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步槍爛到什麼地步,才能被稱為「勇士之槍」?
單從遊戲層面,作為英軍長期以來的制式武器,SA80系列步槍總會讓人產生一種「這是一把好槍」的錯覺。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外形,它們沒有常規的槍托,造型極為前衛——而按照遊戲中的必然邏輯:如果一把武器外觀獨特,其背後一定蘊藏著毀天滅地的威力……但在《戰地》系列、《彩虹六號:圍攻》和《COD:黑色行動》中,雖然這種武器都有登場,可是性能和手感卻不過爾爾,同樣,玩家對其最大的印象,其實是「沒有印象」——無論單機還是多人,其存在感都相當微弱。
而在現實中,情況似乎亦然。一方面,作為無托步槍的代表,SA80在概念上確實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和傳統步槍相比,它們更緊湊小巧,更加適合機械化作戰,其頗為「科幻」的外形也頗有先聲奪人的心理效應。
只是,具體到SA80的戰場表現,事情卻完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那令人絕望的可靠性和其他輕武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成了無數人證明無托步槍不適合現代戰爭的證據。在一段時間內,SA80槍族更是成了英軍中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以至於所有可以自主選擇武器的精銳部隊,都一致避開了其中的「A1」槍型。
大英帝國的犧牲品:EM-2
在談到SA80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英國輕武器業界的歷史。和德國人的毛瑟一樣,老舊但可靠的李-恩菲爾德挺過了一戰和二戰,甚至流傳到了阿富汗的反蘇游擊隊手裡。其中李-恩菲爾德4號步槍是二戰英國陸軍的制式步槍,其發射的「.303步槍彈」最早於1889年被採用,即使對1.8公里以外的目標都有殺傷力。得益於對李-恩菲爾德的滿意,英軍是在二戰中數不多沒有列裝自填裝步槍的軍隊。當蘇聯人量產SVT-38/40半自動步槍時,他們在用李-恩菲爾德;當美國人大規模列裝M1加蘭德步槍,他們仍在抱著李-恩菲爾德不放;當德國人開發出跨時代的STG-44時,他們仍在默默地生產李-恩菲爾德。
但這並不意味著,李-恩菲爾德4號步槍在當年是一把渣槍,事實上,她的射速在栓動步槍中頗為驚人。英國陸軍甚至有「瘋狂一分鐘」:這種速射壓制戰術,最高可實現每分鐘30發的射擊速度(遠高於一戰同期毛瑟每分鐘9發的射速)。儘管是一把出色的栓動步槍,但她古舊的設計在現代戰爭中還是顯得越來越吃力。英國人需要一款全新的輕武器來取而代之,而這支步槍必需在短時間內投射出強大的火力。作為戰勝國,英國人得到了繁多的德國資料,一些有意思的研究吸引了英國人的注意。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德國人就開始了對中間威力彈的研究。在1938年,波爾特工廠(Polte Werke)在原有的7.92x57毛瑟彈的基礎上開發出了7.92x33毫米中間威力彈。至於英國,雖然沒有像德國人一樣開發「中間威力彈」,但他們還是在1945年成立了「理想口徑委員會」(Ideal Calibre Panel),開始了自己的研究。英國人認為,德國人把他們的毛瑟彈縮得太小了,或許這些子彈的威力可以在保證自動射擊操作手感的情況下稍微再大些。經歷一系列試驗之後,英國人將.276(7x43毫米)定為理想型子彈,彈體重130格令,發射葯重30.1格令。為了避免和戰前的幾款實驗性彈藥混淆,這款彈藥被命名為.280。
在經過一系列的評標之後,英國人最後決定和.280配套的步槍將是EM-2(Experimental Model 2,即實驗二型),由在二戰期間逃亡至英國的波蘭裔工程師亞努舍夫斯基設計。和其名字一樣,這款武器有著極強的實驗性。除了革命性的使用了中間威力彈,她還有三種其他特點:無托式設計(bullpup)、「槍托槍管共線(in line)」和標配光學瞄準鏡。
將彈匣和擊發裝置置於扳機之後的無托式設計,既縮小了整個槍支的尺寸,還讓槍管保持了相當的長度,從而實現了在全長更短的情況下槍口初速不變。傳統步槍的槍管通常高於槍托,而「槍托槍管共線」步槍的槍管則和槍托平行。傳統步槍的設計讓射手可以直接通過槍管的基線瞄準,但子彈產生的後坐力會產生向後和向上的力,不利於全自動射擊;「槍托槍管一致」步槍則將向上的後坐力降低,讓全自動射擊變得更容易操控。另外,該槍還破天荒地為每一把都配備了一個光學瞄準鏡。
作為一把有進取精神的武器,EM-2參與了戰後北約標準步槍的一系列評標並取得了極為優秀的成績。無論在阿伯丁武器測試場舉行的工程測試(Engineering Trail),還是在本寧堡舉行的部隊測試中,它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遠勝於美國的T25和比利時的FN輕量化步槍(FN FAL的先驅)。但遺憾的是,政治因素佔據了上風,美國人並不打算讓任何一把外國步槍成為美國的制式步槍。他們挑剔地指出.280的威力過小,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較長的交戰距離,即使.280的威力被增大後,美國人依舊錶示懷疑。
在英國本土,情況同樣一波三折。EM-2在1951年雖然被工黨政府正式拍板列裝,但在下半年,保守黨的丘吉爾重新執政,直接廢除了這一決議。很多人認為這是丘吉爾為了保障和北約的友好關係彎下了他的腰,扼殺了一把極其富有希望和未來的武器。
最終,源自美國的7.62x51毫米成為了北約的制式子彈,而英國人則採用了FN FAL的半自動版本作為其制式武器。英國版FN FAL正式於1957年服役,定型為L1A1,或者簡單的被稱為自動填裝步槍(SLR)。EM-2作為歷史上第一把服役的無托步槍的歷史也終結於此,僅有59支的產量和極為重大的歷史意義讓她成為輕武器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稀世珍寶。
EM-2的精神續作:SA80的誕生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英國國防部開始尋求一個替換SLR的方案:SLR已顯老態,且槍身實在太長,將近1.2米,很難被塞進狹小的步兵戰車之中;而且它僅有半自動模式,很難形成壓制火力;國不可一日無防,替換不可避免,總而言之,鑒於SLR的不足,這時的英國人想要一支又短又好的突擊步槍。
一般來說,替換的過程會涉及到一系列的競標,但這次國防部似乎理所當然的認為:替換品應當是英國本土製造的。儘管皇家海軍陸戰隊曾購買了M16並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但國防部沒有成批引進的打算。相反,位於恩菲爾德的皇家輕武器廠(Royal Small Arms Factory;下簡稱恩菲爾德)被選中並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究。
這時,它們再次想到了當年的EM-2,和它代表的無托式步槍設計。在他們的美好想像中,一把無托式步槍可以替換掉英軍現役所有的衝鋒槍、卡賓槍和步槍,這毫無疑問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在進一步研究中,相關人員還發現,如果輕型支援武器(LSW,可以被理解為機槍)的結構和單兵武器(IW,即普通步槍)相近,達成80%的零件通用,相關成本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大體上來說,恩菲爾德的思路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們輕視了開發一個武器系統的難度。
無論如何,在1969年,英國人開始了他們的先期調研。他們首先決定先開發一種全新的中間威力彈。新口徑應當在4.5毫米到7.62毫米之間,有效射程在300米至600米之間。他們一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之前的.280上,但後來決定將5.56x45毫米的彈體縮小至4.85毫米,並將長度增加至49毫米。更小的口徑帶來了更輕的重量,不僅能讓士兵更方便攜帶,還可以極大減輕後勤壓力——同樣的卡車可以運輸更多的彈藥到前線,省下的卡車不僅可以在其他方面發揮作用,也可以直接除役以節省軍費。
恩菲爾德根據這些要求製作了5支木質模型。隨後,他們選取了幾支市面上的步槍並把它們轉化為無托架構以證明可行性。這些槍支的「無托化」非常簡單,甚至有些粗暴,但他們令人驚訝的和最後的量產型號相似。基於這些研究和想法,英國國防部正式發布了「總參謀部目標(General Staff Target)」,其中正式規定了對新武器系統的要求,並將新武器系統命名為SA80,即80年代輕武器(Small Arms 80)。
下一步則是生產樣槍,這些被稱為「雙零(Double 0)」系列的樣槍都是無托設計,並標配有著4倍倍率的SUSAT光學瞄準鏡。儘管這些槍全部都只能抵右肩使用,但可以在軍械師的協助下變為可以抵左肩射擊的版本。如果直接換肩射擊,機柄極有可能敲爛你的臉。001到006號樣槍都是4.85毫米口徑突擊步槍(IW),007號則是5.56毫米版本,008號則安裝了一個40毫米榴彈發射器。009號到012號則是機槍(LSW),他們以降低零件通用性和增加機械複雜度為代價達成了半自動射擊時閉膛擊發(Close Bolt),全自動和三連發時開膛擊發(Open Bolt),讓準確度和火力持續性都有了保證。
儘管這些無托步槍外形極其科幻,但其內部架構卻是一點也不科幻。這些樣槍的機械結構和AR-18的機械結構極為相似,甚至有些部件本身就來自AR-18。AR-18曾在1966年參加過英國國防部的測試,但英國人認為AR-18在砂石和淤泥環境下表現較差,故沒有採用。相比更加有名的AR-15(被美軍採用後命名為M16)而言,AR-18更加簡單,廉價,且對材料的要求也更低。恩菲爾德的工程師並沒有嘗試避開結構上和AR-18的相似,他們甚至在自行申請專利的時候引用了AR-18的專利。這些行為在輕武器中也十分常見,恩菲爾德的競爭對手斯登林也有和AR-18結構極為相似的量產步槍。
無論如何,這些樣槍於1974年通過了進一步的可行性試驗。這個全新的武器系統將會取代服役中的L1A1 SLR,L2A3斯登林,L4A4布倫輕機槍和L7A1通用機槍(英制FN MAG),讓士兵在獲得更趁手的武器的同時省下一大筆軍費。但是,在測試中國防部發現LSW的火力持續性不夠。那小小的30發彈匣很快就會被打完,而槍管也很快就過熱。儘管提出了改為可更換式槍管意見,沒有任何實際的行動。
北約將在1977年開展彈藥評標,英國人躍躍欲試,想要將他們的新武器系統加入北約制式裝備之中。為此,他們繼續改進設計,並製造了「0」系列試驗槍。他們修改了扳機的結構,取消了三連發,槍口也變得可以兼容北約標準22毫米槍榴彈,並將彈匣卡榫從右側移至左側——這很快被證明會引起災難性的後果。恩菲爾德再次製造了12支樣槍,其中包括8支步槍(IW)和4支機槍(LSW)。其中有一把機槍使用了快速更換槍管,並在槍口裝上補償器,作為對火力持續性不足的解決方案。但這些額外的部件會讓零件通用性降低,讓武器系統失去賣點,而被駁回。
這些被命名為「恩菲爾德武器系統」的樣槍正式於1976年6月公諸於世,先於北約彈藥評標一年。儘管國防部沒有任何說明,但媒體暗示著這似乎就是英國陸軍未來的主要步兵作戰武器之一了。終於,在彈藥評標開始之前,這些槍支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型號:XL64E5是右肩射擊步槍,XL68E2是左肩射擊步槍;XL65E4是右肩射擊機槍,XL69E1則是左肩機槍。編號中的X代表實驗性,而L代表陸軍。恩菲爾德總計生產了36支步槍和36支機槍以參加北約彈藥評標。
這些武器也有一定的改進:拋殼口有了一片防塵板,保險變成了M16的樣式,彈匣卡榫也被移至後方不那麼容易意外觸碰的地方。儘管評標本意在於選擇一種全新的子彈,英國人還是希望SA80可以在評標中表現得足夠好,在小小的調整後之後直接服役。
當然,這只是英國人的幻想罷了,SA80從渣槍變成神槍?這種情況根本沒有出現。
鬧劇般的測試:SA80後期研發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第一次開啟了無托步槍的先河,又引領了小口徑子彈的風潮。兩件快樂事情重合在一起。而這兩份快樂,又給我帶來更多的快樂。得到的,本該是像夢境一般完美的武器……但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脫離白學現場,走進北約的武器實驗場,英國人再次遭遇了和1951年相同的失敗,儘管這次政治因素沒有那麼重要。
因為聯邦德國開發的4.7毫米無殼彈無法解決過熱槍膛引燃彈藥的問題,和英國4.85x49毫米同台競爭是來自除聯邦德國以外所有北約成員國都在使用的5.56x45毫米。儘管英國人的新口徑彈藥表現得要比一些現存的5.56x45毫米稍加出色,但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成員國不會為了一些小小優勢而放棄自己的傳統子彈。最後比利時SS109贏得了評標,4.85毫米口徑基本上被北約給拒絕了。
但壞消息不止這些,一同送審的SA80出現了很大的問題。10支被送審的步槍總計發射了66023發子彈,在其中發生了679起故障,平均故障彈藥數(MRBF)達到了令人震驚的97發——簡單點說,平均每射擊5個彈匣就會出現一次故障。這些故障包括無法抽出彈殼和扳機結構的故障,例如按下扳機之後無法彈回正常位置。這些都被認為是由進入扳機結構的異物造成的,而這個問題將陪伴SA80一輩子。
SA80原本預計於1983年服役,但在評標期間暴露的問題明顯說明她需要很大程度的改進。她不僅需要改進可靠性,還需口徑改為5.56毫米,更需要將彈匣樣式變成M16的彈匣以符合最新的北約標準。
很快,第四代SA80被製造了出來。期間,在工業設計上,英國人像守財奴一樣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全槍生產時間從10小時降至7.5小時(值得一提的是,波波沙的生產時間約為7.3小時)。為了簡化設計,機槍也取消了半自動時閉膛擊發(Close Bolt)的功能,變成只能開膛擊發(Open Bolt)。但是,設計團隊最後決定無論半自動還是全自動機槍都應該閉膛擊發以保證準確度——這個決定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這個系列的步槍被賦予了XL70的編號,機槍則是XL73,基本上隨後的L85A1和L86A1沒有區別,為量產前最後的準備。
但在量產之前,這些槍支都需要通過軍械局的測試,可靠性將會通過平均故障彈藥數來進行評估。對於步槍來說,應當不超過2500發;儘管機槍內部結構和步槍是基本一致的,目標非常具有野心設在了8500發。故障被分為:
1)次要故障:射手可以當場解決。比如說,彈殼卡住之後通過拉槍栓來強制彈出彈殼。
2)重要故障:射手可以通過較為複雜的操作解決。比如說,通過將槍支拆解後清理以清理異物
3)致命故障:射手無法解決。比如說,槍管炸膛。
這是一個很系統化的分類,將潛在的故障分級可以大大增加修補設計時的效率。但是英國人只將「致命故障」算作故障,完全無視了其他故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並不完全是錯的——如果將所有故障都計入,那麼MRBF將大大降低;但對於一線步兵,這是絕對不可以被接受的,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武器每射擊幾個彈匣就會卡彈。無論如何,為了讓武器快速服役,這個決定沒有任何人反對。
但即使測試選擇性無視故障,XL70系列武器依舊苦苦掙扎著無法達到目標。為了通過測驗,英國人進行了更令人窒息的操作。比如說,機槍的槍栓容易在長時間開火後斷裂,符合致命錯誤的定義。但如果自欺欺人,在維護套件裡面加上了一套備用槍栓,這就不是致命故障了。當然這種提高成本的做法是不符合省錢的初衷,這套備用的槍栓在正式服役之前就被悄悄地移除了。
在初次測試中,步槍的可靠性堪憂。步槍的MRBF是1250發,明顯低於2500發的目標。測試的標準再次發生了變化,在軍械局決定忽略所有設計團隊認為他們可以在後期彌補的故障後,終於將接過「修正」至2500發。儘管機槍的可靠性相對較好,即便在「修正」之後其平均每打4746發仍會出現問題,遠低於目標。讓人更擔心的是機匣過熱問題:機槍在以60發每分鐘的射速設計330發子彈後就會開始因為槍膛過熱而走火。這對於步槍或許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對於一挺機槍來說則是致命般的錯誤。
和軍械局同時進行的是部隊的測試,陸軍步兵測試和研發單位(Infantry Trail & Development Unit;ITDU)對SA80進行了測試。但他們並不測試武器的可靠性,而是測試武器的有效性。在測試後,他們表達了對機槍火力持續投射性的擔憂。無論如何,在最終的報告中他們表示「步槍被證明是一支很少卡彈的武器,可靠而堅固… 大部分之前提到的問題都被解決了」
在1985年10月,英國陸軍接受了第一支SA80,並下達了第一組總計175000支的訂單。現在,SA80的步槍型號的正式編號為L85A1,機槍型號為L86A1。在歷經近十六餘年的難產後,SA80終於帶著一身的毛病進入了現役。在隨後的八年,SA80一共有32處改動以修復存在的問題。無論如何,第二組訂單依舊被下達,如果現在重新再設計或者引進一個新的槍族無疑是國防部的一項重大丑聞。
但是,SA80首先需要在一個更為殘酷的環境下被檢驗,一個不在設計規劃內的沙漠戰場將好好地折磨她。
最先進的栓動步槍:實戰中的SA80
1990年,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英國政府派遣了54000名部隊,成為除美國之外最賣力的國家。作為一個匆匆服役的槍族,SA80在海灣戰爭中將她的毛病全部展示了出來。
來自擲彈兵衛隊的沃特金斯中尉回憶道:「我們很快發現SA80那不可救藥的卡彈問題。在沙漠中任何戰術動作都必需小心翼翼的不讓一顆砂礫靠近她,這簡直是不可理喻……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擔心下以一發子彈會不會卡住。很久以後,有人把一支繳獲的伊拉克AK埋進了沙裡面,挖出來,但它依舊可以毫無差錯的工作。美國人的M16也堅若磐石。」
另一份報告也很同意這個說法:「只要有一丁點沙進入我們的步槍,這些SA80就會卡殼。如果潤滑它們,砂礫就會被油黏在一起,讓事情變得更糟。」士兵們在沙特訓練時總是想方設法讓武器保持可靠,他們用膠帶和槍口蓋(Muzzle Cap)封死了每一個地方,並隨時插著一個空的彈匣以保證砂礫不會通過彈匣口進入槍支內。
當地面攻勢終於在1991年1月開始時,猛烈的空襲讓地面聯軍在100個小時把伊拉克人趕出境內。聯軍的步兵一般負責清理被壓制包圍的伊拉克軍隊,故SA80沒有參加太多實戰。但是來自陸軍的報告明確的指出了她的故障:
「SA80無法可靠的在沙漠環境下作戰或者訓練。儘管部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卡彈依舊非常頻繁……步兵對他們的武器沒有信心,大部分人預計卡彈將會在第一個彈匣發生。部分連隊指揮官認為如果在行動中如果伊拉克軍隊進行了任何抵抗,傷亡將不可避免的發生。」
這份秘密報告後被媒體公開,國防部一開始不承認這是一份真實的報告,後來才不情願的承認。即便如此,它依舊沒有受到國防部的重視。
SA80另一次實戰則是在一次援救行動之中。2000年9月,在非洲,11名英國士兵被當地武裝分子劫持。由於對方開出的價碼極高,一場解救人質的軍事行動就此展開。其主力為特種空勤團(SAS),來自特種支援組(Special Forces Support Group)一個加強傘兵連也參與了行動。在一場直升機突擊後,所有人質和近20名被綁架的當地民眾被救了出來。儘管SAS沒有裝備任何SA80,但傘兵們的制式武器就是SA80。不出所料,其中有兩把遭到了嚴重的故障。
雖然這次行動沒有人受傷或死亡,但媒體再次曝光了這次行動。
故障最後發現是由保險造成的。在原型階段,按鍵式保險由一條尼龍棒構成,在沒有經過完整的測試後就保留了下來。量產型的保險則是一根便宜的塑料棍,完全沒有任何人注意到塑料遇水會縮小,從而致使步槍發生故障。
在2000年,英國國防部終於決定必需要挽救一下這糟糕的局面——不僅需要修復SA80真正的問題,還要重建部隊對武器的信任。因為恩菲爾德已經於1988年關閉,這項艱巨的工作被交予了經驗老道的德國輕武器製造商黑克勒&科赫(Heckler & Koch; H&K),希望他們可以修復這款充滿毛病的武器。在替換了近80%的零件之後,「A2」型號就此誕生。儘管有了德國工程師的支援,並對設計進行了大改,但「A2」依舊被證明是一把瑕疵眾多的槍,這讓SA80從此便得到了「德國人也修不好」的頭銜。
昂貴的教訓
縱觀其磕磕絆絆的一生,SA80可謂是21世紀輕武器史中最糟糕的武器,其背後的原因在於英國官僚系統。在整個過程之中,「英國製造」的優先度似乎總是高於「性能最好」。儘管目標是「省錢」,但事實上,英國後期不得不花大價錢修復各種故障,尤其是升級至「A2」型號那高昂的費用,基本上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英國SA80的失敗在於其官僚體系的頑固,堅持「英國製造」而不選擇外國成熟設計;在於其自欺欺人、甚至到了鬧劇一般的測試;在於堅持不認錯,讓士兵失去對武器的信任。最終,SA80被調侃為「勇士之槍」——即只有勇士才敢用的槍。如果不是這些問題,SA80或許可以作為一把跨時代的步槍而流傳於世。
作者:阿富汗上空的鷹
傳送門:一種步槍爛到什麼地步,才能被稱為「勇士之槍」? _ 遊民星空 GamerSky.com
推薦閱讀:
※什麼是「三反五反」運動?
※武神天下是怎樣一部小說?
※從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解讀,他的內修達到什麼境界?
※如何看待《追兇者也》和《湄公河行動》這兩部片子?
※如何評價楊絳老公錢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