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孩子,才知道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

我在沒有孩子的時候,其實還算有孩子緣。只要我願意,我遇到的孩子們大都能和我開心地玩起來;只要我願意,孩子們或快或慢會和我成為朋友。所以有時候我覺得我很能勝任幼教職業。

我沒有什麼法寶,不過是願意尊重他們,願意耐心地和他們聊天,願意用他們所能理解的方式說話和玩遊戲。

所以當我的孩子出生後,我本能地也如此對待,即使在她不會爬不會說話只會吃喝拉撒的嬰兒期,我也能一點一滴地揣摩她簡單的內心,是想要什麼還是不想要什麼。

以前聽說過的一些生活常識,在自己養孩子過程中,發現很有問題。我一聽到有的家長對孩子說:「不要這樣不要這樣」,我很想替不會說話的孩子反對:為什麼不允許我這樣?

我心裡隱約覺得,很多事其實是正常的,卻被教育得不正常,並且不允許做。一代一代不被允許這樣那樣做的幼年成長起來,又不允許下一代做這做那,幾乎形成死循環!

這種隱約的感覺,就是這樣,在《捕捉兒童敏感期書里得到了答案!

這本書的簡單,就在於,我們看到那麼多熟悉的事,每天每天發生在身邊、發生在自己家孩子身上的事,都是很正常的!這些就是正常的孩子們正常應該做的事!

某個階段的嬰兒就是愛吃手,就是愛啃來啃去!

某個階段的寶寶就是喜歡撕紙,就是喜歡目光跟著光線轉移!

某個階段的孩子就是要說「不」!就是自私得要命、死死保護自己的物品!

l 某個階段的小孩就愛模仿,就愛扔東西!就是要玩水玩沙,就是要求食物完整、要求玩具完整、就是要爬上爬下……

這本簡單的書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帶我們進入一個正常的孩子世界!讓我們真正明白一點:無論是現在的孩子、還是曾經是孩子的我們,本來都是正常的;如果這些孩子們仍然被管製得這也不許那也不許,他們才會變得不正常;如果我們之中的一些人總是自己跟自己較勁跟周圍的一切較勁,總擔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不對那不對的時候,恐怕就是那些留在潛意識裡的「正常」敏感期在敏感作祟。

附一小段文字摘錄:

空間的敏感期

淼淼最近到了探索空間的敏感期。他總喜歡扔教具,我告訴他:「淼淼,如果你想扔東西可以去扔彈力球,教具是用來工作的。」把彈力球給他,他立刻扔出去,發現彈力球著地後會彈起來,非常欣喜地撿回來,再同樣扔出去。

重複多次後,他又把彈力球從桌上扔下來,試探這樣是否能彈回來,發現結果一樣,又把彈力球從教具柜上扔下來試探,發現結果一樣,非常欣喜。

過了一會兒,淼淼偶然發現彈力球滾動時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彈回,他又立即把彈力球放在地面上朝障礙物滾去。然後在原地等待彈力球被彈回來。

點評:

這是一個探索空間的例子。

這個敏感期應當在l歲前出現,淼淼的這個敏感期滯後了。老師在非常認真、耐心、謹慎地幫助兒童補上這個敏感期。彈力球是幼兒最初探索空間的最好東西。扔東西的動作雖然簡單,但卻非常重要。

當老師告訴孩子他扔錯了東西或扔錯了地方時,孩子常常會故意再犯一下錯誤。這是孩子的共同特點,他在試探你是不是愛他。這時,我們的老師通常理解地笑一笑,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一遍遍地幫助,直到孩子糾正過來。這之後,兒童就會自律。


推薦閱讀:

白銀姦殺犯為何對紅衣女眼神異樣?警惕奶瓶餵養與幼兒性心理異常
讀《不成熟的父母》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2次從產後抑鬱症中生還,我學到了這五件事」
聊爸:領著我們的孩子走進美術世界

TAG:親子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