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毫不起眼」細節,足以打敗你所有的努力

上周羅老師在九陽上課時,不小心把電腦的VGA介面弄壞了。於是,購買新電腦就被正式提上日程,而師兄作為「電腦達人」則肩負起了挑選合適型號的重任。羅老師的使用習慣和工作需要決定電腦有兩個硬性標準必須被滿足:1.標壓CPU;2.支持SSD+HDD雙硬碟。幾經權衡後,ThinkPad T470P和Dell Latitude 5480成功入選。

鑒於以往Lenovo並不美好的回憶,師兄更傾向於選擇Dell。保險起見,師兄決定打客服電話確認下5480改裝雙硬碟的信息,沒想到卻發生了戲劇性的一段對話,內容如下:

客服:「你好,請問有什麼可以幫你?」

師兄:「你好,我想諮詢一下Latitude 5480的配置信息」

客服:「請問你是已有了還是要購買?」

師兄:「我想購買,現在想諮詢一下有關信息」

客服:「那我幫你轉接售前工程師。在此之前,先詢問你幾個問題,以便更好的為你服務」

到這裡為止,一切還算正常,雖然人工座席忙已經讓我等候了將近10分鐘......

客服:「請問你是自用還是單位購買?」

師兄:「自用」

客服:「請問發票開個人還是單位?」

師兄:「單位」

客服:「請問你單位有多少員工?」

師兄:「??!我自己要買電腦和這個有什麼關係?我可以不回答么?」

客服:「你告訴我我才好給你轉接合適的專員。你單位有多少員工?」

師兄:「我說了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是想諮詢一下電腦的配置,確認了我會自己購買的」

客服:「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為你服務,麻煩你告知一下貴單位有多少員工?」

師兄:「好吧,我不買你們的電腦總可以了吧,謝謝」

我主動掛掉了電話。

結果一目了然,因為這個電話,我為羅老師購買了我並不怎麼喜歡的ThinkPad T470P。

---------我是用戶體驗的分割線---------

為什麼絮絮叨叨得和大家說了這麼多呢?因為這件頗為有趣的事情,剛好和師兄近期準備的一個分享主題《體驗創新》有關。

在產品日趨同質化的如今,體驗作為一種新的「商業形態」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以期通過體驗創新提高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增強用戶粘性和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

過去幾年,用戶體驗是業內最為火熱的話題之一,也是許多產品經理掛在口頭的辭彙之一。但遺憾的是,由於人們的思維慣性「使用就是體驗本身」,絕大多數人的視線聚焦在產品的使用場景。殊不知使用場景僅僅是體驗中的一環,在使用場景之前有著更為重要的篩選信息場景和購買場景——消費者都沒有購買產品,基於使用場景下的體驗設計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多年前,師兄在給某小家電企業做項目時,曾做過一次調研。在該企業的專賣店,調研員假扮顧客選購電飯煲,導購的解答頗為有趣:

導購:「首先第一點,是選個大小,完了就是價位,就可以了

調研員:「功能沒有什麼特別的嗎?」

導購「電飯煲要麼就是煮飯,要麼就是煮粥,它沒有多大的花頭,隨便誰家的(品牌)都是這個概念

調研員:「電飯煲都是這樣的是吧?」

導購「對對,它沒有很大的花頭的」

師兄至今依然清晰的記得,在工作坊上播放這段調研視頻時,該企業市場和研發負責人的臉色是何等的微妙。研發人員辛辛苦苦、加班加點測試開發出的最佳加熱曲線、不粘塗層等先進技術,被導購「1選大小2選價位沒有多大花頭」輕描淡寫地抹殺了。

這種現象並不鮮見,類似的情況在各個行業的產品銷售過程中皆有發生。回想下,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某個導購or銷售員放棄購買某個產品?

所以,每當有客戶和師兄談及體驗創新時,師兄總是規勸:體驗創新,不只是一個部門的事,也不僅僅是使用階段的事!一個「毫不起眼」細節,足以打敗你所有的努力!......如果真的要做,那麼就要從全價值鏈or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設計消費者體驗,利用峰終理論將每個階段的體驗都做到最好。只有這樣,你的體驗創新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進而為企業帶來商業回報。

全價值鏈or全生命周期是用戶體驗的三要素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情感需求和觸點,師兄在此不再展開闡述,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私聊交流。

---------我是結束的分割線---------

萬能的圈內小夥伴,有誰能告訴我為什麼Dell的客服會有那個「強制性」的問題嗎?師兄很是好奇。先表示感謝。

如果想了解更多創新領域的知識和案例,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大師兄說」(ID:inno4869)。


推薦閱讀:

假戲真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太空拔河是怎樣一種體驗?
Prof.Lee & 我 (19)
Prof.Lee & 我 (5)
投資狗帶你三分鐘看世界——綠城南寧

TAG:體驗 | 創新 | 生命周期 |