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太平洋戰爭(二十七)緬甸戰役很邪門(下)

  •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必究

一般在講一個戰役之前我會看說一說指揮戰役的大人物們的八卦,講緬甸已經講了兩回才講這次的大人物一來是人物關係比較複雜,二來是放到打仗的間隙講緩衝一下節奏,正好咱們得慢慢捋。

說1937年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蔣中正帶領中國軍隊奮起抵抗。雖然丟了沿海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還是憑藉國土縱深扛住了日軍,讓戰爭持續了下去。再說1939年,德國把波蘭給閃了一下,歐洲也打了起來,英國和法國作為波蘭的盟國參戰,什麼轟炸破交坦克戰全都有,成了世界的爆點,成了世界大戰。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日本炸了珍珠港,蘇聯美國也摻了進來,戰爭的格局發生了變化。

1942年的頭幾天,美蘇英中等26各國家在華盛頓開了個會,簽了一個叫《聯合國家宣言》的文件,大家就進了一個戰壕。 可是這個戰壕實在太長,有多長呢?一個世界那麼長,蘇聯在莫斯科的戰壕里喊一嗓子,到了菲律賓的美國戰壕里怕是什麼都聽不見,最好的辦法是分配戰區,每個戰區各自指揮。

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自然是蔣委員長,蔣統帥希望盟國給他鼓搗個參謀長過來,美國派了約瑟夫史迪威。這位老史和中國很有淵源,不但多次駐華工作,七七事變當天史迪威正好在北平城裡當美國駐華武官,算是最早一批聽過日本人槍聲的美國軍人。

1942年3月6日,跨越了大半個地球的約瑟夫史迪威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報到,這個時候,距離仰光淪陷還有不到兩天。倆人一見面,蔣中正對自己的洋參謀長面授機宜,說三個中國師可以防守一個日本師,五個中國師可以進攻一個日本師,史兄弟你記著啊,千萬別把部隊集結到一起,一定要保持縱深配備,也就是把幾個師較遠隔開,這樣一個師被消滅,其他的師還能保全,不會被全殲。

中國戰區參謀長、駐華美國航空部隊司令、美軍駐華總代表、對華租借監管人、滇緬公路監督人、未來的中緬印戰區司令史迪威被教育的一愣一愣。有一說一,蔣先生這話一點沒毛病,這是全面抗戰四年來用鮮血和犧牲換來的教訓。

3月11日史參謀長往緬甸飛的時候,遠征軍已經在代司令杜聿明的指揮下運作了好久,史迪威上任伊始就簽發了東吁作戰的命令,這個我們上回已經講過了。杜聿明是代司令,那司令是誰呢?司令是衛立煌,因為在就任前夕疑似通共被蔣免去了職務,以羅卓英代替,羅卓英到任前,只好讓杜聿明先頂一頂,沒有總司令,照樣能打仗,這就是國軍神奇的人事安排。多說一句,後來衛立煌擔任過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4月5日遠征軍司令羅卓英到任,蔣中正指示:不論我軍陣地前之情況如何,亦必須先集中主力在平滿納與敵決戰。委員長發了話,那就開始準備吧。從東吁撤下來的二〇〇師、新二十二師和九十六師該挖戰壕挖戰壕,該修陣地修陣地,該機動的機動。

東邊日軍五十六師團接到的命令是從東吁出發,佔領壘固、東枝,最終到達臘戍,給國軍一記右勾拳,切斷回國的道路。4月初,日軍五十六師團的先遣部隊乘坐400輛汽車開始了在緬甸地區的低配閃電戰,從東吁向東,經茂奇(也叫毛奇等)進攻壘固,途中的守軍國軍暫編第五十五師沿公路有限抵抗了近20天後,4月20日壘固還是失守了。

4月18日,仁安羌解圍戰正在進行,駐英聯絡官傳來消息,西路的英軍不打算打了,韋維爾命令英軍直接撤回印度,這樣就尷尬了。

東西兩路的崩潰直接讓國軍策劃的中路(平滿納)會戰計劃也泡了湯。這個時候史迪威在幹嘛呢?據《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一書中的描述,當時史迪威接到蔣中正的命令,讓他給每四個士兵發一個西瓜……

我吃過緬甸西瓜,確實超甜的。

咱們翻過西瓜這篇,繼續往後講。決定放棄平滿納會戰後,羅卓英和史迪威派遣原定在會戰作為機動部隊的二〇〇師向東救火,希望能拯救失控的交通線。二〇〇師在24日成功控制了東枝大部地區。

後來發生了五件事,讓遠征軍的局面完全惡化,可以說緬甸戰役實質上已經失敗了。

第一件是遠征軍從東枝撤走了二〇〇師支援西邊。第二件是4月29日臘戍失守,遠征軍後路被抄。第三件是日泰聯軍從西邊持續向景棟施壓,第六軍持續退卻。最後一件是九十六師在放棄平滿納後後退,日軍逼近曼德勒。第五是西路日軍在4月30日佔領了曼德勒西北方的蒙育瓦,盟軍三路全破。

下面就是日軍的各種追擊戰和掃蕩戰,一直追到雲南境內,遠征軍分路撤退,被抄後路的杜聿明帶著新22師和96師等在高山密林中艱難後撤,一度需要空頭糧食才能免於餓死。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在撤退中因傷戰死。第六軍在西線日泰聯軍的進攻中損失4000餘人,好在後路還在,得以陸續撤回了國內。新三十八師狀態最好,在孫立人師長的指揮下順利撤到印度,且武器裝備損失最少。史迪威參謀長帶著一百來人在新三十八師之後用腳走到了印度。

成功撤到國內和印度的部隊,僅餘四萬多人,英軍也損失了近三萬軍隊,盟軍在緬甸悲慘地失敗了。

那麼事後諸葛亮來分析一下原因,第一還是制空權。舉個例子,在東吁打得火熱的時候,日軍轟炸機3月29日在平滿納把火車給炸了,96師就只能幹瞪眼,不能順利到達南陽車站以北增援新22師,要是96師到位,不敢說能反攻東吁城,至少對面的143聯隊壓力會大很多。轟炸機扔幾顆炸彈就可以讓一段時間內戰場上少出現一個師,這就是有飛機的威力。

第二是從根本上說美英中三國對於緬甸戰役的目的不一樣。美國的思路是用少量軍援換取中國繼續抵抗不要投降,從而為美軍的反攻爭取時間,國軍在緬甸或者其他哪個地方打都不影響這個方針。英國在亞洲的戰略核心是保衛印度,在必要的時候放棄緬甸並不致命。只有中國最上心,為了保護盟軍援華的滇緬公路以獲得更多軍援,造成了在緬甸的抵抗國軍最賣力這個事實。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一點,國軍整體戰鬥力有限,而緬甸的實際情況無法抵消掉日軍的優勢。從中國戰場來看,日軍擅長沿鐵路、公路線前進,進攻並佔領大中城市。緬甸的狀況也大致如此,最突出的是日軍的五十六師團,從壘固出發從公路行軍四百多公里抵達臘戍,切斷遠征軍的後路只用了9天。

在戰役中日軍經常使用少量坦克和裝甲車為機動部隊進行迂迴,並使用較國軍更多的火炮攻擊。國軍缺乏反裝甲裝備,在75毫米及以上口徑火炮的數量上也遠不及日軍。整個遠征軍共有德制105毫米榴彈炮6門、75毫米炮9門,法制75山炮野炮加起來19門。

而日軍呢,第三十三和五十五師團各有一個山炮聯隊,總共27x2=54門75毫米山炮,第十八師團比較厲害,除了第18山炮聯隊(18門75毫米山炮+4門75毫米野炮或者1門105毫米野炮我也不確定)外,還有野戰重炮第18聯隊的16門105毫米加農炮,野戰重炮第3聯隊的24門150毫米榴彈炮,野戰重炮第21大隊一部的8門150毫米榴彈炮。(《緬甸攻略作戰》第67和第255頁,我有可能數錯)

第五十六師團有多少火炮我沒翻到,咱就算這個師團的炮兵聯隊一門炮都沒有(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再把我不確定的炮數直接去掉,那麼對比國軍三個軍和日軍三個師團的三種火炮的比例分別是7比18,3比8和0比32,這麼說好像沒啥概念,那我做個餅圖。

就重火力而言,咱們不算彈藥消耗(日軍有更多彈藥,更順暢的彈藥補給)單比炮,緬甸的這三個日本師團優勢大到離譜,這就很難辦了。

第四點呢,是客場作戰。之前說了緬甸的大概狀況,緬甸人民總體上是反感英國殖民統治的,再加上昂山等人的武裝力量支持和宣傳,給遠征軍帶來了很多困難,國軍戰史中就經常出現緬奸如何如何搞破壞啊帶路啊之類的。

緬甸的失敗在1941年底到1942年中盟軍的一系列失敗里又添上了一筆,不過在另一座大洋的島嶼上,盟軍成功挫敗了日軍的進攻,這座島就是新幾內亞島。


推薦閱讀:

五四運動的局限性有哪些?
古代的代孕媽媽
459年前的今天,白手起家、殺盡東北的清朝第一帝努爾哈赤出生
你怎麼看邱毅說武統台灣是下下策這一說法?
打仗就是打錢?中國海陸空三軍主戰武器的價格?

TAG: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