些BS比釣魚網站還坑人。過於強調努力,一定是因為選擇錯了,方向錯了。

對,最簡單的是最正確的:選擇錯了、專業錯了。這是他們打死不肯承認的,因為他們需要無數傻瓜,繼續前仆後繼地充當人肉電池,來照亮大牛們的光輝人生。

如果一個理論很複雜,很可能因為它是在故意繞著真理走。

人際關係

我改行前後,感覺很特別的一個就是人際關係的變化:之前的專業教授之間派系林立,中國留學生也各有自己的小圈子,有的人買輛二手車還偷偷攀比,我是比較鬱悶的。

到了CS專業,發現人際關係相對簡單,尤其是讀碩士的。想想其實很容易理解:碩士兩年畢業,時間緊迫,課業又忙,大家都奔著未來的工作努力,誰閑得慌玩人際;之前專業大家都拿著一份不死不活的獎學金,讀博士周期又長,也看不到多少希望,自然互相之間要找優越感甚至比自己導師誰牛(其實都是垃圾校的AP),人生和鬥志就這麼慢慢磨損了。

我一個師弟,待久了幾年後非常熱衷於教會活動,很虔誠。我無意猜度他人,但我想如果是我熬了幾年,也是要找精神寄託的,如果現實太殘酷的話。我一個師姐,靠吃抗抑鬱葯撐著,都不是什麼奇怪事兒。

一個上升中的專業,是能夠正反饋人的精神的:努力-獲得-繼續努力-繼續獲得;而一個衰亡中的專業,必然伴隨著內訌、圈子、派系,讓部分玻璃心的人(如我)難過。我不是說IT沒有政治和複雜的人際,我只是說IT人好歹為了利益去斗,至少有現實意義地去斗。

當時CS繫上課的教授也都不太認真。有的講得亂七八糟,聽說外邊開著公司,自然心思不在上課;有的據說年輕時不錯可惜老了糊塗了,對CS當前知識已經「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只好講點破邏輯True && False = False,快70歲了還在尸位素餐為了領一份薪水。可是大家不太在意:反正學要靠自己,這些東西跟工業界比,本來就是過時的,找工作要緊啊。

所以我武斷地說,如果盧剛當年能讀CS(當時似乎還叫什麼電機),他絕對不會造成慘案;前一段讀了物理PhD 9年最後自殺的那個女生,如果讀了CS,也絕對不會絕望。我相信,盧剛會急著找工作、離開養豬出名的玉米地Iowa,去開拓新生活,老闆那點爛事兒都付之一笑。那個女生就算找到大農村一份普通的程序員工作,也足以自己吃喝不愁了。

博士後的年薪

總有些傻瓜,自己還沒吃飽,就擔心起導師、行業和科研事業了。

此事是我聽說,不知真假。1992年,某法案導致當時在美的中國人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獲得了綠卡。

於是後來有人驚奇地發現,到1996年,博士後的平均年薪差不多增加了一萬美元。這裡面的邏輯其實簡單極了:中國人是博士後的一大來源,大量中國人忽然有了綠卡,導致大量原本不得不去做博士後的人改行到各個行業,博士後的供給量急劇萎縮,所以年薪有所上升。

很多科研專業為什麼收入低,其實也是受市場調節的:比如火坑專業有大量的國內訪問學者、和土博(非美國PhD,俗稱土博)來作為供給,所以這工資能上得來?反而是看似「簡單」的CS行業,想跨國直接申請工作,雖然有,但恐怕千里挑一都少見。

這也解釋了這幾年EB2的排期,為什麼要長於EB3:「理論上」,EB2人才要求更高,應該人數更少,但實際上被大量的火坑專業的NIW填充,還不能降級;反而是EB3的大多數都是碼工:因為公司可以辦EB2的一般也讓走EB3。我最後也是走EB3降級拿的綠卡。

說這個,想證明的是:事情可笑不可笑,合理不合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可笑情況,一定會有背後的形成機制。

如今的留學生,我聽說,別說清華北大之類,就是好點的985、211,也應該是拒絕火坑專業的。像生物等專業,其實應該多招國內二本的資質較差的學生來讀博士和做博士後。這,才是市場的真正合理配置。


推薦閱讀:

運動控制這3年
化學學術圈並不好玩
過了30又怎樣!就要30天轉行互聯網運營
數據分析告訴你,這一招讓你offer拿到手軟!
30歲轉行,逃離通信擁抱互聯網(上)

TAG:轉行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