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地獄美味的藤壺,用實力詮釋什麼叫臉都不要了

(密恐預警)

說起美食,我們總能如數家珍地聊上大半天,鮮美海產更是頻頻出鏡。

不過有一種奇醜無比的海產卻鮮有人知,那就是被稱作「來自地獄的佳肴「——藤壺。

若是只論長相,真不敢想第一個吃下它的人抱著怎樣的心態,不過它的鮮美卻能征服每一位食客。

論起口感,它們嫩得完全不像貝類、螺那般。

但看著它那標誌性的石灰質外殼,它難道是軟體動物中的」叛徒「?

不過真的是錯怪藤壺了,它們其實跟蝦蟹才是近親,就連科學家也將它們分錯類。

不過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才挖掘出藤壺的真實身份。

它們的特點可不只是好吃這麼簡單。

(密恐預警)

早在1861年,達爾文就對這種四處安家的生物產生了興趣。

在他研究早期,他花了8年之久對它們進行分類等相關工作。

以藤壺為代表的蔓足類,是達爾文利用現代系統生物學觀點進行研究的第一個生物類群。

藤壺可謂是生物進化論的早期基石,史稱「八年藤壺」

從卵塊孵化出來之前,它們還會經歷無節幼蟲、腺介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

它們還是幼蟲的時候,與普通的蝦蟹更接近。

因此它們也是甲殼動物,屬於甲殼亞門。

*註:甲殼動物孵出的幼體不分節,有三對副肢,一個中眼,以浮游生活;腺介幼蟲是蔓足類繼無節幼蟲之後的浮游性幼蟲期,因為外觀與貝形類的腺介蟲相似,故有此名。

還沒長大成蟲前,藤壺其實也是海底「萌值擔當」。

在無節幼蟲的第一階段,也算有臉有眼,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完全展現出一個懵懂的小寶寶對這個海洋世界的好奇。

這時的體型大概在1毫米左右,能划槳,也能隨波飄搖。

這個時期的藤壺只管吃喝,長大最重要。

吃飽喝足後,它們就會變態成腺介幼蟲。

腺介幼蟲是一種特殊的幼體形式,無須進食,但要肩負起找住處的重任。

它們靠著水流牽引,或是靠著小觸角運動。

當它們來到一處不錯的底質時,它們可以進行選擇:

附著?(是/否)

下方几只就是觸手

如果它們選擇附著,就會進行下一步探查工作。

它們靠著小觸手以有規律的「步伐」,在底質表面散步。

它們憑此確認底質的各方面條件是否合適。

如果它們覺得合適,藤壺膠腺就會分泌膠液,經膠腺導管到達底盤,與基底接觸實現附著。

當然,如果感覺不合適又還未變態,也可以繼續尋找合適的底質。

畢竟是要住一輩子的地方,藤壺對此非常講究。

生物學家Wethey認為,水流速度是藤壺選擇住所的主要考慮。

他反覆試驗後,發現只有底質表面的水流速率/傾斜度很關鍵:

高於50/s時,附著概率會更高。

一旦超過100/s,附著率又將減少。

如果達到400/s,就沒有幼體能夠附著其上。

不過其他研究則認為,底質的環境更為重要。

例如藤壺會更傾向於選擇粗糙程度更高的底質。

小觸角會幫助它們分辨地形情況,不規則底質引起的神經衝動會誘發它們附著及變態。

如果附著底質的光照偏暗,藤壺會更開心。

而且光線也能誘使它們附著,桔色和綠色會更吸引它們,而黃色基本是不會考慮的。

密恐預警

藤壺跟人們選地段買房子有的一拼。

無論是底質的類型、顏色,還是光照、溫度、鹽度、濕度都會對其選擇產生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挑剔了。

如果底質能給出些別的噱頭,藤壺也會買賬的。

例如一些底質表面富含節肢蛋白(Arthropodin),就能吸引大量藤壺幼蟲入住。

許多動物體內都存在有類似的蛋白,這些蛋白被動物組織釋放到海水中,就會被底質表面吸收。

不過,研究還不能明確這些蛋白在幼體附著變態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或許是水流與蛋白的魅力,鯨魚之類的活體也會成為它們的聚集地。

為了能夠更牢固地附著在活體身上,它們會將自己的石灰質外殼嵌入它們的身體

藤壺偏好集群而居,大片的藤壺嵌在鯨魚體表,讓鯨魚乖萌的外表多了一點猙獰。

當然,不同種類的藤壺人生追求不同。

一些藤壺喜歡附著於同類附近,便於繁衍後代;

一些藤壺則更注重「食之道」,偏愛在特定食物源附近定居;

還有一些則對鄰居有要求,龍介屬幼蟲、被囊動物會搶食物,而骨螺喜歡吃藤壺,自然不能住它們附近;

……

被囊動物

這些需求與喜好,決定了藤壺的「城市地圖」

一些藻類能釋放某些化學因子,藤壺會靠近他們。

行走的蛋白——鯨魚,會成為鯨藤壺的首選。

崎嶇不平的礁石,自然能夠吸引更多藤壺入住。

選好住所很重要,有的藤壺就是瞎選了住所,結果就被一群珊瑚包圍,吃東西都成問題。

圖中紅圈可以看見小小的蔓足在滑動

花費將近一個月選定住處後,藤壺就會築起它的鈣質外殼,作為死宅度過一生。

成年藤壺構造並不複雜,除了鈣質外殼,還有6對濾食用的蔓足、分節口器。

吃飯的時候,它的蔓足會如漁網一般將水中的浮游生物或營養物質卷進口器中。

除此以外,蔓足也是呼吸器官。

張合不僅為了捕食,也為了氣體交換。

不濾食的時候,它就將蔓足收回殼內,如貝殼一樣用殼躲避掠食者。

若是在礁石上的藤壺,海水退去時,還會將蓋板禁閉,以免被陽光晒乾。

另一個需要藤壺辛苦一下的事情,便是繁衍。

它們雖然都是雌雄同體,不過一般一次只能選擇一種性別,自體受精只會偶爾發生。

因為它們無法移動,充當雄性角色時,就需要一條長長的交接器。

在已知動物中,性器官與身體比例最誇張的莫過於藤壺,特定種類能達到8:1。

*註:一個無聊的知識點,藤壺屬的英文名為Balanus,拉丁文原意為[嗶]頭。

花費4個月成熟後,還能吃能繁衍的藤壺已經算是一隻成功的藤壺。

___________

其實別看藤壺普普通通,它們對我們人類的影響大得很。

這當然不是指它價格昂貴,被很多藤壺獵手摘來賣錢。

藤壺獵手也是在海浪手中奪食的危險職業

而是它那複雜的附著需求,已經瞄上了我們的船舶、漁網、浮球、水下聲吶等等。

如今,藤壺已經被當作污著生物對待。

多數人都聽過藤壺對船舶的影響,因為跟隨船航行能夠更輕鬆地濾食,藤壺最樂意厚著臉皮附著在船上。

而隨著一代代繁殖,貝殼一層覆蓋一層,船體會越來越重,船速也就越來越慢。

有經驗的漁民一般會在船體吃水線以下,刷上對藤壺有毒的塗料。

防藤壺塗料有很多種,最有效的是以氧化銅為基料的。

不過有毒塗料對於海洋的危害,同樣值得警惕。

因此尋找無毒防污試劑無疑非常重要。

未塗布和塗有商業塗料的板材效果差異

現行的主要方向,是提取某些藻類及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質或是激素類似物。

例如1984年,科學家發現八射珊瑚體內含有抑制藤壺幼體附著的物質。

1986年,生物學家Rittschof成功分離出低分子量物質也能抑制幼體附著。

這些類似的物質都是化合物的混合物,純化之後抑制特性便會消失,對於生態很是友好。

八射珊瑚

對附著的研究,也延伸出對藤壺生物膠的研究。

藤壺膠在水下的表現有目共睹,理解其黏附固化機制,指不定就能研發出超強粘合材料。

現階段的研究,對各膠蛋白質成分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特殊形式的蛋白質和非蛋白成分如何發揮作用仍為攻破。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全被接受的藤壺膠交聯固化模型。

藤壺可以說是一個很會惹麻煩的生物,它的生存之道對人類並不友好。

但有趣的是,它又有著我們無法解讀的神奇之處。

或許所謂麻煩也是一種寶藏,科學至今的發展不就一直在過關斬將嗎?

*參考資料

有哪些常見生物的學名比較奇葩, 知乎.

fengfeixue0219. 鯨虱、藤壺,巨鯨背負著的「微世界」. 果殼.

Le Tournesol. 觸手系!英國海怪真相詳解. 果殼.

饒小珍, 林崗, 許友勤. 藤壺金星幼蟲附著變態機制. 生態學報, 2013(33-16).

張欣康等. 藤壺附著:從基底探測到膠的固化.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17.

黃英, 柯才煥, 周時強. 國外對藤壺幼體附著的研究進展. 科學視野.

フジツボの幼生, 明石?神戸の蟲.


推薦閱讀:

目前大規模造紙業污染到底嚴重嗎?若是符合排放標準的污水對環境的影響還有多大?
讓海洋觸手可及,科幻大師凡爾納的海底帝國
2017南海—呂宋海峽共享航次手記
為什麼加拿大的芬迪灣有世界上最高的海潮?
在海邊撿的寄居蟹怎麼養?

TAG:動物學 | 海洋 | 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