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半生委屈,我便一生疼痛
魯迅曾說:「以為父的資格,只要能生——能生這件事,自然便會,何需受教呢?卻不知中國現在,正須父范學堂。」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則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啊,作為一個曾經的教育工作者,深知父母們的控制、無知、憤怒、無理性……將如何毀壞一個孩子,並且,毀得理所當然,毀得蠻不講理,毀得「老子就這樣,你能怎麼樣」。
於是深感無力。
許多次都和朋友們說:
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的,是大人。
比孩子更需要愛的,也是大人。
昨天在珠江新城,等人的時候,看到旁邊有一個媽媽,正在訓斥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吃吃吃,你就知道吃……你知道這種飯店有多貴嗎?我一個月只賺幾千塊,這吃一頓就得花掉我幾天的工資,我為了你累死累活,你一點都不知道心疼媽媽!」
孩子嚅嚅地說:「可是你前天答應過的!」
「那你還答應過我每天打掃家裡的衛生呢……只知道要要要,跟你爸爸一模一樣,無情無義……」
孩子沉默下去。
母親還在一直審判和責備,後來慢慢消停下來,孩子開始討好母親,去靠近她,拉她的手臂,可是母親一直冷冷地,不予任何理睬。
像這樣的場景,相信在大家的生活中,應該也極為常見。
母親對孩子的攻擊行為,表面上,是因為捨不得錢,但實際上,是緣於對孩子失控的憤怒,對生活的恐懼,對愛的匱乏。
而孩子,則受於更大的恐懼當中。
他一直撒嬌和討好,用自己的方式,柔柔怯怯地,來表達這種聲音:媽媽,我愛你,請你也愛我吧,請你不要不理睬我,我會覺得害怕……我錯了,我不要牛排了,我會以讓你開心的方式活著……媽媽,請你低下頭來看看我吧……
可是,母親依然冷漠,評判著兒子的反應,到底值不值得她原諒他。
也許,這位母親,也是愛孩子的。
但是,這種愛,帶有太多的雜質。
它不是無條件的,也不是完全接納的,而是帶著評價的:你聽話,你優秀,你不給我惹事,我才會愛你。反之,我就不愛你。
這樣一來,孩子就無法自在地活著。
他會在意外界評價,會討好,會媚俗,會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維護自己的利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後台經常有人問我:你在許多文章里,都提到過童年的境遇,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但我仍不太明白,父母到底如何影響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
今天用一個心理問答,結合上文案例,再現一下這種影響。
問:你為什麼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敢表達?忽視自己的利益?
答:我想討好別人。
問:你為什麼想討好別人?
答:我害怕和別人起衝突。
問:你為什麼怕起衝突?
答:因為我怕別人不喜歡我。
問:為什麼需要被喜歡?
答:因為我需要被認可。
問:為什麼你需要被認可?
答:因為我很難自己認可自己。
問:為什麼你不能自己認可自己?
答:因為我從小就一直被指責,被忽略。
問:為什麼你一直被指責忽略?
答:因為媽媽心裡有憤怒。
問:為什麼媽媽心裡有憤怒?
答:因為她委屈怨恨。
問:她委屈怨恨什麼?
答:她所給我的愛。她給予愛的時候就會伴有委屈怨恨的情感。
問:她為什麼委屈怨恨?
答:因為她一直以來也沒有得到過充足的愛。
問:如果她得到充足的愛會怎樣?
答:她會覺得安全、滿足。
問:她覺得安全滿足會怎樣?
答:她便有能力去關注這個世界,去付出更多的愛。
問:會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答:我能有一個更和諧的家庭,得到更多的愛,然後我會更有能量。
是的,若你半生委屈,你的憤怒,便會傳遞到孩子那裡,使他收穫一生恐懼。
而我們,也是從父母那裡,得到這種匱乏。
匱乏代代相傳,人人求愛若渴,恐懼如影隨形,導致大家都成驚弓之鳥,生活得小心翼翼,步步為營,草木皆兵。
大人已經是這樣了。
但是,孩子沒有義務,繼承這種恐懼。
想要打破輪迴,得從你我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療救開始。
願我們都能給予自己足夠的愛,接納自己,滿足自己,更新自己,然後,放輕鬆,放開心,以豐沛的愛,福澤身邊每個人。
這樣,孩子就不會活在我們的陰影中。
他們會跟隨自己的精神胚胎,成長為天賦的模樣,在自己明亮的世界,發現自己的愛、使命和榮耀。
那時,你才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你不是他的造物主,只是他的見證人。
——End——
喜歡就點個讚唄(*ˉ︶ˉ*)
歡迎關注我,我會每天更新3個以上高質量回答~~
推薦閱讀:
※室友說我半夜翻書聲音太大把她吵醒了並且威脅我說還有下次讓我再也不能在寢室好好睡覺,我應該怎麼辦?
※上中國農業大學理院劉霞的課學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學生們的勇氣越來越小?
※贏鼎教育王海濤:新時代教育英雄
※《無問西東》做真實的自己,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