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

最近有小夥伴問我,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

容我大言不慚地說,我特別擅長控制憤怒這種攻擊性情緒。曾有朋友問我為何很少生氣,那時我回答道:「我是一個理性的人,一個因理由而行動的人。如果我沒有找到生氣的理由,那我就不會生氣。如果別人比我更容易生氣,那可能是因為別人先產生了生氣的衝動,然後爆發出生氣的行為,最後再給自己的生氣找到理由。而我一般會先對情境進行評估,尋找要不要生氣的理由,再決定是否要生氣。」

現在回頭想想,發現當時的說法不太恰當。假定小明比我更容易生氣,原因不一定是小明不夠理性。小明可能感受到了更強烈的生氣衝動,也可能在冷靜評估情境後決定要以憤怒來應對某個問題。我之所以很少生氣,有可能是因為感受到的衝動很弱,本身就很容易被我壓抑下去。也可能是因為我評估情境後,發現生氣解決不了問題,於是就不生氣了。

舉個具體的例子,假定網路上有某個人對你說出了一番攻擊性的言論,可能是粗俗的謾罵,也可能是挖苦式的諷刺。總之,這樣的言論會讓我們聽了感到很不愉快,產生一種想要罵回去的衝動。就像許多小孩子被別人打了一下,自己堅持要打回去一樣。我們被別人用語言打了一下,自己也堅持要用語言打回去。

這種憤怒並非總是帶來糟糕的後果。當有小偷正在偷竊我們的錢包時,我們會感到很憤怒,從而制止小偷的行為,把小偷抓起來。如果有旁人在場,大家還可能義憤填膺地幫忙抓小偷。也就是說,憤怒可以促使我們採取攻擊性的行動,如果這種攻擊性行動的目的是消除非法侵害,捍衛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權益,那這就是一種良性的憤怒。

再舉個例子。假設你和朋友約了晚上8點一起看電影,然而你朋友在8點半才到,害得你錯過了影片開頭。你可能會對朋友感到憤怒,責怪他幾句。這種憤怒也是合理的,因為他可以讓朋友明白我們的不愉快的心情,從而在下次約會時準時趕到。如果我們無條件地原諒了朋友的遲到,那他以後可能還會變本加厲地不遵守時間約定。這個案例說明,如果憤怒能造成好的後果,那它也是一種良性的憤怒。

良性憤怒造成好的後果,惡性憤怒則會造成糟糕的後果。比如,朋友約會時遲到了5分鐘,我們就把電影票撕得粉碎,甚至把朋友按在地上暴打一頓,打得對方受了重傷。然後對方決定起訴我們,最終我們賠了對方一大筆錢。事後想來,我們自己也感到非常後悔,內心忍不住感嘆:如果當時控制住自己的憤怒就好了。

這個假想案例有一個缺陷,它假定了一個有嚴重暴力行為傾向的人居然還能交到朋友。不過,為了繼續討論問題,我們暫且為其補充一些設定。也許這個人特別有錢,或者長得特別帥,或者有別的一些不為人知的魅力。

總之,當我們後悔自己當初因憤怒而失去理智,沒有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反而把狀況搞得更糟糕時,這種憤怒多半就是惡性的憤怒。假定網路上有人罵了你一句,你就浪費了一整天的時間和這個網路上的陌生人對罵。這一天下來,你除了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糟糕,什麼也沒有收穫。而你本來可以利用這一天的時間,看一看讓自己開心的電影,玩一玩遊戲,和朋友們愉快地玩耍,或者完成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任務。

控制這種惡性憤怒的方法,就是讓養成冷靜地評估情境的習慣。我們需要問自己,接下來的1個小時該怎麼安排?接下來的問題該怎麼一步步解決?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說,就是養成評估邊際收益和機會成本的習慣。一想到這種憤怒行為在經濟學上很不值得,那我們就可能不會憤怒了。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是金錢,哪有時間浪費在生氣上。

經濟學家建議我們優化自己的選擇,也就是用更好的行為來代替原先不太好的憤怒行為。我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給出的理性反思建議,從原理上看是類似的。當我們採取某個行動前,時間允許的話,就應該先理性的反思一下,究竟應該採取哪種行動?如果選項中的某個行為得到了許多理由的支持,那它通常就是對我們的長遠發展更有幫助的行為。就我個人經驗來看,大多數情況下,憤怒行為並非最優行為。

上述建議,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在遭遇某種情況時,先理性反思一下憤怒是否是最優的行為,如果不是,那就不要憤怒,而是用別的行為來解決問題。這個建議是控制憤怒的內部原因。從效果上來看,控制憤怒外部原因可能更好。簡單點說,就是儘可能少接觸那些會讓自己產生惡性憤怒的情況和環境。

強盜和小偷讓我們感到憤怒,於是我們可以主動遠離他們。雖然我自己從不在網路上拉黑他人,但拉黑也是一種預防自己與低素質人群接觸的方式。有一些人經常讓我們產生惡性憤怒,那我們就和他們斷絕來往。

大家可能會覺得我這個建議不現實。人生中有太多身不由己的事情,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父母是誰,上學後也總是會遇到那些讓人生氣的同學或老師,工作後也會遇到一些讓我們忍不住將其暴打一頓的同事、領導或者客戶。我們不得不去接觸那些讓我們感到憤怒的人,沒法和他們斷絕來往。

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我不確定自己的解決方案是否對大家也適用,但還是告訴大家吧。通常情況下,如果我遭遇的人讓我忍不住感到生氣,我就會開始指出他們行為上的錯誤,並提供改進的方案。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當時並不會做出改進。因為他們會覺得我在有意無意地暗示他們很愚蠢,於是,他們反而更生氣了,甚至會做出一些試圖讓我感到生氣的行為。

語言上的謾罵實際上對我無效。這倒不是因為我的臉皮厚,抗罵能力很強。我其實臉皮很薄,但頭腦中的新皮層足夠厚實,這讓我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我會繼續保持說教模式,講一些從幾百萬年前開始的人類演化歷史,向他們說清楚。我不是在說他們很愚蠢,而是說整個人類物種都很愚蠢。接下來,我會儘可能通俗易懂地講一些心理學、經濟學甚至哲學上的理論模型,並結合情境中的具體情況往模型中輸入數據。模型有了數據,經過仔細地思考與推理,就能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憤怒,僅僅是因為找不到問題的解決方案。一旦知道了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就會意識到,在當下那個情境下,存在比憤怒更好的選項。

總之,當別人發現我是一個油鹽不進的理性行為者時,他們就不會試著來激怒我了。反正我不會因為他人語言上的攻擊而感到傷心或難過,那他人就會停止這種無效的謾罵。而且,他們也會意識到,我說他們蠢,不是在惡意地辱罵他們,而是善意地希望他們降低自己的愚蠢程度。

有人會說,不是所有人都能聽得進去我講的道理。但從實踐上看,我這種「不管你聽不聽,我就是要講道理」的做法,經常取得不錯的效果。也許是因為我很擅長講道理,遇到的人素質都不是特別低,也能聽得進去我講的道理。雖然有人會對我動不動就暗示他們很愚蠢而升起一股反感之情,但久而久之,習慣了就好了。畢竟,我總是對事不對人。或者說,我總是對所有人而不是某些人。而且,我也不單是指出人們的愚蠢,還會給出更好的行為方式的建議。光指出問題不提供回答,就像是僅僅在語言上調戲他人確不在行為上做出表示,確實讓人感到很不爽。

雖然本文不長,但也提供幾句總結:

1.造成好後果的憤怒是良性憤怒,不用刻意控制。造成糟糕後果的憤怒則是惡性憤怒,需要加以控制。

2.控制憤怒的內因,就是讓自己冷靜地評估情境,用更理智的行為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破壞性行為發泄出自己的憤怒。

3.控制憤怒的外因,就是儘可能多待在有利於自身長遠發展的環境中,少接觸那些讓我們產生惡性憤怒的環境。

4.如果不得不接觸一些讓人憤怒的人,我則會試著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他們意識到自己還有巨大的改進空間。這種做法效果不錯,它至少能鍛煉我的講道理能力。

5.在第4條中提到的講道理的原理是這樣的:首先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行為很愚蠢,接下來安慰對方,讓其意識到愚蠢並不是他自己的錯,最後提供詳細且可執行的改進建議。如果對方不執行,那就反思自己給出的建議是否還不夠好。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在這個充滿挑釁的世界,與憤怒和解 | 觀影:三塊廣告牌
9、論「憤怒」(原創)

TAG:憤怒管理 | 情緒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