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國家的育兒理念

以前北歐對我而言是若干個遙遠而陌生的冰雪國家,只有源於安徒生童話的一點想像。由於瑞典的學前教育體系有著良好的國際聲譽,這次瑞典主辦的大會吸引了來自5個大洲70多個國家的1000多名代表參加。除了會中安排的哥德堡、斯德哥爾摩的學前教育機構參觀外,還在會前和會後安排了丹麥和挪威的學前教育機構參觀活動,讓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北歐的學前教育機構,一些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讓我體會到了北歐人的生活哲學和社會發展理想,以及他們所主張的幼教重點。

一、讓孩子不分陰晴雨雪都玩在戶外

大自然是北歐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戶外活動是北歐人極崇尚的活動。挪威人甚至對我們說,孩子在學走路的同時就開始學滑雪了。這種生活習慣被北歐的教育者當作促進兒童發展的重要機會,記得幾年前一位挪威的學前教育專家在訪問我國時,專門就幼兒園的戶外教育做了報告,當時我還對這一話題感到疑惑,如今身臨其境,才感受到戶外活動在北歐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參觀中的北歐幼兒園都是平房,教室門口會安裝一個有助於蹭掉鞋上泥土的鏤空方格踏板,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方便孩子戶內外活動的轉換。活動設施大多是用木材加舊輪胎做的,並不是油漆,如鞦韆架、籃球架、滑梯、可攀登的斜坡或海盜船、種植草莓的苗圃等,還有篝火坑、小沙坑。為了確保孩子在下小雨時或陽光強烈時還可以在戶外活動,有些幼兒園還建了門廊、戶外的小木屋。戶外的小木屋中,有各種木工用具、園藝工具、顏料,等等。室內的玩具和書籍有時也會被搬到戶外,有木桌椅供孩子們在戶外看書、畫畫,更不用說各種三輪車、手推車、挖沙工具和容器。

幼兒園與院子相連的門廳中,都會有掛成套雨衣、插雨鞋的架子。條件好的還會有烘乾雨衣的專門房間或設備。即使是下雨天,孩子們也會裝備齊全,去戶外活動。聯想到我們國家倡導幼兒每日戶外活動不少於2小時,但事實上許多幼兒園做不到,我不由得感嘆生活方式對教育的巨大影響。

北歐教育者那麼強調讓孩子玩在戶外,不僅是為了增強孩子的體質,更多的是從心理健康、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來考慮的。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和環境教育常常是融在戶外活動中的。在好幾所幼兒園中,牆上都貼著孩子挖出自己種的胡蘿蔔、採摘自己種的草莓的照片,臉上洋溢著自豪和滿足,而這些過程充滿著探索、嘗試與修正假設,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在接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愉悅和果實的同時,北歐的教育者不忘引導孩子們認識大自然和各種物種對人生活的重要性。他們與孩子們討論我們所吃的食物來源於哪裡、蟄人的蜜蜂並不討厭,用大自然中的體驗自然地引發孩子保護環境的情感。

二、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只要你不干擾別人,待人和善,其他你就可以如願行事」,這是北歐成年人與兒童交往的大原則,孩子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安心做他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對待孩子,成人必須懂得溝通與尊重。這既是世界上第一個規定不準體罰兒童的立法(瑞典1979年)所體現的精神,也是北歐教育者仍在不懈努力倡導「兒童參與」「兒童決定」所反映的思想。這種尊重體現在許多方面,甚至會令外國人感覺幼兒園中的成年人對孩子似乎漠不關心,對他們的調皮行為太「縱容」,對他們無能力解決的事也不善於幫忙。

在丹麥的一所幼兒園中,園長常常用「兒童的權利」這樣的字眼,給我們這些世界各地來的參觀者介紹她們的工作原則。「兒童有權利不在大人的時刻監護下活動,他們有權利自己決定做什麼活動以及怎麼做」,這些思想立即引起了幾位美國同行的提問,她們擔心的當然是安全問題。而園長的回答是,她們幼兒園幾十年來從未有嚴重的傷害事故發生過,而且孩子們從自己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養成了很強的自我保護能力和處理受傷的能力。小的磕碰傷,孩子不會無助地、害怕地大哭,而是立即跑到老師那裡要求消毒、包紮。我在這所幼兒園的戶外,觀察到一個步履蹣跚的金髮娃娃,拖著一個比他還長的塑料鏟子,口中念念有詞地獨自玩著,近半小時,沒有一個成年人來「干擾」他,似乎也看不到有人遠遠地監護著他,不由得敬佩北歐同行對孩子能力的信任。

孩子們如果有自己感興趣的、專註其中的活動,可以選擇不參加老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孩子有權利不被成人打擾。老師還會與孩子一起商討「不干擾別人」的規則,如果有人不遵守,會立即受到堅定、但溫和的制止。根本看不到老師大聲斥責孩子,因為他們不想給孩子樹立一個不尊重別人的反面「榜樣」。

三、尊重差異,讓每個孩子體會善意和平等

有人在介紹北歐的教育時曾說,他們似乎意在培養一個個優質的普通人,而不走精英路線。斯堪的那維亞社群中有11條「Jante法則」,歸結起來就是「你不該相信自己有什麼了不起」,大概反映了北歐人對於單個人的看法和對平常心、平等心的崇尚。在教育中,尊重差異、考慮特殊需要就成了普遍的追求,而不願意簡單地把一個人與其他人進行比較,滋生某些人的「精英意識」。

在瑞典,我在參觀的幾所幼兒園中都發現,在同一個混齡班中,會有不同的椅子,同樣的高度,但上半部做了不同的設計,有的類似寶寶椅,有的在一般的椅面上方,又加出一個可調節高度的椅面。這樣做,是為了讓不同年齡、身高差異的孩子在吃飯時的交流中能舒服地平視,年齡小的孩子坐的時候不必兩條腿吊在空中而感到難受。

在有移民兒童的幼兒園中,老師們會挖空心思與語言不通的移民幼兒交流,我參觀的位於哥德堡市郊的一所幼兒園中,幾位老師想出了用音樂的方式引導移民幼兒參與活動和與同伴溝通。幼兒園還會把發給家長的材料翻譯成各種文字,幫助家長認識「不要放棄母語」的重要性,也推薦家長採用一些方法。讓孩子學習瑞典語。這反映了尊重各種文化的態度,給兒童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樹立了榜樣。

尊重差異、促進平等,當然也少不了性別的內容。據世界經濟論壇2005年對全球58個國家的調查,從經濟參與、經濟機會、政治授權、教育程度和健康五個方面看女性在各國的地位,排在前五名的分別是瑞典、挪威、冰島、丹麥、芬蘭。因此,有人說北歐是女人的烏托邦。父親也經常溫柔地介入各項家庭事務,日常瑣碎的育兒事務都難不倒他們。即便如此,教育工作者仍然對傳統觀念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發難,對女孩溫柔、不堅持自己觀點的期待,也被當成不平等的態度而加以反思,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

讓各不相同的兒童都有適合的生活環境,不提對於孩子的能力、文化背景而言不恰當的期望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兒童在這樣的平等氛圍中,體驗到尊重、善意,也學會了尊重他人,可以安心地以自己的步伐慢慢成長。瑞典作家林德格倫的《長襪子皮皮》,很能體現北歐教育者認同的兒童形象以及對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與教育的觀念,從中我們或許可以對北歐兒童教育觀念及其體現獲得更深刻的一些印象。

談及這些可能讓我們感到「另類」的北歐幼教,我無意呼籲移植「北歐模式」。適於戶外活動的清潔自然環境、適於自由活動的安定友善社會、無需競爭便衣食無憂的社會福利體系,都與我們的社會生活環境有所不同,而他們的教育是與他們的生活和生活哲學、社會理想融為一體的。但北歐這扇窗口,確實可以引發我們對生活理想、對人的成長、對「成功」定義的深遠思考。


推薦閱讀:

瑞典 | 八大不得不去的滑雪勝地!
QUEEN旅行——北歐的旅遊最佳季節是什麼時候
從世界排名第一的餐廳說起,解讀北歐美食
北活設計丨上帝大概是想裝修了,所以才帶走了他
北歐人為什麼更善於獲取幸福?這9個理由,LAGOM告訴你

TAG:育兒經驗 | 幼兒教育 | 北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